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出血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防治新知识相关知识讲座

第八讲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种属、结构、型别、特点、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和疫区分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控制措施为准确地判断肾综合征出血热确诊病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患者能在发病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供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知识解析

1.概述: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2.病原学,HFRS的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汉坦病有20个以上型别,在我国主要以姬鼠型和家鼠型病毒为主。

3.流行病学,鼠类是HFRS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传播途径复杂多变,人群普遍易感,以农村青壮年男性为主,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春季和秋冬季多发,疫区分姬鼠型、家鼠型和混合型,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

4.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以病毒感染导致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害为主,其次是人体的变态反应,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5.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临床具有发热、出血、肾脏损伤三大主症,潜伏期多为7日~14日,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发病早期特异性IgM抗体、病毒核酸阳性,恢复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是早期的四倍及以上增高。

6.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应与流感、休克型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炎、急性兰尾炎等多种疾病相鉴别。

7.治疗原则:抓好“三早一就”,把好四关,主要采取以“液体疗法”为基础和对症治疗的综合性治疗措施。

8.预防控制措施:监测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采取灭鼠防鼠和疫苗接种的综合性措施。

第一节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HFRS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现于我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931年在驻扎黑龙江的边境地区的侵华日军中发现此病,当时曾以发病地区命名为“孙吴热”、“黑河热”、“虎林热”及“二道岗热”等,1942年确定为一种独立的疾病,改称为流行性出血热,至1982年由WHO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数十年来疫区范围不断扩大,迄今,由HV所致的HFRS遍及世界五大洲(亚、欧、非、美、大洋洲)70多个国家,疫区分布于四大洲(亚、欧、非、美)32个国家,以欧亚国家主,我国是HFRS流行的主要国家,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90.0%以上。当前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海南、青海和西藏外,均有病例报告,2005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个重点县、区正式设立HFRS国家级监测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规范的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HFR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发病以农村青壮年男性人群为主,临床具有发热、出血、肾损三大主症,不仅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造成严重影响,多年来一直是黑龙江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第二节病原学

一、病毒的分类及型别

HFRS的病原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的汉坦病毒属(Hanta virus,HV) 。已证实HFRS病毒与其他出血热病毒无关,应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至少可将汉坦病毒分为9个血清型,即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HTNV Ⅰ型,又称姬鼠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 Ⅱ型,又称家鼠型)、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 PUUV Ⅲ型,又称鼠平鼠型)、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 PHV Ⅳ型,又称田鼠型)、泰国病毒(Thai Virus Ⅴ型)、多布拉伐一贝尔格莱德病毒(Belgrade dobrava Virus DOBV Ⅵ型)、印度的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upalaym virus TPMV Ⅶ型)、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SNV)和污黑小河沟病毒(BCCNV)。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可将汉坦病毒分为20个以上型别,即除PRNT的9个血清型外还有Khabarovsk(KHB)、Tula(TUL)、New york(NY)、E1 Moro Canyon (ELMC)、Bayou(BAY)、Andes(AND)等等。从我国不同疫区、不同动物及病人分离出的HFRS汉坦病毒,分属于Ⅰ型和Ⅱ型,即姬鼠型和家鼠型,两型病毒的抗原性有交叉,近年来在我国还发现了以棕背鼠平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普马拉型汉坦病毒感染。不同宿主携带的病毒致病力相差极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汉坦病毒具有宿主依赖性的特点,即一种汉坦病毒主要有一种鼠携带,即黑线姬鼠携带姬鼠型病毒,褐家鼠携带家鼠型病毒,各种汉坦病毒与其特有的原始宿主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共演化的关系。

二、形态与结构

病毒颗粒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在75-210nm之间,平均为122nm。病毒颗粒有双层脂质包膜,包绕一种颗粒丝状内质,形成核糖核壳体,包

膜表面覆以长约66nm的纤突,由病毒的糖蛋白G1和G2构成,排列成有规则的方格状。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以看见为数较多、形态不一的三种独特的包涵体,由病毒核蛋白构成,含病毒核酸,分别呈丝状、颗粒状、颗粒-丝状。

三、培养特性

多种传代、原代及二倍体细胞如金黄色地鼠肾细胞系(BHK-21)、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E6)、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胚肺成纤细胞2BS等均对病毒敏感,实验室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来分离培养该病毒。病毒在细胞内一般不引起可见的细胞病变,有时可以出现形态不一的病毒包涵体,但感染细胞仍可生长繁殖,常需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细胞浆内存在的病毒抗原,作为细胞被病毒感染及繁殖的指标。易感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小白鼠、大白鼠等,但除了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发病症状。

四、基因组及编码产物

汉坦病毒是一种有包膜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由S (1.7kb)、M(3.6kb)、L(6.5kb) 三个片段组成,三个片段的硷基序列互不相同。汉坦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其它属病毒的主要区别在于其RNA分子3’端独特的保守序列(AUCAUCAUCUG),构成了汉坦病毒的基因特征。分子量分别为0.6-0.75×106、1.4-1.9×106和2.2-3.6×106道尔顿。其中S基因片段含1696个核苷酸,编码病毒核蛋白,核蛋白可诱导机体产生非中和抗体,在免疫保护中起一定作用。M基因片段含3616个核苷酸,编码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糖蛋白拥有主要的抗原决定簇,糖蛋白可以诱导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