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技法及工具简介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篆刻简介
印章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应该包括古玺、印、章、宝、朱记、图书、花押、戳记、关防等历代公私印鉴,以及明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篆刻艺术。

早期的玺印发现于商周之际,其功用与器物的制作及铭记有关。

“印”字古释表示为“信用”的意思。

可见印章的产生和使用是出于信用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的缘故。

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发展。

秦代以前的印章统称玺,俗称古玺。

秦始皇立国,限皇帝印用玺字,臣民的印只能用“印”宇。

汉承秦制,一般官印、私印均用“印”字,而将军印则常用“章”字,俗称将军章。

有时由于军情紧急,仓促封赐,印草草凿成叫凿印,后人称为“急就章”。

唐代武则天即位,嫌“玺”字音与“死”字相近,很不吉利,帝王印就改用“宝”字,而民间又出现“朱记”等称谓。

宋、元代以后,对印章的称谓和用字就更加丰富多样了。

如关防、押宇、符、契、记、印信、图书等不一而足。

这些官、私印章完全是在实用的基础上沿革发展的。

虽然其中有些玺印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总也脱离不了工艺制品的属性。

清代中后期,篆刻家的队伍不断扩大,师承关系越来越复杂,考古学、文字学、碑版学的发达以及出土文物的增加给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加上现代物质文明迅速发展,文化艺术与经济生活关系迸一步密切,沿海省市已成为艺术活动频繁的热点,篆刻活动再难以用地域群体分派别,只以杰出人物为代表来划分流派,如邓石如擅长圆朱文,婉转飞动,极有气势,影响深远,人称邓派;吴攘之以汉白文见长,飘逸自然,富于笔意;徐三庚章法夸张,疏密跌宕,妩媚柔美,有人比拟为“吴带当风”。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晚清三大家之称的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三位。

赵之谦博学广采,他把篆刻取法的范围扩大到钱币、诏版、砖瓦、北魏造像等,故他的印作多姿多采,新意迭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吴昌硕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诗、书、画、印样样精绝,尤其以雄浑拙朴的石鼓文笔意入书入画入印,艺术风格大气磅礴而名重一时,威震海内外。

黄牧甫印风秀美,反对残损,力求光鲜纯洁的效果,他拟汉印劲挺平整而绝无板涩,拟古玺布局奇巧,妙趣横生,艺术魁力无穷。

至于近现代篆刻名家更是多不胜数,如北有齐白石,南有赵古泥、易熹、赵叔儒、王福庵、邓散木,以及来楚生、陈巨来、沙孟海等等,都各有成就,在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篆刻
关于篆刻
刀法应用
刻印时,多以左手握印(也可纳入印床),右手执刀,其运刀方向不变,或迎面向里,或由右向左。

需要调转方向时,且转动印章,而不是调转刀的方向。

印文笔画的纵横、交错、转折、方圆等都是靠左手转石就刀而成。

在掌握了刀法的基本知识后,就要运用刀法进行治印,进行实践。

运刀时要运全
身力气于腕指间,稳健、准确、果断地按预定方向而奋力冲、切进刀,达到以刀为笔,随意挥洒的铁笔书法境地。

将刀法运用于实际的印文镌刻中去,并且要练习用各种刀法镌刻各种特点的印文。

下面有五种基本的刀法应用,可逐步进行练习,最后达到能灵活运用各种刀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特征的印文。

一、双刀刻白文竖画
刻竖画,紧沿笔画内缘左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一百八十度,从这一笔的另一侧起笔处进刀,直至终点,然后修平笔画两端,则白文字的笔画空出。

根据情况,有时也可以不必修整笔画两端,反而会天然成趣。

二、双刀刻朱文竖画
双刀刻朱文竖画,紧沿笔画外缘右上方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后将石章转一百八十度,从这一笔画的另一侧的起笔处进刀,直至笔端,最后修整两端,朱文竖画即成。

也可不修整笔画两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单刀侧入冲刀刻白文印
此法是从印文的一侧进刀,运刀方向从外向里。

视具体需要控制刀杆向右的斜度而取其侧笔之法。

用此法刻成的笔画,靠右手一侧光洁平整,另一侧随进刀的深度、斜度而斑剥成形。

如果是刻较细的白文印,可垂直刀杆入石。

四、单刀侧入横冲刀刻白文印
指用"三指执刀横冲刀法"中的单刀刻法。

齐白石对这种刻法作了发展,不但横冲,而且直冲,运刀方向、角度灵活变通,纵横挥洒,随心所欲、臻入化境。

一刀即能成形的单刀刻法,对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应先熟悉双刀刻法,进而练习单刀刻法。

均需从临摹前人名印,从平实一类印章入手。

五、单刀侧入叠刀刻白文印粗画
所需刻的印文笔画如果较粗,又要使笔画的侧光洁平整,另一侧任其斑剥,而单刀侧入冲刀法又不能达到要求的,就应采用单刀侧入叠刀法。

其刻法是先刻完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第一刀后,又以同样的手法刻第二刀,两刀加在一起,吻合成一个单刀侧入冲刀法的粗笔画。

齐白石的印章中,较粗的印文就是采用这种刀法而成的,相当于刀法中讲的复刀法。

有人认为齐白石的所有印章都是单刀一刀完成的,这是欺世。

因齐氏屯章中,有的笔画很粗,仅凭一刀是刻不出来的。

因为,要刻出那样粗的笔画,人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即使力气再大,也达不到这个要求。

人的力气是有限的,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

即使是练气功的人,也达不到要求。

总之,刻印时要认识到"文有朱白、印有大小、字有稀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

刀法、篆法和章法是篆刻艺术的三大要素,而刀法又是直接用以表现刻印技巧的关键。

成熟的刀法可以使篆法以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同时,刀法又是历来区别印章流派的主要依据之一。

因此,刀法要与篆法、字法、章法、印材、内容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刻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印章来。

用刀法,简称刀法,是指用刻刀在印章上锲刻文字的技巧和方法。

篆刻是书法与刀法相结合的艺术,刀法与书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刀法不仅可以表现书法的笔意,并能充分表现出线条的"金石味",比书法又多涵许多艺术内容,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艺术价值所在。

因此,刀法是篆刻技法中的主要内容。

不论章法再巧妙,如果不通过刀法的配合,是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篆刻作品的。

篆刻刀法包括执刀、运刀的各种技能和方法,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

在完成章法之后,就要依靠刀法来完成篆刻作品的艺术创造,刀法是最后决定作品成败的关
键因素。

它可以充满意趣地表现篆法的结构美和书写美,也表现了刻刀在不同印材上锲刻时所产生的刀法美和个性美。

它的重要性如同书法中的用笔。

印章中篆法用笔的轻重、缓急、转折、方圆、肥瘦、藏露等艺术形式,都要通过刀法才能完成。

所以,学习刀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刀法的演变
篆刻刀法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先民在结绳记事之后,遂用图画文字记事,而最早的图画文字多数是刻出来的,这就是原始刻划符号。

继而到殷商甲骨文,这种成熟的文字,也是刻出来的。

所以,从文字诞生开始,刀法就伴随着产生了。

甲骨文中的锲刻技法已经相当丰富与成熟。

先秦时期的文字,除铸造的钟鼎文以外,主要就是印章文字,这种印章文字是镌刻而成的,因此带来了锲刻刀法技巧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印章,有铸、凿、刻、琢、切等刀法。

到了元末,王冕取花乳石刻印,开启了印材利用的新阶段,为冲刀、切刀这两大刀法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

到了明清时代,经过文彭、何震、汪关、朱简、程邃、丁敬、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篆刻家的大量创作实践和探索,使刻石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执刀之法
执刀之法有五指执刀法、捏拳执刀刀法和三指执刀法三种,与书法执笔相比,只有捏拳式执法有区别,其方向和角度是不同的。

1、五指执刀法
五指执刀法又分为竖式和横式两种:
①、五指竖式执刀法:用拇指、中指相对握定刀杆,无名指顶在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之后。

同于"五指执刀法",故又称执笔法。

不同的是刀杆应向前,并稍向右边倾斜。

起刀时,须运全身之力聚于腕、指间。

将前刀角按捺入石。

运刀时,迎面向里徐徐进刀,取中锋侧笔之意。

此种执刀法有运刀如笔的艺术效果。

②五指横式执刀法:这种执刀法与竖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手向右外倾倒,使刀斜卧。

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外侧,自右向左,取刀的外角入石奏刻线条,主要依靠拇指、食指、中指将刀握住。

这种执刀法因有无名指抵住石章,有稳健之特点。

2、捏拳式执刀法
用拇指与四指呈握拳式的执刀方法。

要求五指紧聚作握拳状,将刻刀紧握手中,用大拇指侧按刀的尾部。

运刀时,用外向里,刀柄略向外倾斜,运刀时主要是依靠腕力和肘部的力量,使刀在印面上运动。

选择刻刀时宜用粗柄刻刀。

这种执刀法的优点是易于着力,宜刻硬质印章和巨印。

缺点是印章印文线条的细微部分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3、三指执刀法
此法类似于五指执刀法。

拇指、食指、中指自然伸直,相向握住刀杆,刀杆斜倒右边,伏在食指第三关节上,与印面约成三十五度交角,下刀角向身,接近三指执钢笔法。

起刀用力将外刀角按捺入石。

由右向左横冲镌刻,也可由内向外冲刻运刀,其优点是刻出的线条劲直雄健,宜刻白文印;缺点是锲刻宛转流畅的线条
却很不容易。

齐白石善用此种执刀之法,已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线条斑驳,别具风貌。

用刀法
三、基本刀法
篆刻的刀法,有基本刀法和辅助刀法。

基本刀法是冲刀法和切刀法,辅助刀法是帮助弥补冲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种类、名目较多。

1、冲刀法
冲刀法的执刀方法可以用五指、三指、握拳式三种方法,其特点是刀刃在印石上以冲走运行的方式镌刻线条。

在运刀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起刀、行刀和收刀的表现方法和要求。

①起刀:用刀角自右向左入石,刀柄与印面呈三十五度角状。

角度太小,刀身会碰擦印面,手指易接触印框;角度太大,刀刃与印面垂直,也难以着石,运行不易。

②行刀:刻刀运行时,要控制好角入石的深度,运刀要保持运力平稳,不要太浅,太浅者刀迹浮滑,纤弱无力;太深会使刀角陷入石中,难以再运行。

若不注意隐入石中,应提起重新调整角度,再行运刀。

冲刀的速度也不宜过快、过猛,否则会导致线条破碎,而且难以收刀。

运行时要用无名指抵住石章的右侧,以控制刻刀的适度冲力,防止刻刀滑出。

③收刀:要适可而止。

做到胸有成竹,及时收刀,不要使刀尖超了界限,锋芒毕露。

同时,还要防止因用力过猛而使刻刀冲出限度,破坏其它线条,甚至刻伤左手。

用力要稳健,保持及时能放能收,行则有力,停则立止。

2、切刀法
切刀法就是在印石上用刀刃以起伏切刻的方式锲刻线条的技法。

其执刀法亦同冲刀法,只是角度和方向不同而已。

切刀法的起刀是先将刀刃的右角刻入印石,与印面呈四十五度角,刀柄略向右倾,刻入石面。

如此反复进行,以点组成线,逐步完成印文笔画。

其行刀方法,要求在注意点的基础上,将刀柄向左倾斜,使刀刃逐渐切下,使刀刃的左角贴近印石。

这样,就可由点切刻连接成线条。

切刀行刀时要防止切刻的点画排列不要连接得太整齐,如算盘子状,要自然错落,以达到含蓄老辣,富有金石气,又能避免锯齿形的弊病。

丁敬及浙派篆刻艺术作品,主要用切刀法。

四、辅助刀法
篆刻的其它刀法,可称为辅助刀法。

用这些刀法都是在冲、切刀法的基础上,以冲、切为主,偶尔辅以其它刀法。

在辅助刀法中,有的是冲切刀法中的一部分,有的是冲切刀法的补充和发展。

名目繁多,据前人总结,有用刀十三法或十五法之说。

现将见于历代论著及经前人实践过的刀法分述如下:
1、埋刀法
辅助刀法的一种,亦称“伏刀”。

用力按刀入石而起刀;沉着不轻滑浮飘而行刀;
锋藏不显露而收刀。

清·许容《说篆》云:“埋刀法,笔锋藏而不露,刀法着而不浮。


2、涩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涩刀"。

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3、轻刀法
运刀轻举,凌厉而不凝重,但非浅率轻滑。

吴让之悟得此法妙奥,从而获得逸韵自如、灵巧明快的浅刻法。

4、舞刀法
舞刀法又可叫“刺刀法”,是在冲刀法不易克服印面阻力的情况下,将刻刀向两边摇摆,用力徐徐奋力刺进。

刻出的笔画线条,两边都带有芒刺,以出乎自然之上。

5、飞刀法
辅助刀法之一种,是下刀用力迅疾,运以快速果断的冲刻的方法。

刻出的线条痛快淋漓。

6、覆刀法
亦称平刀法,覆是倒的意思。

刀刃斜卧于印面,然后运刀,指腕齐力,向下一压,按刀入石,刻出明洁整齐的线条。

7、迟刀法
刻印时,刀刃入石较深,不能速进,谓之“迟刀”。

8、复刀法
即重复用刀之法。

一刀一成,再复一刀,直到适合为止。

9、反刀法
刻印时,一刀去一刀来,谓之“反刀”。

10、挫刀法
篆刻入刀有欲行不行之状,这谓“挫刀”。

此法运刀时,刻刀冲破印面阻力,徐徐挣扎前进。

11、铲刀法
用以铲平印面字底部分的残石屑,即所谓“平”。

12、单刀法
刻印时,每一笔画均用一刀刻成,谓之单刀。

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3、双刀法
刻印时,印文的每一笔画均用两刀刻成,谓之单刀。

其中又有正刀和侧刀之分。

14、正刀法
指以刀刃之正锋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中锋行笔。

15、侧刀法
指以刀刃之斜倒入石镌刻,形同书法之侧锋行笔。

16、正入法
是起刀入石方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正锋入石而起刀。

17、侧入法
入刀法之一种,指刻印时,刀杆稍作倾斜状,以刀锋之一角侧入印石而起刀。

18、双入法
即起刀时以刀刃之双角同时刻入印石而起刀。

19、单入法
亦为起刀法之一种,即以刀刃之一角入石而起刀。

20、补刀法
刻印既成之后,用此法修饰印面。

明·赵宦光《篆学指南》云:“即印之后,或中肥边瘦,或长或短、或垂或起,或左或右,修饰匀称,谓之补刀。

”其法用途类同复刀,但有区别。

刀法训练
一、直线镌刻的训练
直线的镌刻是篆刻的主要刀法内容,必须多下功夫练习直线的镌刻。

直线在印文中可表现横画和竖画,而横画和竖画是篆刻文字的主要笔画。

因此,直线镌刻的练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直线的刻法有单刀刻法和双刀刻法。

单刀直线练习宜先用二厘米以上的石章。

练习线条的长度,应长于实际印章中的线条。

如果实际应用的印章为一点五厘米,印文由四字组成,那么一般印文的线长最多只有零点八厘米左右。

因此,只要具备了刻二厘米以上线条的能力,那么刻实际印文的短线条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单刀直线练习时,所刻的线条应与石章的边线平行或垂直。

这样平行地刻下去,印石的利用率比较高,且能达到规范训练的要求。

双刀平行线,是在刻单刀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的。

既可以原单刀直线上加双刀练习,也可重新作双刀直线练习。

二、朱白文镌刻的训练
朱文线条与白文线条是相辅相成的,在刻平行线时,被刻出的直线只是白文,而剩余的是朱文线。

所以,只要将原平行的直线改变一下,将平行线的两端连接起
来,就可得到朱文线和白文线。

将三条朱文线中间的一条朱文线两头离边框留一条线的距离而切断,就使两边的线条变成白文线。

若这条线两端不留线,而直接刻出印面之外,就变成了朱文线。

三、方折回纹线训练
方折回纹朱白文,是以四边作平行线,逐层向里内收刻。

两种方法均可训练,一种是每一层均作"口"字形,各自独立,四边相连逐层缩小。

另一种是作一根方折的线条逐层向里收缩。

前者是若干根回纹线条组合,后者是由一根环回形线条向内的延续,也可由内向外延续。

只是排列整齐,在刻成白文同时,相应的朱文线条也产生了。

回纹朱白文,在朱文与白文之间,可以加以调节,即可以是粗细相等,也可以是朱文细白文粗或白文细朱文粗。

最好是朱白文的粗细不同,这样便于区分,有利于熟练掌握。

四、圆转回纹朱白文训练
圆转回纹朱白文训练的方法,与方折回纹朱白文的练习相同,只是变"口"字形为圆形而已。

刀法弊病
初学篆刻者容易出现一些刀法上的弊病,必须引起重视,若不注意,起步不正,后患无穷。

常见初学者易出现的弊病如下:
一、钉头鼠尾
这是初学者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主要是由于奏刀不稳,刻刀入石时用力过猛,入石太深,一下子就留下很重的刀痕。

然而行刀和收刀时又腕力不足,或缺少胆略,虎头蛇尾。

所以产生起刀处的线条过于粗重,而行刀、收刀的地方线条又过于纤细的结果。

也有的因为入石时用力过于轻,而行刀也轻,却在收刀时不能控制用力,猛刻而形成收刀处笔画过粗,都是用力不均的结果。

二、粗细失调
这也是行刀不稳,一会儿重一会儿轻,产生的线痕时粗时细,缺少整体感。

所以粗细失调的线条,如果组合在一起,就会导致十分零乱的后果。

三、支离锁碎
片面地追求古印中所谓的斑蚀剥落的效果,导致白文的支离,朱文的锁碎。

这样的结果,不但不能体现古印的线条的苍劲古朴,反而连基本的刀法形迹也表现不出来。

四、粗肥臃肿
线条的挺劲与否,并不取决于线条的粗细。

但初学者由于不懂得基本的道理,认为只要粗实,就能体现力度,以致于形成粗肥臃肿的刀法之弊。

五、鹤膝刻板
这种弊病常见于切刀法刻印不善而致。

运刀机械切刻,便产生呆板的锯齿状刀迹。

以此表现朱文与双刀白文时,线条的两侧如平行起伏,就会产生鹤膝状的恶态,
俗不忍睹,故有谓此最是篆刻刀法之大忌,必须加以避免。

用字法
用字法又称字法,是篆刻文字的变化规律和艺术处理方法,主要指篆刻文字的选择方法。

文字的选择包括书体的选择和文字内容选择。

印文内容包括文字和肖形。

文字有各种书体,篆刻艺术主要是篆体文字,偶尔使用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书体入印。

选字入印,要注意文字的年代差别、风格差别和书体差别。

年代差别是指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语言词句和书体。

古代汉语词句和现代汉语词句有很大差别,各个时代都有当时比较流行的词句。

选字入印的书体差别,是用字法的主要问题。

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书体,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秦小篆、汉隶、魏碑、唐楷以及宋元行草。

所以,同一方印中,文字的书体要统一,要按前人的经验灵活对待。

但因古代汉字与现代汉字有很大不同,古文字的单字数比现代少,有些古字现在已经不用,成为死文字,而现代有些新文字古代却无,因而就必须根据六书理论创造篆体字。

但必须是是在古代既无篆体,又无通假的情况下才能造字,不能随意杜撰。

所以,入印文字书体的选择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结合印文内容实际选择书体;②要避免书体的混杂;
③要注意所选书体的艺术特色。

具体来讲,入印文字的书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当时流行的篆体入印
历代篆印文字,都是用当时流行的书体。

玺印上的文字与铜器上的铭文相合,说明当时流行该种风格的篆体。

秦印印文也与当时的刻石、诏版、权量上的文字相合;汉印印文与当时金石文字相合;魏晋六面印悬针篆印文,与魏正始三体石经中的篆书相通,说明当时都有各自的流行篆体。

2、用有自己风格的篆体入印
古代选书体入印,都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无个性。

如汉印多取秦篆,很少有选金文入印的,更无取甲骨文入印的。

在现代,因无固定流行的篆体,各种篆体都有人用以入印。

为了形成一定的风格,各家选字各有倾向,具有很强的个性。

都喜用与自己的风格相合的篆体入印。

3、用自己仿汉印的书体入印
印宗秦汉者,历代均多。

许多人以仿汉印作为篆刻学习与创作的基本功,大量仿制汉印,形成了具汉印风格的篆字,以后在创治印章时,便将这种仿汉印文字入印。

4、用篆体以外的书体入印
用篆体以外的隶书、楷书、魏碑、行书、草书等书体入印,历代就有,晋代有楷书印,五代有隶书印和行楷行,南宋有行楷印,元代有行书印和楷书印,清代篆刻家也有隶书印、楷书印。

布局,又叫谋篇,也称章法。

在一方篆刻作品中,文字的组合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排列,而且有其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艺术构成,用以体现形式美。

所谓章法,就是为了表现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而在一定的空间内,安排和处理特定的艺术形象的关系和位置,并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有机地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艺术作品的布局,文学上叫“谋篇”,篆刻上叫“分朱布白”。

篆刻作品章法也有大章法和小章法之分,大、小不是指印章的大、小,而是指章法的层次。

大章法包括小章法,小章法构成大章法,组成有机统一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在一方篆刻作品中,印石、印文的选择、是否制钮,是否刻边款,印石的形状、规格等各方面的总体安排和构想,都要事先考虑,做到胸有成竹。

这可以算最大章法,然后才涉及印文的处理,可称为小章法。

一般所讲的章法是指小章法。

下面主要介绍小章法,即狭义上的章法。

1、章法原理
篆刻的章法,是在有限的印面空间里将有关文字进行合理的组织,使所表现的文字在作品中取得最佳的布局效果。

篆刻作品的布局过程,就是作者表达创作思维的过程,即所谓立意。

立意是作者凝聚的匠心和要表达的意境,即"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

"篆刻作品的"立形",必须先“立意”。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篆刻与书法类似,主要是视觉艺术,让人从视觉中受到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篆刻的章法比较复杂,内容不同、字数不同、印形不同,其布局处理各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主要规律归纳如下:
⑴整齐均匀规律
这种章法要求线条没有粗细的变化,线条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强调工整匀称,没有明显反差对立因素,以同类型态的线条作适度反复,给人一种秩序感和节奏感,体现了一种整齐和统一之美。

⑵对称均衡规律
这种章法要求前后、左右、上下对称,保持平衡,给人以典雅端庄的美感。

⑶离合分并
就是独具菝匠心地表现文字的造形,或改变字形,或全并印文、或分离字形,给人以强烈的装饰美感。

⑷虚实清浊规律
就是在一方印中作虚与实、清与浊的对比,产生一种互相映衬和浑厚含蓄的感觉。

⑸繁简增略
有的印文字,根据需要可将繁的简化,也可将简的增繁,使人感到有疏密参差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内涵。

⑹主次偏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