战略机遇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战略机遇期:
1.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2. 为什么要抓住机遇期?头20年为什么是机遇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必须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和用好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作出这一重大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
其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如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中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其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随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经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得到确立和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不断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深刻领会并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还有吗?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的重要判断,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前提。

在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就及时地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前一个10年,我们党和国家成功地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把中国送进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行列。

后一个10年中的前5年即‚“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下一个5年乃至2020年到2050年的发展夯实基础,我们不可能不充分考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内外环境。

只有审时度势,知道我们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才能做出该干什么和该怎样去干的科学决策。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还有:
一、未来十年和平发展仍将是主旋律,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

二、财富东移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利好中国。

三、“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自顾不暇。

美国房贷危机刚刚缓解,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最近略有起色,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又遭9级强地震冲击。

在今日欧洲,债务危机阴霾依然笼罩;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的反恐战争仍在艰难中继续;在中东和北非,突然间的政权更迭让欧美和以色列焦虑难安。

四、经济转型规模庞大,国内市场傲视全球。

五、贸易多赢各国互搭全球化顺风车。

六、货币博弈人民币国际化利多于弊。

七、格局嬗变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八、创新为加速中国科技发展插上了新翅膀。

九、国防现代化保驾护航底气更足。

十、“软实力”展现中国魅力。

首先,放眼世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使我国在一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上的发展机会大大增强,如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另外,产业转移、跨国并购,也为我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但同时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各国的利益、立场、态度、解决的思路也不尽一致,分歧很大。

全球不断地有局部的冲突,甚至是战争;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意图一直还存在,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其次,立足国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资金供给充裕,劳动力素质提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总体保持稳定,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包括工业化进入中期后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处理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如何面对城市化水平提高与消除二元结构的问题,如何解决老百姓面临的住房、医疗、养老、就业难等问题。

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站在世界第二的新起点上,特别是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良好表现,使中国对世界来说已经不再是无足轻重,而成为了举足轻重。

一方面我们要充满信心,加快我国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的步伐,另一方面还要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4. 中国经历的战略机遇期有哪些?
经历:1978改革开放;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非典;2008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同样增长;神州5 6 7号发射;嫦娥奔月;中国航天发展;2008北京奥运会。

错过: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

4. 美国经历的战略机遇期?
经历:
1775年至南北战争结束:不卷入欧洲事务。

南北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海外扩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前3年美国与以往一样宣布中立,并与交战双方发展贸易而大发战争财。

占有了世界40%的黄金储备,进而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今: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扶持高新产业。

错过:
第一次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本可利用苏联解体的机会,引领“合作共赢”和“不搞对抗”的全球治理。

但它沉醉于“对自己制度优越性的迷思”,独霸天下的私心太重,在欧洲和亚太东扩西进。

结果,本想同美国合作的俄罗斯觉醒了;北约东扩也不得不止步;“亚洲北约”更是没有市场。

第二次是“9·11”事件后,美国本可以利用国际上广泛的同情,引领全世界反恐合作,把21世纪带入比较有安全感的时代。

但美国过分迷信自己的军力,“反恐谋霸”,发动了两场战争。

他们自诩“得胜”了,但谁都知道:“惨胜如败”!
5.怎么抓住战略机遇期?
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要充分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有利条件胜于不利因素,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发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总体目标、对外方针政策、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

请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一、时代主题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1.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活的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时,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形成全面的、深刻的和持久的政治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由此,列宁提出当时国际生活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

人类在20世纪中已经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都不愿意历史的悲剧重演,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和动乱,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集团再推进新的霸权和强权。

反对霸权主义,争取世界和平,这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普遍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共识。

其二,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以经济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对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冷战结束后,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经济斗争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发展问题更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突出问题,具有全球的意义。

谋求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流。

其三,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首先是在发达国家,而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经济出现巨大增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也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其他领域。

各国纷纷制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规划,并把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引起了国际分工和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间的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经济已经全球化并呈加速发展之势。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深刻地考察了时代的要求,科学地概括了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内容,从而对战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他在20世纪80年中期就多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

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我们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展问题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相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通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困差距扩大。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其中,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人类才有可能集中力量求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和根本途径,只有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能更加有力地反对霸权主义,消除诱发战争的种种不利因素,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

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

和平离不开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就是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需要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争取和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不是主观人为推动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

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二)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国际战略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即将奉行的国际战略政策。

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们可以采取和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作了明确规定,基于上述总政策和基本原则,以及国内外形势的特点,新中国决定实施三大具体方针和政策措施,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

第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美国扩大对越南的侵略战
原苏联对我国的军事威胁日益增加,我们一度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

邓小平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

这是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了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这是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不仅反映了世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而且还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第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东欧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原有两极格局瓦解,冷战局面结束。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

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四,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瓦解,世界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就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

邓小平提出,对于国际局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经过冷静观察和分析,他指出:“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家独霸世界力不从心;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日本正在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俄罗斯现在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正如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在新的世纪,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间关系的原则、手段和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

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