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 (基层医生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

层医生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柯晓1 ,王敏2 ,唐旭东3 ,赵培琳1 ,陈敏琴1 ,温艳东4 ,王凤云4 ,吕林4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州350003;2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3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4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关键词: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基金资助: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No.SATCM-2015-BZ106)

2018年9月13日在重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指南第三次专家论证会,形成《消化系统常见病胃下垂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终稿。前期编写、修改流程见参考文献[1-2]。

有关胃下垂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麽者胃薄。肉胭小而麽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因此,现代中医用“胃缓”指代“胃下垂”。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内治、外治方法治疗胃下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虽然中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胃下垂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缺乏统一的最佳诊疗方案,辨

证分型仍无统一标准,不利于临床借鉴、应用及研究。为此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胃下垂诊疗指南》,对其中医诊疗进行规范,目前已发表8年。

本诊疗指南旨在基于现有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对胃下垂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依据、证型、治法、方药等中医诊疗进行总结、分析,较现有诊疗指南,调整中医证型,扩展中医外治法,增加预防调摄等内容,以期为胃下垂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和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临床、科研与社会。

范围

本指南对胃下垂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作了原则性的提示,适用对象为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中医方剂大辞典》2002版一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以下简称《医保目录(2017年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

ZYYXH/T 473-2015:《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术语及定义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多发生在瘦长体形、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者,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3]。

流行病学特征

胃下垂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内外缺乏对胃下垂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研究[4]对3 124例X线消化道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胃下垂的总体发生率为9.8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胃下垂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综合的治疗手段,通过辨病、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临床优势。目前,西医治疗胃下垂常采用促动力剂等对症治疗和胃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治疗,同时因手术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和创伤性,很难被患者所接受。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内治、外治方法或中医药内外治相结合综合治疗胃下垂,取得了一定进展。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思维和随证加减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胃下垂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弥补了西医的不足,易于被患者接受。

诊断

1.西医诊断

1.1诊断要点

1.1.1最低诊断标准:轻度胃下垂多无明显症状。中度以上胃下垂患者则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感,食后尤甚,并可见嗳气、厌食、便秘、腹痛等症状;腹胀可于餐后、站立过久和劳累后加重,平卧时减轻;肋下角常小于90°;站立时由于胃下垂,上腹部常可触及较明显的腹主动脉搏动;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轻压痛,压痛点不固定;冲击触诊或快速变换体位有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3,5-6]。

1.1.2附加标准:患者常有消瘦、乏力、低血压、心悸和眩晕等表现。有些瘦长体形患者可触及下垂的肝、脾、肾等脏器[3,5-6]。

1.1.3最特异性标准:X线钡餐造影、B超检查,发现胃下垂的影像学、超声证据[3,5-6]。

1.2辅助检查

1.2.1X线钡餐造影:立位时可见胃体明显下降、向左移位,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胃蠕动减弱或见有不规则的微弱蠕动收缩波。根据站立位胃角切迹与两侧髂嵴连线的位置,将胃下垂分为三度:轻度:角切迹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 1.0~5.0cm;中度:角切迹的位置位于髂嵴连线下5.1~10.0cm;重度:角切迹的位置低于髂嵴连线下10.1cm以上[5,7]。

1.2.2超声检查:口服胃造影剂可见充盈扩张的胃腔无回声区,站立位时位置降低,胃小弯低于脐水平以下。轻度胃下垂者在脐水

平以下5cm以内,中度胃下垂者胃小弯在脐水平下5~8cm,重度胃下垂者>8cm[8-9]。

1.3鉴别诊断

1.3.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与病理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尽可能地明确病因,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与本病有类似症状,如均可有慢性腹痛与不适感、腹胀、恶心、嗳气,通过内窥镜检查和X线钡餐透视不难鉴别[5-6]。

1.3.2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上腹部胀满、疼痛、堵闷、嗳气、早饱、进食量减少等消化不良症状,而系统理化检查未发现溃疡或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多见于成人。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个亚型。病情明显受精神因素影响,常伴有消化道以外的神经官能症,心理治疗、安定剂、对症治疗常有效。临床表现与本病有类似症状,如腹胀、嗳气,但X线检查无胃下垂影像[5-6]。

1.3.3胃恶性肿瘤:约半数的早期胃癌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部分表现为早饱、纳差、上腹痛及消瘦等症。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加活检,进而可与本病相鉴别[5-6]。

2.中医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