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修订版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
估技术指南修订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附件1
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二〇一五年四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对浙江省范围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表1企业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加油站可参照本指南编制。

本技术指南不适用于下列单位和设施的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尾矿库;3)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4)军事设施;5)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6)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7)加气站;8)港口、码头。

若企业所属行业已发布相应的技术规范,则采用所属行业的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5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08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
《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3修订版);
《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
《浙江省化工行业生产管理规范指导意见》(浙经信医化〔2011〕759号);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境保护部2014年4月)。

标准、技术规范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2版);
《剧毒化学品目录》(2012版);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版);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2013年完整版);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B50351-2005);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GB20576-GB20602);
《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
《石油化工污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747-201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流程》(TSG R0004-2009);
《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卫监督发〔2005〕272号);
《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190-2013);
《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标准Q/SY1310-2010);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中国石化安环〔2006〕10号);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其他参考资料
Emergency Response Guidebook 2012;
(网址)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公共秩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物质是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漏、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厂界外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物质。

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是指根据企业生产和储存条件,厂界内可存在的某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之和。

临界量是指根据环境风险物质对人和环境的危害特性规定的该
物质一定的数量。

环境风险单元是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
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
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环境风险受体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
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清净下水是指装置区排出的未被污染的废水,如间接冷却水的
排水、溢流水等。

事故排水是指事故状态下排出的含有泄漏物,以及施救过程中
产生其他物质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

4 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按照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环境应急管理差距分析、完善
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五个步骤实施。

企业环境风险
评估程序见图1。

环境风险识别
通过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开展待评估企业环境风险识别。


境风险识别的对象包括:1)区域环境概况,包括自然环境概况、环境质量现状及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等;2)企业概况,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和原辅料、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安全生产管理等;3)环境风险单元及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4)现有应急资源等。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识别后,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的比值(Q),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的方式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较小、一般、较大和重大四个等级。

图1 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程序示意图
环境风险分析、现有风险防控措施差距分析与实施计划
(1)对于划定为较大和重大环境风险等级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分析、源强分析、以及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等;对于划定为较小或一般环境风险等级的企业不做此要求。

(2)对企业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并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

(3)针对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明确项目整改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5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环境风险物质清单及临界量见附表1。

未列入附表1的化学物质,依据类别特征,按表1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化学物质具有多种危险特性,以表1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其临界量。

分级标准”鉴定为剧毒的物质,有毒化学物质是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鉴定为高毒、中等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
2、强酸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能电离出的正离子有且仅有H+的化学物质;强碱是指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能电离出的负离子有且仅有OH-的化学物质。

针对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物质名称,化学文摘号(CAS 号),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在正常使用和事故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理学特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急性和慢性危害、伴生/次生物质,以及基本应急处置方法等,对照附表1标明是否为环境风险物质。

计算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
(2)当企业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 ):
n
n Q q Q q Q q Q +++=
(22)
11(1) 式中: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 ;
Q 1、Q 2、… Q n ----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3)涉及新、改、扩建相关项目企业的环境风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相关内容为准。

计算出Q 值后,将Q 值划分为4级,分别为:(1)Q <1,(2)1≤Q<10,(3)10≤Q<100,(4)Q≥100,分别以QⅠ、Q Ⅱ、QⅢ和QⅣ表示。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 5.2.1评估指标及分值
采用评分方法确定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最高总分为100分。

各评估因子、具体指标及最高分值见表2,评分依据见附表2。

表2 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表
算,并在评估报告中说明情况;
2、涉及新、改、扩建相关项目企业的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以环境影响评价等文件为准,其中安全生产控制与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可不评估,最终评估分值为扣除不评估项的得分按权重折算为百分制计算,并在风险评估报告中说明不评估项的理由。

5.2.2评分方法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照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分表(表
4)对各评估指标分别进行评分,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
分依据参照附表2。

各评估指标的得分系数与相应最高分之积,即
为该评估指标的得分,各评估指标的得分值之和,即为该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

计算得到M值后,按表3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划分。

表3 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对照表
1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易燃易爆等物质是指按照GB20576至GB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所确定的化学物质
2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中有淘汰期限的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
环境风险受体(E)评估
环境风险受体分为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水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

其中,大气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企业等主要功能区域内的人群,按人口数量进行指标量化;水环境风险受体主要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取水口、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系统、水产养殖区、鱼虾产卵场、天然渔场等区域,可按其脆弱性和敏感性进行级别划分;土壤环境风险受体主要为企业周边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居住商用地等区域。

按照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程度,将企业周边的环境风险受体分为类型1、类型2和类型3,分别以E1、E2和E3表示,见表5。

如果企业周边存在多种类型环境风险受体,则按照重要性和敏感度高的类型计。

表5 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划分
企业下游10公里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县级及
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来水厂取水口;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
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
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风景名胜区;特殊生态系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
产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特别
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或
以企业雨水排口(含泄洪渠)、清净下水排口、废水总排口算起,排水进入受
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小时流经范围内涉跨省界的;或
企业周边现状不满足环评批复的卫生防护距离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要求的;或
企业周边半径5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总数大于10万人,或企业周边半径500米范
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

企业下游10公里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县级以
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
公园;地质公园;天然林;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
存区域;或
企业周边半径5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总数大于2万人,小于10万人;或企业周边
半径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

企业下游10公里范围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环境风险受体;或
企业周边半径5公里范围内常住人口总数小于2万人,或企业周边半径500米范
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

环境风险等级确定
5.4.1分级矩阵
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与临界量比值(Q)、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M),按分级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分别见表6~表8。

表6 类型1(E1)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
表7 类型2(E2)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
表8 类型3(E3)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矩阵
5.4.2级别表征
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级别(Q值代码+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代码+环境风险受体类型代码)”,例如:Q值范围为1≤Q<10,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为C类,环境风险受体为类型1的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可表示为“重大(QⅡCE1)”。

6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总论
(1)编制原则
(2)编制依据,包括政策法规、技术指南、标准规范、其他文件。

区域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概况。

包括所在区域概况、地形、地貌(如在泄洪区、河边、坡地)、地质、气候类型、气象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生物多样性、年风向玫瑰图、历史上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台风、泥石流、洪水等);
(2)环境质量现状。

包括环境功能区划情况以及最近一年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现状;
(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包括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水环境风险受体和土壤环境风险受体等。

企业概况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单位所在地、中心经度、中心纬度、所属行业类别、建厂年月、最新改扩建年月、企业规模、厂区面积、从业人数等(如为子公司,还需列明上级公司名称和所属集团公司名称);
(2)列图表说明企业的产品及原辅料、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3)现有应急资源情况
现有应急资源,是指第一时间可以使用的企业内部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以及企业外部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

应急物资主要包括处理、消解和吸收污染物(泄漏物)的各种絮凝剂、吸附剂、中和剂、解毒剂、氧化还原剂等;应急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应急监测能力、应急通信系统、电源(包括应急电源)、照明等。

按应急物资、装备和救援队伍,分别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名称、类型(指物资、装备或队伍)、数量(或人数)、有效期(指物资)、外部供应单位名称、外部供应单位联系人、外部供应单位联系电话(原则上应为单位值班电话或应急电话)、以及企业周边区域可共享的应急物资分布及联系方式等。

环境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对企业的现场调查及资料收集情况,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环境风险等级划分程序和评判依据,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1)环境风险物质(Q)。

对企业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的名称、数量、贮存方式、位置等进行调查,计算与临界量的比值。

(2)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

按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内容,对企业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进行调查,列出调查结果与相关依据。

(3)环境风险受体(E)。

对企业周边的环境敏感区进行调查,对照本“技术指南”规定的各种情景,确定环境风险受体类型。

环境风险分析
(1)收集国内外同类企业突发环境事件资料
列表说明下列内容:
年份日期,地点,装置规模,引发原因,物料泄漏量,影响范围,采取的应急措施,事件损失,时间对环境及人造成的影响等。

(2)提出所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情景
结合第一步的事件情景,列表说明并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可能引发或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坏情景。

A 火灾、爆炸、泄漏等生产安全事故及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厂外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事故(例如,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有毒有害气体扩散出厂界,消防水,物料泄漏物及反应生成物,从雨水排口、清净下水排口、污水排口、厂门或围墙排出厂界,污染环境等);
B 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失灵或非正常操作(如雨水阀门不能正常关闭,化工行业火炬意外灭火);
C 非正常工况(如开、停车等);
D 污染治理设施非正常运行;
E 违法排污;
F 停电、断水、停气等;
G 通讯或运输系统故障;
H 各种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或不利气象条件;
I 其他可能的情景。

(3)每种情景源强分析
主要针对重大风险单元及典型风险物质进行源强分析,包括释放环境风险物质的种类、物理化学性质、最小和最大释放量、扩散范围、浓度分布、持续时间、危害程度。

有关源强计算方法可参考《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4)每种情景环境风险物质释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情况分析
对可能造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分析环境风险物质从释放源头(环境风险单元),经厂界内到厂界外,最终影响到环境风险受体的可能性、释放条件、排放途径,涉及环境风险与应急措施的关键环节,需要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对于可能造成大气污染的,依据风向、风速等分析环境风险物质少量泄漏和大量泄漏情况下,白天和夜间可能影响的范围,包括事故发生点周边的紧急隔离距离、事故发生地下风向人员防护距离。

(5)每种情景可能产生的直接、次生和衍生后果分析
根据第三和第四步的分析,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人口、财产乃至社会等方面考虑并给出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风险受体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包括如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是否影响到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是否造成跨界影响,是否影响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

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主要从以下方面对现有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完备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论证,找出差距、问题:
(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①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制度是否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岗位的责任人或责任机构是否明确,定期巡检和维护责任制度是否落实;
②环评及批复文件的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要求是否落实;
③是否经常对职工开展环境风险和环境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
④是否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并有效执行。

(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
①是否在废气排放口、废水、雨水和清洁下水排放口对可能排出的环境风险物质,按照物质特性、危害,设置监视、控制措施,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②是否采取防止事故排水、污染物等扩散、排出厂界的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排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的防控措施、雨水系统防控措施、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③涉及毒性气体的,是否设置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是否已布置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是否有提醒周边公众紧急疏散的措施和手段等,分析每项措施的管理规定、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和措施的有效性。

(3)环境应急资源
①是否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包括应急监测);
②是否已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③是否与其他组织或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救协议(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和救援队伍等情况)。

(4)历史经验教训总结
分析、总结历史上同类型企业或涉及相同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经验教训,对照检查本单位是否有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5)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
针对上述排查的每一项差距和隐患,根据项目情况,列表说明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包括:整改涉及的环境风险单元、环境风险物质、目前存在的问题(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应急资源)、可能影响的环境风险受体等。

完善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针对需要整改的项目内容,制定完善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应明确项目整改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

对于3个月内能够整改完成的内容,可在完成整改后纳入报告中。

整改项目完成后,应将完成情况登记建档备查。

对于因外部因素致使企业不能排除或完善的情况,如环境风险受体的距离和防护等问题,应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附图
包括企业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布置图(标明环境风险点位以及与环境风险防控有关的设施和物资分布)、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分布图,企业雨水、清净下水收集、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以及所有排水最终去向图等。

附表1环境风险物质及临界量
本表共规定了306种(类)化学物质及其临界量,说明如下:
1、关于分类
第一部分共234种(其中有12种属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见备注栏),以物质的化学文摘号(CAS)由小到大排序。

第二部分全部为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共73种。

2、关于临界量
*代表该种物质临界量确定参考了GB18218-2009。

3、本清单中的化学物质将根据需要适时调整。

附表2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环境风险及其控制水平评估指标评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