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_齐勇

合集下载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全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1 “交往”范畴的界定��关于交往范畴的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除有交往的含义外,还有传递、传播、传达、表达、传意、通讯、通信、联络、信息、消息等多重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曾几十处用到交往、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等范畴。

但并没有对“交往”这一范畴作明确的界定。

之后出现的有关于“交往”的定义都是学者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的使用意蕴而加以界定和解释的,并非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本人对交往含义的理解。

交往[verkhr]这一术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含义很广。

它包括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一切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精神交往指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科学、观念、制度等的相互影响、启发、互补,具体有信息交流、思想交流、知识交流、情感交流。

”物质交往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它决定着精神交往及其他一切活动和交往形式,“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产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品。

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人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因此,所谓“交往”,就是指现实的个人以及社会集团、阶级、民族、国家等共同体之间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以语言、符号等为媒介的,在物质和精神上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约束、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

��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1)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首先,交往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创立了――并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人在实践的创造性活动中不断发生着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并形成日益丰富的交往关系即社会关系。

在这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关系中,人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规定性,也将成为越来越具全面性的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发布时间:2021-04-26T11:19:43.55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陈思娇[导读] 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云南师范大学陈思娇摘要:交往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方式,在马克思之前就有理论家就交往对个人、组织和国家的生成与发展功能做了许多分散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前人的交往理论基础上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交往的实践性、主体间性,交往的分类、交往的社会功能等,本文就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内涵,以及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马克思、交往、当代价值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也随之产生,因此交往与人类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古往今来,人类从事的活动都与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小从个人的饮食、穿着、居住和各种社会活动;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日益密切。

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马克思交往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之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交往问题。

因此,重新研读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探索马克思的“交往之道”对解决交往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在他看来这一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同人的有机身体相统一,才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融合。

同时,马克思对交往的扭曲形式----异化现象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内涵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不管是在无意识还是有意识的情况下,人们总是与周围的一切人与物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一直伴随人类左右。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中外许许多多的前辈先哲都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出发,对交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地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交往理论。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交往概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解释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时所运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和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指的“交往”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其理论也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交往概念”的最初论述的追溯,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

首先,马克思在手稿中反复多次提到了“同别人的交往”。

他从异化劳动的独特视阈出发,揭示了交往关系的扭曲,把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看做是劳动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

另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他又从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到“人与自然的交往”,提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总之,《手稿》中已经出现了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的雏形,但对于交往范畴,马克思还没有加以具体界定。

在随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文,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这就明确指出了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出发点。

因而,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不懂得从人的感性活动的视角去理解事物和现实,不懂得从社会关系方面去理解人的本质的缺陷。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

中图分类号:密级:UDC:本校编号:10652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研究生姓名:王青青学号:20100101010003校内指导教师姓名:曾凡跃职称:教授校外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申请学位等级:硕士学科: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月5日论文答辩日期:论文独创性的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政法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交往理论探析——兼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比较An Investigation of Marx’s communication theory —Discussion with Habermas exchanges theoretical comparison作者姓名:王青青指导教师:曾凡跃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结合马克思经典著作,探析不同时期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状况;其次以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详细剖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论题,最后简要介绍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并简要评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观。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探析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当前,对于处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国来说, 处理好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的交往关系,已是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社会问题。研究马克 思的社会交往理论,发掘马克思的科学交往思想并用以指导我国更好地进行积极有效的 交往实践活动无疑有着十分现实而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认真研 读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关交往的相关论述,并在借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当代启示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阐述。在第一部分中, 考察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意义。在第二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的理论资源及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说明了马克思交往理论既批判和继承了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进行了革命的变革和创新,其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创立,并在实践 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第三部分中,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 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说明了马克思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交往是构成社会有机体 的基本要素或者说基本环节、交往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交往的基本形式、交往的社会作 用的基本思想。在第四部分中,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马克思社会交往 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今世界特别是我国社会交往实践的实际,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所面临的主要交往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the practical need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m
construction,follow the method of combine history and practice together,crack the relative classic works of Marx seriously and take reference of existing researches.In the first part, study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In the second part,illuminate that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is not only animadvert and inherit the study of pre-learners but also make change and innovation revolutionary.It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germination,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constantly. In the third part,expatiate the contents of Marx’S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ore roundly and systemically.Explain the category that Marx defined,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c factor or tache which constitutes social organism,the basic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the basic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

浅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摘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往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本文将对交往理论的构成、内容及地位进行梳理与浅析。

关键词:唯物史观;交往理论;生产实践一、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的、辩证的科学角度考察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

唯物史观终结了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深刻变革。

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论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矛盾及其运动、社会形态的划分等内容。

交往作为人类及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最基础的社会活动,贯穿于唯物史观之中。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蕴藏于唯物史观的整个体系之中,交往理论的形成发展值得探究。

在马克思的世界观发生转变之时,就孕育着其交往理论的产生。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批判,他提出社会压迫剥削的根源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之中。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是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活动从自然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

他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这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探讨了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加速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六条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从物质交往和生产实践来考察人类历史,并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初步形成,交往理论呼之欲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同步发生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其中也涵盖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反复强调物质交往和交往实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当 代文化交流
研究跨文化交流中的交往现象,揭示文化差 异对交往的影响以及如何通与合作
加强跨学科研究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资 源和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
促进跨文化研究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往现象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开展跨文化的比 较研究,推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发展。
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交往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面临着新的交往形式的挑战,如社交媒体的兴起、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等,这 些新技术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05
当代阐释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意义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交往理论强调国家间平等、公正的交往关系,提倡国际 关系中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推动国际关 系民主化进程,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交往关系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关系是交往关系的基础,但交往关系也对生产关系产生反作用。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相互关系 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例如,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 进了人们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易活动,进而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劳动与交往的相互影响
劳动是交往的前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和经验,推 动我国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走向世界。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当代,这种理论对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
马克思交往理论提倡和谐社会的建设,认为社会和谐 是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在当代,这种理论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进步具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研究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探究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伦理以及社会政治理论,其中的交往理论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地位的支配干系。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学问题,从权力、利益、道德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

本文引入了勇气伦理学和德育伦理学的观点,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和不足进行了深度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伦理学;权力;利益;道德引言自马克思主义被提出以来,其在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都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其中,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地位的支配干系。

不同的群体之间的交往,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权力、利益和道德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伦理学问题,为建构合理的社会、政治干系提供思路。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权力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社会交往是基于权力干系的。

在这种交往中,权力对于个体的地位和身份至关重要。

权力干系的不平衡屡屡导致权力滥用的问题。

自由主义辩论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享有对等的权利和机会。

但是,真正的对等极有可能存在于理论之中,难以在实践中实现。

在现实中,交往往往以权力谈判为主导,这可能会导致一方的利益被侵略。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利益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主要受到利益的驱动。

此处的利益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利益,还包括权力、身份等领域的利益。

交往中对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裁定力。

因此,正确处理利益干系,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道德因素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进步,对于道德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深遥的影响。

个体的道德观念往往受到四周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群体等。

但是,从古代到现代,人们一直在寻求普适性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思想,包括道德规范的假设和责任论,对于详尽的社会交往的伦理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四、勇气伦理学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启示从伦理学角度看,勇气伦理学对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影响比较大。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随着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全球正进入了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

交往乃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中心课题,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有机系统的主要粘合剂,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解读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深入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蕴涵,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交往理论有一完整的认识,也有益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入了解。

标签:社会交往;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创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比较集中、系统、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概念的基本涵义。

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等问题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理论的确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甚至“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

[1]因此,马克思认为,交往(Verkehr)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从物质交往到精神交往、语言交往及其他形式在内。

物质交往是基础,是制约和派生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作为相互理解的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一开始就从属于物质交往。

社会交往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马克思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具体考察和分析。

马克思独特之点在于,他把交往与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做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这种思想是从人类最原始的活动关系分析入手的。

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但在原始人类社会,则表现为极其简单的自然的交往关系。

原始人类必须如此,才能够抵御灾害,解决起码的“生命需要”、“劳动需要”,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需要”。

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同时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种简单协作性的自然的交往。

【推荐下载】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推荐下载】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

交往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启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应立足实际,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积极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模式,随着21世纪的科学技术蓬勃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发展也愈演愈烈的时候,那么人们在网络上的交往自由是否也遵循着马克思的交往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交往观的基本内涵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

交往是马克思原着中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人类社会变更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又是一个实践的、历史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的基石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种族发展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行为,把交往与社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交往范畴的界定 关于交往范畴的界定,可大致归结出两种重要的倾向:第一,是突出交往的客观物质方面,把交往看作是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力和成果的交换关系,这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是注重人们之间的精神(信息符号、知识、情感)交流、沟通和理解。

第三在内涵方面,也明确地指出了交往的主体性和交互性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内容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交往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

人要存在和发展,必须与其他人交往,才能使自身置于更深更广的社会关系中,从而更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属性。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也认识到物质交往对物质生产发生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他们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没有个人发展和交往活动产生的关系,就没有整个的人类社会,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不过是人进入社会生活的一个自然的前提,而人的活动内容和生活的过程,则要求人必须同他人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快 。小 到 个 人 、 体 , 到 国家 、 会 都 需 要 理 解 “ 往 ” 富 团 大 社 交 丰 而 又 深 刻 的 内涵 , 会 “ 往 ” 艺 术 , 也 给 我 们 学 习 研 究 学 交 的 这 马 克 思 交 往 理 论 赋 予 新 的 意 义 。 我 国 正 处 于社 会 主 义 现 代
的 主要 代 表 人 物 哈 贝 马 斯 的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但 只 要 细 细 品 味 马 克思 主 义 经 典著 作 , 们 就 会 发 现 千 年 伟 人 马 克 思 早 已 我 对 “ 往 ” 过 精 辟 的论 述 。无 论 是 从《 8 4年 经 济 学 哲 学 手 交 有 14
Acodn ota ,Max ma esi t i t ejd me tta o cr igt h t r d ce ic h g n h tc mmu i ssr oc metu o n f u ns i uet o r et— m
g t e t cu l i g g n r lc m mu ia in eh rwih a t ai n e e a o z nc to .Th ia o c fM a xs o evtlf r eo r itc mm u iai n t e r nc t h o y o
收 稿 日期 :0 0—1 21 0—2 6
作 者 简 介 : 方 ( 9 7 )女 , 士 生 , 罗 18 一 , 硕 主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
第 4期
罗 方 : 克 思 的交 往 理 论 及 其 当代 价 值 马
・ 3・ 1
提 到 了 有 关 人 际活 动 的 交 往 关 系 问题 , 出 个 体 与 个 体 之 间 提 道德理性共相 的论述 , 他 的这种 论述 明显 带有 虚幻 色彩 。 但 随 后 , 格 尔 站 在 唯 心 主义 立 场 上 , 人 等 同 于 自我 意 识 , 黑 把 认 为 人 与 人 之 间 的关 系 就 是 自我 意 识 与 自我 意 识 之 间 的 精 神 交 往 关 系 。在 他 眼 中 , 与 人 之 间 的 区别 仅 仅 是 主 人 意 识 和 人

世界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价值指向

世界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价值指向

世界历史维度中的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价值指向[摘要]作为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全部学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这个目的的达到是建立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交往变成普遍交往的过程中和基础上。

文章着眼于世界历史的维度,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指向——人的彻底解放。

[关键词]世界历史;普遍交往;文化交往;社会交往世界历史是一个以经济交往为主导和推动力量的自然历史过程。

普遍交往是这一过程的直接实现形式,其中既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也有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

正是在普遍交往中才实现了马克思的全部交往理论,从而也使历史真正变成世界历史。

也才真正地实现了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指向——人的彻底解放。

一、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性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涵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比较,对世界历史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由此,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表述了如下几层含义:生产力的世界化。

马克思指出,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和“彻底消灭各民族之间的劳动分工”,这样就使得生产力世界化。

生产力的世界化是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因;生产和交往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

这是马克思最为强调的一点。

马克思认为,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从而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相互交往的日益普遍及深化,是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重要途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世界历史的形成使得各民族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使得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了,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被消灭了。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作者:刘轩彤来源:《教育》2015年第05期人类出现以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与周围的人与物之间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伴随人类左右。

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促成了许多生产、生活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国家、社会及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交往赋予了更多人文历史与社会现实性,为我们研究交往的现实意义提供了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其他部分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类依赖交往活动而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密切关联,交往成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们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必要中介。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来讨论交往问题,认为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辩证发展的。

他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就说明人与人间的交往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活动贯穿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中。

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离开交往谈生产和离开生产谈交往都是片面的。

交往是人类开展活动的必然方式,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固定模式,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交往活动内在的内容与形式,只有在适应生产的发展时才能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环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既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又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

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与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实践活动。

通过交往与生产实践活动,人们不断改造自身并改造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文明程度。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

马克思明确指出:“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又决定交往。

”生产实践活动水平决定交往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形式的拓展和交往深度的增加则反映出物质生产的能力。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第一章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生成及其基础 (3)一、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生成 (3)(一)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3)(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思想来源与发展历程 (4)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 (7)(一)交往与实践概念辨析 (7)(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基础 (7)第二章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一般性阐释 (9)一、马克思精神交往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9)(一)马克思精神交往的含义 (9)(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的特征 (10)(三)马克思精神交往的功能 (11)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的相关领域 (13)(一)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13)(二)经济交往、政治交往与文化交往 (14)三、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多重理论向度 (15)(一)物质活动与精神交往 (15)(二)意识形态与精神交往 (16)(三)“力的平行四边形”与精神交往 (17)第三章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人学向度及其当代价值 (20)一、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的人学向度 (20)(一)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20)(二)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与人的需要 (22)(三)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与人的本质 (23)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现代精神交往异化的扬弃 (25)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现代精神交往中的异化 (25)(二)合理利用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扬弃现代精神交往异化 (27) 结语 (31)参考文献 (3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34)独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35)致谢 (36)摘要摘要精神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自从有人类以来,精神交往活动就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成为人和人类群生命存在的一部分。

精神交往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来考察精神交往现象,对各种精神交往现象都予以了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一、本文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当代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以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新的理论工具。

我们将首先回顾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进行深入的阐释。

我们将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对社会交往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与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相互作用。

我们将对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和展望。

我们将指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也将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作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交往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互动,而是一种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关系。

社会交往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因此,社会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交往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交往的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交往普遍化,但同时也加剧了阶级分化。

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2023年3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Mar.2023 第40卷 第1期(总第123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40 No.1(Sum.No.123)【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11-25基金项目: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马克思交往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谈心谈话实效性研究”(2021SJB0861)作者简介:胡亮华(1973-),男,江西庐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胡亮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10)摘 要:基于精神文化与科技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要求下,社会正处于一个需要生命体高度交往的时期。

交往是马克思基于对现实个人的物质生活的考察,也是现阶段社会研究哲学思想的核心理论,对社会现行的交往关系的改革与优化具有重大的指向价值。

基于此,本文以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其当代价值,为深度研究社会结构浇筑坚实的基底。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3)01-0024-03 交往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主体介质,是社会健康进步的内驱动力,是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同时,马克思交往理论也是社会交往持续进行的重要机制,是国际性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政治协同的具体表现,有助于全面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因此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中的交往马克思认为,在实际社会交往中,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一个无法有效规避的实际问题,且该问题逐渐发酵成为难以忽视的实际发展矛盾,世界交往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不同区域内得到差异化的延伸,使矛盾得以激化,成为全球化问题,从局部的困境逐渐发展至世界性的难题。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价值问题的差异比较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中价值问题的差异比较

作者: 齐勇
作者机构: 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哈尔滨15007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6-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马克思;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价值问题
摘要:不同的时代会面对不同的危机与问题,而各个时代的哲学理论恰恰与其当下现实构成直接对话。

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危机的洞见,哈贝马斯根据对当下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分别建立了自己的交往理论。

在两种交往理论蕴含的价值问题层面上分析,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由于在作为交往理论的基础的"生产实践"、"交往"范畴的理解上存在分歧,两种交往理论必然因此衍生出在价值目标上的根本差异,衡量历史进步的价值尺度上的差异,价值目标实现路径选择上的差异,影响力与现实合理性的差异。

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地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当今现实问题的生命力。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交往史,交往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理论的创建者,从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可以表现出其对交往理论的步步深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交往”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发现了交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价值作用,并最终形成交往理论。

对于交往普遍发展的现代社会,完整准确的理解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交往;实践;世界历史;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价值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生产关系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认为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交往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人类一产生,便有了交往实践活动。

因此,人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交往,交往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同时,通过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促使“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对于交往问题,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关注到了。

《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从物质实践出发,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两方面中揭示了人的交往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生存的基础和条件,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有着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把社会交往定义为“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作为类的活动和本质力量——的明显外化的表现”①。

把交往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方式,“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②,“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③但是此时马克思仍是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845年马克思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
齐勇
【期刊名称】《黑龙江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价值问题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核心和支柱.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价值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蕴涵着深层价值问题.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齐勇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2.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3.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4.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抗逆力提升路径探析
5.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高职学生抗逆力提升路径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114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 l o n g j i a n g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3,2009G e n e r a l .N o .114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问题探析齐 勇(黑龙江工程学院社科部,哈尔滨150010) 摘 要:价值问题是任何一种哲学理论的核心和支柱。

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价值问题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马克思交往理论蕴涵着深层价值问题。

关键词:价值问题;交往实践;世界交往;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09)03-0014-03收稿日期:2009-02-02作者简介:齐勇(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理论体系的成立,必然有其切合时代的独特的价值问题的支撑。

理论中蕴涵的价值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这一理论针对何种问题而提出;二是理论创立者的价值目标,即希望问题解决的程度或达成的结果;三是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即问题要如何解决。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展述紧紧围绕着内在价值问题。

以下,我们将循着价值问题的线索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加以解读。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的时代。

其时,资本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统治,资本家也在全世界各地奔走。

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流亡的马克思亲历了欧洲的革命,对于这股世界历史性的洪流感受得更加深刻。

“马克思认为,在历史发展中确实奔涌着一条世界化的洪流,这就是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劳动、交往都成为与人分离的异化东西。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平等的交往关系被肢解,货币成为交往的实际支配者和唯一目的。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异化的人以异化的眼光和尺度对待别人,建立的关系也只能是异化了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环境下,人们从事生产仅仅是希图通过生产以达到追逐财富的狭隘目的,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异化了的价值关系,资本统治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异化。

这样,人与人的互为平等的主体关系变成了相互利用的、冷酷无情的“目的———手段”或“主体———客体”关系。

各个人实际上只是物质上彼此为对方而存在,当事人首先感兴趣的是他们行为的结果。

他们从自己的目的出发,行为唯以物质利益为准,把社会和内心的关系变成了工具关系。

资产阶级创造的先进的生产力摧毁了封建势力,它还产生了现代工人,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为资产阶级灭亡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没有国家和地域的区分,在其他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日趋没落和灭亡的时候,唯有无产阶级会继续在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存在。

马克思始终在世界历史的意义上看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也让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和现实力量。

世界性洪流的出现、人的异化的普遍存在、无产阶级的产生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阐发的背景。

·14·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目标1.扬弃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微观目标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

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却走向了异化。

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只有消灭私有制,扬弃私有财产,才能使人摆脱异化的状态,使人真正成为人的最高本质,作为“总体的人”而存在。

马克思强调要超越作为异化存在物的人,而把总体的人即自由自觉的人当作历史的目标。

“总体的人”包括每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的生成和世界范围内“自由人联合体”的生成。

总体的人的生成与人类解放是同义语,人类解放在这里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每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二是整个人类的解放。

使人摆脱片面的、异化的生存状态,使个体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关于个体塑造的微观目标。

而通过普遍交往使这些自由个体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中的微观目标向总体目标发展的关键环节。

2.世界历史的形成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宏观指向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个人和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

对于各民族而言,世界历史的这种各民族的“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对于个人而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世界历史只有不断地推进自己,才能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3.总体目标———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想要实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是与每一个人摆脱异化的片面存在状态,而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的表述一致的。

“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而且这种扬弃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扬弃了异化的社会不再是片面发展的社会,而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扬弃了异化的人不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

这样的社会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至此,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指出的价值目标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这二者是根本一致的过程,个人异化的扬弃、自由的实现过程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反之亦然。

二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包括两个向度,即人的向度和社会历史的向度。

当每个个体真正摆脱了桎梏,实现了自由,同时世界历史真正形成时,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到来。

在此,马克思实现了个体尺度与总体尺度、人的尺度与社会历史尺度的统一。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价值目标的实现途径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马克思着重强调且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历史的书写都应该从人生存的自然基础以及它们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马克思首先重视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异化的消除只能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达成。

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即“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极端贫困一旦成为普遍现象,全部的陈腐污浊的东西都会死灰复燃,历史会出现倒退。

马克思指出,只有随着各地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并且不断冲破已经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才能推动社会向前进化;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交往才能不断扩大,革命的无产阶级才能日益走向联合。

马克思反复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备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的物质基础。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15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消灭私有制的必要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以及无产阶级对其完全占有。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创造了人全面发展所依赖的现实基础,为整个人类解放及进入未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前提,由此不断引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关注的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必然反映在阶级关系中,这就是革命。

革命是推动社会向前飞跃的关节点和直接动力。

无产阶级必须在现实的革命运动中推翻旧的统治,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及整个人类的解放。

在社会关系领域必须如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样如此。

共产主义者只有在实践中,通过革命这一途径,才能使自己的“存在”与“本质”协调一致。

革命的无产者只有消灭他们现实的生存条件即异化劳动,才能实现自己的个性。

而他们消灭劳动和私有制的行动必然使他们同国家处于直接的对立之中,他们要实现自己的个性,只有推翻国家,别无他途。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占有现有的生产力的总和,使自身的普遍性质和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将“抛弃它迄今的社会地位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

3.世界性普遍交往是马克思价值目标实现的又一重要前提在一定范围内,不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无产阶级的斗争,都存在着地域壁垒的局限。

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则会冲破这些壁垒,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为无产阶级的联合创造条件,为落后国家的崛起提供机遇。

只有在通过普遍交往建立的共同体中,异化才能消灭。

“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在晚年考察了东方社会的发展状况,指出正是由于普遍交往的存在,世界各地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后起国家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使人们不必承受资本主义造成的种种痛苦,而直接享有其文明成果。

4.普遍交往将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整合为同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驱动这股世界历史洪流的“不是什么精神和观念,而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的互相交往”。

首先,交往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马克思指出,交往实践与物质生产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交往活动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交往的程度与范围。

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马克思在描述革命的无产者组成的共同体时指出,这个共同体的形成,有一个不可置疑的前提是当时发达的生产力。

“各个人是分散和对立的,而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所以生产力表现为与人分离的特殊世界。

这些个人的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而交往为生产力的保存、延续和传播提供了保障。

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以个人之间、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为前提的。

只有随着交往的日益扩大和深化,生产力的保存和发展才能成为现实;反之,只有随着生产力发展并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革命的无产者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