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 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0f7b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2.png)
CHAPTER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建设成本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绿化带、雨水收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对于一些财政紧张的城市来说,筹集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益,这使得一些投资者和政府部门缺乏积极性。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目录
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建设案例展示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海绵城市建设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能力,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应对自然灾害。
厦门园博苑是集园林艺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也是国内首个以“海绵城市”为主题的公园。园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园内水环境的品质。
厦门园博苑
深圳龙岗区是深圳市的一个行政区,也是国内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之一。区内采用了多种生态措施来管理雨水,如雨水花园、绿色街道、雨水湿地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区内水环境的品质。
宣传推广
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专业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专业的规划设计,确保了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包括规划、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确保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透水混凝土、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湿地等,提高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966b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6.png)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污染和碳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水体循环系统等措施,达到缓解城市水环境压力、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本文以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为例,深入探讨其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文以北京某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片区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住宅区、公园绿地、道路广场等多个类型。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案例研究。
三、海绵城市建设与碳排放现状分析1. 海绵城市建设概况北京某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增加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区域的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和水体循环利用效率。
2. 碳排放现状分析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虽然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碳排放。
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设备运行等方面。
四、海绵城市建设中碳排放的成因及影响因素1. 碳排放成因海绵城市建设中,由于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设备,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建筑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
2. 影响因素影响海绵城市建设中碳排放的因素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水平、资金投入等。
政策支持是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资金投入则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五、降低海绵城市建设中碳排放的策略与措施1. 提高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2. 推广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例如,采用节能型建筑材料、太阳能光伏发电等。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c485c9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2.png)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的开发,改造与维护面临巨大的挑战.而随着气候变化、城市下沉等问题的出现,建设海绵城市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工程排水及自然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通过对杭州若干海绵城市项目的案例分析,探讨这些城市项目的特点、成效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雪堰塘综合服务区雪堰塘位于杭州西湖区凯旋路一侧,该区域因路面排水问题引起了业主及周边居民的关注。
响应国家建设美丽村庄与美丽城市的要求,雪堰塘在2016年开工建设,致力于打造海绵城市、绿色示范区等。
项目主要包括生态旅游商铺、水体修缮、雨水沉淀池、绿化等。
其中,针对雪堰塘成为小绍兴“新十景”中的代表水乡,项目从保护和修缮水体出发,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进行生态园林和河道绿化、清淤清污工程、改善河道生境等。
同时,针对当前生活垃圾的大量产生和排放,项目还提出了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建议,以推广低碳环保的理念,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绿岛湖公园绿岛湖公园是杭州滨江区首个海绵城市项目,也是杭州完全自主开发的首个海绵城市项目,该项目以杭州滨江保护区为背景,首次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一个城市公园中去,为城市生态发展提供示范。
项目主要包括绿岛湖景观园林、雨水花园、雨水湖泊、板块式沉积池、浸渗池等。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平衡效应,项目充分发挥了湖泊的污染减缓作用。
在项目中,湖泊起到了减缓和调蓄雨水、减少城市洪涝的作用,同时使绿岛湖充满生态活力,更适宜各年龄、各人群的健身活动。
三、三里亭公园三里亭公园项目位于萧山区兴浦街道,该项目创新性的将城市公园与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植树造林、土壤修复、绿地雨水渗滤及储水,使得城市公园中的雨水达到循序渐进的处理。
项目主要包括景观绿化、道路排水、雨水花园等,特别是对于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回收创新研究。
综上所述,杭州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杭州生态与环境的改善,珍爱城市的生命力做出了不朽贡献。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8f79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e.png)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041172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7.png)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5dca3aa5e9856a56126085.png)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海绵城市PPP项目案例分析2015年4月,武汉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于当年启动青山、汉阳四新2个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
截至去年底,试点区内计划的288个项目已基本完工,涉及城市水系、管渠、小区、公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等,建设面积38.5平方公里,初步实现海绵城市的“呼吸吐纳”功能。
在此基础上,2018年将向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拓展,重点针对存在“水问题”的小区,并与“四水共治”紧密结合。
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走进青山区,看看这里的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可以供行业参考。
一、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综框作为曾经享誉全国的“百湖之城”武汉曾有大小湖泊166个,合计面积779.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0%。
其典型的老城区如青山区,大量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下雨水管网老旧不足,雨季期间下大雨后积水严重,历史上和近年城区均出现过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作为华中地区特大型城市,武汉频频“看海”的现象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2015年武汉通过竞争性评审成为海绵建设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之一,下图是这三年来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和时间轴:二、青山区南干渠海绵PPP青山区南干渠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两大示范核心之一,项目西起工业路,东抵滨港路,南起友谊大道,北至和平大道,总面积约3.84 km2,惠及周边近10万居民。
涉及到市政道路13项、小区公建59项、公园绿地2个、城市管渠3项、城市水系1项,项目总投资约12.74亿元。
下图为青山区示范区总改造范围:下图为武汉市青山区南干渠PPP项目工程平面图:在经历了如下正式程序: 1、立项--2、项目建议书获批--3、可行性研究--4、初步设计--5、PPP项目实施机构甄选--6、实施方案获批--7、招标--8、正式签订PPP合同后,武汉钢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现代城市服务(武汉)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城市成为青山示范区海绵城市(南干渠片区)的中标联合体,项目期限内政府付费总额17.9亿元,可用性付费:2.011亿元每年,运营维护绩效服务费2267万元每年。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823ed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5.png)
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一、海绵城市概念与重要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它借鉴了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构建城市雨水收集、存储、净化和再利用系统,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抗洪排涝能力。
这种理念对于沿海城市尤为重要,因为沿海地区常常面临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和城市内涝等多重挑战。
1.1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即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循环。
这包括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它们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1.2 海绵城市的应用价值海绵城市的应用价值在于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还能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
二、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案例沿海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海绵城市的实践有着迫切的需求。
以下是几个沿海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实践案例。
2.1 案例一:新加坡的海绵城市实践新加坡作为一个岛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新加坡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生态湿地和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地管理了城市雨水,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
2.2 案例二:纽约的海绵城市实践纽约在飓风桑迪之后,开始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纽约增强了城市的防洪能力,同时改善了城市环境。
2.3 案例三:中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和深圳,也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城市通过改造传统的排水系统,增加绿色空间,以及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三、海绵城市实践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海绵城市在沿海城市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海绵城市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
3.1 技术挑战与创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包括生态工程、水文模型和城市规划等。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误区及推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a5ee25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d.png)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形 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的格局。
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
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展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海绵城 市建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 知度和参与度。
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
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海绵城市 建设的过程和结果监督,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民主化和 科学化。
建设意义与价值
缓解城市内涝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增加城市绿地、 水体等自然下垫面的比例,提高城市 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缓解城市内涝 问题。
促进水资源利用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增加绿地、水体等生态空间,改 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 活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雨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补充地下水,缓解水资源短 缺问题。
XX
REPORTING
2023 WORK SUMMARY
海绵城市建设的困难 误区及推进建议
汇报人:X
20XX-01-14
XX
目录
• 海绵城市概述 • 海绵城市建设困难分析 • 海绵城市建设误区剖析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 案例分析:成功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同步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但目前城市规划 与建设往往不同步,导致海绵城市建设难以有效实施。
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 指导,给建设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投资与资金筹措不足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参 与程度不够,导致资金筹措困难。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53b1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e.png)
海绵城市建设与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的水文循环系统,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过程,使城市能够有效地调控和利用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水灾和干旱的城市。
它的目标是将城市打造成一个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降雨水的海绵,以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并提供多种用途的水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
其中,城市规划需要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要素,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防洪排涝的需要。
建筑设计则需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使建筑物能够主动参与到城市的海绵化过程中。
绿化系统则需要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排水系统则需要采用雨水花园、湿地、河道疏导等手段,减少城市内排水的压力,并将排放的水资源再利用。
以荷兰鹿特丹市为例,该市是一个典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鹿特丹市位于荷兰西南部,由于地势低洼,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鹿特丹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首先,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雨水花园和湿地,将城市的降雨水收集起来,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
其次,鹿特丹市利用河道与海洋之间的距离,建造了一座智能化的水泵系统,可以根据海洋的潮汐情况来调节城市的水位。
再次,鹿特丹市采用了灰水回收系统,将家庭、办公楼等建筑物的洗浴、洗衣、冲厕等灰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再利用于浇灌植物和冲厕。
此外,鹿特丹市还引进了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材料等技术,改善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通过上述的建设措施,鹿特丹市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海绵城市。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少了灾害的损失,还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说,鹿特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启示了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绿化系统、排水系统等多个层面加以考虑。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19f1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8.png)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一种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的城市。
它通过各种手段,如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从而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国内某海绵城市为例,进行分析。
该城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较大,城市内涝问题一直困扰着市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城市政府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首先,他们对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定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合理布局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海绵设施。
其次,他们大力推广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大面积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增加了城市地面的透水性,减少了雨水径流,提高了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同时,他们还加强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建设,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马路、浇灌绿化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该城市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他们还成立了专门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市民参与、专家支持的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市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恢复和保护,各种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城市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方式。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科学施工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借鉴该城市的经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ffcc1358f5f61fb73666ec.png)
传承中华传统治水理念
早在秦代(公元前200年)中华先贤就发明了梯田,很好地解决了人、地、水 的关系,中国古人也将此理念引入到城邑和村镇建设之中。
末端治理: “快排”
以柏子园区域为例,场次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均以达 到21mm以上。
2017年9月9日-9月10日降雨量38mm,历时1.2h
2018年4月5日降雨量34.5mm,历时6.5h
泵站 柏子园 船码头 建设桥 楠竹山 尼姑桥 邵家垱 粟家垱 夏家垱 杨武档 余家垱
雨水泵运行时间(h) 功率 流量(m³/h) 水量(m³) 泵站 雨水泵运行时间(h) 功率 流量(m³/h) 水量(m³)
消落带
水系蓝线
消落带 滨水区
洪水位 常水位
生态水位
生态缓坡:耐淹植物 (梯级过滤、自然净化)
27
湖南常德穿紫河黑臭水体整治案例
28
28
生态水处理示意图
33.700
调蓄池
泵房
配水渠
配水井
生态滤池
排水渠
30
30
31
生态滤池雨水 进水口
雨水经生物处理后入穿紫河
建成后穿紫河实景
33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实施
5
220kw
5800
29000 柏子园
传统开发方式
靠雨水管道速排 绿地高于道路
海绵建设方式
有组织地表径流、溢流排放 景观与功能结合
12
12
14
过程控制:
灰绿耦合:充分发挥绿色设施滞峰、错峰,削峰的作用,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 (排水强度),减轻灰色设施负荷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fcff3ffc4ffe473368abb2.png)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呢也总结有以下几个LID低影响开发的策略:一、LID低影响开发策略雨水进入到土壤,通过植草沟,旱溪或者下凹式绿地方式将雨水下渗吸收,未完全吸收的雨水将溢流到雨水管网中,最后将超标的雨水排放掉。
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1、透水铺装2、下沉式绿地3、生物滞留设施4、透水塘5、湿搪6、雨水湿地7、植草沟8、渗管/渠9、植被缓冲带1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那这个怎么来实现呢?要实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1:“渗”,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所以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一起,形成积水。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3:“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我们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大江大河不一样。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4b381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5.png)
《北京某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北京作为我国的大都市之一,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北京某片区为例,对其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中的碳排放情况进行案例研究,旨在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了北京某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该片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密集度。
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实现了对雨水的有效利用和排放控制。
三、海绵城市建设与碳排放情况1.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建设了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
其次,通过建设绿色屋顶,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建立了雨水管网和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避免城市内涝等问题。
2. 碳排放情况分析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减少碳排放。
首先,通过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改造,减少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其次,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因雨水排放不当而产生的碳排放。
此外,该片区还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
四、案例分析该片区在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实现了碳排放的显著降低。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因雨水排放不当而产生的碳排放。
2. 绿色建筑:该片区大量采用绿色建筑,减少了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绿色建筑还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了空调等设备的能耗。
3. 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该片区注重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
同时,回收利用的资源还可以用于其他领域,进一步降低了碳排放。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646fd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e.png)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措施和技术手段,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使城市在自然和人工建筑物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减少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
下面就海绵城市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区之一、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面临着洪涝灾害、地表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上海市提出了构建海绵城市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
案例分析:1.雨水资源的利用:上海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湖,收集和储存雨水资源,供农田灌溉、景观湖泊充水等用途。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减少输送和处理水的成本。
2.洪水防治:上海市实施了雨水调蓄、汛期蓄洪区、水网调控等措施,对西子湖、甪直河等地进行改造,增加洪水容量。
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地势,建设绿色屋顶和湿地,以增加城市的洪涝容量和抗洪能力。
3.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上海市通过建设城市公园、植树绿化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改善城市的地表径流状况,减少洪涝的发生。
同时,绿地还能提供阴凉的环境,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4.水生态系统的构建:上海市通过修复河道、湿地、滨海湿地等水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净化能力。
这些水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5.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海市对雨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提高城市的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大型雨水花园、雨水林等措施,减少城市排水的压力,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
6.智能技术的应用:上海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的雨水情况、水资源利用情况等。
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城市的水资源动态情况,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案例结论:上海市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c80c0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d.png)
05
海绵城市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与突破
智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海绵城市生态系统 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防洪排涝能 力。
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
研发和应用生态修复与保护技术,恢复和保护城市水生态系统,提 高城市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海绵城 市建设的整体水平。
06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总结
成功案例的启示
创新思维
成功的海绵城市案例中,政府、 企业和居民都展现出了创新思维 ,通过合作共同解决城市水问题
。
科学规划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包 括合理布局绿地、湿地等,以及优 化排水系统等。
跨界合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 域和部门,需要跨界合作 ,共同推进城市水问题的 解决。
题。
公众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支 持和参与,可以通过宣传教育、 社区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认知
度和参与度。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01
02
03
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 绵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将成 为趋势,如智能化监测、 控制和调度等。
生态优先
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将继 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注 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 统。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 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 的生活质量。
海绵城市的发展历程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0c754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c.png)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1. 引言1.1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旨在建设起一种具有海绵效应的城市,以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雨洪、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被称为“水下城市”,后来被引入中国,成为当今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城市中构建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水循环系统,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通过多种绿色基础设施、如绿化植被、蓄水池、透水铺装等,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有效处理雨水,减少洪涝风险,改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的融合,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它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面貌,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增加城市的生态价值,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理念在当今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模仿自然系统的工作原理,实现城市雨水管理、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城市气候适应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筑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海绵城市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引领城市建设向着更加协调、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原理与特点海绵城市是一种以城市为单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和人工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达到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雨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将雨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地下水补给等用途,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00837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4.png)
“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和策略,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有效地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从而达到削减洪涝灾害和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的改造与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洪、调蓄、渗滞、治污的技术和措施。
其中包括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开挖雨水花坑和蓄水池,修建湿地公园和生态堤岸,建造雨水渗沟和渗井等。
这些措施能够将城市中的雨水有效地收集起来,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并且通过自然的过滤和净化过程,使雨水得以回归到生态系统中,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中国南方的杭州为例,该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首先,杭州市在城市规划中加大了水体保护力度,通过修复河道和湖泊、建设湿地和生态廊道等,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
其次,杭州市在城市绿化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采用立体绿化、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方式,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提高水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
此外,杭州市在道路建设中广泛采用透水铺装材料,通过减少硬化地表的面积,增加城市的透水性。
在杭州市的改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了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市民居民的参与,形成了一个共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合力。
此外,杭州市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示范工程和科研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例如,杭州市利用余杭山脉构筑生态走廊,通过植被的引导和土壤的保护,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滞留和渗透,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总之,“海绵城市”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技术和措施,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杭州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及案例分析课件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及案例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7305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1.png)
2传统Βιβλιοθήκη 市◦ 改造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 改变原有生态 ◦ 粗放式建设 ◦ 地表径流量大增
3
海绵城市
◦ 顺应自然 ◦ 人与自然和谐 ◦ 保护原有生态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变
4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 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5
6
7
◦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 ①利用现状截 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 ②在山坳处设置 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 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 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28
29
◦ 道路渗滤沟: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 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 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 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30
31
32
雨水净化系统
◦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化,并通过穿孔管 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 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33
◦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未经土壤渗滤 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 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 提升到山地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清水 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海绵城市概要介绍 及案例分析
1
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
![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563fcbbc4afe04a1b071dec1.png)
给水排水|海绵城市试点案例:厦门经验城市概况:厦门市域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沿海地区组成,全市现状土地面积1573.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5万人。
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城市空间结构:“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下垫面概况:厦门市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厦门市植被覆盖率约为60%,其中山区的植被覆盖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1530mm ;时空分布不均,3~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来年2月为秋冬少雨干燥季节厦门年暴雨日数(一年内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 50mm 的天数)平均4.4天,近几十年来,厦门暴雨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极端强降水事件的频繁出现海绵城市建设特征分析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依托山体、溪流、海岸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建设格局,构建“山、水、林、田、湖”相融共生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水资源问题本地缺少大的储存调蓄水库,河道独流入海,河短坡陡,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人均水资源 331 立方米 / 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城市用水 75% 靠外调,本地水资源短缺严重水安全问题常受台风天气影响,短历时暴雨强度大;排水易受海潮顶托,湾区容易产生内涝,部分旧城区(城中村)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改造难度大水环境问题近年来厦门市主要溪流劣 V 类河段比例居高不下( >80% ),离《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确定的 2020 年的要求(20%以下)差距甚远厦门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类别比例仅占1.2%,三、四类海水水质类别为4.8%,其余均为劣四类海水。
近海岸水域的水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水生态问题早期的防洪工程建设中,河道硬质化,渠道暗涵化,明沟“三面光”,造成渗、蓄、净能力降低海绵城市建设路径分析:优先构建大海绵体城市建设区外围海绵体建设,极大的提高绿化率,植被覆盖率,做成巨大的绿色海绵体;把10条溪流的水源地的水文过程搞平缓,去极值化;山区的洪水和平原的涝水要分割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 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 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 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 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
.
.
.
雨水净化系统
土壤渗滤净化:大部分雨水在收集时同时进行土壤渗滤净 化,并通过穿孔管将收集的雨水排入次级净化池或贮存在 渗滤池中;来不及通过土壤渗滤的表层水经过水生植物初 步过滤后排入初级净化池中。
.
.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 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
.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 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物被维护景 观品质,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 得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
.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 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滤三个功 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 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 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
.
.
.
.
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集水、滞留池、生态调 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 渗滤池、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 量水位。除了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效果。
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
传统城市
改造自然 利用土地为主 改变原有生态 粗放式建设 地表径流量大增
.
海绵城市
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 保护原有生态 低影响开发 地表径流量不变
.
案例----当雨水流过城市
澳大利亚:爱丁堡雨水花园
.
.
.
.
.
.
.
雨水公园位于爱丁堡公园内,能为周围的树木等植被和运 动场提供经过处理的灌溉雨水,即为美丽的公园增加了一 道独特的景观,又提高了游客兴趣,还具有非凡的深刻意 义。雨水公园的建设解决了当地饮用水和灌溉水的双重危 机。公园里有各种水景景观和相应的设施,能收集储藏雨 水,进行水体净化并通过分流管分流给需要的区域。水源 经过过滤介质和各种植被的自然作用实现净化,公园里的 四个平台方便游客欣赏景色,进行户外活动。
.
.
爱丁堡雨水花园是为了给公园中的树木提供水分为建立的, 同时也为整个的公园提供装饰性的作用,给人一个放松休闲 的场所。墨尔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干旱,这个雨水花园有效 的解决了这个干旱难题。
.
.
经过设计,整个的雨水花园每年将吸收16,000公斤的固体 悬浮颗粒,同时通过植物生长吸收160公斤的营养盐、氮等 一些元素,减少垃圾产量。同时地下存水的过滤水将达200 千升,提供每年公园所需灌溉水的60%。
海绵城市
.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 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 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 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 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 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 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 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
.
.
.
.
...Fra bibliotek End.
.
人工湿地净化:分为2个处理过程,一是初级净化池,净化 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二是次级净化池,进一步净化初级 净化池排出的雨水,以及经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经二次 净化的雨水排入下游清水池中,或用水泵直接提升到山地 贮水池中。初级净化池与次级净化池之间、次级净化池与 清水池之间用水泵进行循环。
.
生物处理: 参考中水处理流程,结合人工湿地设计生物 处理系统,处理冲厕、盥洗排水的净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