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理论对小儿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及治疗(doc 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理论对小儿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及治疗(doc 8页)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运用中医黄疸理论对小儿传染性肝炎的认识和治疗
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一)有关黄疸分类的文献记述
黄疸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症状,但在祖国医学中,有很多疾病,是以症状来命名的,黄疸亦是其中之一。考本病的记叙,祖国医学中,具有比较丰富的资料。其最早
出现在古代文献的,如山海经中,就有“瘅”病的记录,考说文郭朴注解瘅即黄病。内经云:“湿
热相交,民当病瘅。”是即指出黄疸的病因,是由于湿热引起的。灵枢论疾诊尺篇曰:“身痛
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
黄者,曰黄疸。”又曰:“已食如饥者胃疸。”是不但具体描述了黄疸的症状,并且还能联系到
内脏的病理变化。嗣后历代医家,都是从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得到更详细的认识和分类,
如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某些热性病所引起的伤寒发黄等症状:“风寒相搏,食谷即眩,
谷气不消,胃中苦浊……身体尽黄。”又如“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薰黄。”
在金匮黄疸篇中,把本症分列为谷疸、酒疸、女劳疸,以及由酒疸失治及女劳疸进展而成的
黑疸等。又水气病中,提出黄汗一证,它所描述的症候群,事实上亦属于黄疸的范围。唐孙
思邈千金方,就把黄汗列为五疸之一。隋巢氏病源又有九疸之别(胃疸、心疸、肾疸、肠疸、
膏疸、舌疸、体疸、肉疸、肝疸),并附有急黄、劳黄、阴黄等十余种之多。宋圣济总录黄
疸统论记疸病除五疸之外,并将疸黄分叙,有九疸三十六黄之说。在病因、症状、治疗各方
面,均能由浅入深,趋于完备,及至元朱丹溪则主张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如盦面相似,明景岳全书亦谓:“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日表邪发黄、曰胆黄。”并将五疸的分类
于中医黄疸病内的一种,并因其色橘黄鲜明,或有发热烦渴,小溲色黄如茶等症状,似可入之于阳黄之范畴。再参之以仲景金匮要略的黄疸病篇,于其所举的谷疸条特征:“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为黄疸。”这说明了谷疸的主症,是先有发热的前驱期,继而出现消化道的障碍,食欲减退,黄疸逐渐加深,这些证候,似乎都符合于传染性肝炎的;若在小儿的黄疸病中,则除由于胎儿在母腹中,其母脏气有热,薰蒸于胎,而致初生儿发生之胎黄症外,无形成女劳疸和酒疸的因素。又如汗出如柏汁,身体浮肿状若风水之黄汗。因此从症候上分析,小儿的传染性肝炎,是合阳黄一类者多,但并不等于说,所有传染性肝炎病例均属阳黄,不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而已。但考之幼科发挥载云:“疸有二证,有因天地之气而发,有因水谷之湿热而发。小儿之病,多因湿热食积,与大人不同。”其或有因儿体稟赋孱弱,湿寒内著,阳气不足,酿为阴黄者,较之于成人,究属少数。缘儿童时期,生长旺盛,为纯阳之体,且无七情伤其志,劳倦伤其形,不如成人之新伤。这是我们肤浅的见解,不够正确,还须有待于同道们共同研究。
2.黄疸理论在传染性肝炎治疗的运用:凡治病之法,不外阴阳寒热,表里虚实之辨,论证,也必先辨明外感或系内伤,此为证治之两大关键。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此先贤指示治疗疾病之最高原则,故治法以病因不同而异,金匮云:“谷疸之为病,茵陈蒿汤主之。”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云:“黄疸一症,金匮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先审其黄之不发与必发,在于小便利与不利;疸之易治与难治,在于口之渴与不渴,再察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热……知病有不一之因,故治有不紊之法。”又云:“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湿在下,以苦泄,以淡渗。”医宗金鉴亦主张两黄分治。阳黄表实无汗者,宜疏散,茵陈麻黄汤主之,使黄从表解。里实二便秘濇,腹满者,宜茵陈蒿汤下之;惟利小便,宜茵陈五苓散治之,使黄从水道分解。阴黄则分温脾、温肾两法,温脾用理中汤加茵陈主之,温肾、则茵陈四逆汤主之。”以上皆前人对黄疸病治疗的准绳和法则。在现代很多医学杂志的报导中,也进一步证实了应用茵陈蒿汤治疗传染性肝炎都获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应用了前人的方法和理论经验,来作传染性肝炎的治疗。因此,遵循古方茵陈蒿汤,配合了临床上常见的证候,结合以往的一些临床体验,初步制订了加昧茵陈蒿方,改制了剂型,如无其他特异证象,而属于热胜于湿的阳黄病例者,概给予成药口服;若遇有其它副症,如兼外感风邪而身热头昏者,乃辅之以疎表,兼有内伤湿滞而厌食者,佐以消运,加服适应的片剂,以补不足。若证情需要时,则又另处煎剂。总之,并非胶柱鼓瑟,一律皆然,均依据辨证施治为处理原则。
(四)研究传染性肝炎的目的和要求
传染性肝炎,是小儿常见的传染性疾患,散布于世界各地,在环境卫生不良的地方更甚,通常散发或有小流行,四季都有,但以春秋两季为多。本病症势多缓,病程较长,且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中医以往对黄疸病的治疗,尤其对消退黄疸症状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为了总结中医中药对该病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根据实践,结合理论,找出主要的规律,故在门诊病例中,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观察,创造经验,从而得出疗效。并在不妨碍治疗效果的同时,改善小儿口服水剂的困难和节约药材的原则,以期缩短病程,肯定疗效的愿望出发,要求得出如下的分析。
1.本病对季节的分布及年龄.男女之比例;
2.本病典型的临床证候;
3.本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4.煎剂与散剂价目和疗效的对比;
5.本病疗效统计和治愈的平均日期。
(五)研究传染性肝炎的方法
对传染性肝炎的研究方法,由于本科无儿科病房的设置,因此仅能将门诊病例作为重点实验,选择已经确诊的传染性肝炎为研究对象。病员来源,除本院门诊病历外,与其他兄弟医院取得联系,或介绍来院门诊治疗。根据本病的特征,检查治疗方法,制定表格,详细记录,以作总结的资料。我们为了总结中医中药,对该病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所以搜集古代有关黄疸的文献研究,结合以往的临床经验,加以初步分析和整理。并学习现代医学,对传染性肝炎有关的生理、病理机转,以及应该掌握和注意的诊断方法。在已经确诊的传染性肝炎,应用中医体系,并配合本院目前现有条件的物理化验诊断,以资佐证。同时,为了改善小儿口服大量水剂的困难,在保持原有药物性能的基础上,改制剂型,与水剂组作对照,以观察两组的疗效,药材和药费的对比。
(穴)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