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什么区别?
20 [ 标签:城乡一体化]在水一方. 2011-09-27 12:42
满意答案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涵义“城镇化”一词出现很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很多学者主张使用“城镇化”一词。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
不过,就数量看,对城镇化“概念”的论述要少于“城市化”。
据粗略估计,近5年来,关于城镇化的概念,至少在20种以上。
具有代表性的并符合中国西部地区现实的观点是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
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编辑本段稳步推进城市化
我国农民人均占有资源太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
农业是耕地密集型和水资源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1/2,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1/4。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约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
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
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
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我国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
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编辑本段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太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比较小。
投资比重过高也是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的一个原因。
我国应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消费比重,降低投资的比重,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逐步达到能够使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水平。
与此同时,还需要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应该逐步增加对于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和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问题,为今后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强化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中央政府对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
编辑本段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城乡居民机会不均等和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问题。
我国需要创造条件尽快取消对农村居民的各种非国民待遇的政策规定,取消现存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全
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农民有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律环境。
编辑本段精简乡镇政府机构
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制约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乡镇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则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00多万人,每个乡镇平均200人左右,大大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
因此,精简乡镇政府机构,缩减政府办事员数量,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
2004年,由于积极贯彻中央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重大成绩。
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
今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逐步减少,应该相应地及时减少乡镇政府机构编制,缩减办事员数量。
编辑本段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研究,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丰收,提高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还需要健全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工商企业与农户合作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资金短缺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繁荣农村经济,首先需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在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同时,需要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好:0
不好:0
原创:1
非原创:0
-->
求助得到的回答
城乡一体是指,在农村建设与城镇相同的公共设施与配套服务。
而城镇化则是把农村建设成与城镇一样,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规划,它让农村失去了原有的乡村风貌,进而变成了与城市相同的水泥建筑,使一个国家没有了错落有致的田园风貌幽静的生活环境,属于一种强盗似的改革。
懂你
回答采纳率:19.3% 2011-09-22 14:36
其他答案(3)
有,城镇化为现代化建筑多,城乡化为以农业为主
夜灵
回答采纳率:24.2% 2011-09-22 14:30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主要区别就是有无农业
问问团队以史观今品天下共1人编辑答案2011-09-22 14:33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
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
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
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进城与我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难于生存与城镇发展极困难之地,城镇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
因此,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城乡统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实施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镇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发展城镇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支援城市,从长远发展城乡一体化才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十二五规划与城镇化进程
十二五规划与城镇化进程
摘要:改革开放30年。
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限制,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除此之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还积累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暴露出来,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
“十二五”时期,应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城镇化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一、十二五规划关于城镇化建设的内容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日公布。
《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建议》强调,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建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二、何为城镇化及城镇化的核心、进程
所谓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推城镇化有力地吸引了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镇承接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地紧张的突出矛盾;城镇化有利
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进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概括起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对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对进一步理解其本质特征是有益无害的。
三、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推进城镇化的意义推进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镇化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在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基础上继续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矛盾,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关键就在于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全新转换,能够缩小社会成员在财富分配、发展机会、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城镇化建设,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既可以转变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也可以使留在农村的人口提高资源占有水平,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四、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我国城镇化水平总体滞后
对于城镇化水平是否合理的认识分歧很大。
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主要是集中在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比较,中国同国际经验的比较;二是认为前者夸大了城镇化滞后的程度,认为中国城镇化大体合适,略微滞后。
理由是参与城镇经济活动的近郊农民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外地农民没有算在城镇人口中;三是认为中国不是城镇化滞后,而是隐性超城市化,主要原因是工业产值中的很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创造的,应当把农民及其供养的家庭人口也计算进城市人口才比较合理。
应该说这三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不准确,三种说法均是以城镇人口占比即城镇化率为核心指标来刻画城镇化水平的。
然而,城镇化是一个极丰富的概念,并不见得城镇化率越高就意味着城镇化水平越高。
在一定的统计口径下,农村人口快速地转移至城镇、或者说城镇数量的增长只是从单一的数量层面刻画了城镇化的水平,缺乏对城镇化的质量和健康程度的考量。
这种片面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指导下的城镇化将使城镇化逐步偏离其真正含义。
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以从事甚至参与城市经济活动的人口都计算在城镇人口之内,显然是犯了将城镇化水平的数量层面的单项指标夸大的错误。
因此,我们比较倾向于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说法,与第一种说法相近,但滞后的原因要远比第一种说法丰富得多。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城市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涵和发动机,城镇化
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促进器,二者相互促进,理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推进,二者协调发展。
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
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
城镇化过程也是非农化的过程,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
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的过程本应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生的,从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向一元社会结构转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职业、身份和生活方式均发生着深刻变化,城镇化实质上是人口与土地两个层次同步转型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城镇化被狭义地放大了城市(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趋势。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乱占耕地现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空间失控现象严重,突出表现为城市以一种粗放地方式快速蔓延,大量占用耕地,也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
4.“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和“不完全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之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9年的46.6%,年均增长接近1个百分点。
然而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这种城镇化尚是一种“伪城镇化”。
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镇人口,但其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镇)的各类公共服务。
这实际上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
具体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在这种以“常住的流动人口”为主要推动力的现行城市化模式,由于没有给予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永久定居的选择,因而城乡人口年龄结构被逐渐倒置,在城市人口生产性提高的同时,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大。
因此,这种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意味着,城市得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是以农村人口结构扭曲为代价的。
在一定程度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工的发展为代价而取得的。
5.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
城镇的形成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
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利用资源的相机减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或消耗行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城镇的土地和淡水两大资源的直接占用或消耗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但在人类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物质消费法则下,全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20%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30%以上。
其次,尽管能源和矿产两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存在于点、线的空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