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在中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后半,以俞樾编选《东瀛诗选》为代表,日本汉诗作为一 个东亚汉文学的整体存在,被正式纳入中国文人的视野。该书收 作家548人,诗5297首,不但是中国研究日本汉诗的奠基之作,在 日本也是规模空前的一部总集。其编选所用日人诗集多达163种, 堪称日本汉诗最大规模的西传。作为晚清大儒,俞樾对日本汉诗 的平章月旦,现在已成为研治此业者的必备参考。但有违俞樾初 衷的是,由于他的选材局限于日商岸田吟香所提供的资料,在诗 人和作品的入选上与日本一般认识多有乖违,所以当时在日本并 未引起太大反响。其实,真正的第一部中国人编选的日本汉诗集, 应为旅日文人陈曼寿所编《日本同人诗选》。该书出版早于《东 瀛诗选》,但因编者属无名之辈,内容也限于陈氏“同人”,故 罕有人言及。其他如李长荣《海东唱酬集》、叶煒《扶桑骊唱 集》、聂景孺 《樱花馆日本诗话》,也都是晚清文人对日本汉诗 在华传播所作的有益尝试。
别驾马总,一时大才也,览则惊怪,因送诗云:何乃万里来, 可非炫其才。增学助玄机,土人如子稀。
空海离合诗创作由来:
唐贞元十九年(803)秋,以所谓新台阁诗人 权德舆为首的文人唱和集团,掀起了一阵小小 的离合诗以及其他游戏诗体的创作热潮。其成 员为权德舆、张荐、崔邠、杨於陵、许孟容、 冯伉、潘孟阳、武少仪等八人,被离合的文字 为“思张公”、“私权阁”、“咏篇”、“效 三作”、“好”、“五非恶”、“词章美”、 “才思博”。这些作品收于《权载之文集》卷 八,《全唐诗》则分隶于各人名下。
首先,它再次印证了汉诗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共同 纽带,是怎样把语言互异、国别不同的人们紧密地连接 在一起的。历史上朝鲜文士访华时留存的《燕行录》、 朝鲜通信使与江户文人的唱和往还,已成为人们耳熟能 详的美谈。但中日间直至明治时期之前,这种文士们的 大规模同场竞技、一争短长的壮举,可惜并未出现。正 缘于此,上述日本汉诗通过不同渠道的回流,哪怕只有 一星半点,也如同空谷跫音,弥足珍贵。它说明文化交 流尽管有主从、高下、强弱之分,但同时也是彼此渗透、 双向互动的。特别是在强势一方已被充分认识之后,对 弱势一方积极回馈的确认,便非惟拾遗补阙,更可相得 益彰。
示余,为题其后二首: 文教敷东国,洋洋播大风。传来新乐府,实比李尤工(自
注:谓李宾之、尤西堂也)。稽古联珠璧,斟今考异同。天朝 未曾有,还拟质群公。
诗才真幼妇,史笔表吾妻。日月无私照,风云渐向西。雄 文标玉管,彩笔敌金闺。闻说扶桑近,高攀未可跻。
道光十二年十月廿四日,句吴钱泳题。
吴闿生评《日本乐府》: 吴闿生《晚清四十家诗钞》选〈蒙古来〉、〈骂龙王〉二首,
评曰:“此二诗绝高古,不似日本人口吻。……意朱舜水之徒 为之润色者欤?”
小结:
上述二例告诉我们,江户时代的汉诗人为了突破锁国 的封锁,获取彼岸贤达的只言片语,曾付出了怎样艰 辛曲折、甚至走火入魔的努力。正因为有他们持续不 懈的隔海诉求,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才得以桴 鼓相应,蔚为大观。
第三章、日本汉诗西传的文化意义
伪沈德潜和诗二首:
奉题琼浦君秉高先生诗集并志遥注
昭代声华四表光,国风十五大文章。 尚教人杰锺旸谷,犹遍歌谣译越裳。 万里银涛飞锦字,百篇玉戛奏笙簧。 元音自是盈天地,酬唱相思叹望洋。
大雅如林今古芳,原无人不可登堂。 文鸣得似东西汉,才调能胜中晚唐。 读到君诗堪击节,谁言我论示周行。 多缘四海同心理,渺渺锺情忆大方。
关键词:日本汉诗、逆输入
问题缘起
江戶末期释月性《将东游题壁》: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第一章、日本汉诗的西传轨迹
中国人对日本汉诗的最早评价: 日僧空海《在唐日示剑南惟上离合诗》:
磴危人难行, 石险兽无升。 烛暗迷前后, 蜀人不得过。
空海《性灵集》序: 和尚昔在唐日,作离合诗赠土僧惟上。前御史大夫泉州
2、从日本汉诗对中国诗歌接受的历史来看,空海 的离合诗也具有特殊意义。如江村北海在《日本诗史》 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汉诗的流行诗风,往往比中国 本土滞后二百年左右,例如相当于唐代后期的平安时 代前期,流行的还是六朝诗风。而空海此作,却感应 着当时最时髦的文学风气,表现出与时代同步的创新 能力。尽管空海在平安时代汉诗人中,显得颇为“另 类”,比如他不像其他诗人那样一味专写近体诗,而 垂青于日本汉诗人并不擅长的古体诗、特别是七言歌 行,对当时几乎无人知晓的李白等盛唐诗人的作品也 有所眷顾,因此离合诗之于空海个人,既有其必然性, 也有其独特性,或许属于一种例外,但惟其如此,也 就益发显示出它的可贵。
明代对日本汉诗的集中著录:
郑若曾《郑开阳杂著》、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王昂《沧海遗珠》,乃至清代钱谦益《列朝诗集》、 朱彝尊《明诗综》、以及《御选明诗》等总集中, 都辟有专栏,收录日本汉诗。这些作品因为缺少日 方资料的佐证,目前尚难遽断真伪,但其如此批量 登场,无疑是需详加考察的课题。
清末的日本汉诗编选:
书简现藏长崎县立美术博物馆,共52通,虽有部分破损、 蠹蚀和缺页,但近两百年前的中国普通商人的书信文稿被 如此妥為保存,仍不能不使人对日本人珍惜文物的热情肃 然起敬。
江芸阁致水野媚川13号书简:
今春所托评阅赖乐府,携归即送晚香主人。奈伊 即日起程往浙江儿子署中去矣,此书带去未还,且待 伊归向索也。
1、伪造沈德潜等人赠诗事件。
据东条琴台《先哲丛谈后编》卷五、原田新岳《诗学新论》卷中等书的记 载,其大致梗概为:
沈德潜于乾隆十八年(1753)为吴中七位诗人编定的《七子诗选》(共十 四卷,王鸣盛、吴泰来、王昶、黄文莲、赵文哲、钱大昕、曹仁虎各二卷), 不久就传到了日本。长崎汉诗人高彝(1718-1766,实姓高阶,字君秉,号 旸谷)对之加以节选,各人二卷删为一卷,仍名《七子诗选》,复刻于日宝 历七年(1757)。高彝向来自负诗才,以此为契机,便欲托人请沈德潜为自 己的《旸谷诗稿》作序。他找到了来往于长崎、自称可出入沈德潜之门的杭 州人钱某、尚某,以重金请他们转交自己致沈德潜的一封长信、五首七律, 以及分别题赠七子的七首七律。二人归国后,谎称高彝为“侯伯执政者”, 携厚礼叩访沈德潜,却被沈以华夷有别、日本入清以来未作朝贡、商贾之人 不得私与其事为由,严词指斥,拒之门外。对此沈德潜《归愚诗钞》余集卷 五〈日本臣高彝书来乞作诗序,并呈诗五章。文采可观,然华夷界限不应通 也,却所请而纪其事〉诗以及《自订年谱》乾隆二十三年(1758)条均有明 确记载。
3、唐代中日文人之间的汉诗往来作品,多达一 百二十九首,而其中真正的唱和之作,仅此二首。 《性灵集》序云“兼摭唐人赠答,稍举警策,杂 此帙中,编成十卷”,但第八、九、十卷均已散 逸,这些“唐人赠答”的实情,已无从知晓。因 此,空海和马总的离合诗,就成为一千多年来中 日汉诗人丰富多彩的唱和往来诗中现存最早的作 品,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文人对日本汉诗的 评价记录,大辂椎轮,垂范可谓久矣。
翁广平(1760-1842),字海琛,号海村,江苏吴江人。 《吾妻镜补》,中国第一部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 《日本乐府序》,载其《听莺居文钞》。 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收入太宰纯校《古文孝经 孔氏传》等书。 榕园,吴应和,编选《浙西六家诗钞》。 钱泳(1759-1844)
钱泳题咏《日本乐府》:源自文库沈君萍香尝游长崎岛,于市中得《日本乐府》一册,持以
数万里,航海至柳堂从李子虎光禄问诗,自称海外诗弟子。其 别子虎有句云:“他日倘寻江户宅,白莲秋水夕阳边。”亦殊 有美思也。
藤顺叔,实名八户宏光,字顺叔(“百户”当为“八户”之 误,而“藤”之姓,则应为顺承江户文人习惯,把自己的姓氏 临时改为单字,以获取中国文人的亲近感)。
小结:
总之,由唐至清,一千多年来日本汉诗在中 国的流布,虽不能说触目皆是,却也斑斑可考, 不绝如缕。这些史实的廓清,显然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把握中日汉诗往还乃至中日文化交流 史的全貌。
空海离合诗的历史价值:
1、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对于空海等遣唐使来 说,其最高的文明成果,不是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是中国 文化的瑰宝,唐代达于巅峰的文学样式——汉诗。空海竭尽全 力搜罗整理的汉诗作法大成《文镜秘府论》,就是他对这一文 明巅峰崇拜景仰的结晶。离合诗也许是因为初露峥嵘,当时的 诗论家还未及予以关注,《文镜秘府论》对之没有道及,但 “反音法”,“回文对”等细微的文字锤炼功夫,已为空海所 瞩目。当然,离合诗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故向无佳作,但 对刚刚接触汉字文明、刚刚尝试汉诗创作的当时的日本文人来 说,这无疑是汉字构造和汉诗艺术的最巧妙的组合,具有无穷 的魅力,它极为困难,也极富挑战性。空海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并获得了成功,因而受到唐代文人的高度赞赏,使他们对这位 来自文明后进国的文化使者刮目相看。这份光荣,无异于当今 时代的一个小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正缘于此,空海 到晚年还念念不忘,告之于弟子真济,并使其书之于自己文集 的序言。
归愚沈德潜草(钤印二方:“沈德潜印”,“归愚”)
这些伪造的沈德潜及吴中七子诗原件,两年前赫然现身于日本古董拍 卖网。
2、赖山阳《日本乐府》的快速西传。 赖山阳(1780-1832)〈夜读清诸人诗戏赋〉: 吹灯覆帙为大笑,谁隔溟渤听我评? 安得对面细论质,东风吹发骑海鲸。
《日本乐府》六十六首文政十三年(1830)冬刊行,一 年多后就得到了中国文人的评论,在日本汉诗的西传史上, 这也许是最快的一例。其传送何以如此之速?数年前在长 崎发现的清朝客商江芸阁、沈萍香的书简,可以为我们破 解这个秘密。
碰壁之后,钱、尚二人苦于无计,杭州一老商以“日本人资性悫实易欺”, 建议他们请寄寓杭州的落魄文人龚某作伪。龚某乃与五六学究合伙炮制沈德 潜答书、和诗以及吴中七子次韵之作七首,钤以朱印,精心装裱,由钱、尚 带回长崎。高彝得之,自然欣喜若狂,不仅重谢二人,还把伪沈氏诗中“才 调能胜中晚唐”一句刻成印章,大肆炫耀。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沈德潜诗 钞传日,其他长崎清客也纷传钱、尚欺诈之事,骗局终于败露。
沈萍香16号书简:
(水野):日本乐府赍归乞翁先生雌黄一件,深为拜托。 翁先生、榕园先生同学人。
(沈):翁海村,知不足。 我有微物,未曾检出,正月内奉赠,乞恕之。 翁公本来相好,榕园却不认识。当到吴门访托,勿
负见委。 (水野):所赐科场书,看过毕瞭然。多谢。 (沈):缓日我尚有事奉托。 花月楼小集重刻否? (水野):已告成,他日应上呈。 游记山阳批径电览否? (沈):缓日我再要做跋。 (水野):敝邦一佳话也。
清末诗话所收日本汉诗: 清末诗话类作品中也屡见日本汉诗的身影。如当时尚属罕见
的具有赴德任教经历的潘飞声,因在柏林与日人多有交往,其 《在山泉诗话》中不仅收有多首日本汉诗,还记录了他对这些 作品的评价,其间隐含了对东西文化冲突的隐忧,颇具时代特 色。下面介绍一则可略发史实之覆的实例:
孙橒《馀墨偶谭》正集卷五“日本诗人断句”条云: 日本诗教甚盛。近有词人江户百户藤顺叔(宏光),不远
第二章、日本汉诗人的西传努力
日本汉诗人在对中国诗歌学习的漫长过程中,从最初 的单纯模仿,到有所创新,再到自成一体,经历了艰辛 甚至痛苦的蜕变过程。江户中期以降,日本汉诗开始了 “日本化”的探索,即在遵守汉诗基本规范的同时,也 力求体现岛国风情,东瀛特色。这一动向,与当时日本 开始增强文化自信、倡导国粹思想的潮流,是一致的。 而在汉字文化圈的总体框架下,文化宗主国的认可,便 成为周边各国争取对等地位的重要前提。具体就汉诗世 界而言,则是力求获取中国文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日本汉诗在中国
南山大学 蔡毅
内容提要: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
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摆 上“老师”的案头;“支流”的活水,也曾对“主流” 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因其 数量甚少,作用甚微,迄今似乎无人问津。本文拟从文 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 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1、日本汉诗人的在华足 迹及其创作活动;2、日本汉诗人为实现作品跨海西传所 作的努力;3、日本汉诗对中国诗歌反转性影响的可能性 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这种“逆向反馈”文学 现象的解读,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并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 崭新视角。
别驾马总,一时大才也,览则惊怪,因送诗云:何乃万里来, 可非炫其才。增学助玄机,土人如子稀。
空海离合诗创作由来:
唐贞元十九年(803)秋,以所谓新台阁诗人 权德舆为首的文人唱和集团,掀起了一阵小小 的离合诗以及其他游戏诗体的创作热潮。其成 员为权德舆、张荐、崔邠、杨於陵、许孟容、 冯伉、潘孟阳、武少仪等八人,被离合的文字 为“思张公”、“私权阁”、“咏篇”、“效 三作”、“好”、“五非恶”、“词章美”、 “才思博”。这些作品收于《权载之文集》卷 八,《全唐诗》则分隶于各人名下。
首先,它再次印证了汉诗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共同 纽带,是怎样把语言互异、国别不同的人们紧密地连接 在一起的。历史上朝鲜文士访华时留存的《燕行录》、 朝鲜通信使与江户文人的唱和往还,已成为人们耳熟能 详的美谈。但中日间直至明治时期之前,这种文士们的 大规模同场竞技、一争短长的壮举,可惜并未出现。正 缘于此,上述日本汉诗通过不同渠道的回流,哪怕只有 一星半点,也如同空谷跫音,弥足珍贵。它说明文化交 流尽管有主从、高下、强弱之分,但同时也是彼此渗透、 双向互动的。特别是在强势一方已被充分认识之后,对 弱势一方积极回馈的确认,便非惟拾遗补阙,更可相得 益彰。
示余,为题其后二首: 文教敷东国,洋洋播大风。传来新乐府,实比李尤工(自
注:谓李宾之、尤西堂也)。稽古联珠璧,斟今考异同。天朝 未曾有,还拟质群公。
诗才真幼妇,史笔表吾妻。日月无私照,风云渐向西。雄 文标玉管,彩笔敌金闺。闻说扶桑近,高攀未可跻。
道光十二年十月廿四日,句吴钱泳题。
吴闿生评《日本乐府》: 吴闿生《晚清四十家诗钞》选〈蒙古来〉、〈骂龙王〉二首,
评曰:“此二诗绝高古,不似日本人口吻。……意朱舜水之徒 为之润色者欤?”
小结:
上述二例告诉我们,江户时代的汉诗人为了突破锁国 的封锁,获取彼岸贤达的只言片语,曾付出了怎样艰 辛曲折、甚至走火入魔的努力。正因为有他们持续不 懈的隔海诉求,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才得以桴 鼓相应,蔚为大观。
第三章、日本汉诗西传的文化意义
伪沈德潜和诗二首:
奉题琼浦君秉高先生诗集并志遥注
昭代声华四表光,国风十五大文章。 尚教人杰锺旸谷,犹遍歌谣译越裳。 万里银涛飞锦字,百篇玉戛奏笙簧。 元音自是盈天地,酬唱相思叹望洋。
大雅如林今古芳,原无人不可登堂。 文鸣得似东西汉,才调能胜中晚唐。 读到君诗堪击节,谁言我论示周行。 多缘四海同心理,渺渺锺情忆大方。
关键词:日本汉诗、逆输入
问题缘起
江戶末期释月性《将东游题壁》: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第一章、日本汉诗的西传轨迹
中国人对日本汉诗的最早评价: 日僧空海《在唐日示剑南惟上离合诗》:
磴危人难行, 石险兽无升。 烛暗迷前后, 蜀人不得过。
空海《性灵集》序: 和尚昔在唐日,作离合诗赠土僧惟上。前御史大夫泉州
2、从日本汉诗对中国诗歌接受的历史来看,空海 的离合诗也具有特殊意义。如江村北海在《日本诗史》 中所指出的那样,日本汉诗的流行诗风,往往比中国 本土滞后二百年左右,例如相当于唐代后期的平安时 代前期,流行的还是六朝诗风。而空海此作,却感应 着当时最时髦的文学风气,表现出与时代同步的创新 能力。尽管空海在平安时代汉诗人中,显得颇为“另 类”,比如他不像其他诗人那样一味专写近体诗,而 垂青于日本汉诗人并不擅长的古体诗、特别是七言歌 行,对当时几乎无人知晓的李白等盛唐诗人的作品也 有所眷顾,因此离合诗之于空海个人,既有其必然性, 也有其独特性,或许属于一种例外,但惟其如此,也 就益发显示出它的可贵。
明代对日本汉诗的集中著录:
郑若曾《郑开阳杂著》、严从简《殊域周咨录》、 王昂《沧海遗珠》,乃至清代钱谦益《列朝诗集》、 朱彝尊《明诗综》、以及《御选明诗》等总集中, 都辟有专栏,收录日本汉诗。这些作品因为缺少日 方资料的佐证,目前尚难遽断真伪,但其如此批量 登场,无疑是需详加考察的课题。
清末的日本汉诗编选:
书简现藏长崎县立美术博物馆,共52通,虽有部分破损、 蠹蚀和缺页,但近两百年前的中国普通商人的书信文稿被 如此妥為保存,仍不能不使人对日本人珍惜文物的热情肃 然起敬。
江芸阁致水野媚川13号书简:
今春所托评阅赖乐府,携归即送晚香主人。奈伊 即日起程往浙江儿子署中去矣,此书带去未还,且待 伊归向索也。
1、伪造沈德潜等人赠诗事件。
据东条琴台《先哲丛谈后编》卷五、原田新岳《诗学新论》卷中等书的记 载,其大致梗概为:
沈德潜于乾隆十八年(1753)为吴中七位诗人编定的《七子诗选》(共十 四卷,王鸣盛、吴泰来、王昶、黄文莲、赵文哲、钱大昕、曹仁虎各二卷), 不久就传到了日本。长崎汉诗人高彝(1718-1766,实姓高阶,字君秉,号 旸谷)对之加以节选,各人二卷删为一卷,仍名《七子诗选》,复刻于日宝 历七年(1757)。高彝向来自负诗才,以此为契机,便欲托人请沈德潜为自 己的《旸谷诗稿》作序。他找到了来往于长崎、自称可出入沈德潜之门的杭 州人钱某、尚某,以重金请他们转交自己致沈德潜的一封长信、五首七律, 以及分别题赠七子的七首七律。二人归国后,谎称高彝为“侯伯执政者”, 携厚礼叩访沈德潜,却被沈以华夷有别、日本入清以来未作朝贡、商贾之人 不得私与其事为由,严词指斥,拒之门外。对此沈德潜《归愚诗钞》余集卷 五〈日本臣高彝书来乞作诗序,并呈诗五章。文采可观,然华夷界限不应通 也,却所请而纪其事〉诗以及《自订年谱》乾隆二十三年(1758)条均有明 确记载。
3、唐代中日文人之间的汉诗往来作品,多达一 百二十九首,而其中真正的唱和之作,仅此二首。 《性灵集》序云“兼摭唐人赠答,稍举警策,杂 此帙中,编成十卷”,但第八、九、十卷均已散 逸,这些“唐人赠答”的实情,已无从知晓。因 此,空海和马总的离合诗,就成为一千多年来中 日汉诗人丰富多彩的唱和往来诗中现存最早的作 品,同时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文人对日本汉诗的 评价记录,大辂椎轮,垂范可谓久矣。
翁广平(1760-1842),字海琛,号海村,江苏吴江人。 《吾妻镜补》,中国第一部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之作。 《日本乐府序》,载其《听莺居文钞》。 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收入太宰纯校《古文孝经 孔氏传》等书。 榕园,吴应和,编选《浙西六家诗钞》。 钱泳(1759-1844)
钱泳题咏《日本乐府》:源自文库沈君萍香尝游长崎岛,于市中得《日本乐府》一册,持以
数万里,航海至柳堂从李子虎光禄问诗,自称海外诗弟子。其 别子虎有句云:“他日倘寻江户宅,白莲秋水夕阳边。”亦殊 有美思也。
藤顺叔,实名八户宏光,字顺叔(“百户”当为“八户”之 误,而“藤”之姓,则应为顺承江户文人习惯,把自己的姓氏 临时改为单字,以获取中国文人的亲近感)。
小结:
总之,由唐至清,一千多年来日本汉诗在中 国的流布,虽不能说触目皆是,却也斑斑可考, 不绝如缕。这些史实的廓清,显然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把握中日汉诗往还乃至中日文化交流 史的全貌。
空海离合诗的历史价值:
1、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国家。对于空海等遣唐使来 说,其最高的文明成果,不是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是中国 文化的瑰宝,唐代达于巅峰的文学样式——汉诗。空海竭尽全 力搜罗整理的汉诗作法大成《文镜秘府论》,就是他对这一文 明巅峰崇拜景仰的结晶。离合诗也许是因为初露峥嵘,当时的 诗论家还未及予以关注,《文镜秘府论》对之没有道及,但 “反音法”,“回文对”等细微的文字锤炼功夫,已为空海所 瞩目。当然,离合诗只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故向无佳作,但 对刚刚接触汉字文明、刚刚尝试汉诗创作的当时的日本文人来 说,这无疑是汉字构造和汉诗艺术的最巧妙的组合,具有无穷 的魅力,它极为困难,也极富挑战性。空海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并获得了成功,因而受到唐代文人的高度赞赏,使他们对这位 来自文明后进国的文化使者刮目相看。这份光荣,无异于当今 时代的一个小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了金牌。正缘于此,空海 到晚年还念念不忘,告之于弟子真济,并使其书之于自己文集 的序言。
归愚沈德潜草(钤印二方:“沈德潜印”,“归愚”)
这些伪造的沈德潜及吴中七子诗原件,两年前赫然现身于日本古董拍 卖网。
2、赖山阳《日本乐府》的快速西传。 赖山阳(1780-1832)〈夜读清诸人诗戏赋〉: 吹灯覆帙为大笑,谁隔溟渤听我评? 安得对面细论质,东风吹发骑海鲸。
《日本乐府》六十六首文政十三年(1830)冬刊行,一 年多后就得到了中国文人的评论,在日本汉诗的西传史上, 这也许是最快的一例。其传送何以如此之速?数年前在长 崎发现的清朝客商江芸阁、沈萍香的书简,可以为我们破 解这个秘密。
碰壁之后,钱、尚二人苦于无计,杭州一老商以“日本人资性悫实易欺”, 建议他们请寄寓杭州的落魄文人龚某作伪。龚某乃与五六学究合伙炮制沈德 潜答书、和诗以及吴中七子次韵之作七首,钤以朱印,精心装裱,由钱、尚 带回长崎。高彝得之,自然欣喜若狂,不仅重谢二人,还把伪沈氏诗中“才 调能胜中晚唐”一句刻成印章,大肆炫耀。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沈德潜诗 钞传日,其他长崎清客也纷传钱、尚欺诈之事,骗局终于败露。
沈萍香16号书简:
(水野):日本乐府赍归乞翁先生雌黄一件,深为拜托。 翁先生、榕园先生同学人。
(沈):翁海村,知不足。 我有微物,未曾检出,正月内奉赠,乞恕之。 翁公本来相好,榕园却不认识。当到吴门访托,勿
负见委。 (水野):所赐科场书,看过毕瞭然。多谢。 (沈):缓日我尚有事奉托。 花月楼小集重刻否? (水野):已告成,他日应上呈。 游记山阳批径电览否? (沈):缓日我再要做跋。 (水野):敝邦一佳话也。
清末诗话所收日本汉诗: 清末诗话类作品中也屡见日本汉诗的身影。如当时尚属罕见
的具有赴德任教经历的潘飞声,因在柏林与日人多有交往,其 《在山泉诗话》中不仅收有多首日本汉诗,还记录了他对这些 作品的评价,其间隐含了对东西文化冲突的隐忧,颇具时代特 色。下面介绍一则可略发史实之覆的实例:
孙橒《馀墨偶谭》正集卷五“日本诗人断句”条云: 日本诗教甚盛。近有词人江户百户藤顺叔(宏光),不远
第二章、日本汉诗人的西传努力
日本汉诗人在对中国诗歌学习的漫长过程中,从最初 的单纯模仿,到有所创新,再到自成一体,经历了艰辛 甚至痛苦的蜕变过程。江户中期以降,日本汉诗开始了 “日本化”的探索,即在遵守汉诗基本规范的同时,也 力求体现岛国风情,东瀛特色。这一动向,与当时日本 开始增强文化自信、倡导国粹思想的潮流,是一致的。 而在汉字文化圈的总体框架下,文化宗主国的认可,便 成为周边各国争取对等地位的重要前提。具体就汉诗世 界而言,则是力求获取中国文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日本汉诗在中国
南山大学 蔡毅
内容提要: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
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摆 上“老师”的案头;“支流”的活水,也曾对“主流” 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因其 数量甚少,作用甚微,迄今似乎无人问津。本文拟从文 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 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1、日本汉诗人的在华足 迹及其创作活动;2、日本汉诗人为实现作品跨海西传所 作的努力;3、日本汉诗对中国诗歌反转性影响的可能性 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通过对这种“逆向反馈”文学 现象的解读,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 并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 崭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