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摘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正以一种满足人们的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大众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地吸收与利用大众文化,摒弃其中的不利效应,从而推进大众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众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大众文化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要的文化形态。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负面影响,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影响极其深刻。
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利与弊,以及我们今后应如何正确合理地规范与引领中国大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1.打破了文化等级秩序,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精神需要。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固有的单一文化格局,使文化呈现多元化。
文化不再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独占,大众也可以尽情享受大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轻松。
大众文化对于占绝大多数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群众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形式,文化脱去神圣的光环,以平民化的面孔使大众亲近,它对娱乐功能的强调则大大舒展了人们的生命张力,使人们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促进社会进步,提高文明质量。
大众文化以其蕴含的科技意识、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自主参与意识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冲击着传统社会里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填补了社会转型期文化需求的巨大空缺;大众文化与现代化同步,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和批判,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企盼和推动;大众文化体现了平民意识;体现了民主化,是对民主的促进和推动。
3.弘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大众文化尤其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一是大众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具有消解权威、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
论大众传媒的媚俗化倾向(终稿)
论大众传媒的媚俗化倾向提要:大众传媒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动之下,内容变得庸俗、肤浅,显示出享乐倾向和游戏特征,造成大众文化媚俗低级,严重败坏了大众的品位和文化修养水平。
关键词:大众传媒、大众文化、庸俗化、职业道德、文化素养我国大众传媒业改革开放后获得长足发展,以大众传媒业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满足了新的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但是大众传媒受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表现出严重的媚俗化倾向,足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新闻从业者的警觉。
一、大众传媒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条件。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商业化经营之道。
改革开放,国家对媒体采取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把媒体逐步推向市场,吃惯了财政拨款的传媒界处于外挤内压的形势下:外有早已成熟的国际传媒大亨的虎视眈眈——中国是他们争夺国际市场的一块大肥肉:地大物博,传媒业还处于低级发育阶段;国内市场硝烟四起——都市报的异军突起,同种媒体、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残酷。
这种态势可以套用一个流行句式:是挑战,也是机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商业化经营之道,促使媒体以争取读者为第一要务,报刊的发行量、广播电视的收视率成为衡量一个媒体价值的重要标尺,反过来又成为决定媒体广告价位的硬指标。
“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成为越来越多的媒体界的行政官员们表明自己向实干家靠拢的标签。
无产阶级的办报思想至此受到了严竣挑战,需要时代重新诠释。
能否提高发行量、收视率是决定媒体“生,还是死”的先决条件。
“赚取眼球经济”这一提法成为宽容的中国大众原谅媒体的理由,也逐渐演变成具有足够自省意识的文化从业者的自嘲和媒体的共识,进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
大众文化盛行是这个时代的标志。
2、获得主体意识的民众需要新的娱乐形式。
改革开放,中国的大门对外敞开,它不光是一场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
在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民众,不仅需要新的娱乐形式,而且也需要表达这一阶层的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而这种满足的结果又使传播大众文化的通俗刊物发行量得到迅速飙升。
从构建和谐社会浅析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
从构建和谐社会浅析大众传媒的价值取向编前语: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体责任重大,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
但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年×月×日至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委宣传部和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和谐社会与媒体责任”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央和地方从事新闻、出版和研究工作的多名代表就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和新形势下提出来的,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益探索和科学总结,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晶,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全党和全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
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性工程中,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提出“和谐社会”概念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社会出现了日益增多的不和谐现象。
构建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长期发展问题。
生存发展问题是分层面的,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分层面的。
我们国家提出的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说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新的层面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层面提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突破美元,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与日俱增,“三农”问题、失业问题、腐败问题、公平和效率、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等等无不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经济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本来所希望的那样促使中国走向多元社会。
利益的确多元了,但各种利益之间缺乏完善的调节整合机制,社会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与舆论导向探究
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与舆论导向探究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介向公众广泛传播信息和观点的机构和组织。
作为信息媒介,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的传播方式、内容和形式深刻影响了广大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大众传媒具有传递价值观的作用和舆论导向的责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关于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与舆论导向,讨论大众传媒在新时代下的责任和应对方式。
一、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价值观是人们判断和理解事物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它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基石。
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递着一种价值观。
早期的传媒机构通常是由政治势力或其他利益集团控制的,它们往往以宣传特定的意识形态、政治路线、文化价值为主,以此塑造公众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当代,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在多元化方面,大众传媒不再仅仅是由政治势力或利益集团控制,而是由广泛的社会群体参与和引导。
这种多元化使得大众传媒面对着不同立场、不同意见和不同文化价值的挑战,必须借助更加公正、独立、权威的方式进行价值观传递。
在复杂化方面,大众传媒不再仅仅提供信息,而是特别注重信息的内容、形式、情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尽可能地准确、全面、真实、有价值地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对于大众传媒的价值观传递,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全面、真实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和价值观时必须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真实。
客观指的是传递信息和价值观时不带任何政治或利益立场,解决事实和真相的根本问题。
全面指的是不能歪曲事实,必须全面地呈现世界的多元和复杂性。
真实指的是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必须真实可信,不能夸大、虚假或歪曲。
2、价值观多样化大众传媒传递的价值观应该是多样化的,允许不同文化、认知、信仰、生活方式的用户自由选择。
这不仅体现了传媒的文化多元性,也避免了对用户的价值观进行不良的塑造。
3、深入、有价值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应该是深入的、有价值的。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大众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大众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大众文化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文化,通常由媒体、互联网和其他传播渠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它通常是针对一个广泛而多样化的受众群体,而不是特定的文化、教育或地理背景。
大众文化媒介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视频、游戏、体育、文学、时尚和娱乐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大众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大众文化传播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跨越国界和文化的桥梁,使得不同的文化之间能够友好相处和互相理解。
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连接点。
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方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创造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
其次,大众文化传播还能够提供娱乐和休闲。
大众文化作品,如电影、音乐和电视剧等,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和消休。
无论是坐在家里看一部电影,或者去电影院与朋友分享一个特别的场景,这些活动都成为了无数个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娱乐活动。
同样,大众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教育的渠道。
大众文化作品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为人们带来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思考方式。
例如,一本小说或电影可能激发观众对社会和文化的问题的深入了解,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启示。
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是一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帮助人们了解历史和现代的文化。
最终,大众文化传播为全世界的艺术和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机会。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成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音乐行业到今天的移动游戏市场,大众文化一直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文化产业,包括各种规模和经济部门都得到了万众瞩目的机会。
总之,大众文化传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它促进文化交流、提供娱乐和休闲,创造教育机会,同时也为全球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但如何平衡这些价值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是一个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传播越来越被视为每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在这一趋势面前,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也出现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本文从社会化取向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现状,并提出对其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愈发成为人们收集信息、分享观点、参与互动的主要场所。
在此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也开始逐渐借助社交媒体平台,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
例如,新华社推出了全球大白新闻客户端,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实时资讯、互动评论等服务;央视推出了“央视新闻”、“央视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发布中外各类新闻、观点和评论,组织网民互动等活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传播主体分散。
社交媒体上的其他用户成为了传播的参与者和过程中重要的交互对象。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媒体可直接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链,实现信息的有效推广和传递。
例如,用户分享新华社的新闻内容,内容又会被其朋友圈的其他用户看到,形成“口碑传播”。
2、传播速度加快。
社交媒体平台高速的信息传播和分享机制,使得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反应速度和时效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通过关注网络热点和话题,主流媒体可以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用户。
3、传播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平台丰富的表达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也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创新广告模式和内容表达模式的机会。
不仅可以通过短视频、美图、GIF等形式,丰富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还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定制针对性的内容表达方式和传播策略。
二、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还需注重品质和价值的传达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的责任和使命也越加重大。
然而,在面对国际传播和宣传竞争时,主流媒体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
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也变得愈发明显。
大众传媒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等,它们在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然而,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首先,大众传媒的塑造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
通过广播和电视台,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与观点,了解到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拓宽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使他们更加开放、包容。
同样,报纸和杂志的发行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了解社会事件与热点话题的不同观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更是充斥着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它们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通过互动和讨论,人们有机会思考社会问题,并在广大群体的参与中形成共识。
这样的互动能够推动社会价值观念向更加平等、自由、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然而,大众传媒的塑造力量也具有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当今商业化的媒体环境下,一些传媒机构和平台追求热门话题和大众眼球,而忽视了事实真相和价值观的引导。
他们通过夸大和渲染,制造焦虑、恐惧和争议,以吸引更多点击和收视率。
这种倾向使得大众传媒过分依赖煽动性的标题和观点,不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塑造。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虚假新闻和谣言泛滥成灾,误导了大众的价值观念,使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力变得麻木。
长期以往,这些负面影响容易滋生出消极、偏见和偏执的价值观念,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信任度。
针对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媒体的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传媒机构和个人必须更加重视事实真相和道德底线,坚决遏制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机制,对大众传媒的内容和道德进行监督。
这有助于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以保证媒体的价值观念塑造更加客观和科学。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国际传播效果备受关注。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社会化取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和影响。
一、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特点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积极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成就,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往往传播中国政府的声音和政策,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理念。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注重宣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成就,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强烈的国家性和政治性,这也决定了其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和影响。
二、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社会化取向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社会化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注重传播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新闻报道、文化节目等形式,中国媒体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就,强调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度。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注重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节日等,通过这些文化传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好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软实力。
2. 传播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形象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注重传播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形象。
通过报道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成就,中国媒体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中国,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和认同。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也积极宣传中国的对外援助、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行动,展示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责任担当和贡献,从而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
大众媒体与社会价值观
大众媒体与社会价值观大众媒体在当今社会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和娱乐群众的平台,更是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是否真正符合社会价值观,并且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众媒体的力量在于它的影响范围之广和信息的传递速度之快。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渠道,大众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各种信息和观点的机会,促进了社会交流和理解。
然而,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受到制约,媒体机构的利益驱动有时会导致信息的选择性报道和娱乐至上的倾向,从而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首先,大众媒体在报道事件和新闻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和主观性。
尽管媒体机构声称自己是客观、公正和中立的,但现实是,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
各家媒体在选择报道的时候,会基于自身的立场和利益,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事件,而忽略其他事件。
这样的选择性报道会导致公众对事件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扭曲了事实真相,给社会带来误导和混乱。
其次,大众媒体的内容往往倾向于追求商业利益和吸引眼球。
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内容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大量的综艺节目、娱乐新闻、八卦和充斥着偶像明星的消息等不正之风在媒体中泛滥,渐渐地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商业利益的驱动,媒体机构追逐高点击率和广告收入的目标,从而给观众灌输了过度娱乐化的消费观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此外,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也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自由度让大众的声音和意见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主。
然而,互联网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虚假信息的散播、网络暴力、隐私泄露等负面现象正在威胁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一些网站和个人在互联网上散播假消息,煽动仇恨和暴力行为。
这种恶意信息的传播直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和秩序。
面对以上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措施,确保大众媒体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诉求与价值取向
从文学艺术到生 活方式 到娱乐休 闲 ,先后作 为 “ 舶
来 品”进人 中国,成 为当代 中国大众文 化的新元 素 ,丰
富 了大众文 化 的 内涵 ,促 进 了文化 多元 化局 面 的生成 。
中国当代 大众 文化 伴随改 革开放 生成 、发展 ,并 以 其鲜 明的市场 品性 和市 场精神 ,为市 场经济发 展提供 了
化。在大众文化 日益壮 大 的今 天 ,传统 文化 、历 久弥新
[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2— 4— 5
--— .
—
1 41 .— - - - —
文化基础 和文化 条件 ,在 全球化 背景下 ,娱 乐性 、消费
然 而 ,一 个 众 所 周 知 的 道 理 是 ,文 化 承 载 着 不 同 的 价 值
观念 ,对外来 文化 无论 如何 也 不应 采取 拿来 主 义策 略。
现代化进程 中 ,外来异 域文化 通过各种 渠道 进入 中 国已
成不 可逆转 的事 实。外来文 化与本 土文 化 、本 民族文化 当代 中国的大众文化具 有多重 性 内涵 ,为大众 提供 了多元文化 的广 阔空 间。就来 源而 言 ,中国的大众 文化 不外 乎本 土和域外 两大 主要源 头。 中国历史悠 久 ,文化 资源丰厚 ,历 史的积 淀与传 承造就 了独特 的优秀传 统文 有融合之处 ,也存 在诸多不 可调 和之处 。但 无论 这种文 化碰撞有何种表 现形式 ,无 论怎样 解读 ,对 本土文化 产 生 的冲击 、挤压是不可否认 的。
来 品 ” 和 国外 的 大众 文 化 一 样 , 中 国 大 众 文 化 借 助 现 代 化 传 媒 迅 速 成 长 。 在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 当代 中 国 大 。
大众传媒中的新闻价值观念探讨
大众传媒中的新闻价值观念探讨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传媒人对新闻价值观念的认识和把握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闻价值观念是新闻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乎到媒体的社会责任、公共意识形态以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拟浅谈大众传媒中的新闻价值观念探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价值观念的概念新闻价值观念是指媒体对新闻事件所赋予的价值,也是新闻媒体生产和传播中所基于的一种精神、思想倾向。
其目的是为了体现新闻事实的公正、准确和有利于受众的心理需要。
二、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传统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念倾向于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新闻的社会价值。
严谨的信息报导方式、事实优先原则,这些传统观念深深影响了媒体的一代又一代,更深刻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新闻观念和媒体形象。
三、当代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当代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也随之而来。
新闻报道的风格和表现方式不断变革,传统的市场竞争为了增加收视率上演的丑陋竞争颓势逐步显现。
媒体越发注重利益,有些时候将其放在了更高的位置,这样有些过度,有时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媒体在传递事件信息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
四、新闻价值观念与民主传媒随着我国民主传媒的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诉求涉及更多的准确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因此,媒体在价值观念的规范、规范与发展方向上也从传统受众向全社会需求转变。
媒体需要把握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形成新的传媒模式,确立全新的价值观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五、新闻价值观念的培育在新时代,新闻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新闻的传递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如何培育更加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念是传媒界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媒体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握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大方向,尊重新闻事实,保持新闻报道的中立性,发挥媒体的社会作用,为社会与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摘要】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发生了变革。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社会化取向。
通过分析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现状,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策略与案例分析,揭示了社会化取向在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挑战。
未来,应着眼于社会化取向在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中的应用前景,探索更有效的传播策略,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为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贡献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社会化媒体、效果研究、社会化取向、传播现状、影响、平台、营销策略、案例分析、挑战、机遇、应用前景、研究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媒体形式如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这些媒体形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通过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中国主流媒体也承担着传播国际信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传统的主流媒体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局面。
社会化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对于中国主流媒体而言,如何应对社会化媒体的挑战,提升国际传播效果,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成为中国传媒领域的重要议题。
研究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有助于了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大众传媒是社会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介,它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报道、评论、广告等形式,影响人们的想法、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仅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力量,也是影响整个社会的核心力量。
因此,大众传媒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须得到关注。
一、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共有的成语、信仰、道德、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标志。
文化价值观反应了人们一种特定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水平。
大众传媒作为文化的使者,其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密不可分,是影响社会文化建设和文明进程的因素之一。
因此,大众传媒要传递积极的文化价值观。
大众传媒中的文化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性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共有的文化符号,文化多元性是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应该积极传递多元文化价值观,鼓励大家接受多元文化,使不同文化之间能够有更多的融合,增强包容性,促进文化进步。
2. 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要关注社会公正问题,反映社会不公现象,敦促政府及其相关机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3.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社会走向繁荣进步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个强大的科技国家,大众传媒需要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使科技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4.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类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部分。
大众传媒应该传递人文关怀,鼓励关注弱势群体,弘扬人文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
二、大众传媒中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观念和理论体系。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承和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播的平民化、人际化追求
民生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舆论监督功能,促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问的矛盾.培养公众对国家.社会发展前途的关心与参与.加大民主建设,值得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思考。
2、民生新闻能否成为民主化进程的助推器7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媒体在酿就符合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时代精神、促使民众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参与.展现政治领袖们的政治良知与智慧.提升政党选择民主化模式的能力等多个方面日益彰显了重要作用。
@从民生新闻的性质和内容来看,它促进了市民对自身利益,社区利益的关注,加强了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协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那么,民生新闻如何进一步提高市民的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促进当地民主化进程,成为民主发展的助推器,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3,民生新闻对电视传播者提出的新要求民生新闻的出现不仅是电视产业发展合乎逻辑的市场选择.更被看作电视新闻理念在产业化大潮中~次新的发展和突破。
新闻工作者必须摒弃高高在上的宣讲姿态,真正实现对受众的平等交流.真正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口注释:①参见2001年8月3El大洋网:”深圳又一大型日报《晶报》出炉”j②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参见《视听界》,2004年第1期,③成平《’南京零距离‘两周岁了》参见《中国广告>2004年第3期:④韩景文:《突出市民’约会’市民——关于“直播南京”》.参见(视听界).2004年第1期;⑤韩泽:<民生新闻小札》,参见<视听界》2004年第1期;⑥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参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⑦朱春阳(传媒市场定位效用优化的理性分析),参见《报刊之友>2003年第6期⑧孟建:<中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对”新时期”中国大众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考察与分析>.参见《江海学刊>2000年3期。
(孟建系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华宾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编辑:李彩英)中国蔗播章祝乎彳I大众传播的j安徽奄视念经济凝道晚间新闻<第一时间>在播出不到蹬繁月韵时间墨.在龠肥地区的最高收视率已突破30%.创出蓄疑凑的业绩,双节目中可以看出.其成功之道来自于他,frJ率E,f-t:..犬际化的传播追求。
新时期新闻传播转型及价值取向分析
新时期新闻传播转型及价值取向分析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新闻的传播途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在新闻传播的各方面都有了新的需求。
在现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开展的时期,很多互联网功能不断涌现,人们对新闻传播的途径也有了新思路。
因此,本文对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新闻传播;转型;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开展、人类的进步,新闻传播的转型是当前社会开展的必然趋势。
新闻是对社会开展、人民生活等的真实写照,其出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思维观念,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强化自身的创新思维等。
新闻传播转型和价值取向的过程,其实是人类思想重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单一的传播途径逐渐转向多元化、多角度的开展空间,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快速的开展。
在新时期下,为了更好地顺应新闻开展的新形式以及人们的需求,新闻传播的转型势在必行。
一、新闻传播在我国社会中的价值新闻传播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也是所有活动中相对常规的一种形式,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
新闻对人具有重要性,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预测未来。
随着社会的开展,新闻不仅可以呈现在人们眼前,还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并产生影响。
新闻的传播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只局限于社会的开展。
因此,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做好相关工作,充沛利用好新闻传播的特性,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1]。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的新闻传播必然会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内容比拟随意,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来说,其所在地区的网络可能还没有遍及,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到网络。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大一局部人就不能及时获取信息。
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问题研究
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和娱乐的源泉,更是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引导者。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和争议。
一、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表现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塑造上存在误导:在现代社会中,娱乐性质的节目、电影、电视剧等成为了大众传媒的主流形式,这些形式中存在部分作品刻意美化、渲染虚假的人物形象,导致实际生活中很多人的评价标准发生扭曲,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存在误导。
2.价值取向过于商业化:随着大众传媒的市场化进程,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追逐商业利益,开始抛弃原有的导向性和审美价值,在选择话题与报道角度时倾向于追求点击量和收视率,导致当下大众传媒对于价值观的呈现过于商业化,而非真正的客观理性。
3.对社会责任的缺失:大众传媒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业。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媒体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传播中夹杂着大量谎言、虚假信息,不仅使大众受到误导,也对公众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误解。
二、大众传媒的价值观扭曲产生的原因导致大众传媒价值观扭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竞争的压力:大众传媒是一种谋求商业利益的行业,虽然传媒机构同样要承担社会担当,但在利润的考量下,很多传媒机构不得不追求高收视率和点击率,或者采用吸引眼球的话题进行报道。
2. 缺乏职业道德:一些传媒从业人员由于利益驱动,缺乏职业道德,不择手段地寻求新闻制造话题,渲染事件议论、评价,导致价值观扭曲。
3.公众对于新闻的好奇心和强求性: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好奇心和强求性极强,传媒机构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也不得不出现应用具有商业效益的炒作手法进行报道。
三、应对大众传媒价值观扭曲问题的对策解决大众传媒价值观扭曲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落实传媒行业的职业规范:需要对大众传媒行业内部落实严格的职业规范,以规范行业的发展;在传媒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言论自由、版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更为明确的制度,以保证行业的化,改善其行业发展环境。
大众传播低俗化的表现及对策(全文)
大众传播低俗化的表现及对策(全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低俗之风呈不断蔓延之势,对受众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整个传媒业的健康发展也形成了阻碍。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遏制大众传播中的低俗之风,治理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
本文旨在对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的表现以及遏制大众传播低俗化的对策做出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众传播;低俗化;表现;对策一、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的表现大众传播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发展的变异现象,是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受众低层次审美情趣乃至感官刺激一味迎合的结果,表现为过度追求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趣味性因素,用煽情、感官刺激甚至弄虚作假的手段来吸引受众,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
(一)极度渲染暴力,细致描写血腥场面。
部分媒体津津乐道于抢劫、强奸、凶杀、自杀、意外事故等报道,描写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这些报道的重心不是如何预防犯罪、汲取教训l、以及宣传科学、法律知识,而是热衷于血淋淋的细节描写,往往还配以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感官。
在报道有人员伤亡的重大案件、事故时,直接拍摄死难者尸体,有时连马赛克都不打,还给特写镜头,极度血腥,惨不忍睹,这既是对死难者及其家属的极度不尊重,同样也没有考虑到受众的承受力,容易使受众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严重地引起身体不适。
暴力、血腥新闻的泛滥,过于细节描写,既让人有不安全感,更有可能让少年儿童,自制力不强,以及有犯罪企图的人进行模仿,从而滋长犯罪,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二)以“裸”和“性”为卖点,打的“擦边球”。
有少数媒体为了提高发行量或收视率,拿“裸”和“性”为卖点,专打的“擦边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翻开某些报纸、打开电视机和打开某些站,充斥着诸如《人大90后大学生裸模苏紫紫》、《干露露浴室征婚门》、《俯身大露春光偷拍女星走光出丑尴尬家居照》、《河南信阳一公司招聘采茶女要求胸围C罩且处女》等报道,标题中充斥着“走光”、“露点”、“裸”等挑逗性字眼。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主流媒体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社会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社会化取向意味着其研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素。
需要关注社会的政治因素。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因素对媒体的传播与受众的接受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需要关注国际政治关系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影响,以及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在国际政治关系的制约下发挥作用。
社会的经济因素也必须考虑到。
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经济的发展与媒体的国际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需要考察中国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经济实力提升国际传播的能力,以及中国主流媒体如何促进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社会的文化因素也不能忽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因素对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需要关注中国主流媒体如何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效吸引国际受众,以及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在国际传播中传递中国文化的形象。
社会化取向的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技术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需要关注新媒体对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探索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提高传播效果。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
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化取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际传播已经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性工作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国际传播效果与影响力备受关注。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际传播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针对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从社会化取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社会化影响和效果。
一、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定位中国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媒体等,是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
中国主流媒体一直秉承着“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宗旨,致力于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国家形象,宣传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主流媒体的定位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形象和信息传播的重要窗口。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1. 传播内容的多样化社会化取向注重听众的需求和反馈,倡导多元化的传播内容。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主流媒体应当注重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
通过传播多样化的内容,中国主流媒体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受众的需求,增强传播效果,提升影响力。
2. 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和交流3. 增强国际受众的参与感社会化取向强调受众的参与和互动,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当注重增强国际受众的参与感,倡导国际受众参与中国传播内容和活动,提升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受众中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通过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中国主流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形象和文化,提升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为了科学评估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评估指标:1. 传播范围和覆盖面评估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首先需要关注其传播范围和覆盖面,包括传播目标国家和地区、传播渠道和平台的覆盖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具理性与价值结构的对立 人的现实性与理想
性的矛盾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感性欲望的泛
化 古人云 食色 性也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
能脱离人的自然本能与感性欲望 但人不仅仅是
自然的存在物 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物 人要不
断克服和限制不合理的本能欲望 使之转化与升
华 而世俗化从消极方面来考虑 是对人类本能
欲望的放纵与支持 而且夸大了人的欲望 这在
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
张国民 曾岩艳 谭 舒
大连民族学院 文法系 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 旨在从我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 多元化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大众传播多层次的价值取向 通过
对 以人为本 的人文精神的深入思考 来看大众传播中 受众本位 意识回归的必然性 从而提出
当代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取向
进入 21 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在政治 经济 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 社会主导观念发生了重大
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制度性改革 不但促成了 变化 各种文化形态纷纷出现 特别是大众文化
文化领域的广泛性的结构变革 同时 也使中国 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过去一元的文化格局 真正突
人精神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变动 广大民众在价值 破传统上对媒介喉舌功能和属性的片面强调 赋
世俗化 倾向 从人的需求的层次性和大众传播 平民化 娱
乐化 的外在表现形式 论述了 世俗化 倾向的合理性 同时 也对 世俗化 倾向的极端
媚
俗化 进行了适当的分析
关键词 大众传播 人文关怀 世俗化 媚俗化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15X 2005 02-0052-03
累
世俗化 娱乐性是生动现实的 不可或缺的
但它不能成为媒体的惟一特点 不能至上 世俗
化传播本身在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
乐空间的同时 又过分注重感性欲望的满足 从
世俗单纯意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 将享乐 娱
乐视为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 大众文化尽管消解
和缓和了政治 伦理等各个方面对人性的扭曲和
压抑 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分离
对于当代大众传播媒介而言 受众审美的世 俗化倾向 受众本能的感性需求 更加要求 受 众本位 意识的回归 在大众传播中 受众本位 意识的理论依据来源于 使用与满足 理论 它
主张传播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 和兴趣决定 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 求和愿望 由此可见 萌发了自主意识的受众不 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有选择倾向 的信息使用者 因而 受众本位 意识的回归也 就成为必然
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 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
大众传播的 世俗化 倾向及其表现
物质领域飞速发展 刺激了人们长期压抑的 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 人们有一定的闲暇和 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 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 生活 市井杂谈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 于是一切 催生了大众媒体的 世俗化 倾向的形成 因而
世俗化 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 取向 所谓 世俗化 同一般意义上的 庸俗
从审美层面上来讲 世俗化体现了大众对 物质满足的追求 因而美从高高在上 遥不可 及的高峰回落到人世生活的享受之中 人们所 向往的世俗娱乐也理所当然地被划为 美 的 领域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充 分的理性规律 也不总是要求人以一种纯理性 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更何况感性 享受可以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 这一点对 于长期处在政治权利和道德伦理压抑之下的中 国人来说 显然更有实际意义 世俗化要求大 众传媒不仅在形式上 而且要在内容上迎合大 众口味 满足大众心理需求 使内在的人文关 怀 外化成作者和作品的人性气质 让世俗文 化特有的感召力 直达人的内心 文化走向宽 大 包容和人文关怀 真正以贴近性赢得受众
世俗化 倾向的另一个极端
媚俗化
虽然大众文化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 然而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肯定当代大众传播世
俗化带来人性Leabharlann 步的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它也滋生着许多消极因素 即媒介往往一味注重和迎
合大众口味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了传播文
化的庸俗化 媚俗化 这是大众传播负面功能的
表现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
的多元化 多样化以及多层次性的特征 同时
话语权的人群 传播着政治色彩浓重的主流文化
大众传播又以充分张扬大众意志的生活享受权 以突出党的领导 弘扬主旋律 倡导社会精神文
利 满足受众日常生活需求 表现人在现实幸福 明为主要特征 侧重于社会的教育功能 因此
中的最普遍的物质欲望而突显出其世俗化 平民 党报 央视 中央电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主流
低级 不同 它表现的是一种同物质消费相一 致的大众意志和大众实践 在这里 人们不必过 多考虑伟大的理想 宏伟的生活目标 也可以暂 时放弃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 从人的本性出发 展现出平常人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状态和对生 活基本享受的渴望
可以说 大众传播的世俗化特征 一方面 体现了我国社会文化进程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形式 大众的 世俗化倾向 具有一种对理想精神价值的消解 它意味着人们不再把确立生活的伟大理想当作 现实的追求 相反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更注 重当前精神的满足
第 7 卷 第 2 期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Vol.7 No.2
2005 年 3 月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Mar. 2005
取向和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迅速变更 形成了整个 予媒介以诸多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 最大程
社会在文化层面上的精神分化与重组 其中也包 度地传播着中国当代政治 经济与文化并不断与
括了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
世界各种文化接触和融合
近几十年来 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
在我国当代文化中 存在主流文化 精英文
受众的需求是一种综合的需要 既有物质的 也有精神的 信息的 具有层次性 正如著名心 理学家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论 所指出的 人的 生理需求处于其全部需求的最底层 而最高一层 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 只有当下一级的需 要得到相对满足以后 追求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成 为驱使行动的动力 显然 [2](p.1) 只有当人的最 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才会考虑到其他 如安全 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一理论从受众心理 的角度揭示了受众选择传媒世俗化倾向的必然 性 同时也为媒体的传播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 受众自身的结构层次也决定其需求层 次 由于文化水平 年龄结构 生活环境等各方 面的差异 不同的受众群体就会有不同的需求 因而 对媒体 所要传播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选 择和理解
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
世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 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社
会实践的热情 [4](p.116)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
为大众传播的 麻醉作用 并认为 过度沉湎于
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就会不知不
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 而满足于 被动的知识积
化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分化的趋势 由于社会 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 每一种文化都有
地位 价值观念 生存状态 文化理念等方面存 其自身特点 反映在传播领域 便有了主流媒体
在着较大的差异 社会各阶层对媒介的消费欲望 与非主流媒体 大众化媒体 之分 在我国 主
消费品味也不同 这就决定了我国当代大众传播 流媒体代表社会的主流意识 影响着社会中最有
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的魅力 这扇大门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关闭的 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
我国当代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特点是由 主要方式
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的 改革开放前 中
与主流文化侧重教育和精英文化偏重审美不
国文化呈现出一元文化格局 改革开放后 国家 同 大众文化偏重的是娱乐性 大众性 它可以
半个多世纪前 麦克卢汉就为我们指出 报 纸让读者兴趣盎然地看下去 是基于不同受众人 群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娱乐 传播起源于人 类天生的好奇心理和获得信息的本能或欲望 而 另一方面 传播又在同时满足着人类的需求 这 种快乐主义对感性欲望的刺激和满足 极大丰富 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态 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
化 娱乐化的价值取向 媒介对受众需要的重新 媒体 然而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 主流媒体的正
认知和满足 又体现了 受众本位 意识的回归 统性 严肃性和权威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而作
或者可以说 以人为本 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大众 为人类文化精髓的精英文化 从理论上讲 也只
传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有那些具有一定素质的人 才能够体会到其独有
世俗化的另一表现就是传播的娱乐化 随着 社会消费文化占据主流 人们已经毫无顾及地宣 称 工作之后需要轻松的调剂的消遣的娱乐产品 拒绝过分严肃的宣教 这一主张越来越成为大众 文化的主导趋向 施拉姆认为 娱乐休闲 消遣 活动是一般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我们 更可以理解一些娱乐性节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垂 青的深层原因 摒弃了严肃教化 顺从休闲愉悦 的时尚 这一切都在展示着文化传播的娱乐走向 而所谓 娱乐化 实际是人在特定时间 地点对 于责任 义务等精神内核的拒斥 是一种直观感 受的轻松愉悦和酣畅欢快 快乐至上 的思想左 右着大众传播媒介 快感 轻松 刺激 是赢得 受众的 法宝 正如迈克 费瑟斯通所说 在 大众文化影像中 直接产生广泛的身体刺激与审 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 情感快乐与梦想 欲望都 是大受欢迎的 [3](p.67)
54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 7 卷
世俗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传播的平民化 最 突出的表现就是市民阶层的出现 这个群体文化 程度相对偏低 生活方式流俗 因而媒体在面向 这部分受众时 就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 平民视 点也应运而生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看 平民化要 求的是大量口语化语言的运用 这种平实的话语 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渗透力 是对平民化视角的语 言追求 也是传播价值规律中对 人情味 的挖 掘 其次 关注人群的平民化 是对社会关注点 的转移 从所谓的精英人物 精英人群阶层转向 对社会普通人的关注 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 栏 专版 将目光和镜头对准社会低层 如 中 国青年报 推出的 冰点 专栏 就将报道目标 锁定在下层的社会生活人群 面对千万普通百姓 电视镜头也从仰视逐步摇下来 变为平视 以一 种平视的姿态展现媒体对平民化的理解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