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的文学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从七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末,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从而早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一道最耀眼的痕迹。
1、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是多色彩、多情调、多音响,多层次的。
小说家不断创新,超越别人,更超越自己,这是新时期小说发展的趋势。
由于国家政策方针的理顺,小说创作进入活跃时期,出现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多是以中短篇的形式存在。
2、与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拳头产品从“短平快”的中短篇转至鸿篇巨制的长篇。
同时,大一统意识形态的解体,九十年代的文学不再有主潮,多声调的意识形态同时上演。
小说的创作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
小说创作的视角渗透各个层面,大众化的小说占据主导地位。
二、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差异成因的探究
(一)、社会环境的差异是推动八、九十年代小说发展出现不同走向的基础性因素。
1、新时期小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新时期出现“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潮流,政治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的确立,使得80年代小说创作思潮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更替特征:先后有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还有军事和历史小说等等,呈现出开放性发展的总体走向。
八十年代的小说在时代和历史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有意识地有历史的眼光观照、审视历史。
多数作品都以“知青”的眼光折射社会现实。
2、九十年代,尤其是1933年以后,中国内地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
市场经济作为难以忽视的社会背景和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明显内化为文学的“实体性”内容。
与八十年代文学不同,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说创作呈现热点迭出和不断转移的波浪型发展。
出现了新写实小说、新体验小说、新市民小说、新生代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总体呈现出多元
化的走向。
但是由于在商品大潮的挤压和诱惑下,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向媚俗的大众休闲读物靠拢,通俗小说的创作深受作家的青睐。
物质决定意识,小说的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单独存。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对社会客观事实的反映,是对现实的文字表达。
在八、九十年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同格局,表达了各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
(二)创作的不同题材和不同主题是两个十年小说表现出特征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1、粉碎“四人帮”以来,八十年代的作家们获得了题材开掘的勇气与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作家们不再拥挤于狭窄的胡同里,不再麇集于某个中心的周围,而是在纵向和横向上广泛的汲取着生活的丰富养料。
①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的特征走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⑴其前期小说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伤痕小说的思想取向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呼唤人性,肯定认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对“文革”时期非人化的现实予以愤怒的揭露、控诉和鞭挞。
②例如:卢新华的处女作《伤痕》,形象地概括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严重的心灵创伤,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反思小说中张弦的《未完人》、叶蔚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等作品,描画出左倾政治、封建特权和潜意识化的封建观念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⑵八十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作家把对民族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的挖掘和审视作为小说创作的价值。
寻根小说中阿城的《棋王》、《树王》和《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都是有意于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结晶的作品。
⑶八十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和文学自觉是热门话题,一种全面颠覆悲剧的小说创作思潮猛然而生。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叛性;二是实验性。
先锋小说“后新潮”小说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作家的小说在艺术上表现很激进。
例如余华、洪峰以死亡、疯癫、冷漠来表达对自我和人的悲观绝望。
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以揭示社会性压抑为主,作家通过真实的描写,大胆地揭露、愤怒的鞭挞,由表及里地触及社会的实质。
表达对社会问题、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
2、九十年代是小说创作多元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小说对现实社会问题,对现代都市物化生活和农村的现实景况的表现,出现新的特点。
世俗化现象,都市日常生活、人的欲望、代替重要社会问题,成为取材的关注点。
由于写作与社会的进行保持着:同步“,并在不同程度上呼应消遣性阅读的需求,作品往往重新被“现实主义”理论和方法整合。
它们的取材和内涵,表现为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是继续维持某种整体性的意识形态经验,来表现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的的错综复杂矛盾,达到虚构性地弥合“发展主意”的现代化目标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遗产之间的裂痕。
在这一批被看做是“主旋律”的作品中有鲜明的表现。
另一是着力表现都市层出不穷的“新”的现象,都市的消遣性生活,市民的生活趣味等,也涉及“体制”外的人和事,如都市白领、个体户、城市“漂流族”等。
③
1、新写实小说注重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人们的庸常生态,注重在对世俗人生的叙写中含蓄地表达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在对生活琐事的极端关注与对故事情节的相对淡然中,突出了对生活真实性的热情和强调。
新写实小说主要描写各类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是对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如刘震云的“官人”系列(《单位》、《头人》、《官场》、《官人》等)、陈源武的《万家诉讼》等。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发展中远离了八十年代小说的压抑基调。
2、通俗小说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村、都市、官场、爱情生活等)取材,迎合大众的口味,作品表现出消遣性。
多数作品纯粹追求感官刺激,庸俗挑逗,消遣调侃的元素与八十年代的“严肃小说”形成反差。
九十年代的小说较之于八十年代的小说创作,题材、形式更为多样化。
新写实小说,通俗小说打破八十年代小说题材的主线——社会问题,题材选择多元化,小说的严肃性趋向淡化,消遣性倾向逐渐加强。
(三)作家创作小说的出发点不同,是导致八、九十年代小说两边走向的主观因素。
作家作为小说创作的主体,具有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着客体——小说的生产。
④作家的创作目的的的迥异是两个十年小说塑造出现不同格局的主观原因。
1、八十年代,作家们处于特殊的历史大背景下,许多作家的创作动机围绕
着“为艺术而写作”。
他们追求的是作品能深刻地反映变革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心理,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的禁区。
作家们创作多以揭示社会问题,纯粹的想唤醒社会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味的思考。
例如伤痕小说作家,他们的思想取向以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为主旨。
小说表现出强烈的压抑、批判、悲剧的基调;反思小说家旨在剖露社会历史的沉疴,反抗封建观念对人的腐蚀和戕害。
这类作品有张弦的《被爱情遗落的角落》、《未亡人》、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等;先锋小说家创作旨意是对社会的“挑战”,宣泄自我的情绪。
创作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自我的压抑,如《你别无选择》、《无题的变奏》等。
2、九十年代的文学失去社会轰动效应,进入平静而寂寞的发展时期。
多数小说家不在为艺术而写作。
在拜金主义的诱惑下,尤其是在应是媒体的诱惑下,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开始转向,他们为影视而写作,为迎合视觉感官的享受,为了获得销量,亦不惜放弃创作的初衷和文化判断的意念。
本来就是悲剧性的灵魂的拷问,到头来却完全变作一场热闹的好看的“节目”,作家不但失去了主体的“自我”,也失去了艺术的良心。
⑤
多元化时期的小说剥离严肃,压抑,而是充满调侃,嬉笑怒骂的基调,以迎合大众看客的爱好噱头的心理。
由于拜金主义诱惑,王朔等作家对小说塑起一座座“痞子”丰碑,“一点正经也没有”。
例如王朔九十年代水准不齐的小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等,作品中的语言基调与八十年代的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寻根小说是截然相反的,是一种调侃式的,通俗化的表达。
片面地迎合大众的口味,也导致了有些创作出现淡泊、狭隘、怪异的倾向。
二十世纪中国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作家们从生活的审美感受出发,不断地总结小说创作的经验、探讨小说创作的问题。
两个十年的小说虽然在格局和特征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一致丰富了中国文坛,是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
注释
①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97页
②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87页
③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334页
④参见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三编,
⑤丁帆《九十年代小说走向在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二期150页
2009年7月1日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
——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081
姓名:洪映如
学号:20804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