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
[摘要]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而又时尚的事物,其发展也成了一个堪忧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谐音词的现状、源词、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出网络语言应有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语言;源词;谐音词;发展
前人对于网络语言谐音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当中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方法,同以往的研究一样,本文也采用描写为主的研究方法。
同时在对注重网络语言谐音化定义、分类以及影响等方面外,还要对其谐音词的源词进行分析,即采用探源的方法。
以网络语言谐音化的规范、词源分类为重点,试图为人们构建一个新的认知视角,提供一个网络语言中谐音现象的发展架构,为网络语言在这一方面的现状研究和成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今后网络语言中谐音现象研究增加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对于网络语言谐音现象的研究,除了对于其发展前景进行构建,还引导人们更加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这样一种语言变体,理论与实际结合,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使这正确而富有远瞻性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
一、网络语言谐音现象现状的概述
(一)网络谐音词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类交流
和沟通的一种时尚而必不可少的表达。
网络语言中谐音的使用更是使其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各类社交网站以及论坛中网络谐音增强了网民们的表达效果,活跃了网络世界,也使得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语言。
因为网络谐音词敲打方便、语用效果好等优点使得其迅猛发展,然而它的诸多不完善与不规范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除了是对文化的一种扭曲之外,更是对文化的一种威胁。
(二)网络谐音产生的原因
1)表达效果的需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网络主体多数是年轻的一代,他们文化程度高,思想比较开放,想法独特,创新意识也比较强。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喜欢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语言表达幽默,富有活力,他们的语言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规范的规范和约束,从网络上流行的一些谐音词来看是极具想象力和创新性的,例如,网络名言“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悲剧)”其中的“杯具”谐音“悲剧”,随后又衍生出“洗具”谐音“喜剧”、“餐具”谐音“惨剧”等等,都使人忍俊不禁。
华夏民族向来善于拓展联想,所以人们比较容易联想到生活中常用词语上,表达也诙谐而又生动。
2)各地方言的差异。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
在全国通行使用,在网络上也是如此。
但是有些方言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倾向于使用自己的方言进行交流,使用普通话会让他们觉得少了一份亲切感,甚至会觉得别扭、尴尬。
而网络上只有普通话输入,人们
也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一些网民就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利用谐音创造了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词汇,使得同一方言区的人交流起来方便,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也显得更加自然与亲近,满足了其文化认同的心理需求。
例如,网络谐音词汇中的“粗线”(出现)、“有木有”(有没有)“灰常”(非常)“坏银”(坏人)等都属于方言谐音词,这类词能满足语句的表达需要,情感自然,易于被大众接受,也让网络语言在生动形象的同时又能平易近人。
3)追求输入的速度。
网络语言受到地点的限制,依托于计算机的文字输入,而输入的速度很难跟上思维的运行速度,为求简便,快捷,网民们通常直接采用谐音词汇进行p(一)普通话
由于很多网民习惯于采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而这一类输入法在输入时是没有声调的,所以在输入一个词语的拼音时,读音类似的词语就都会出现以供人们选择。
而输入法程序一般把可能使用率最高的词设置为首选项,网络使用者为了方便就折中选择类似的表达,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为了求新求异而创造的新词,如“大虾”谐音“大侠”、“女猪脚”谐音“女主角”、“默默无蚊”谐音“默默无闻”等等。
从普通话中演变出来的谐音词确实使我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可是却曲解的原词的意思,对其是一种破坏,而且因为这类谐音词具有同音或近音的特点,使得错别字的比例大幅上升,对汉语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久之还会对文化造成破坏。
网络语言中比较流行的一类谐音词是由于合音形成的,主要以
“表(不要)”、“造(知道)”和“酱紫(这样子)”为代表。
这种合音类谐音词的产生与演变机制与儿化的有些相似,不同的是,它们不仅音节上变成一个,形式上也变成一个汉字。
“表”是从“不要”演变来的。
“不”和“要”两个音节紧读,渐渐丢失“不”的韵母,“要”的音节紧紧跟在“不”的声母b之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单音节词“biao”。
“造”的演变过程与之一样,只是音节紧读的过程中多了一个方言的因素,“知”不仅丢失了韵母,声母中的翘舌音变成了平舌音。
“道”的音节也紧紧跟在“知”的演变后的声母z之后,成为一个完整一个完整的单音节词“zao”。
“酱”的演变过程与“表”相似,只是在音节紧读的过程中,“这”不仅丢失了韵母,声母也从舌尖后音变成了舌面音。
“样”字整体充当“这”字的声母zh后的韵母,读音为iang,于是这个双音节词的读音就转变为单音节词“jiang”。
网络语言“造”、“表”和“酱紫”虽然借用了常用词的词形,但是意义与原词没有任何关联,并非原词的引申义,所以容易忽略原词而独立存在,造成对原词的遗忘。
此外,网络谐音词中有一部分词语是数字词语谐音,它是网络谐音词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一种。
数字谐音通常以数字序列表义的方式存在,它是几个数字一起组成的序列经与相应数字的谐音关联,最后影射到传统语言中,用词或语来表达出相应的意义。
比如常见的“88”谐音“拜拜”、“886”谐音“拜拜喽”,这类招呼语是网民们在聊天结束时偏爱的告别语,方便、快捷、通俗。
还有使用频率较高一些日常用语,如“520”谐音”我爱你”、“1314”谐音“一生一世”、“9494”谐音“就是就是”、“775885”谐音“亲亲我抱抱我”、“555”谐音“呜呜呜”等等,
更有人调侃高考定在六月的7号和8号是碰好兆头,因为“678”谐音“录取吧”。
这一类词可以避免尴尬,更符合中国人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数字谐音对应关系不是特别明显,它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强调整体对应,一个数字可以对应多个汉字,所以数字谐音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和需要进行较为随意的创造,这就导致这类谐音词表意不清,模棱两可,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形成沟通障碍。
(二)方言词
网民们因为地域的关系在网上聊天用本地方言代替普通话以示亲切而产生了这一类方言谐音词。
它们是利用某些词语的方言发音形成的。
由于网络的传播,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甚至追捧、喜爱,便使得这些方言谐音词广泛流行开来。
譬如,西南方言中没有平翘舌之分,“粗线”(出现)、“去屎”(去死)这一类词语就频频出现了;再比如东北方言中,“人”的发音与“银”相似,于是在人们进行打字交流时便开始用“银”代替“人”,后来还进一步衍生出“坏银”、“好银”“有钱银”等等。
这一类方言字词谐音代替的相应字词还有很多,如:稀饭(喜欢)、灰常(非常)、粉(很)、孩子(鞋子)。
这种网络谐音词是拉近了同一地区人们的关系,可是对于方言差异较大的人来说容易形成沟通障碍,语义是理解上存在着偏差,难免让人一头雾水,还容易导致不必要的误解。
(三)外来词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网络语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语言,很多网络谐音词都是来自于外来词的音译。
其中英语占很大的比重,如:“粉丝”谐音“fans”、“脱口秀”谐音“talk show”、“爱老虎油”谐音“I love you”等等,这样的谐音词让网民们更加容易输入、更通俗,也增加了另外一番韵味。
当然随着韩流、日流的风行,也使得外来词不止局限于英语语系,类似“卡哇伊”就是根据日语中“可爱”一词的发音谐音演变出来的,这一类词还有源于韩语中“哥哥”发音而演变而来的“欧巴”、“阿拉索”也是源于韩语“知道了”一词的发音等等。
这样通过谐音的途径音译外来词,给这些词语披上了汉语特有的含义和感情色彩,也更能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甚至追捧。
字母谐音词也是网络谐音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致可分为两类:汉语拼音谐音、英文字母谐音。
汉语拼音谐音是指直接用汉语拼音做谐体,如:“BT”是“变态”的谐体、“MM”是“美眉”的谐体、“GG”是“哥哥”的谐体、“JJ”是“姐姐”的谐体,还有因为来不及切换输入法直接输入英文字母而产生类似“hehe”、“haha”的词,它们代替了“呵呵”、“哈哈”。
也有另外一些网民特立独行,追求奇特,简洁,故意采用英文字母的形式,达到高端大气的表达效果,英文字母的谐音,源词就是英文单词,一般利用读音相似使之更为简洁、方便。
譬如:“Q”是“cute”的谐体、“U”是“you”的谐体、“C”是“see”的谐体,它们读音相同或相近,用简单的字母替代整个单词就能避免多个字母输入的繁琐。
但是这些大范围频繁的使用容易导到模糊焦点,分不清英文字母和汉字,字母代替汉字的这种情况也是对英文字母的误用,影响对
英文的学习。
三、网络谐音词文化内涵的缺失及发展
(一)网络谐音词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汉语谐音的修辞现象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今的谐音现象,除了保留传统的谐音用语所蕴含的信息之外,还随着社会的进步包含了诸多现代因素。
谐音是根据既有的词语临时创造出与其全部或部分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一种修辞方式。
它在汉语修辞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从古代就已经有了,譬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中就巧妙地运用了“柳”谐音“留”。
李白也曾利用此吟唱:“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
借用柳暗指惜别情怀,所以在我国在离别时常常折柳相送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多了一份隽永之意。
可很大一部分网络谐音词却没有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它们只追求速度,只注重使用者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其内蕴。
虽说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把精华传承下来,而不是只剩躯壳而没有内涵。
谐音这种修辞在汉语使用中历史悠久,不仅是运用于在诗歌中,在日常用语中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我们汉语中耐人寻味的歇后语,很大一部分也是采用了谐音的修辞原则来达到表达效果。
例如,“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里面就是运用了“青”谐音“清”,构成”一清二
白这个成语的意思,“外甥打灯笼——照舅”也是运用了“舅”谐音“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由以上可以看出汉语语音尤其是谐音对汉文化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是文人骚客的娱乐,极具成为中国文人的文化传统;它也是寻常百姓口头的诙谐语句,这些都是利用汉语中特定的谐音方式来渲染的。
(二)网络谐音词的发展
1)网络谐音词的消极影响。
尽管网络谐音词提高了工作效益,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在它发展频率加快,使用频率不断增高的同时,它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应用方式,语言方式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为在网络上大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程度也就不一样,对于文化程度相对弱一些的网民来说容易曲解乃至误解一些谐音词的含义,并不能准确的把握其内涵,这也就会造成我国文化的一个破坏。
再者,部分网络谐音词过分低俗和口语化,谐音还易造成各种错别字、各种缩写的脏话滥用等等,这对于规范语言的使用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对于整个网络环境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2)网络谐音词的发展方向。
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则和发展规律,网络语言作为语言中最活跃、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新词汇的出现往往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我们更要尊重其发展规律。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也是如此,对于网络谐音词的“走红”势必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语言学者的关注,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于网络谐音
词的使用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
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谐音词丰富了语言文化,同时使得交流更加多彩、幽默,完全没有必要加以遏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谐音词破坏了传统的语法规范,应该抵制网络谐音词的使用,以保持汉语的纯正与规范;当然更多人持的是理性牌,前两种都太过于主观化和片面化,对于网络谐音词的使用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看到它优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网络词汇发展和变化的速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由于网络谐音词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随意性它必然会对现行的语言规范造成一种冲击,如何权衡这种冲击,应对这个挑战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到网民的知识构成水平,尽量将网络谐音词平民化,对于高层次的词语稍加解释说明,并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让网民们在足够理解这些网络谐音词的情况下正确使用。
其次,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网络谐音词的规范管理条例及方法。
再者,网络谐音词具有时代性,我们应该尽量做到阶段性和创新性并存,更要增强其内涵性,让其拥有更多的文化积淀。
最后,应该增强网络使用者的规范意识,提高其语文素质和运用能力,因为网上互动性特别强、传播速度极快且范围广,这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影响极大,对于网络谐音词的使用,我们更应该重视并做正确引导,保证网络语言环境的规范。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中的谐音现象是一种发展趋势更是语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本文主要是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在其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和对待这种新鲜事物,特别是对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这样现代汉语的词汇会越来越丰富,也才会往一个应有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斌慧.论网络语言中谐音的运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静,刘祥清. 试论网络词语谐音音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4]郭玉娥.网络流行词语中的谐音双关现象极其文化蕴含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12).
[5]冯念,冯广艺.网络词语的谐音及规范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
[6]陈曦.易被忽视的文化现象——汉字谐音、文字的动机性[J].中国经贸,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