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生,逆反心理,其他论文文档]试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矫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矫治
”
论文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着与老师“顶牛”和“唱反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对抗在中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逆反心理成为我们实施教育、达到教育期望的一大障碍。克服和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和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逆反;矫正
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求异性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他们面对现实、勇敢探索,渴求知识,渴求真理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知识浅薄,视野狭小,认识偏激,狡辩的另一面。我们通常听说的逆反心理一般多指后者,这种心理状态的发生虽与个人先天气质有关,但还存在以下主要原因:
1.当代的中学生,是改革开放形势下成长的一代新人,面对各种重大改革和各种文化的
激荡,特别是西方一些不健康文化的涌入,色情、凶杀书刊、录像的泛滥以及各种社会阴暗面与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另外,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摆脱传统观念(不分好坏)束缚动机,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观念、生产方式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求异倾向。
2.农村家庭,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方法欠妥。非严即宽,有的恨铁不成钢,
“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娇生惯养,只指望学有所成,好成名夸富,光宗耀祖;有的放任自流,任其自然。这些都在青少年心目中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情绪。个别不健全家庭,对他们心理不同程度的引诱和伤害,更使他们丧失了自尊和信心。
3老师教育方法的不当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老师过头的言词、不
恰当的批评是诱发同学对抗情绪的导火索。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复杂,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倔强暴躁、鲁莽蛮干,无目的地乱冲乱撞:有的傲慢放荡、大而化之,无所谓;有的偏激孤癖,我行我素,“世人皆醉,唯独我醒;”有的只追求个人享受,怕苦怕累,懒懒散散,等等。以上各种表现也不是孤立的,大多交错出现。
中学生逆反心态的出现,除了少数的盲动外,主要是自尊心,自信心起驱动作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同学逆反心理矫治负有重大责任。近年来,我注重心教、强调“心理相容”“感情到位”,把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学生张××,早年丧父,近几年又受不健康思想的侵蚀,片面地认为“人是自私的”,表现悲观厌世、孤癖,不求上进。针对这些情况,我改变了以往直接批评、说教的方法,在不伤害自尊心的前提下,用了半学期的时间和他进行“谈心交友”,当学生对自己的言行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还在班上召集了人生观主题辩论会。会上,向大家读了该生的七篇周记,同学们畅所欲言,争辩热烈,大多数同学在赞赏其文彩,肯定其勇于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时,又心平气和地反驳了该生悲观、消极、不求进步的落后一面。不少同学还列举了生活
中很多事例和古今英雄、模范人物进行论证,气氛融洽,充满真诚、理解。从心灵深处增强了他的感受,提高了他的自信心。
这次活动也增强了他在集体中的威信。从此,该生改变了沉默、孤癖的面貌,逐渐增加了和同学们的往来,积极参加班上的活动,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学生王X×,平时傲慢、
贪玩,对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但思维敏捷。找他多次谈话疏导,转变不大,于是我从反面入手,充分利用他爱逞强的心理,有意安排他参加知识竞赛,两次参赛,结果自己不但没得分,还拖了集体的后腿,同学很有意见。我不但没批评,反而帮他做有意见同学的工作。他不仅感到面子搁不住,并且内心更惭愧。借有利时机,我再因势利导,说明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劝他不要好高骛远,耍小聪明,应扎扎实实学习基础知识,该生后来转变很快,还担任班干部。”
那么,针对目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更好地矫正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
对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因此,对于中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待中学生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着眼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改善,杜绝逆反心理滋生的社会土壤。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坚持进行下去,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不断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们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进程,通过扎实有效地搞好县级以上干部的三讲教育,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动,使党风和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好转,逆反心理的许多消极因素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
第二,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政工队伍的素质,消除逆反心理产生的诱发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与所履行的职责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献身精神的人讲献身精神”,榜样示范,现身教育,才最有说服力。
第三,努力增强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要根据21世纪中学生的特点,改革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调、“假、大、空”。要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尽力教育、引导和满足中学生的政治期待。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增强中学生的信任感。在充满信任的环境中,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四,开展科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育。首先应认识到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
他们会出现五大高峰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要高峰、创造高峰、超常行为高峰。这五大高峰反映了中学生心理上的五大特点:好胜、好奇、好变、好动、好疑。相应地会出现三大矛盾: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灵活性与传统思维模式及正统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社会依附关系的矛盾;强烈的需要与道德、法制观念及社会物质文化条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这些矛盾,善于调节和处理好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五,要重视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
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总之,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它对中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如何处理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对待中学生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