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

当代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
当代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

当代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

人言者发表于 2008-5-11 15:10:00

2

推荐当代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研究

一、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过程中,社会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成形,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学生中的一些行为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和良好的教育上面,那也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方法。”可见,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对他(她)成长会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能使他(她)终生受益。然而,目前初中生存在着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预防和矫治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关注和加以研究的课题,把初中生不良的行为矫正到良好的轨道上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和不断努力的方向。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不良行为的价值分析及不良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寻求预防和矫治的有效方法。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依据调查目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你存在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你认为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你觉得如何才能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等问题。

2.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为研究法和座谈法。调查对象是南京中国水泥厂中学初一、二、三全校学生。发出问卷168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68份。

表1 调查样本评估表(有效问卷168份)

人数类别人数

男生女生

初一 28 36

初二 24 29

初三 25 26

合计 77 91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男、女学生生理差异、学习态度、进取心等方面的不同,其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由表2可明显得知。

表2 不良行为习惯男女生差异的具体表现

男生女生

不遵守课堂纪律 36.5% 6.8%

讲脏话 60% 38.6%

追逐打闹 63.5% 44.2%

劳动不认真,怕吃苦 18.3% 31.8%

不讲礼貌 12.2% 2.3%

由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因男女生生理上的差异造成了女生“劳动不认真,怕吃苦”外,其余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在初中阶段女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于男生。

2.年龄的差异

由于生理的差异、对事物认知水平的差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各年级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见表3)

表3 各年级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初一初二初三

讲脏话 34.4% 74.5% 60.8%

不关心他人 17.2% 13.8% 7.8%

生活没有规律 10.9% 13.7% 21.6%

为人不诚实 9.4% 19.6% 15.7%

自己不知道安排家庭作业、复习预习作业和抄袭作业 15.6% 39.2% 39.2%

由上表可以看到,初二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阶段,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在初二阶段最为突出。初一学生刚进中学校门,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新的校园环境和师生环境中比较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故所占比较普遍较小;初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认识水平的提高,加上进入中考的冲刺阶段,学习压力也较大,故也能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而初二学生正处于两者之间,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有形成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较严重。所以,尤如抓初二学生学习上的分化一样,加强初二学生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治是各中学的又一艰巨任务。3.问卷中不良行为习惯占前五位的是:

位次内容比例

1 追逐打闹 53.4%

2 讲脏话 48.6%

3 劳动不认真,怕吃苦 25.5%

4 乱丢乱扔乱吐 24.7%

5 自己不知道安排家庭作业、复习预习作业和抄袭作业 22.3%

三、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因素又相互联系的,详见表5

原因比重其他人家庭新闻媒体老师

比例 69.2% 21.9% 11.3% 8.9%

1.其他人的影响。这里的其他人主要是指同学、朋友等,由于这些人和学生接触时间较长(有的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同学),关系密切,是那种无话不谈、无事不讲的关系。而更为主要的是,孩子升入初中后,随着他们身体的急剧成长发育,青春期的来临,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由于少年人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闭锁性”的心理特征作怪,他们不愿再找父母或师长去倾诉,而喜欢去找那些兴趣相投、地位平等的同龄伙伴,相互之间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因此,相互之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在所难免地被相互“模仿”、“学习”和“交流”。因此,这种因素所占比重高达69.2%,特别是在初三年级中,更是达到82.3%。可见同学、朋友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影响之深。

2.家长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自己的孩子,一些举止甚至于在他(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子女也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因为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机是录音机,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同时又是一面镜子。

在现实生活中,离异、单亲、残缺的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家庭成员的不良品德、父母文化素质的不高等因素无一不能够造成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经调查,此因素所占比例为21.9%。但同时我们又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增强、知识的丰富,父母对其的影响力也日趋减弱。

新闻媒体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增多,由于中学生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尤其是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活动场所更少,而课余文化生活和社会教育又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电视、广播、书籍、杂志、报纸、电影、卡通、录像带、电子游戏机、电脑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就成了他们最欢迎、也最能影响他们的信息渠道。但某些影视片、影碟的制作人、书籍杂志的出版人,充满着什么赚钱就制作出版什么的商业欲求,他们视荒诞为合理、怪异为新潮、严肃为保守、愚昧为珍宝,从而使艺术创作失去了社会责任心,使作

品丧失道德的尊严和人性的崇尚,也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四、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策略和矫治方法

从成因上看,对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和矫治是多种的。从调查中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表6 预防策略和矫治方法调查分析表

方法学校建立良好氛围家长帮助老师帮助同不良朋友隔离

比例 63.5% 55.47% 53.44% 52.63%

1.学校建立良好的氛围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前沿阵地。学校教育观的正确与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毋容置疑的。非常值得深思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导同志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的倾向比较突出,重智育,轻德育,抓知识教学“硬”,管思想品德教育“软”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常常受到冲击。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严重妨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人民日报》2000年4月7日发表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如何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文章《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文章明确要求:“各类学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律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把这些方面的教育列入教育大纲,安排必要的课时,并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要加强思想品德工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时处处注意学生高尚思想和优良品德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当代青少年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他们的身心特征、思想方法、认识水平都有许多特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和需要解决的总是也和过去不同。

从目前的教育和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不相适应,对青少年教育的有些内容脱离了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教育的形式比较呆板,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了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因此,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反思、探索和实践,这将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2.家长的帮助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⑴具体形象的说理启迪是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先导。

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尽管这个过程的开端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整个教育与训练的过程来看,一般多是从道德认识开始的,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的基础。通过说理启迪,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在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指导下,才能逐步养成孩子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说理启迪不仅用于孩子日常行为指导的开端,而且贯穿于日常行为指导的始终。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还不成熟,他们在行动上往往还不能完全控制和监督自己的行为,自制力差,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或不深刻的,因而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应从具体形象的事例入手,这比抽象的道德概念较容易被接受和效法。

培养还应该是亲切的、耐心的、促进的、言简意赅、引而不发的,而不是一味说教,更不是简单的惩罚、责怪或警告。

⑵亲子情感是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感化力量。

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情感上的亲密的血缘关系,经济上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并成为孩子品德教育中的不可抗拒的感化力量。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提供一些条件和机会,达到锻炼或考验孩子道德意志的目的。

⑶注重行为训练,引导孩子养成自觉习惯。

由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积久成性”的,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训练,一以贯之。反复训练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应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注重行为训练,经常训练就可能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之成为自觉行为,进而养成习惯,并由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上升到良好的道德品质。

家庭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不可能有固定的时间和统一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随时、随机、随意,一言以蔽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⑷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行为。

家长需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

在家庭环境中,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正确的言传身教与社会、学校的教育和要求相一致,是对社会和学校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支持。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

因此,今天的家长们不但要努力修正自身藐视公德、投机取巧、贪小便宜等不良心理,而且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要转变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好父亲、好母亲的观念:对孩子仅限于嘘寒问暖的呵护和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而应该在新的生活和机遇面前,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目标,以确立自己的生活价值,做孩子学习的伙伴,行为品德上的榜样。

3.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谊的时期。初中生思想单纯,喜欢与同学交往,他们的友情不仅发展最快,还常常能建立终身难忘的友谊。这种纯真的友谊,往往成了同学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动力。但是他们年龄较小,认识水平低,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又喜欢感情用事,如果在孩子的交往中,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和不良的友伴混在一起,搅成一团,是非不分,嬉戏哄闹,不仅学习受到影响,品行逐渐下降,甚至拉帮结派,打架闹事,讲哥们义气,耍流氓作风,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对初中生的交往,师长切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自由交往,也不要草木皆兵,严加防范。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友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

⑴孩子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好朋友

师长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择友的引导,要求孩子们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也就是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不能和品德顽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介绍一些名人交友的故事,推荐一些描写珍贵友谊的读物,让其能意识到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和应选择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⑵绍选择朋友的方法

要告诉孩子在与同学交往中,应该先进行观察,作一番了解,再确定与谁亲密交往。师长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介绍一些观察了解的方法。当时,与此同时也要告诉他们,看人不能绝对化,而要作具体分析,只要对方身上长处多,为人正直,又与自己合得来,都可以交往。

⑶孩子(学生)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时

由于初中生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孩子(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师长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的工作。一般来说,当孩子(学生)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学生)会怀着既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师长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师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他们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是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的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他们进行感情沟通,说明其犯的错误,既有孩子(学生)自身的责任,也有师长疏于防范、关心不够的责任。与他

们共同研究如何严加防范的具体措施。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过程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内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许多弱点的客观存在,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到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上述种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 人格的形成。 中学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利用教育的手段方式途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学生的行为朝符合历史客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教会他们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当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构成,探讨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行为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学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自我控制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诊断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 是指中学生违反《中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有的是违纪, 有的则属于一般违法。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本质上进行诊断,有不良行为的中学生,尽管其表现各异,但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心理特征. (一)道德认识错误。美国戈达德的研究成果表明:低能与违法确有关联。不良行为中学生智力一般是偏低的,他们对许多道德规范认识不清,甚至错误,形成了模糊的或颠倒的道德观。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是其道德认识中的三种主要的错误观念。 (二)道德情感失调。我国的郑和均、邓京华把道德情感分为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责任感、友谊感等五个方面,经过抽样调查: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友谊感持积极情感的分别接近或超过80%,而对责任感持积极情感的只占40%左右。不良行为中学生的责任感更是低下。道德情感的失调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正义感,甚至以受害人的痛苦为乐。 (三)道德需要畸形发展。在中学生的需要结构中,独立自主的需要和被理解、被尊重的需要占据重要的位置。不良行为的中学生,更

是强烈地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自主。但他们较为低下的认识能力和不良行为,又使他们难以得到同学、老师、家长的理解和尊重,难以自主。当他们的需要不能以合乎社会角色规范的方式得满足时,则只能用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方式来争强好胜、表现自已而得到满足。 (四)道德意志薄弱。一般来说,中学生道德意志的薄弱性表现为抑制不够和冲动过剩两个方面,所谓抑制不够就是说,只要有一点冲动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冲动过剩则包括一触即发的爆发性冲动和只要有一点不满就大发作。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思考 根据中学生不良行为成因的上述诊断,思考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我们教育工作的误区就显而易见了。 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第一个失误。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忽视道德教育,一切问题全归结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把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一失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道德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和道德教育力量的单薄性之间反差的存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二个失误。道德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认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浅谈中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形成需要的行动方式。一个人的品性与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不无道理。因此,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习惯如不加以控制和矫正,对其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将带来不利影响。 一、中学生不良习惯的表现。 当今大多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好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生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良习惯。不良习惯在中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就不良动作而言,有抽烟、嗜酒、赌博、迷恋游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就处世和办事而言,有自由散漫、办事拖沓、讲话粗鲁、出口成“脏”等;就学习态度和程度而言,有态度不端正、厌学、怕学、精力不集中、懒得思考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强化以至成为一种“动力定型”的结果。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动作自动化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习惯中受益匪浅,也会因坏习惯而深受其害。 二、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第一、家庭是不良习惯形成的直接原因。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发生作用的。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实际行动的影响实现的。所以,父母的不良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习惯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张口脏话,伸手打人,经过耐心细致的教育,他们都会说:“在家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可见,家长的不良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 第二、社会环境是中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但某些制度有不成熟、不完善的今天,社会上某些人存有重物性。一些商人因经济性的需要心理,时不时给什么都好奇的学生出售烟酒,有的网吧仅找中学生的钱,这样有令不禁,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逐渐染上了抽烟、酗酒、迷恋网吧,甚至染上赌博等不良习惯,既荒废了学业,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园地,更是学生行为习惯得以形成的重要环节,可眼下,社会上的某些物质性,赌博风给宁静的校园也带来了影响,再加上,某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法粗暴,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罚款、课堂上接电话、上课迟到等等,都会使学生仿效,形成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等不良习惯。 第四、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其不良习惯形成的关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因素诸如情绪、情感、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处于急剧变化时期,情绪易失控,行为易反常和重复,好走极端,兴趣爱好广但无恒心,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使他们是非不分,常在外界的刺激、诱惑和影响下重复错误的行为,难以用理智的闸门控制住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形成不良习惯,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乃至走上不归路。 三、中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树造良好效果。 中学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的各种不良习惯虽有所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榜样。俗话说“一个行动胜过一打语言”。孩子的习惯就是在父母有意无意的行为影响下形成的。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词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 学校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教育要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和转变教育观念,切不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大对不良社会环境的治理和监督的力度,对于少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与本质脱节的行为严惩不贷。

青少年如何抵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讲稿 团县委韩鸿儒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青少年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要问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二是为什么要抵御社会不良现象?三是如何抵御社会不良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 同学们,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定义的问题。就像我们在定义什么是好人一样。什么是好人?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人。只有搞清楚什么是人,才可以探讨什么是好人。现在也是一样,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现象? 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看过穿越剧,就是一个现代的人,一不留神,回到了古代,她手里还拿着MP3。于是,在那个时候的社会中,只有她一个人有MP3,这个就算不上当时的社会现象。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之前的一段时间,你们的哥哥姐姐们,甚至你们自己也有很多人有MP3,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台MP3。这就是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必须是与当前的人类群体相关的现象才能称之为社会现象。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了,什么是社会不良现象呢?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种社会不良现象叫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 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这三张图片是我国贫困山区的孩子,第一个小男孩的父母都在打工中意外去世了,他只能跟着爷爷生活;第二个小女孩的父亲因病去世后,母亲因过度劳卧床不起,她不但要照顾母亲,还要带着弟弟生活;第三张照片中的人是罗桂红,2 3岁的罗桂红是湘潭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由于母亲生病,她毅然把母亲接到学校,母女二人只能依靠她在课余时间打工挣的钱生活,她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元…… 第二种社会不良社会现象是公民道德严重滑坡。我给大家讲一件最近发生的事情。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捡垃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主题班会活动设计方案 安居育才中学初2013级9班:曾利梅 一、班会课召开的目的: 1.使学生加强对校规班纪和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纪律及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中学生。 二、活动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三、召开班会活动的形式:情景剧、快板、抢答、讨论、观看视频、讲故事等。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条不紊,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具体而细致的安排。 (1)落实:准备有关的法律知识材料。收集有关遵纪守法的案例。提前安排好情景剧、快板的排练。 五、活动过程: 班会前播放《少年犯主题曲》,营造班会气氛。 (一)班会主题导入(5分钟) 情景剧--《看看他们俩》 场景一:周日返校教室里疲倦归来

场景二:周六晚上寝室里胜利大逃亡 场景三:周日中午网吧里恋恋不舍 主持人:请同学们判断这两位同学是合格的中学生吗?从而导入班会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争做合格中学生 (二)根据情景剧内容学生活动(5分钟) 1.你认为这两位同学违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哪些条例,请选择: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 ②学会料理个人生活,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自己的事自己做; ③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④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 ⑤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⑥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扔纸屑; ⑦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⑧不与社会上行为放荡分子来往,不上网,打游戏机; ⑨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⑩不迟到、早退、旷课; 2.如果让你去帮助这两位同学克服这些不良习惯,你有何高招?请大家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主持人对以上活动作小结并过度:尊规守纪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那么,请同学们做好下面的抢答准备。 (三)抢答题:下列现象是对还是错(5分钟)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主题班会) 75班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其在儿童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规训有关。"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人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价值呈多元状态,特殊家庭日益增多.许多家庭重养育轻教育,而社会上许多不良思想和现象又极容易使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中学生走入思想与精神的误区,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习惯具有下面一些特征。 第一,是非不分,缺乏判别能力。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往往来自于对是非判断的偏差。由于接受了不良社会亚文化,容易产生与和谐社会不符的行为。 第二,遵纪守法观念薄弱,缺乏法律意识。他们的行为也常常表现出缺乏法律意识,对各种规范常采取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经常有意地违反各种法律法规。 第三,怀疑社会教育,存在普遍的不信任感。不良青少年一般对社会规范,以及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怀有普遍的不信任感。通常觉得这些规范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束缚,妨碍了他们行为的自由,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教育都是对他们行为的有意刁难,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怀疑一切,对正面宣传和榜样报以不相信和嘲笑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欺骗。 第四,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良青少年的人生观普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总是以满足个人或小群体的需要为最高目标,完全以个人或群体利益为中心,不顾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的不便或伤害。在他们眼里,个人或小群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 青少年群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青少年学生很多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同学和老师是他们除家长之外的主要交往群体,在校园内遇到的问题是他们可能遇到的主要的问题。 厌学、逃学。一般而言,青少年不太会遇到失学的困境,却存在着厌学与逃学的问题。他们被父母和学校寄予厚望,但是厌学的情况却并不鲜见。这些学生

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身体好而且学习好,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在营养和饮食上要科学的搭配。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所以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时定量吃好三餐 这是保证脑血糖供给的重要措施。尤其要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中学生大脑耐受能力低,,因为不吃早餐造成人体血糖低下,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如果处于饥饿状态下,注意力就会明显涣散,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得迟钝。早餐中鲜牛奶最为适宜,它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卵磷脂等。 还有一些同学早上不吃早餐或者经常吃垃圾食品,要知道不吃早餐会造成大脑营养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上午听课的效果,长期下去,甚至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有一句话说“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不注意合理饮食,会导致营养过剩或不足,进而引发多种疾病。例如油炸食品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汽水可乐类饮料会导致我们长不高;而冷冻甜品(冰淇淋、冰棒)因含过多奶油会引起肥胖等。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合理饮食,吃好早餐,多吃健康食品。 2、吃够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多吃瘦肉、鸡蛋、鱼虾、牛奶、豆类和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这些食品都含有促进脑代谢作用的优良蛋白质。例如大豆中不仅氨基酸含量高,还含有大量的的卵磷脂。以卵磷脂为原料合成的乙酰胆碱,是人脑中的记忆素,有兴奋大脑,改善记忆的作用。鸡蛋不仅含有卵磷脂,还含有与大脑代谢密切有关的钙、磷、锌、铁,以及维生素A、D和B族。所以,学生早点最好每天能吃1-2个鸡蛋,并尽量多吃豆制品。 3、饮水要充足 水是人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饮水不足是大脑衰老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饮用8杯水,以保证身体的需要。 4、多吃蔬菜水果 绿叶蔬菜或橙红色蔬菜,这些食物是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C的重要来源。绿叶菜里还含有叶酸,它能和维生素B12共同合成脱氧核醣核酸,促进脑的发育。所以,多吃绿叶菜,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重要作用。 5、适当吃些坚果 如花生、核桃、葵花子等。这些坚果类食品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不饱和脂肪酸、钙、磷、铁等,即益智又健脑,对大脑的营养很有好处。 (二)生活规律,养成健康良好的习惯 中学时期,正是养成生活习惯的关键时候,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生活规律,养成健康良好的习惯,而养成好习惯,就要从小事做起。但在平时,一些小事会常常被我们忽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不良行为习惯纠正措施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如何实行有效的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怎样形成良好学生思想教育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生的老师面前的一个个值得深思的课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化,人文意识的复杂化,个性思维的自主化,道德价值观念的市场化,都对现阶段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加上小学生的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如果不以正确引导和教育,会让孩子们走上不良的成长之路。下面我就学校部分学生情况,谈几点做法。 问题: 1、个别同学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爷奶文化低,在家不好好学习,四处乱串,这家跑跑,那家跑跑,有时还几个人骑车游玩。这不仅影响别的同学的学习。家长出于情面,不好说。就多次找到老师。 2、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爷爷生活,其自主意识差,学习差,打架、骂人、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经常拿别人的学习用品。 3、现在小学生,生活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家长的意识,社会风气,价值的取向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江湖义气、大手花钱、唯我独尊等现象,如果不加强引导,都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建议: 1、自己管好自己,明确学习的目的。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2、明确打人、偷盗是犯罪,不仅给家人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还会给自己戴上一顶“犯罪分子”的帽子。(贼娃子、痞子)。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另外、自己要整理好自己东西,不随手乱扔。贵重物品不要带到学校来,也不要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不要显摆) 3、学会理财,给自己准备一个存钱罐,这也避免小偷盯着你,也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财不外露) 措施: 各班班干部认真负起责任,帮助班主任了解班上的情况。尤其是安全员和生活委员。看看那些同学带一些奇怪的东西,那些同学带10元以上的零花钱。其次、班长和学习委员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那些同学有小偷小摸(乱拿别人的东西或别人没同意抢东西的)得行为,有拉帮结派的(就是我给你好处你跟我一伙),学习上开始下滑的(也就是以前学习好最近跟某些同学学坏了),放学后有拦路打劫的或欺负小同学的或勾结社会上的小混混。其他同学也要监督举报。 总之、好习惯是从小养成,坏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要扼制坏习惯,让好习惯发挥它耀眼的光芒。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引导

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矫正 嘉定区新成路小学赵青 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来自社会、家庭等各种环境的熏陶,造就了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鲜明的个性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一份多姿的色彩,却也对教师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他们,我们教师是否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当他们幼小的心灵发生微小的变化时,我们是否有足够敏锐的观察力,我们是否有足够机智的头脑与丰富的经验,从而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呢?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尤其是那些行为上有些偏差的学生,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 学生行为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引导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一、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心理因素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都会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小A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经常和一些年龄较大的中学生在一起,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渐渐的,在她的身上就失去了小学生该有的天真和童心,整天向往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久而久之,它的行为举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得行为。 2、消极的情绪体验。学校里有部分学生爱憎颠倒、经常会,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小B很调皮,总喜欢去惹这个惹那个,大家都不喜欢他,老师有时会发现他一个人无趣的对着墙壁,桌椅发泄,也时常会搞一些小破坏。 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小C就生活在这种关系复杂的家庭里,爸爸妈妈离婚了,都不再身边,他跟随着年迈的奶奶寄居在大伯的家里,不了大伯也离婚了,于是不再顾家,只留下了两个孩子和奶奶,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成了个问题学生。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品德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引导及纠正 (一)学校德育工作有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

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情况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作者:徐韵湘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 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 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步骤: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 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 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 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 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 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 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 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 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 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 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 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c orrection metho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d moral behavior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政治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及矫正方法 ——xxx中学李凯 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 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在中学里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 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行不良 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品德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形势下 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 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 品德行为之所以在初中成为高发期,这主要是由于初中生身心变 化的过渡性与学校教育的不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极大,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独立地

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省综治办、团省委下发的《关于确定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的通知》(湘综治委青领联[2011]2号)、郴州市依法治市办下发的《关于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郴治市办发[2011]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重点青少年特别是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现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创建“法治资兴”为主线,通过在全市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各种法制教育资源,为他们开展“二对一”的关爱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其提高遵纪守法和防范危险、抵制侵害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成立资兴市开展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市关工委主任担任顾问,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市教育局局长、市司法局局长、团市委书记、市司法局分管法制宣传的领导为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市司法局法制宣传股股长任办公室主任。 三、活动内容 通过组织形式多样、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带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普法教育活动,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点带面、有计划的推进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帮教活动。 1、认真摸排,建立台帐。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各村(社区)对社会青少年开展一次认真详细的摸底排查活动,按照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两种类型(标准附后),分类造册登记并报市依法治市办,将其列入青少年重点帮教对象,明确帮教措施,落实帮教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在校青少年学生有不良行为的由所在学校负责帮教,毕业时仍未改正的,按其帮教对象的去向,将其造册登记报相关单位接管。青少年重点帮教管理台帐,是内部管理的底册资料,不应对外和帮教对象宣传,以免产生负面效应。 2、编写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资料。根据青少年普法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结合“法治资兴”创建工作,编写《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资料》,大力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湖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3、开展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宣传活动。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等“五老”和大学生村(社区)官、乡镇(街道)聘请的法律顾问组成“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开展普法宣讲活动。加强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力度,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参与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法律常识的普及和教育是本次宣讲活动的重点之一。 4、进一步加强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按要求配齐配强法制副校长,健全和完善法制副校长工作机制。要组织法制副校长每年至少为重点青少年特别是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上一堂生动活泼、主题突出的法制教育课。要发挥他们在第一线接触、联系此类青少年的优势,采取结对帮教、培训就业帮教、生活扶助等方式,通过教育感化促其改正不良习惯,

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

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及矫正 摘要: 1.初中教育的新特点:知识广,学科多,作业难,教学进度快。 2.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朋友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利因素、传媒的消极作用。 3.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父母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教育的困惑,教师担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职责。 4.为孩子交了损友支招。 关键词: 初中教育的重要性初中教育特点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原因教育对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责任学校教育主阵地为家长支招一、初中阶段的重要性 初中在孩子求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是孩子观察力,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阶段,也是孩子充满幻想的美好花季,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成为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起始和首要阶段,孩子的未来发展及幸福往往是由这一阶段奠基。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仅要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更要密切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身心状态,给孩子特别的呵护,更多的关爱。为孩子健康成长、为孩子将来创造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二、初中与小学教育的不同点 小学教育学科少,知识比较浅,老师督促检查的时间多,家庭作业有家长辅导,学习感到比较轻松。进入初中后,孩子们感觉到

学习的学科多了,知识面广了,作业的难度大了,老师讲课的速度快了,笔记记不下来了,老师督促检查的时间比小学少了很多,家长的辅导有时也是力不从心了,有的孩子感觉一下子就跟不上学习的节拍了,有的孩子出现了畏难情绪,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于是,有的家长开始抱怨了,我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怎么样怎么样的好,到了初中就学不走了,还是该花点钱到重点中学去读书,有的家长请家教,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家长钱花了,孩子的成绩还是没有多大的提高。其实,这样的家长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认识,不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需要。 三、初中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1.不遵守课堂纪律; 2.讲脏话; 3.追逐打闹; 4.劳动不 认真;5.怕吃苦;6.不讲礼貌;7.自己不知道安排家庭作业、复习预习作业和抄袭作业;8、喜欢上网玩游戏聊天;9个别孩子学会抽烟了。 四、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他人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媒体的渲染。 1.他人的影响。主要是指同学、好伙伴等,这些人和孩子接触时 间较长,关系密切,形成一种无话不谈、无事不讲的哥们关系。孩子升入初中后,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他们需要受人尊重,渴望友谊,需要交往,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他们不愿再找父母或老师去倾诉,孩子与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三句话:晓得啦;随便;不晓得。而喜欢去找那些兴趣相投、地位平等的同龄伙伴,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由此,麻烦就来了,他们之间的不良行为习惯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分析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2012年5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