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合集下载

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问题

·18·2016年2月下城乡规划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与问题陆晓宏(杭州市规划局富阳规划分局)【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二元结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部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促进城乡一体化成了这些地区的首要发展任务,同时城乡一体化也是城市化的必经过程,因此分析总结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总结分析其发展模式,会对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问题1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区域经济体不断崛起的经济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这些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值得借鉴的模式。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且农村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了城乡共同发展的总体特征。

沿海地区很多的县镇都是中国的经济强县,进行农村经济改革的时间较早,步伐较快,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带动并促进了沿海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但近年来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培养成熟,致使农业经济增长速度发展缓慢,这也制约了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制约了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是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最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决定了西部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

实践表明,西部地区并不具备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建工补农模式的条件,而是应选择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推进模式。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一、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合作协调与互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经济的共同繁荣。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互通共享,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的竞争力。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方面,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一。

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手段,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二: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大对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七、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三:加强城乡人才交流与合作人才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可以通过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机制、举办专业培训项目等措施,促进城乡人才的流动和合作,实现城乡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之四:加强土地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可以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土地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二、推荐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对策
(一)重点加强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大力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制定适合中国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其次,拓宽投资来源,增加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要拓宽各种渠道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注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适当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这是克服农业基础设施短缺的根本出路。同时要注意提高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范投资、融资行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规划。第三,探索和完善新的经营管理体制。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对经营性、竞争性基础设施要按一般生产企业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非竞争性基础设施实行以价值管理为主,以实物管理为辅的体制;对少数特殊行业和部门要适当、适机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二)城乡一体化的特征
依据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其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特征和目标特征。
①内容特征
城乡一体化内容包括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加快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求根据城乡资源的分布状况,合理编制交通、企业和城郊村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乡一体化取向下的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住房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格局而提出来的,其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创建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运行的融合机制。我国城乡一体化概念主要是从制度、体制范畴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从地理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浅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也包括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例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通过资源配置和优化,促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建立,使农村的医疗条件、就医状况得到改善。总之,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建立科技、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事业等惠及广大农民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农民人口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1.受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一是受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造成城乡分割;二是短缺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社会浪费需求层次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乡镇企业乃至小城镇集中布局的效益不突出;三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初期,发展乡镇企业也存在政策不稳的问题,也有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原因。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可能选择的方案将是走总体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的耕作劳动力,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④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是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两种模式各自独立作用的结果。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还没形成,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原因。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农村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及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城市化
让我们把视野放得大一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而我们国家要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数75%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现代化建设又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城市化。这样,一系列的“工程”就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因此需要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做一个梳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别问题,正如前文所言,对于这个区别应该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区分,而具体到我国就是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一个背景下来比较。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想引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我们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叫新农村建设,就因为其“新”在其建设过程中处在和利用全球化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中;同时在其建设过程中和目标中的价值取向上对现代化中强调的“现代性”的体现。
因此,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与全球化和现代化紧密相关的。而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进则退,现代化的直接要求就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建设。
城市化战略是指通过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以及大量新建城市的兴起,充分发挥聚集效应,规模收益以及扩散效应,吸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农民向市场主体——居民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二)具体区别
具体而言,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区别体现在:
2、目标不同。城镇化战略与城市化战略的最终目标虽然都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但在具体目标方面存在差异。城镇化战略是在不引起人员大规模流动的前提下,通过在当地兴办乡镇企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逐步向当地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简言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是,就地消化农民,使农民顺应城市。城市化战略则是通过城市数量、规模的扩张和功能的完善,吸引农民大规模进城,使农民彻底转变为市场主体,成为城市文明的推动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现代化进程。简言之,城市化战略的目标是,城市接纳农民,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P RE F ACE
以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 乡统筹一体 发展
◎ 青 舟
推 进 城 镇化 和 建 设 新农 村 ,是 我 国现代 化 建 设 中相 辅 相成 的 两 个方 面 ,然 而 ,在 原 有体 制 框 架 下 ,忽视 了城 乡有 机联 系,孤 立地 进 行 城 市和 乡村 建 设 ,传统 的发 展 模 式 导致 了城 乡之 间的差距 不 断扩 大。 因此 ,我们 只有 坚持推 进 新型城 镇化 ,才能打破 城 乡分 割的 二元 经济 结构 ,才 能促进 城 乡互动 、 以城 带 乡、以工促农 、工农 互 惠 ,进 而 实
家或 地 区城镇 化 的轨 迹 为一条 稍被 拉 平 的 “ s ”形 曲线 。我 国的新 型城 镇化 道路 虽然不
能 照搬 诺 瑟姆 曲线 ,但 诺 瑟姆 曲线所 揭 示 的城 镇化 与 工 业化之 间的 内在联 系还是 可 以
借鉴的。这- Y L - -  ̄ ' 1 8 5 7 年马克思在 《 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 出的那样 : 现代的历史是 乡村
城 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 乡 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 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
乡、工农 互惠 、城 乡一体 的新 型工 农 、城 乡关 系。坚定走 科技 含 量 高、经 济效 益好 、资 源消耗 低 、环境 污染 少、人 力 资源优 势得 到 充分发 挥 的新型 工业化 道路 和 以人 为本 、集 约高效 、功 能 完善 、环境 友好 、社会 和谐 的新 型城 镇化 道路 ,从 而 不断缩 小城 乡差距 ,
城镇的协调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的城镇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永续发展的
新型城 镇化 ,等等 。而新 型城 镇化 与传 统城 镇化 最重要 的 区别 ,我认 为还是 城 乡统 筹 、

农村新社区的定义及内涵

农村新社区的定义及内涵

农村新社区(合并村)是实现农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农村城镇化、专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生活水平进一步飞跃的重要途径,是农村产生翻天覆地的必由之路。

农村新社区绝不是简单的几个村庄机械的合并,而是形成综合机能较为完善的小城镇,如设置工业区、商业区、医院、学校、公园、养老院、市政等多功能的复合体。

1、首先打造县城城镇人居洼地和生活高地,就要实现城镇的就业问题。

2、解决入城人员的市民待遇,在居住、就业上与原居民同等待遇。

3、城镇周边十余里全部纳入城镇规划。

4、县城或城镇周边一公里内发展精细化农业,一公里外发展机械化、现代化农业(远离城镇的可设纯农业人口简单居住点和储存点)。

5、农民土地可以以转包、入股等形式把土地由其他人进行规模化经营,但土地所有者的地位不变、受益权不变、处置权不变。

本着宅田合一的政策全面统筹规划农民所有土地。

6、新社区务必保证一定的规模,不能站位太低,一般人口在1万人左右,如规划不当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往往出现二次合并。

7、新社区最终成功与否决定于是否让广大农民受益,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

推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在实施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力量、企业以及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人口流动的必要措施。

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力量、企业和政府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1. 政府推动城市化政府应该制订合理的城市化规划,根据国情和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确定城市化要达到的目标、重点发展区域和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府应鼓励外商投资来发展城市经济,刺激城市经济的活力,加速城市化过程。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2. 企业推动城市化企业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化的投资建设,助力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企业也应重视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社会力量推动城市化社会力量可以通过赞助城市建设公益事业等方式来协助政府实现城市化发展目标。

同时社会力量也应该关注城市化过程中市民的利益,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1.政府推动乡村振兴政府应该开展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合理的战略计划,推进乡村振兴。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 企业推动乡村振兴企业可以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建设,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投资和发展力度,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企业还应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 社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社会力量可以通过支持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金融机构也可以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经济。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

一、直面城镇化1.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性随着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尤以农民问题较为棘手。

而农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城乡差别扩大的直接原因在于人少地多的特殊国情。

2004年国土资源部资料表明,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37亿亩,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1.41亩。

这一现实决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中国农民即使生产效率再高,靠土吃饭,依靠第一产业增值的空间也已极其有限。

那么出路在哪里?要提高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无非两条路:增加土地;减少农民。

在土地作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现实下,减少农民成为了唯一途经。

那么怎么减少农民呢?实际上把农民从脸朝黄土地朝天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很简单,难就难在,怎么让他们在实现身份转变的同时实现职业转变,观念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而现在要让大批农民实现非农化,绝对需要大中小城市中广泛存在的二三产业就业需求的吸收.那就从客观上要求大批农民走进城市,成为居民.而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的吸收就业人口的能力已趋近饱和,要让那么多的农民实现职业和观念转变,更多的需要我们造“城”,变农村为城镇,以便让农民就地转变身份,就地转变职业。

从这一角度讲,我们提出的农村城镇化所肩负的政治与经济任务比我们想象中要重得多。

现阶段我们提出农村城镇化,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农村富余人口的安置和转移问题。

如此想来,农村城镇化问题必须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妥善解决。

2.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两组数据:其一,我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

伴随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

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研究提出,我国农村现有3.3亿农业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约占1/2,大约1.6到1.7亿人。

其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

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围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深入探讨。

一、乡村振兴背景与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农村人口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旨在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人民素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转移,更注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农村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

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体现“城乡统筹、综合谋划、全域推进”,强调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它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建设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城市规划和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等。

四、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民收入等措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五、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乡村振兴应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重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同时,乡村振兴还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而其对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镇的品质和内涵。

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可能更多地关注城市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需求和生活质量。

如今,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让人们在城镇中不仅能够获得工作机会,还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

这对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

以往,农村地区常常面临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交流。

如今,随着道路的修建和网络的普及,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运输到城镇市场,农村电商也得以蓬勃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城镇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能够更顺畅地传递到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

过去,城镇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往往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协同。

新型城镇化注重引导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形成互补互促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城镇的产业可以向农村延伸产业链,将一些加工、包装等环节放到农村,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为城镇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

通过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

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下,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存在诸多障碍。

新型城镇化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了这些壁垒。

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现在,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发展的热门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而农村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问题。

如何让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取得更好的效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是指将城镇发展和农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和乡村环境改善。

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发展一体化产业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首先需要发展一体化产业,实现城乡经济的互利共赢。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新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促进产业转移和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能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基础。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电力供应、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

另外,还可以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还需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环境,吸引更多农民外出务工,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加强农村人才培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更多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才。

同时,还可以引进外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六、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乡村风俗、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

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

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在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与各位一同交流、探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我要向为推进城镇化事业努力奋斗的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你们的辛勤努力和智慧付出,我们才能够取得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当前,我市正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作,致力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全市推进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将为我们共同探讨城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强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平台。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向。

推进城镇化,意味着我们要积极推动人口、产业、土地等要素向城市集聚,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注重实施。

一、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是全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衡量城镇化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

在新时代,我市要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

这需要我们要依法合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准入制度和积分落户制度,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同时,要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待遇。

此外,还要鼓励科技创新,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增加城市发展动力。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将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发展。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我市要加快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

首先,我们要注重打造宜居城市,提供宜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要注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的有效供应。

要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提高城市的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配套能力。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是如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呢?新型城镇化首先带来了人口的流动与重新布局。

过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而如今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不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有序分布。

城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更多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同层次、不同技能的人才。

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在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在城市不断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这些设施也逐渐向农村延伸。

宽敞的公路将城市与乡村紧密连接起来,让农产品能够更快捷地运往城市市场,城市的工业产品和服务也能更便利地进入农村。

互联网的普及更是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市场动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农村的产业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

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升级,为农村产业提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渠道。

农村则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通过与城市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借此机会打造生态农庄、民俗村等旅游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新型城镇化还带动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市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逐渐向农村覆盖。

在教育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推动城乡教师交流,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医疗方面,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变得日益重要。

城镇化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构建可持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难题。

在选择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路径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以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是关键要素之一。

我们需要注重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意味着建设宜居城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城市规划还应注重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以确保居民的就业稳定和收入增长。

通过人性化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成为人们热爱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有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城镇化,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置于城市化的核心位置。

这意味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我们应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农村城镇化是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推动农村城镇化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缓解农村人口过剩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服务业,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此外,还应加强城乡规划和交通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中,加强城市管理和治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我们面临着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

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村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经济社会互动融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目标。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需求与挑战出发,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实施途径。

首先,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需求和挑战。

农村地区资源相对集中,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和期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才流失问题愈加突出。

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社会服务资源的不均衡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

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特点体现在不同方面。

首先,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通过加强产业对接、产品流通、信息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

其次,农村发展需要与城镇化相协调,避免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边缘化与剩余化问题。

此外,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最后,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然后,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实施途径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

政府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业现代化。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规划与管理,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顺利实施。

除了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也需要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强产业链的整合,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同时,农民也需要主动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和产业技能,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形势与政策第3版习题答案6

第一专题“三农”问题习题一、单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坚持()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

A.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B.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农业农村优先发展D.三农提质增效答案: C题型:单选题2. 21世纪以来第()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2月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

A.17个B.18个C.19个D. 20个答案:A题型:单选题3.“三农”问题是( )的简称。

A.支农、惠农、扶农B.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关系C.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D.农业、农村、农民答案:D题型:单选题4.“三农”问题的本质是( )A.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像B.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C.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和城镇化成果的问题D.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特殊自然历史现象答案:B题型:单选题5.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发展中小城市B.城乡发展一体化C.发展农村经济D.乡村发展一体化答案:B题型:单选题6.新型城镇化核心是( )。

A.以人为本B.社会和谐进步C.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答案:A题型:单选题7.下面哪项不属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总要求()。

A.管理有效B.生态宜居C.乡风文明D.生活富裕答案:A题型:单选题8.党的()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九大答案:D题型:单选题9.下面不属于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是()(单选题)A.产业兴旺B.生态宜居C.文化繁荣D.治理有效答案:C题型:单选题10.中国农民丰收节,于()设立,节日时间为每年“()”。

A. 2016年、⽴秋B. 2017年、夏⽴C. 2018年、秋分D. 2019年、秋分答案: C题型:单选题二、多选题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五个关键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五个关键

城乡发展⼀体化的五个关键2019-08-28城乡⼀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个新阶段,城乡⼀体化就是要把⼯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1.城乡⼀体化制度是关键。

⼆元制度是制约城乡⼀体的最⼤障碍,城乡⼀体化,是⼀项重⼤⽽深刻的社会变⾰。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式和⼯作⽅法的改进。

对于城乡⼀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元体制制度。

2.城乡⼀体化县域是关键。

城乡⼀体化是随着⽣产⼒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产⽅式、⽣活⽅式和居住⽅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化、⽣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中国传统⽂化中有“郡县治天下安”的思想,因此县域经济的强盛是城乡⼀体化的关键。

3.城乡⼀体化特⾊是关键。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必然⽅向,但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建设新农村,因为中国⼈⼝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城市。

城镇化需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推进新农村建设,更不能盲⽬套⽤城镇化建设的做法,简单地撤村并居,让农民上楼。

新农村应该是升级版的农村,不应该是缩⼩版的城市。

所以只有传承乡村⽂明,保留⽥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与⾃然和谐发展,那才是美丽乡村。

4.城乡⼀体化技术是关键。

中国特⾊的新型城镇化,是⾼质量的城镇化,不是⼤城市化。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不再是简单的土地扩张和人口聚集,而是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过去,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着重城市轻乡村的倾向,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而如今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首先,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在城市,我们看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丰富。

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念和经验,也逐渐延伸到了乡村地区。

道路的硬化、电网的升级改造、通信网络的覆盖,让乡村不再是封闭的角落。

城乡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物流更加畅通,这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城市拥有先进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而乡村则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新型城镇化鼓励城市的产业向乡村转移和延伸,带动乡村产业的升级。

例如,一些加工制造业在乡村设立分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乡村创造了就业机会。

同时,乡村也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与城市的产业形成互补。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模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在城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而乡村则相对匮乏。

新型城镇化通过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提高师资和医护人员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服务。

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让乡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新型城镇化还促进了人口的合理流动。

过去,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的拥挤和乡村的空心化。

现在,随着乡村发展机会的增加,一些人开始选择返乡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的感言

乡村振兴的感言

乡村振兴的感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心中最为关注的话题。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对乡村振兴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经济体系、农民生活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再者,乡村振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乡村振兴要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乡村振兴还要注重创新和创业,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和创造力。

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引导,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奋斗。

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让乡村振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

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

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郊区城镇化的目标与思路推进郊区城镇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

作为首都北京的郊区,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除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注意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北京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目标1.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5%,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

但全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10个远郊区县的城镇化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区县甚至还没有达到50%。

从经济总量与结构上看,北京市符合工业化后期的特征,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北京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18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已达到发达国家1%以下水平);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

但是,北京也存在不少方面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户籍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8年底北京农业户籍人口为279.1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2.7%;而10个远郊区县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51.5%,这与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仅占1.1%的比例结构显然不匹配。

而美国、法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有的更低。

另外,北京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9.2%,就业的非农化程度较低(仅为80.8%)。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值从2.14∶1上升为2.33∶1。

三是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说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较大。

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增长要避免片面性。

因此,城镇化必须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高华(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100053)【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1)01-0003-08第25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ol.25No.1Jan.2011【收稿日期】2010-12-09【作者简介】高华,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3——是一个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要有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

北京市城镇化目标同样也必须注重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设定,应当把收入的公平分配、经济的稳定发展、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等都包括在增长和发展的目标之中。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我们认为到2020年本市郊区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到1%以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10%以下;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缩小到1.8以下(大致在1.6 ̄2的范围内)。

(二)乡镇的层次定位从乡镇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郊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郊区乡镇的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乡镇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发展类型。

大量事例说明,郊区乡镇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融入城市型、城镇化集聚型、现代农业型和生态服务型四种基本类型。

1.融入城市型乡镇或城市化转型乡镇,分布于近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区县新城列入城市建设范围的地区和大型城市边缘集团及重要产业或功能园区。

这些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要完成城市化转型。

2.城镇化集聚型乡镇主要分布于远郊区县的重点镇和城市规划建设区之外又距离城区较近的地区,一般以中心核状集聚或多中心组团状集聚为主,农村最终完成城镇化转型。

3.现代农业型乡镇主要分布在远郊平原地区和浅山区的一般建制乡镇,仍然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导产业,整体上属于农业人口减少地区,但在本乡镇集聚的数量和规模较小,中心区的集聚规模远远小于重点镇,除建设一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外,会有一部分村庄随着人口的向外转移而演变为农场、庄园等生产经营场所。

4.生态服务型乡镇主要分布在山区,其中一部分随着沟域经济的开发建设,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具有山区特点的带状集聚,完成山区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

另一部分山区乡镇由于不具备产业开发和经济、人口集聚的客观条件,随着人口的逐渐减少,将会最终成为以生态涵养功能为主的区域。

(三)郊区农民转变的批次化郊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从整体上看,就是靠“三个一批”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即靠城市化转移一批,靠城镇化集聚一批,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

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向共同努力,形成良性互动。

农民的城市化转移、城镇化集聚和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在不同层次的具体实现形式,应协调推进,基本解决郊区三农问题,完成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1.城市化转移一批。

包括两个群体,一是位于已经列入城市规划范围的农村地区,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就是完成城市化转型。

二是多年来已经在城市特别是在区县新城实现较稳定就业和居所的本市农民,需要逐渐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化转移。

以上两个含义的城市化转移,大体可以解决郊区近100万的农民问题。

2.城镇化集聚一批。

远郊区县的农民不可能都转移到区县以上的城市地区,会有很大一部分要靠小城镇建设在本乡本土实现集聚,完成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镇化社会的转型。

这批靠小城镇和大型城镇化社区集聚的现有农业人口应在100到150万之间。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升一批。

城市化转型,城镇化集聚,可以解决郊区大部分农村和农民的问题。

但是,郊区仍然要有农业和农村的存在,只是村庄的数量会减少,我们预测会减少到现有行政村的一半左右,甚至更少。

保留下来的农村在新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将逐步改造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二、郊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一)乡镇建设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分类指导多年来,郊区乡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镇域经济的理念一直不够明确,各乡镇除了一般社会管理职能外,在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发展、集聚功能、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方向、目标等方面的统筹功能已经弱化,有的乡镇政府几乎成为区县政府单纯的办事机构。

虽然市政府对区县功能分区已有规定,但区县政府仍然缺乏对不同发展类型乡镇的分类指导,不能完全反映现代化进程中不同乡镇的差异性,考核指标趋于雷同。

在乡镇建设发展的功能定位上,有两个方向性的问题不明确:一是社会结构转型向何种类型发展;二是在主导产业发展的方向上如何定位。

所以,对不同乡镇,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重点考核指标,并且有不同的配套政策和体制支撑。

此外,乡镇一级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能力普遍亟需提高。

(二)科学规划引导不够,出现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1.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北京的规划,除城市建成区的规划外,对新城以下的城镇体系和布局规划仍显粗糙,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

特别是对郊区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两种基本类型———城镇化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的不同性质和标准缺乏区分,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滞后。

2.村庄规划未能完全服从上位规划。

新农村建设开始后,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村庄按要求进行了村庄规划。

但是,这些村庄规划有一部分就是遵从现实的建设规划,并未(也难以)从乡镇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确定自己的定位,缺乏上位规划的明确规范,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城市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未能完全衔接。

村庄的整治合并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和集中布局为基础,而这种产业的集聚又以集体建设用地的集中配置为前提。

所以,各项专业规划必须互相衔接互为条件。

现在很多乡镇的村庄体系规划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是产业集聚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集中的规划滞后,镇域二三产业难以实现集中布局,对村庄结构转型带动能力低,造成村镇规划落实难度很大。

(三)产业集聚程度低,难以带动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集聚长期以来,在郊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重点镇发育不足的问题,限制了郊区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就业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问题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部分重点镇根本没有自己的工业或其他产业园区,无法进行产业和人口、资源的集聚;二是虽然有产业园区,但由于没有列入北京市28个市级开发区,政策支持、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土地不能变性,影响了企业的入驻,需要补办各类繁琐手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难度,使园区对小城镇的支撑作用大打折扣。

(四)体制支撑不足,集聚机制不灵活现行乡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所导致的、分散的、村自为战的格局已经显现出局限性,不利于城镇化进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村自为战造成了市场分割,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滞缓,难以在区县新城以下的重点乡镇集聚组合。

这样的经济运行体制不利于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有效的集中和集约配置,对小城镇的发育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微观体制制约。

2.村自为战的发展格局造成产业布局上的混乱和冲突,不同程度上存在过度竞争,功能不突出,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功能特点突出的小城镇;重复建设投资,大而全,小而全,资源严重浪费。

3.农民权益保障不充分,造成农民城市化、城镇化转移滞后。

特别是在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对农民集体经济财产的保护缺乏制度性的改革和政策法规,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受到损失。

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城市化、城镇化发展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得不够。

(五)政策保障不充分,缺乏新的突破1.土地政策。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征地问题。

城镇化地区的土地性质问高华: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5——题,是城市化、城镇化所不能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应将征用土地限制在公益性用地上,减少经营性用地的征用,必须征用的土地,也应按照同地同价的原则给予补偿;———集体建设用地一级开发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