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体在斑岩型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裹体在斑岩型铜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以多宝山斑岩铜矿为例摘要:斑岩铜矿床的研究进展一直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紧密相关。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是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境内的典型斑岩矿床,通过对其流体包裹体研究,可知热液矿物之间的相互叠加改造现象不仅表现在青磐岩化带、钾化带和绢云母化带的相互关系上,也表现在同一蚀变期不同蚀变阶段生成的蚀变矿物上面。
推断变异晕的中心就是矿液活动中心。
多宝山地层是成矿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关键词: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多宝山
1.流体包裹体及其特征
1.1流体包裹体的定义
矿物包裹体是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或生成之后)捕获(或沿裂隙
浸入)的成矿流体(或熔体),被图闭在主矿物品格缺陷、窝穴(或愈合的裂隙)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相界限的那—部分
物质。
关于流体包裹体的定义还应强调指出,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所捕获的成矿流体(或熔体)应该是均匀的。
因此,本文用于年代学研究的流体包裹体样品.不包括矿物的微粒、碎屑、晶屑、岩屑等。
如果本矿物捕获的成矿流体(或熔体)是饱和的流体,当温度、压力降低时即从中析出晶体,形成子矿物。
同时流体相中游离出气体,在稳定的部位聚集成滚圆的气泡而形成气相。
随着温度、压力下降,主矿物冷凝成固相,即成为流体包裹体的外壁,构成了包裹体与主矿物之
间的相界限。
因此也裹体在主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被捕获之后、便不受外来物质的影响。
由此可见它是研究矿床形成条件、成矿机制和成矿作用时间的天然样品。
1.2流体包裹体的特征
自然界中天然矿物和人工合成的矿物中都普遍含有包裹体,但能为入们肉眼看到的则为数极少。
绝大多数矿物中包裹体均<100μm,然而最常见的是2—20μm。
小包裹体在加热时不易破裂,表明具有很强的抗后期热事件干扰能力,它能够较好的记录捕获时的信息。
样品中包裹体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单位体积内包裹体的含量变化也是很大的。
例如,在一个水晶体中,其乳白色根部含包裹体数量最多,而透明的顶部含也裹体最少。
假定在1cm3的单位晶体中包裹体分布是均匀的,它的平均大小如下: 1mm仅有一个、100μm的有103个、10个μm的有106个、1个μm的则有109个.约占样品总体积的1/1000。
即流体包裹体的总体积仅1mm3。
1个1000μm3的包裹体中含流体量约10-9g,其成分主要是水,而溶质的质量为10-9-10-12g。
[1]
2.流体包裹体在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界中产出的矿床和矿化类型相当繁杂,但它们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矿化的形成都与各种流体关系密切。
因此,研究矿床和矿化体中保存下来的流体包裹体就有可能为探讨这些矿床和矿化体的多
种多样的成因提供某些重要的资料.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找矿勘查服务。
流体包裹体研究可以提供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和流体来源方面的某些数据.把它们与其他资料配合起来,有助于阐明矿床的成因,
查明成矿环境。
大量的流体包裹体资料的统计结果则有即于半定量-
定量地区分不同矿床类型.探讨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演变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从而为地质学重要基础之一的矿床学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
[2]
2.1确定矿床形成的温度和压力
这是流体包裹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已经发表的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由于矿化种类和类型不同、成矿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则矿床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各异。
人们根据矿床形成时的温度,把矿床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矿床。
2.2测定成矿流体的成分
这是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一船说.不同矿床流体的成分变化很大,斑岩型铜矿床的40-70wB% NaCl。
2.3研究成矿是的氧化还原环境
利用包裹体成分资料,可以确定成矿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溶液的酸碱度变化。
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区的了一定进展。
2.4判断成矿物质来源
现代成矿理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利用同位素资料限定成矿物质的来源。
2.5分析矿质沉淀富集机制
流体包裹体资料对于热液系统中矿石沉淀机制的研究给予了有
力支持或提供了重要线索。
热流体在向围岩扩散渗透过程中,热量逐渐损失而导致矿质沉淀是一种经典的矿石沉淀机制。
流体包裹体研究
发现的从早阶段-晚阶段矿化形成温度的明显降低及矿脉至围岩的热梯度观象支持了这种认识。
2.6确定矿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
在某些情况下,利用流体包裹体资料,研究和解释矿床的成因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那些成因有争议的矿床中。
人们吧宏观地质勘查、包裹体和同位素等资料有机会结合,建立矿床成矿模式,指示今年来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建立矿床成矿模式是矿产勘查和资源评价的游侠工具,也是进行找矿预测的理论基础。
3、斑岩型铜矿床的包裹体及研究实例
3.1斑岩型矿床包裹体特点
斑岩型铜(钼)矿床是流体包裹体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矿床类
型之一。
斑岩铜矿床的研究进展一直与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紧密相关。
[2][3][4][5]旨在阐述斑岩型矿床--Bingham(Bocdder,1971)和Copper Canyon(Nash和Theodrc,1971)的流体包裹体的两篇重要论文已发表有三十多年了。
自那时起,大量的斑岩铜矿研究论文得以发表,这些研究主要涉及流体包裹体的描述和分析,主要作者有:Moore和Nash(1974),Chivas和Wjlkins(1977),wilson(1978),LeBel(1980)以及下文所谈及的其他研究者。
由于他们涉及到各种流体从岩浆阶段到热液阶段的演化过程,这些研究结果令人感兴趣。
另一方面,斑岩体往往呈现宽广的包裹体变化范围,解释起来很因难,并且有时候并不确定。
尽管具有这样的复杂性,由下文所述的样品表明,流体包裹体对于认识斑岩铜矿的成矿过程的贡献还是根本的。
[6]
在斑岩型铜(钼)矿床钾化带和铜矿化富集地段,可以发现它们普通具有下列几种不同类型的包裹体:
(1)富含气相的包裹体。
(2)富液相包裹体。
(3)多相包裹体。
包裹体中富含子矿物,有时具有液相CO2。
子矿物可以是石盐、钾盐、赤铁矿、硬石膏和碳酸盐等多种矿物。
有些斑岩型矿床中尚可见熔融包裹体。
若上述几种包裹体同时并存于同期或同时结晶的主矿物中.它们的均一温度相似并分别均一到不同相态,则它们是同时捕获不混溶流体形成的沸腾包裹体群。
沸腾包裹体群的普遍发育,是斑岩型铜(钼)矿床中包裹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盐度测定表明,斑岩型铜(钼)矿床中含矿流体包裹体含盐度很大,高者可达40-70wB% NaCl,甚至更高(84wB% NaCl),富气相包裹体
盐度较低。
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在220-700℃之间,多数在
400-700℃之间。
由矿体核部或斑岩体中心向四周至围岩,温度、盐度和子矿物丰度逐渐降低。
含矿流体富含Na+、K+、Ca2+、Mg2+和F-、Cl-、HCO3-等离子。
研究
表明,碱金属和其他金属组分在溶液中的浓度,随溶液中Cl-浓度的
增高而增加,Cl-离子可能是把金属组分从岩浆中萃取出来的最好介质.实际情况表明,Cl-的高含量地段,往往是铜矿富集的地段。
部
分研究者指出,多相包裹体中若只含一种石盐(子矿物只有石盐)则与
矿化关系不大,若蚀变岩体中只有富液相包裹体时,亦往住无矿。
稳定同位索研究表明、早期高温流体以岩浆水为主,随着温度的下降,地下水混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后期低温蚀变.以地下水作用为主。
[7]
3.2研究实例
以黑龙江多宝山斑岩型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8]为例。
多宝山超大型斑岩铜矿[9]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境内,构
造上属内蒙—大兴安岭地槽褶皱带的东端。
该地的铜-多金属矿有很
好的找矿前景,已发现多宝山和铜山两座大型铜矿床。
这里主要介绍
斑岩型矿体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
在多宝山矿区共采集了2500余件岩心和地表的流体包裹体样品。
利用冷热台萃取分析法等手段,测定了矿体和围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成矿流体的含盐度、密度、主要金属矿物的爆裂温度、全岩样的爆裂脉冲数以及石英的形成压力等,共获得测试数据4000余个。
[10]
3.2.1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
石英中包裹体的类型按物相划分,计有:气体包裹体,气液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和含液相CO2包裹体。
按成因类型以原生包裹体为主,次生和假次生包裹体次之。
此外,方解石、石膏和绿帘石中也存在有较多的流体包裹体。
3.2.2包裹体的类型
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划分为五类:
第I类为气体包裹体,气液比大于50%,均一温度范围为249 -560℃,主要温度区间集中在360-480℃。
盐度变化范围为26% -20%。
气体包裹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石英、硅化石英中、早期脉石英及方解石等矿物中。
第II类为气液包裹体,气液比15%-49%,一般均为液相,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67-469℃,主要集中在240-460℃之间。
液相含盐度14% -23%。
此类包裹体多分布在斑岩体,工业铜矿体及围岩中。
第III类为液体包裹体,气液比小于15%,均一温度变化范围110-287℃,主要集中在140-250℃之间。
含盐度10% -16%。
策IV类为多相包裹体:此类包裹体包含气相、液相和固相子晶。
本区固相子晶以石盐为主,有时还台有钾盐、硬石膏、赤铁矿、磁铁矿等。
多相包裹体中的气液比为10-15%,加热时,气泡早于石盐子品消失,消失温度148-292℃,全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221-411℃,含盐度变化范围为33%-49%。
多相包裹体主要分布在工业铜矿体范围内及紧邻它的蚀变岩石内。
第v类为含液相CO2包裹体:这类包裹体除液相和气相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液相CO2。
液相CO2转变为气相CO2的部分均已温度为20 -27.4℃,全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45-370℃。
3.2.3包裹体温度测定
共测得均一温度数据1900多个。
将所获得的数据绘制成均一温度直方图(图8—1)。
从图8—1可以看出,本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很
宽,从110-560℃皆有流体活动,但主要集中于150-420℃之间。
根据图8—1的形态特点.包裹体的类型和所划分的蚀变矿化阶段,可将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大致划分为三个温度区间。
第一个温度区间是3l0-560℃,热流体多呈气态和高盐度液态出现,其中310-420℃为黑云母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和高温石英化阶段,并伴随硫化物矿化,形成了铜的初次富集。
温度区间250—3l0℃为钾化晚期到青磐岩化早期的过渡阶段。
第二温度区间180-250℃为绢云母化期,在钟化期的蚀变矿化背景上经过绢云母化期热液叠加改造后形成了大量硫化物,构成了成矿主期。
第三温度区间150-200℃,为碳酸盐化期,在矿体内生成了含斑铜矿、蓝铜矿等网状细脉。
一般
温度在150-250℃以下。
青磐岩化花岗闪长岩中的石英和绿帘石内含的包裹体具有气液比小、低温、低盐度等特征,气体包裹体含盐度小于10%。
由于在矿床范围内多期次热流体的叠加和改造,在同一测试样品内,常常出现高、中、低温包裹体的紧密共生现象。
3.2.4热晕特点
为探索本区热液活动的特点,我们利用多宝山矿床303号剖面获得的均一法测温数据,在工业铜矿体范围内,按三个温度间隔,分别绘制了高、中、低温热晕等值线图及三个间隔的热晕叠加图,高温热晕等值线图呈圆形环带状。
该等值线图,反映了钾化期早阶段所形成的流体包裹体,在遭受后期蚀变叠加后残留下来的高温包裹体。
中温和低温热晕等值线因呈一向延伸的条带状,与矿体延伸方向吻合,低温热晕是在绢云母化期和碳酸盐化期多次热流体活动情况下生成的。
矿体中心部位也是高、中、低三个温度间隔热晕的叠加之处,这点也说明矿床的富集地段和成矿热流体活动的多次叠加是密切相关的。
爆裂温度:单矿物爆裂温度数据共测定96个,各种单矿物的爆裂温度大部分均相互重叠。
区内磁铁矿样品.经测试均无反应,爆裂曲线平直。
此特征说明磁铁矿的形成,可能与早期黑云母化有关。
黄铁矿爆裂温度的变化范围为115-340℃。
浸染状黄铁矿有两组
温度:一组为320-340℃;另一组为180-240℃。
后者和绢云母化关
系密切。
前者是与石英共生的脉状黄铁矿,其爆裂温度可达340℃,显然是钾化期的产物。
黄铜矿爆裂温度变化范围为150-330℃,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为315-330℃,相当于钾化期;另一组集中在230℃,应相当十绢
云母化期。
斑铜矿的爆裂温度按矿石类型划分,分为:细脉浸染型斑铜矿爆裂温度为290-330℃,约相当于钾化期的晚期。
沿构造破碎带充填的角砾状斑铜矿的爆裂温度为190-200℃,应相当于碳酸盐化期。
以上爆裂法测试结果和均化法测温资料对比,基本吻合。
从金属矿物测温资料方面,也说明了钾化期形成铜的初次富集和绢云母化期、碳酸盐化期的叠加富集成矿。
本区多相包裹体的含盐度经实际测试,其变化范围为33%-49%。
本区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含盐度在时间上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时间上,早期青磐岩化所形成流体包裹体的含盐度低于10%,钾化
期早阶段石英测得含盐为14%-20%,钾化期形成的与硫化物伴牛的包裹体的含盐度为33%-49%。
包裹体广泛分布于石英—绢云母化叠加改造的黑云碌化带内。
晚期热流体所形成的包裹体的含盐度明显降低,变化于0-16%范围内。
在空间上,高盐度多相包裹体分布在工
业铜矿体范围内。
总的趋势,从铜矿体到围岩,矿物中包裹体含盐度明显下降。
3.2.5均一瞬间压力
成矿压力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之一,压力的测定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本区按包裹体的不同类型,采用了不同的估算和测定方法。
NaCl型多相包裹体均一瞬间压力:压力变化于750 x105 - 1600 x 105 Pa之间。
气体包裹体形成的蒸气压,变化范围为80x10-600x105Pa。
通过含液相C02包裹体所测定出的成矿压力为90x105-570 x105Pa。
此压力值也说明成矿过程经历过开放条件。
由以上所获得的压力值可知,在成矿流体演化的全部过程中.早期气态流体的压力不大,含石盐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均一瞬间压力相当大。
成矿晚期,形成大量液体包裹体,压力相对较小。
总之,在多宝山矿床成矿过程中,矿区内成矿压力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包裹体的均一瞬间压力值变化于80 x105--600 x105Pa之间。
在多宝山斑岩铜矿床中,工业铜矿体内流体沸腾现象十分普遍。
本区沸腾现象的标志是:气体包裹体生成温度为560-427℃,气液(液体)包裹体生成温度为470-110℃,两者经常重叠,同一样品中,气
体包裹体和高盐度多相包裹体同时存在。
3.2.6蒸发晕及爆裂曲线类型
蒸发晕是指热液矿床形成时,溶液向周围岩石扩散、渗透的性能和范围。
热液作用的强度越大,则扩散和渗透的性能越强,范围也越大,这样就在热液矿床的矿体周围形成了一定的热液扩散渗透区,构成了矿体周围的晕圈。
在蚀变岩石和蚀变矿物基本相向的情况下,在
热液活动中心的包裹体的数量多,随着与热液活动中心的距离增大,包裹体的数量逐渐减少(图8—2)。
在多宝山矿区,从地表和岩心中,共采集了1500多个全岩样品,用热声分析仪做了爆裂法测试,发现该区不同岩性、不同的蚀变类型以及某些不向成因的矿物,其流体包裹体的相对数量(即蒸发晕)和爆裂曲线的特征均有很大差别。
这些资料对查清本矿床的蚀变和矿化特征及进一步确定成矿有利地段,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矿石堆积和围岩蚀变与斑岩岩浆侵入活动伴生的大量热流体活
动密切相关,因此环带状围岩蚀变带和矿化带是以斑岩体为中心。
通过对本区各种蚀变岩的爆裂法测试表明(表8—1),流体包裹体的分布与蚀变带的分布大致吻合。
由石英核向外,随着蚀变程度特别是随砖化程度的逐渐减弱,流体包裹体的数量则依次降低。
工业铜矿体的上、下盘虽然都有蒸发晕异常显示,但数量相差较大(图8—3)。
从多宝山矿床66线上三个不问部位的钻孔所获得的爆裂脉冲数分析:穿过主矿带上盘的ZK579孔、ZK569孔的平均脉冲数
为5000—8000次/克试样,而穿过矿带下盘的ZK516孔,其爆裂脉冲数明显减少,为2000—3000次/克试样。
产生的原因是成矿热流体进入矿体下盘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向上盘流动和扩散,在上盘停滞的时间较长,与上盘矿石作用的时间较长。
不同岩性和不同蚀变类型的岩石,不仅流体包裹体的数量具有明显差别。
而且,爆裂曲线的特点也显然不问。
爆裂曲线图是样品中流体包裹体被加温时,产生爆裂声响的原始记录。
爆裂曲线的特征一般是指曲线的峰高、峰宽、峰的数量以及峰的形状等,它和被测试样(岩石矿物)所经受流体活动的期次和强度密切相关。
本区获得1500张爆裂曲线,大致可划分为四类十种不同特征曲线。
叫类爆裂曲线为:平缓(平直)爆裂曲线(I);单峰爆裂曲线(II);双峰爆裂曲线(III);多峰爆裂曲线(IV)。
安山岩、凝灰熔岩、碎屑岩以及后期脉岩类多为平缓型爆裂曲线,爆裂强度无变化,爆裂脉冲数为300-l000次/克试样。
单一蚀变的岩石,如青磐岩化花岗闪长岩、强片理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在没有遭受后来蚀变叠加时,其爆裂曲线多为单峰正态曲线。
如岩石遭受多次流体活动作用,受到多种蚀变叠加,而叠加并不十分强烈,则爆裂曲线具多峰叠加的特点,爆裂区间明显增宽。
3.2.7结论
根据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分析数据,可知热液矿物之间的相互叠加改造现象不仅表现在青磐岩化带、钾化带和绍云母化带的相互关系上,也表现在同一蚀变期不同蚀变阶段生成的蚀变矿物上面。
[11]除了包裹体的测温资料外,这种叠加改造现象也反映在金属硫化物、蚀变矿物,爆裂曲线类型和硫同位素分馏等几个方面。
根据多宝山铜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变异晕特征,变异晕中心在矿体的最厚大部位,变异曲线特点与高品位矿体形状及构造强烈部位(强
片理化)吻合,与矿物包裹体的热晕基本一致,故推断变异晕的中心
就是矿液活动中心。
[12]多宝山地层是成矿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13]
参考文献:
[1]李华芹.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应用.北京:地
质出版社,1993.3.
[2] 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徐钰,张洪涛.1984.中国斑岩铜矿床.
北京:地质出版社.1-350
[3] 芮宗瑶,赵一鸣,王龙生,王义天.2003.挥发份在夕卡岩和斑岩型
矿床形成中的作用.矿床地质,22(2):169-178
[4] Candel P A and Holland H D. 1986. A mass transfer model for
copper and molybdenum in magmatic hydrothermal systems:The origin of porphyry in magmatic. Econ. Geol.81:1-19 [5] Ulrich T, Gunther D and Heinrich C A.2001. The evolution
of a porphyry Cu-Au deposit, Based on LA-ICP-MS analysis of fluid inclusion:Bajo dela Alumbrera , Argentina . Econ.
Geol, 96: 1743- 1774
[6]芮宗瑶. 流体包裹体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 北京: 地质出
版社,1989.1.290.
[7]张文淮. 流体包裹体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12.205.
[8]杜琦,赵玉明,卢秉刚,马德友,李佩兰,律景凯,李文深,敖立志,崔革.
1988.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5—224.
[9]王喜臣,王训练,王琳,刘金英,夏斌,邓军,徐秀梅. 2007. 黑龙江多宝
山超大型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和后期改造. 地质科学, 42 (1) :
124—133.
[10] 杜琦,马晓阳,韩成满,李宗民,姜喜荣.2008.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北京: 地质出版社.60-65.
[11] 杜琦,赵玉明,卢秉刚,马德友,李佩兰,律景凯,李文深,敖立志,崔革.
1988.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33.
[12] 杜琦,马晓阳,韩成满,李宗民,姜喜荣.2008.斑岩铜矿成因探讨.
北京: 地质出版社.70.
[13] 赵元艺,马志红.多宝山斑岩铜矿床系统地球化学及找矿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