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和角色定位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和角色定位的评价
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是整个教学行为得以改变的先导,也是现代化教学体制得到有效的转变和完善的核心环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想超过知识人的培养,使得整个教学体系能够区域全面化、整体化的培养,未有在教学机制上对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全面的改进,并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理念引导转变,才能够构建基于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教学优势和效益。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分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落实,教育观念和教学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当前,教育之本应当重在培养全人活动,然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目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视知识传授、请人文精神的教学培养方式仍然是整个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要想在教学工作中摆脱这一瓶颈,就需要在教学工作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师观念和定位评价,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得到有效的完善。
1、教学模式所谓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的一套较为稳定、比较成熟的教学操作程序以及管理程序的理论化、综合化、完整化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得整个教学工作能够完整的展现出来,是一个从
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也是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体。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指导依据,是两者之间的中介和连接通道。然而在目前的设计发展中,随着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与变化,所谓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一套综合、系统、全面的管理流程,这也是整个教训模式得以改善额度基础前提。
2、研究型教学模式
2.1 、研究型教学模式内涵研究性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的依托,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引起学生的高度参与性以及主动学习的发挥,进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的解决和发现问题,进而研究进而解决问题。在这种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知识、研究知识和培养知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管理策略。
2.2 、表现基础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学习方式的表现上是以研究为成本,并结合实践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种整个研究工作中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流程,从而充分的发挥出了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挥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自由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主要表现在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是充当着指导者、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而不是直
接以教师思维来决定学生思维的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二、教师角色的人学观分析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中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它是典型的物性世界观、机械世界观的产物,表现出强烈的“存在”气质,是一种实体性教育。在实体人学观的支配下,高等教育走向了唯科学主义,尤其是20 世纪以来,科学品性在教学中得到了极度张扬,与此同时,基于科学主义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也日益稳固。
当前高等教育要超越“知识人”的培养,回归“整体人”的培养,唯有解构基于教育的科学主义理念支配的教师角色,建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这是因为,决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核心因素是教师,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又是其中的关键,确切地说是由教师的内在教育观念(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实际的教育行为决定的。只有真正实现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转变,改革才能找到实践的根基,否则只是一种对教育发展的“乌托邦式”的理想。
三、建构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师角色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行为的理念层面上要注重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培育,在操作层面上要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因而,教师角色的嬗变应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教学的控制者走向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在以二元对立的
哲学认识论为基础的高校教学中,教学是静态的、封闭性的传承与接受,师生关系是“主一客”关系。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受动者,教学是孤立的、单向的活动。而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增长。教师虽然仍担负着“授业”的职责,但在角色的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人教育认为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引领者。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主体间交往活动,师生均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授最好课程”的“最好的教师”,而且要成为一个帮助学生找到“最好教师”和“最好课程”的指导者和参谋者。
2 从机械的知识传承者走向知识意义的重建者
长期以来,在功利和效率的桎梏下,教师承担的是机械的知识传承者的角色。其根源在于,多数教师在知识观上,坚持教学旨在传递人类普遍的文化经验,教学过程就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形态的间接经验传递的特殊认识过程,书本知识(往往呈现为确定性知识)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以教材所坚称的价值立场与判断标准作为教师的立场和标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压制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剥夺了个体性理解与观念表达的合法性,不仅遮蔽了学生对于教学体验的重要性的认识,而且也危害到了教师的创造性。
3 从德行的规约者走向德性的同构者任何教学都包含了一定的教育性。在科学理性统摄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是对象化的活动,教师扮演的是一个思想控制者的角色,灌输、压服是常用的德育方式。“在这样的道德教育中,人们的道德学习完全变异为一种外在化的过程,造成在道德学习中道德不在场的荒谬现象”。师生之间表现为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主客体关系,其结果导致了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和虚伪的“道德人”的产生。
4从僵化的依从者走向建设性的批判者对大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全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境下的批判意识,这些情境包括道德的、文化的、生态的、经济的、科技的和政治的各个方面,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任务。
四、结束语
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观念和定位的改革要坚决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学特点要求,以组织结构为引领,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从而使得教学质量、教学效率都得到一定的提升,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