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毒性在现代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中药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泛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在我国古代中草药书籍当中,介绍药物时,先要表明其毒性,经过对中药毒性的深层次研究,在现代药学中,中药毒性理论获得了广泛应用,是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中药毒性;含义;认识;合理使用;现代发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1-01
1 中药毒性的含义
中药药性是指决定一种物质成为中药的性质或属性,是对中药作用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有毒无毒(毒性)作为药性之一,是中药治疗作用之外的,对(人体)正气损伤的“负效应”(不良反应是其表现)的认识,是中药药性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广义的毒性概念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而明代张景岳的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义,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
1.2 狭义的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那些含有有毒成份,药性峻猛,进入机体易致毒副作用甚至致人死亡的药物。
2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由于缺乏正确的宣传和指导,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药是完全无毒的,可以随意服用。有些中药药品广告也往往对其毒副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避而不提或避重就轻,误导患者。患者在用药时也往往忽视中药的用法用量及其毒性,形成了认识的误区。在中药“无病健身”的错误观念影响下,长期、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中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必然会引发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因此,正确宣传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于中药的毒性,中医有三个轮换使用的说法,一个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一个是“是药三分毒,但吃无妨”;一个是“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可以消除毒性”。还有一个时不时拿出来用的挡箭牌“西药也一样有毒”。中药有毒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中药肯定有毒,是药三分毒。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毒又分为急毒慢毒,有些是具有急毒性,譬如断肠草,服用之后很快导致死亡。这种毒药被人们认识后,不再用作治病的药物,而是作为杀人毒药。有些药物是慢毒,慢慢地在体内蓄积,需要长时间服用,才能表现出毒性,譬如朱砂,朱砂作为镇静安神药物,不能长时间服用,最好不要连续服用超过一周,一般来说,要温水冲服,不能煎煮,剂量要小(0.1-0.5g/日)。因为朱砂长时间服用会出现体内蓄积汞,容易出现汞中毒,最严重毒性就是肾损伤。中医所说的毒性与西医药理所说的毒性还不完全一样。中医说的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所说的“以毒攻毒”,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功能状态的偏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闭则散之,散则敛之”。如果药物没有了偏性,也就没有毒性,也就无法用其纠正人体之偏,也就没有药用价值了。很多药食两用的譬如薏米、山药、百合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作用不是很大,就是因为其偏性太小,不能用作“将”,不具备将才。俗话“是药三分毒”的毒其实是说的“偏性”,与现代药理研究说的急慢毒是有本质的差异。现在药理研究中的毒是指药物对心、肝、肾、消化、神经等器官与系统的副作用,出现心肝肾等功能的受损,中草药很少出现这种严重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的出现与医生、药材、个体差异等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药物的使用水平(处方时药物的相须、相左、相杀、相畏、剂量等等)、药物的品种与炮制水平、药物的煎服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当然有些药物过敏患者又与其体质关系密切。譬如药后出现腹泻,在西药中会说这是胃肠道的副作用,有一定胃肠道毒性,但中医会说,这是服药后邪气外出的表现,是药物的正常反应,如果没有腹泻,反而是药力不济,很多发热伴有大便干结、便秘的患者,如果不泻下,体内的热邪没有出路,发热是很难退下来的。譬如附子,很多医家都认为其有毒性,畏其毒而敬而远之,可是火神派的医生离了附子便感无药可用,而且用量很大,效果很好。当然也有出现心律失常等毒副作用的,但毕竟是少数,需要医生提高辨证用药水平,使其更好地造福患者。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医不是靠药而是靠医术治病的,常用的药就是那么百十种,能不能愈病,要看你怎么用。用好了能治病,用不好出毒性。另外,中
药的炮制也很重要,通过炮制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医生要了解炮制,有时需要亲自炮制,这样有利于使用、有利于了解药性、品质,更有利于患者及疾病。现代医学则认为药物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疗效,另一方面就是不良反应。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中药与西药相比,毒副反应相对较小,但并不是无不良反应。《中国药典》2005年版就收载有毒中药72种。但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记载。方剂的配伍可直接影响中药的毒性,大部分方剂配伍得当可减少有毒中药的毒性或改变中药有毒成分在体内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减毒的最终目的。有毒中药配伍合理,运用得当,效果突出,亦可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如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后,其毒性较单用附子降低4倍;泻心汤中干姜、生姜、半夏同用,既能减轻半夏毒性又有增强止呕的功效。如果配伍不合理,运用不得当,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会致人中毒或死亡,在临床中应引起注意。要理性对待中药毒剧药,既不要谈虎色变,也不要掉一清心。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药毒性,合理使用中药,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就一定能在世界医药事业中不断发出光芒,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3 中药毒性的现代发展
中药毒性与时俱进,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正确对待中药毒性,既关系中医药的生存问题,也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和继承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认识未能与时俱进,长期停
留在宏观认识上,随着改革开放,与世界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不断提高,现代科技和药理毒理研究方法扩大了中药毒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中药毒性的大体认识升华到细胞分子水平。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有毒中药的研究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分离技术的进步、溶剂学的发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提取变得越来越易,借助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鉴别越来越趋深入、细致,如巴豆分析出的已知成分包括巴豆油、巴豆苷及生物碱等。同时,借助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技术与方法对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干预,如稀释、破坏及转化固有毒性成分等,达到调整毒性含量、安全有效用药的目标,如乌头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氨基醇类生物碱等,实现有毒中药的小毒或无毒化。
中药的功效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但是中药安全无毒的思想相对较为严重,没有经过严格控制的药含毒性使人们对它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西药与中药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就是西药注重药效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药物的毒性,即使是毒药,甚至是巨毒药品,只要明确药效和毒性,控制使用的对象、剂量、用药时间等也是良药。但是中药通过炮制配伍等各方面均能减轻或消除其毒性,因此,重视中药的安全认证和毒理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毒性的研究也将日渐成熟,中药也将逐渐地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