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下折形状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形状》说课稿

绩溪县实验小学张继全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起始课。要求学生达到五个预期学习结果: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够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能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重点是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主体活动就是预测实验四种纸筒的承受力。蛋壳承受力是一个拓展延伸。

二、说教学理念分析:

科学学习要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果断单刀直入地设计问题,直奔主题,就可能保证把握探究教学的重点环节,为重点环节的探究活动留出大块时间,自然会收到明显的效果。这节课,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探究实验活动--折各种形状的纸筒并研究其承受力,研究纸筒的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两个探究活动紧紧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在快乐的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知道了物体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并学会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

三、说教育教学具体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3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4 、通过探究活动巩固探究的步骤和过程。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控制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四、说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课堂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趣---引导探索---分组实验---生活、拓展应用”。

1、设疑激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一张白纸和一本科学书,请学生想办法用这张纸托起一本书,学生兴趣浓厚,发现了问题引出课题,在后续的学习中,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探究情绪,充满激情的投入状态,学习完全成为了他们的内在需求。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科学思想和方法。我设计幻灯出示生活中图片(点幻灯),由学生说出物体的形状,引导学生学习五种基本形状。

3、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之前,我请学生们预测了各种形状的承受力大小,并将答案记录在EXCEL表格中,预测之后学生对于自己的答案充满了好奇,跃跃欲试地想要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时候进入了本课的高潮环节,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样的纸,纸的大小、厚薄要一样

●粘胶水的距离要一样

●折出来的纸筒的每条边应该相等

●纸筒要一样高,不能有的横折,有的竖折

●纸筒的接头要一样多,纸筒折的越小越牢固

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学会了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在EXCEL表格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别,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明白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与客观性,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生活应用: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由学生找出物体形状的特点与使用这种形状的好处。因为前面的实验,这时候学生能很容易的说出:“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加物体的承受力”。这时候我出示中国歌剧院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它外形的特点与设计这种外形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5、拓展训练:出示4枚鸡蛋,由学生向上叠加科学书,全班一起计数,通过这个实验更进一步地阐述本课的重点——“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加物体的承受力”。

五、说小结:

这节课采用的是发现学习,整节课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之后又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一系列的知识点,也把本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学生也有较大的兴趣。

本课在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在确定了研究主题以后,放手让

学生去探讨实验的方法,这时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乐于“自己当家作主”,愉快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探究活动具有了个性化特征,变得兴趣盎然了。即使在探究中,也没有老师刻意的、生硬的指导。学生成为了科学学习的主人。从本课的教学效果和与会领导老师们的反馈来看,探究不再是直露的,而变成了学生的需求,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探究活动如同春风润物一样融入到了学生的科学学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