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摘要:供应链是由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

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响应市场需求。因此科学地选择供应商不仅能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因此供应

商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合作伙伴、层次分析法

引言:

21 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已成为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了供应链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但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离真正的供应链还有很远的距离,因此,分析影响供应链合作

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合作伙伴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选择的标准

标准:企业的选择标准多集中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柔性交货准确性、提前期和批量等方面。供应链在合作伙伴的选择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供应链组成形式和具体任务制

定不同的选择原则和标准。一般通用性选择标准如下:

1. 核心能力:即要求参加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必须具有并能为供应链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

2. 总成本合算:实现供应链总成本最小,要求伙伴之间具有良好的信任关系,连接成本最小。

3. 敏捷性:要求各个伙伴企业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对来自供应链核心企业或其他伙伴企业的服务请求具有一定的快速反应能力。

4. 风险最小化:供应链运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必须认真考虑风险问题,尽量回避或减少供应链整体运行风险。

上述四个标准只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一般性标准由于具体问题不同,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具体目标的差异,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可能并不只限于以上标准,还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

1. 兼容性,兼容及解决分歧与矛盾的能力是保持合作双方良好的基石。

2. 能力,大部分公司都要求他们的合作伙伴有能够对合作关系投入互补性资源的能力。

3. 投入,找一个与自己有同样的投入意识的合作者是合作关系成功的第三个基石。

B.伙伴关系特点为:

1. 高度的信任机制,

2. 有效的信息共享;

3. 供应商直接参与购买方的产品研发以及购买方对供应商提供直接支持;

4. 长期稳定的供应合同;

5. 以实现系统“双赢”为目的。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准则

(一)评价准则(指标体系)的设立

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如供应商)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准则。

我国企业采用比较多的评价准则主要是产品质量,其次是价格。

(二)评价准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系统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合作伙伴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项指标。

(2)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必须适宜,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

(3 )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还应考虑到易于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较。

(4)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

(三)综合评价准则(指标体系)的一般结构

为了有效的评价、选择合作伙伴,我们可以框架性的构建三个层次的综合指标评价体

系:第一层次是目标层,包含企业业绩、生产能力、质量系统和企业环境这几个主要因素,

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因素建立在指标体系的第二层,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建立在第三层。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一)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步骤一:分析市场竞争环境(需求、必要性)

步骤二: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

步骤三:建立合作伙伴评价标准

步骤四:成立评价小组

步骤五:合作伙伴参与

步骤六:评价合作伙伴

步骤七:实施供应链合作关系

(二)合作伙伴选择的常用方法

(一)直观判断法

(二)招标法

(三)协商选择法

(四)采购成本比较法

(五)ABC成本法

(六)层次分析法

(七)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韦伯等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选择合作伙伴。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具有递阶结构的目标、子目标(准则)、约束条件、部门等来评价方案,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判断矩阵,然后把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跟对应的特

征向量的分量作为相应的系数,最后综合给出各方案的权重(优先程度)。

基本定义: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

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

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详细介绍: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

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

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备择方案

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

言重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

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优势:

1. 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2. 简洁实用的决策方法;

3. 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劣势:

1. 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

2. 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不易令人信服;

3. 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

4.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

基本步骤: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

有影响,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最上层为目标层,通常只有1个因素,最下层通常为方案或对象层,中间可以有一个或几个层次,通常为准则或指标层。

当准则过多时(譬如多于9个)应进一步分解出子准则层。

2、构造成对比较阵。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

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 1 —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

量,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重新构造成对比较阵。

4、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

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

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

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例子:选拔干部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