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系Ⅱ x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 渊 明
陶渊明
先生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九江市)人,出身于没落 仕宦家庭。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352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 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 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 人。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
按照百度大神们的说法陶渊明的职业是 其代表作主要有诗歌
文学家
渊 明
《归田园居》,《饮
酒>>,最著名的散文是<<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 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 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 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 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 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 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 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 曲折暴露了黑暗。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
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
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
台已经撤走。
杂诗十二首其二与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比较
1.意象: 前者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征内心的孤寂。 后者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 “风来”照应下文“气变”,引入“不眠”。 2.艺术构思: 前者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后者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3.意境: 前者 清幽冷寂 后者 空阔冷清 4、情感: 前者 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后者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 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 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 加了农业劳动。这使他改变了 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 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 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 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 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 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 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 固穷的志气。

意象:白日 素月
西河 东岭
环境特点:空旷(荡荡)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 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 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 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 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 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 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1、齐读后六句,找出直接表现 诗人情感的词语? “悲悽” 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 诗中的语言回答)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 得伸展。(此时诗人近50岁)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 (结合诗句分层次回答)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 里清辉的景象,一句“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 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 更替,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 心境。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 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 显诗人的悲哀和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 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 辞手法
日 月 掷 人 去 , 有 志 不 获 。
欲 言 无 余 和 , 挥 杯 劝 孤 。
气 变 悟 时 易 , 不 眠 知 永 。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 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 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诗中掷之一字,骋之 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 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 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 切。
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
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
Leabharlann Baidu
而已。如《咏荆轲》、《拟古》等。
念 此 怀 悲 凄 , 终 晓 不 能 静 。
日 月 掷 人 去 , 有 志 不 获 骋 。
欲 言 无 余 和 , 挥 杯 劝 孤 影 。
气 变 悟 时 易 , 不 眠 知 永 夕 。
风 来 入 房 户 , 夜 中 枕 席 冷 。
探 究 主 旨
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 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 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羁旅、离别之悲; 4.孤苦之悲。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 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 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 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 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他自述:“自 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自祭文》)但 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 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 《六经》,学习《老子》、《庄 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 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 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 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 山。”“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
遥 遥 万 里 辉 , 荡 荡 空 中 景 。
白 日 沦 西 阿 , 素 月 出 东 岭 。
杂 诗 其 二
陶 渊 明
……
沦:沈。阿: 山岭。西阿: 西山。
素月:白月。
荡荡:广阔的样子 房户:房门 时易:季节变化 无余和:没有人和我对答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时光飞快流 逝 终晓:直到天亮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 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 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 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 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 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 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 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 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 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 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讨论明确:总 括前六句描绘 的景象,以 “悟”和“知” 引入到下面的 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在 本 诗 中 起 的 作 用
念 此 怀 悲 凄 , 终 晓 不 能 静 。
冷 不 房 特 人 气 席 意 眠 户 象 点 ) 环 时 ( : : 境 枕 诗 风 清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 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 “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 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 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 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 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 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 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 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 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 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 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 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 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 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 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 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 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 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 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 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里小人”而辞官归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