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
围手术期VTE预防与管理
1、围手术期VTE预防——评估 Caprini风险评估:筛查作用——预防措施
• VTE中高危风险的患者,同时存在较高的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 症:
• 推荐应用机械预防
• 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
2、围手术期VTE预防——措施
• (一)基本预防 • 1.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患者教育。(宣教) • 2.积极的活动可以减少VTE的发生。对于VTE风险为低危的内科
险,且不增加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 机械性方法可减少部分患者发生DVT的危险,但疗效逊于抗凝药物,其最大优势
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 • 单独使用机械性预防措施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 极高危患者单独应用疗效差,推荐与有效的抗凝治疗联合应用。
2、围手操作:麻醉方式/时间、手术方式/时间、止血 • 术后处理:术后何种提问进行术后休息;重要指标、引流管的监
测和管理;术后饮食/补液、康复处理等诸多方面。
2、血栓性疾病
• 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 栓形成(DVT)
•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发作、脑卒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1、术中预防VTE的措施
使用 GRADE方法 对证据的质量和推荐意见的强度进行分级(表1 ,2)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2、关节置换手术:【推荐意见】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3、髋部骨折手术:【推荐意见】
(1)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 ,推荐使用 LMWH、磺达肝癸钠、低剂量普通 肝素 (LDUH)预防 VTE【1B】。 (2) 建议在术前即开 始进行 VTE预防【2B】,不推荐手术前后 4 h 内应用 抗凝药物【1B】。 (3)推荐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应用 10-14 d ,建议延长至术后 28 -35 d 【1B】。 (4) 建议在住院期间联合应用机械预防与药物预防【2C】。 对出血风险较 高的患者 ,建议使用机械预防【2C】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护理课件
某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等也可能引 起血液高凝。
长期卧床、久坐等导致下肢肌肉泵作 用减弱,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管损伤
手术操作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暴露出胶原纤维,引发凝血反应。
长期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 样硬化等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
血栓形成的风险。
反复插管、留置导管等医疗操作 也可能引起血管损伤。
优化手术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缩短手术 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强化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形成时间的不同,围手术期血栓可分为早期血栓和晚期血栓。早期血栓通常在手术后24小时内形 成,与手术创伤和止血方式等因素有关;晚期血栓通常在手术后数天至数周内形成,与患者自身因素 和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
围手术期血栓的危害
01
围手术期血栓可能导致 血液循环障碍,影响患 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02
03
预防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 发症。
处理
根据不同并发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06
CATALOGUE
围手术期血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手术类型及过程
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
血栓形成情况
发生时间、部位、诊断依据等。
围手术期血栓的护理管理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风险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慢性疾病等。
制定预防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 运动指导等。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课件
300
200
100
0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
年龄,岁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Anderson FA Jr, et al. Arch Intern Med. 1991,151(5):933-8.
有VTE病史的患者VTE发生率更高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同时总结了麻醉时间与VTE发生风险的关系
麻醉方式:普通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1.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5围):手46术9-期47血4.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5): 321-327.
高龄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VTE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600
男性患者
500
女性患者
400
发生率/ 100,000人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 的危险因素
高龄、VTE病史、恶性肿瘤 及其治疗史(使用激素、放 化疗)、妊娠或产后、肥胖、 脓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 病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 易栓症、中心静脉置管、瘫 痪、制动、促红细胞生成药 物、口服避孕药等
手术时间 手术类型 麻醉方式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192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未采用VTE预防措施 的患者有968名
PE:1.4%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VTE的发生率还与患者、手术等因素相关
VTE 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及时间长短相关
• 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 • 乳腺手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lmc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解读【58页】
2.58%
2.0% 0.0%
0.70% 0.00%
0.97%
1.33%
0-1
2
3-4
5-6
7-8
9+
n=76 n=868 n=3001 n=3012 n=1008 n=261
低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1. Gould M K, et al.Chest,2012,141(2 Suppl):e227S-e277S 2. Bahl V, et al. Ann Surg,2010,251(2):344-350
第八页,共58页。
中国普通外科患者术后VTE发生率的单中心研究数据
中国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192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未采用VTE预防措施的患 者有968名
PE:1.4%
夏锡仪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1):661-664.
第九页,共58页。
第十一页,共58页。
普通外科患者VTE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 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病人个体相关因素
高龄、VTE病史、恶性肿瘤及
其治疗史(使用激素、放化 疗)、妊娠或产后、肥胖、脓 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病综 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 症、中心静脉置管、瘫痪、制 动、促红细胞生成药物、口服 避孕药等
第十八页,共58页。
围手术期VTE该怎么预防?
(VTE风险等级+出血风险)
第十九页,共58页。
推荐使用Caprini评分模型对普通外科患者进行VTE风险
评估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1 概述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 风险因素时(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 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 发生率为1%[4]。
日本相关调查显示,腹部大手术病人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者,静脉造影检出VTE 发生率为24.3%[5]。
2014-08-06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
kjdxhnsfyzhj
17
临床上一旦怀疑出现HIT,则应立即停用肝素或低 分子肝素,同时改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如达纳肝 素、来匹卢定、阿加曲班和璜达肝睽钠。待血小板 计数稳定(>150x109/L),可以改用小剂量维生素 K拮抗剂(华法林5mg)),并与非肝素类抗凝药 物至少重叠使用5d。虽然患者出现HIT,但是并无 明显的活动性出血,一般不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
kjdxhnsfyzhj 3
胸部X片对于急性心衰患者有重要价值,可提示 肺部充血,听诊可伴有肺部罗音。但是慢性心衰患 者,胸部X片则不会出现肺部充血征象,但体检可 发现颈静脉充盈或肝颈回流征阳性,提示容量负荷 过重,周围性水肿并不是慢性心衰的可靠指标。 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时还需考虑患者全身健康状 况,一些相关疾病会加重麻醉风险,使得心脏问题 处理复杂化,如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损害、 贫血等。
kjdxhnsfyzhj 7
6.近期有大手术史,且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大; 7.潜在凝血机制障碍,如1.凝血因子异常,如Ⅷ因子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2.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除外狼疮抗凝物质); 8.脊髓麻醉或腰椎麻醉; 9.易跌倒的高危患者(头部外伤);
kjdxhnsfyzhj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
kjdxhnsfyzhj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TE)已成为术后常见的 并发症,一旦发生,影响术后恢复、增加治疗费用、 延长住院时间,严重着危机患者生命。文献报道, 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普外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为15.0%-30.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02%-0.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 加, VTE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外科医师必须加以重 视,并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中山共识
5、监测与随访
为确保血栓预防效果,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和随访。监测内容包括生命体 征、下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和色泽等。随访时间至少为术后30天,若患者有任 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案例分析
某医院普外科对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护理。所 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的血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措 施。结果显示,仅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 个月,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讨论
本共识围绕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这一问题,阐述了病人评估、预防 措施、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及监测与随访等方面的关键点。然而,在实际操作 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对于不同手术类型和病情的患者,如何制定更 为精准的血栓预防措施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 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强化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让病人了 解血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V.总结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对于降低患者的并发 症、病死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的共识为普外科病人提供 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和行动计划,通过全面评估、综合预防、早期发现及规范治疗 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血栓风险。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落实普外科 病人围手术期的血栓预防工作,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如何预防与管理?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如何预防与管理?普外科手术,也就是普通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切除、胆囊摘除、胃肠道手术等,是我们生活中相对常见的医疗程序。
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经历这些手术,这也正是普外科手术的普及性所在。
然而,除了手术本身可能带来的担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血栓。
血栓是一种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通常是为了停止出血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血栓可能在血管中不必要地形成,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而在普外科手术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创伤、静脉穿刺等操作,这些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一、了解血栓的形成血栓,简单来说,就是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
这些凝块通常是人体自然的应急措施,目的是停止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形成,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凝血系统的各种成分,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它们在损伤的血管内逐渐积聚,形成坚固的血栓。
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当血栓堵塞血管时,它会阻止血液流动,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引发组织坏死。
在心脏血管中,这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在脑血管中,可能引发中风。
而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手术中的创伤和术后的康复期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的床位休息、术后的疼痛和炎症等因素都可能使血液在血管中滞留,更容易形成血栓。
因此,了解血栓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即将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
二、预防血栓的方法(一)主要预防方法1、积极活动:在手术前和术后,积极的体育活动对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医生通常会鼓励患者尽量多地行走和移动,以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这有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机会。
2、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降低血栓的风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血液的凝固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但是,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医生的监督和处方。
3、穿戴压力袜:压力袜是特殊设计的袜子,可以提供适度的压力,帮助促进血液流动。
普外科DD FDP AT的应用
D-二聚体、FDP与ATIII在普外科的应用《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指出,VTE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危险因素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
所以临床医师应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VTE风险和出血评估,考虑是否进行预防。
其中需要对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包括是否有DVT/PE,以及是否有先天性/获得性易栓症。
一般手术患者推荐预防7-14d或直至出院。
VTE预防包含药物预防,采用抗凝药物,需要监测预防效果和评估出血风险。
患者在接受抗栓药物治疗时,“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患者血栓风险分层及桥接抗凝推荐”提到,高危因素之一是严重的血栓形成倾向,其中包含抗凝血酶(ATIII)缺乏。
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的抗凝/抗栓治疗,都需要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一、动态监测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特异产物,高水平的DD被认为是高风险VTE的指证。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和(包含DD),是纤溶系统被激活的标志,联合DD可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抗凝血酶(AT),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肝素/低分子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功能,需要依赖与AT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抗凝效果。
AT活性低于50%,肝素类药物抗凝无效。
二、动态监测的周期⏹若患者为VTE中高风险,建议每隔2d监测,一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若患者为VTE低风险或无血栓症状的患者,建议3-5天监测一次。
⏹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需要依赖AT,应该检测AT活性。
⏹对既往有严重静脉血栓或多次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警惕遗传缺陷性疾病,如抗凝血酶缺乏症,需检测AT活性。
⏹溶栓治疗,DD/FDP升高至峰值后下降,表明溶栓治疗有效。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摘要】通过对围手术期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术前评估,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轻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伤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外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预防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或由于静脉壁的直接损伤等原因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
因此,对围手术期病人有意识地进行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危害非常重要。
1 预防措施1.1 环境尽量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1.2 饮食和活动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多食含纤维素食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适量活动,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逐日增加活动量。
术前、术后禁食、禁水的患者,注意补充液体,防止血液浓缩。
1.3 术前预防措施入院后,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发生DVT的高危因素[1]。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资料,采用Wells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估。
术前对高危、中危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如何在床上活动及大小便等,教会家属给患者做四肢的被动运动,做好四肢肌肉的功能锻炼。
1.4 术后预防措施术后应进食低脂、低盐、多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忌食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病情许可情况下,术后24 h应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术后指导并督促病人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
协助患者多翻身、拍背。
对于高危病人,应尽量减少下肢静脉输液,避免损伤静脉;尽管外科手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但应根据病情需要适量使用,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 护理措施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必要时每日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至少2次,患健侧比较,若发现两侧下肢的周径相差在0.7cm以上的应及时通知医生。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PE 与 DVT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 VTE。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VTE发生的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该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已有的工作基础[1],制定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一、概述(一)普通外科患者VTE发生率VTE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
日本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VTE发生率为24.3%[5]。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中山共识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引言
抗凝药物治疗在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静 脉血栓栓塞等疾病。本次演示将介绍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普外科病人的特点、抗 凝药物的作用及并发症等,并结合中山共识,阐述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关键要点。
背景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存在高风险血栓形成,尤其是接受腹部、盆腔、下肢等 大手术的患者。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过程,发挥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然而, 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处理需注意抗凝药物 的合理应用。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1、术前抗凝药物的优化管理
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方案。 2、尽量在术前24小时内开始使用抗凝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
3、对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 量。
2、术中防止抗凝药物过量
1、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出血情况,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2、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用抗凝药物,以免引起血栓形成。
《上海市普通外科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2020版)》要点
《上海市普通外科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2020版)》要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各种病因(如静脉血滞缓、静脉壁血管内膜损伤或血液高凝等)导致血液在静脉系统不正常凝集的一组疾病,包括肺动脉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1 资质要求1.1 医疗机构基本要求VTE事件是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中非预期死亡的主因,各级医院应重视围手术期VTE事件防治工作。
1.2 医务人员基本要求为普通外科病人进行出血及VTE风险评估的医师及护士应具备《医师执业证书》及《护士执业证书》,为病人决定VTE预防及治疗措施的医师应具备以下条件:(1)有《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普通外科专业;(2)在执业医疗机构注册且在职;(3)须完成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2普通外科病人VTE的预防2.1 围手术期VTE预防流程普通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发生VTE风险差异很大,尤其是恶性肿瘤病人和无法去除诱因的病人,如肝硬化病人,应对病人进行动态及定期评估,贯穿门诊、入院、手术后、病情变化时、出院前、转科、化疗时及门诊随访的全过程,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判断病人是否已发生VTE。
2.2 围手术期病人的VTE与出血风险评估VTE风险评估可采用Caprini模型(表5),其中,0分风险等级为极低危,无预防措施时预计VTE基线风险<0.5%;1〜2分为低危,VTE基线风险为1.5%;3〜4分为中危,VTE基线风险为3.0%;>5分为高危,VTE基线风险高达6.0%。
2.3 普通外科病人的VTE预防综合评估病人的VTE风险与出血风险,按照指南及药物适应证选择相应预防措施(见表8)。
机械预防措施包括IPC、GCS等。
常用的预防和治疗药物是抗凝剂,如普通肝素(UFH)、LMWH、磺达肝癸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其中以UFH与LMWH在临床上最为常用。
VTE预防性措施起始时间、剂量及手术与恶性肿瘤手术后须持续的时间及注意事项详见表8、9所示。
lmc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案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案例分析:对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治疗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临床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将指南中的建议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启示与借鉴:总结案例分析中的启示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指南更新: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探讨是否需要对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第六章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 理指南的推广与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 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 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目 录
文
本
肆
理围 手
术
期
血
栓
管
目录
贰
述围 手
术
期
血
栓
概
伍
析防围 与手
治术
疗期
案血
例栓
分预
叁
防围 手
术
期
血
栓
预
陆
推防围 广与手
与管术
应理期
用指血
南栓
的预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围手术期血栓概述
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原因
围手术期血栓的危害
指南推广的必要性与意义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推广指南可以规范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风险:推广指南可以降低围手术期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医疗风险。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推广指南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满意度。 促进医疗行业发展:推广指南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
指南推广的方法与策略
围手术期血栓:手术前后发生的血栓 危害: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影响血流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性:可能导致死亡或残疾 预防:采取措施降低血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围手术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围手术期血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 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5):321-327.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PE 与DVT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VTE发生的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该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已有的工作基础[1],制定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一、概述(一)普通外科患者VTE发生率VTE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
日本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VTE发生率为24.3%[5]。
我国最近一项单中心对照研究数据表明,普通外科患者如不使用预防措施,术后DVT的发生率为6.1%,PE的发生率为1.4%[6]。
VTE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长短相关,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乳腺手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7-8]。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VTE风险还与肿瘤类型、辅助放化疗、静脉置管等因素相关[9-11]。
有证据显示,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相对风险可降低50%~60%,PE相对风险降低近2/3[12-13]。
(二)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均是VTE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主要分为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
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包括高龄、VTE病史、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史(激素、放化疗)、妊娠或产后、肥胖、脓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瘫痪、制动、中心静脉置管、促红细胞生成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
腹盆腔开放性手术、恶性肿瘤手术风险较高,全身麻醉比椎管内和硬膜外麻醉VTE发生风险高。
二、普通外科患者VTE预防指征与方法应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VTE 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考虑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VTE预防。
VTE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具体见表1。
出血危险因素包括一般危险因素(如活动性大出血、既往大出血史、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症、伴随使用抗栓或溶栓药物等)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手术步骤复杂或解剖结构复杂、多处吻合口、肝脏切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或血小板计数低等)。
(一)VTE风险评估工具推荐使用Caprini模型[14]对普通外科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表1):首先计算患者的风险评分,然后判断患者的风险等级(表2)。
(二)VTE预防方法推荐1.VTE预防策略:建议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建议对低危及以上风险的普通外科患者进行VTE预防。
根据患者的VTE危险及出血风险行动态评估,选择一种机械和(或)一种药物预防措施,并及时调整预防策略。
具体推荐见表3。
一般手术患者推荐预防7~14 d或直至出院,对腹盆腔恶性肿瘤等VTE高危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4周。
对于有VTE高危风险但无大出血风险的患者,若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可考虑使用磺达肝癸钠或阿司匹林预防。
不推荐将下腔静脉滤器作为已确诊的下肢DVT患者普通外科围手术期PE常规一级预防措施。
2.具体使用方法:(1)机械预防:①弹力袜:用于下肢DVT的初级预防,脚踝水平的压力建议在18~23 mmHg (1 mmHg=0.133 kPa)。
过膝弹力袜优于膝下弹力袜。
②间歇充气加压泵(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建议每天使用时间至少18 h。
(2)药物预防:①普通肝素:5 000 U皮下注射,2次/d。
可在术前2 h开始给药。
②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d。
不同的低分子肝素用于普通外科VTE预防的剂量有所不同,建议参照药品说明书给药。
考虑到出血风险,目前推荐术前12 h给药。
以依诺肝素为例,对于中危VTE风险的普通外科患者,可于术前12 h开始给予2 000 U或4 000 U皮下注射,1次/d;对于高危患者特别是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建议术前12 h 开始给药,4 000 U 皮下注射,1次/d。
对于肥胖症患者,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低分子肝素。
③磺达肝癸钠:2.5 mg 皮下注射,1次/d,术后6~8 h开始给药。
与低分子肝素相比,磺达肝癸钠虽可进一步降低DVT风险但同时会增加大出血风险[15-16]。
因此,不建议作为普通外科手术患者VTE预防的一线用药。
目前尚无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于普通外科患者的证据。
根据普通外科不同类型手术特点,VTE预防建议如下:(1)肝脏外科手术:除伴有出血性疾病或明显正在出血的患者外,肝脏切除患者应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的基础上,考虑应用VTE药物预防措施。
(2)甲状腺切除术:不建议常规使用抗凝药物预防。
三、预防禁忌(一)机械预防禁忌1.弹力袜:(1)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2)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3)腿部严重畸形;(4)患肢大的开放或引流伤口;(5)心力衰竭;(6)安装心脏起搏器;(7)肺水肿;(8)腿部严重水肿。
2.IPC: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其他禁忌同弹力袜。
(二)药物预防禁忌1.肝素类药物:活动性出血、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凝血功能障碍、恶性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既往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及对肝素过敏者。
2.磺达肝癸钠:对磺达肝癸钠过敏,肌酐清除率<20ml/min,其余禁忌证同肝素。
但可用于有HIT史的患者。
四、使用肝素类药物注意事项1.密切观察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出血危险,一旦发生,除立即停用外,可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处理原则参考表4。
可根据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调整剂量。
2.普通肝素用药期间对年龄>75岁、肾功能不全、进展期肿瘤等出血风险较高的人群应监测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以调整剂量。
3.低分子肝素: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选择普通肝素预防。
对肌酐清除率4.每2~3天监测血小板计数,警惕肝素诱导的HIT,如血小板计数下降50%以上,并除外其他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下降,应立即停用肝素类药物。
第二部分:接受抗栓药物治疗的普通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管理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会影响围手术期的安全,应该对患者实施多学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是否应该暂停抗栓药物,以及暂停药物期间是否需要进行桥接抗栓治疗。
一、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药物管理(一)基本原则按照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分为高、中、低危。
高危指年血栓栓塞风险>10%,中危指年血栓栓塞风险为5%~10%,低危指年血栓栓塞风险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VTE患者血栓风险分层及桥接抗凝治疗推荐意见分别见表5~7。
根据手术类型评估出血风险决定是否需要术前停用抗凝药物:接受低出血风险手术的患者,可以继续抗凝治疗;对于非低出血风险的手术患者,术前应暂停抗凝药物;对正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需根据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决定停药后是否行桥接抗凝治疗。
常见的手术及操作出血风险见表8[18]。
(二)桥接抗凝剂量1.治疗剂量:(1)依诺肝素:1 mg/kg,2次/d,皮下注射或每日总用量1.5 mg/kg;(2)达肝素:100 U/kg,2次/d,皮下注射或每日总用量200 U/kg;(3)普通肝素:静脉用量保持APTT 1.5~2.0倍于标准APTT。
2.低剂量(预防剂量):(1)依诺肝素:30 mg,2次/d,皮下注射或每日总用量40 mg;(2)达肝素:每日用量5 000 U,皮下注射;(3)普通肝素:5 000~7 500 U,2次/d,皮下注射。
3.中间剂量(介于治疗和预防剂量之间):依诺肝素40 mg,2次/d,皮下注射。
(三)长期口服VKA患者围手术期用药的具体建议[19-20]1.建议长期服用VKA的患者行普通外科手术前进行血栓与出血风险评估。
2.低出血风险手术可不中断VKA治疗,保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治疗范围内。
3.高出血风险手术需在中断VKA治疗后,进一步评估其血栓形成的风险。
低危患者一般无需桥接抗凝治疗,如果手术伴随明显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则应使用桥接抗凝治疗;中危患者建议给予低剂量或中间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桥接;高危患者建议采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进行桥接抗凝治疗。
4.房颤患者:建议对于CHADS2≤4分的中危和低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停用VKA治疗后可不采取桥接抗凝治疗[17];对于CHADS2 5~6分的高危患者,行推荐治疗剂量的桥接抗凝治疗。
5.术前停药方案:术前5 d停用华法林,术前1 d监测INR,若INR仍延长(>1.5),患者需及早手术则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1~2 mg)使INR尽快恢复正常。
6.桥接抗凝治疗时间,一般在停用华法林后第2天启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术前4~6 h停用普通肝素,术前20~24 h停用低分子肝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