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与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 帝国主义 性质的,那么雅尔塔体系呢?
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 国称霸的双重性质。
一、积极: 原则上倡导民主和平,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 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二、消极: 1、在美苏实力均势的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 范围,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实质),为两极格局的 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2、重划疆界,分裂国家, 也埋下了国际纠纷的种子(德国、 朝鲜) 3、体系隐藏着许多矛盾
在雅尔达会议中,美、英、苏三国为划分反法西斯阵营的战后 势力版图达成默契:美、英等战胜国支配西欧;英、法可以重回亚 洲的殖民地;苏联控制东欧国家以及进入东北亚。
最惨的是中国,名义上中国是反法西斯的盟国,四强之一,此 时却变成“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为满足苏联的利益美英联手压 迫中国在胜利后接受领土与主权被剥夺的现实。
当时的美国对正在研制的原子弹没有多大信心。而硫磺岛、冲 绳岛等战役的惨痛代价又让美国觉得很难独自承担对日本岛作战。 所以希望苏联出兵分担。
与其他两位坐 在雅尔塔会议圆桌 旁的领导人相比最 为同情中国的美国 总统罗斯福此时正 在承受病痛的煎熬, 他的生命已经进入 了倒计时,他最关 心的是在尽量减少 美军伤亡的前提下 早日击败日本,取 得这场伟大战争的 胜利,为自己辉煌 的一生画上一个完 美的句号。
①美苏:(争霸) 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3)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 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政治上、军事上)
三、雅尔塔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抗形式、范围、主导、结局)
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对抗是全方位、全球范围的; 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 取得绝对优势而告终。
四、雅尔塔体系的性质是什么?
1945年3月, 美国驻华大使赫 尔利获悉这份密 约后,向罗斯福 力陈这份协定对 战后世界格局尤 其是对美国将产 生非常不利的深 远影响。
罗斯福要求赫尔利立即 设法进行补救。赫尔利想先 说服丘吉尔改变立场,希望 英国能够放弃对香港的占领, 以换取苏联放弃控制旅顺、 大连,但是丘吉尔一口回 绝。
斯大林用尽 各种软硬兼施的 手段迫使中国让 步,否则就要中 国承担盟国关系 破裂的所有责任 和后果。蒋介石 无奈地决定接受 斯大林的条件。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当时苏联虽也列席了会议,但并未与日本断交又未与日本宣战,所以根本无 法在宣言上列名,斯大林来的目的就是监督美英兑现雅尔塔协议。
苏联方面一再要求雅尔塔协定的内容要到1945年6月15日才能正式通知中国 政府并向世界公开。但在5月20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就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部 分通报了蒋介石。
因此在当年的6月9日,蒋介石派行政院长宋子文到美国进行访 问希望能力挽狂澜通过外交斡旋改变美国政府的立场,无奈杜鲁门 坚持按照协定强迫蒋介石就范。蒋介石只好再派遣宋子文率团于6 月30日到莫斯科与斯大林交涉。
但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又走了一步“昏招”,斯大林可 以说赚了个钵满盆溢。英国以牺牲他国利益暂时维护了自己已经日 薄西山的殖民帝国利益;美国则是为了提早结束战争,出卖中国换 取苏联参战。
苏联从建国那天起就被西方国家完全孤立、封锁、甚至武装干涉。但借着 反法西斯战争,苏联的势力迅速扩张,近东、中东、远东、非洲、南美,无处 不在,不光支配着东欧与东亚的所有战略利益而且和昔日宿敌平起平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月6日,美 军第一颗原子弹 砸在日本的广岛; 8月8日第二颗原 子弹砸在了长崎。 两颗原子弹加快 了本日政府投降 的步伐。
在美国使用原 子弹之前,斯大 林非常傲慢地坚 持中国必须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条 约后,苏联才能 出兵攻击日本关 东军。但是当原 子弹落到日本人 头上,苏联生怕 日本会突然宣布 投降,这样苏军 便师出无名,无 法顺理成章地到 远东掠夺战利 品。
在战后如何处置德国,重新划分欧洲势力版图时,罗斯福总统 才发现由于美国将无数的军火、物资与设备源源不断地援助给斯大 林,苏军力量已经发展到和美国平起平坐并且有足够的实力独霸、 主宰、支配东欧各国的领土与命运了。
1943年,英、美、苏三国领导人在德黑兰会议中决定美、英联 军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让得到大量援助的苏联红军单独在东线发 起进攻。1945年纳粹德国即将崩溃的时候,美、英两国觉得他们犯 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明确两组关系:
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 两极格局是雅 尔塔体系之下国际关系最显著的特征。 ⑵ “冷战”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单元线索:
格以 局欧 洲 为 中 心 的 传 统 国 际 关 系
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两 ⑵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极 格 局 ⑶ “冷战”和美苏争霸:
所以苏联不顾还没有与中国达成协议,抢先于8月8日夜间在 未经宣战下,命令苏、蒙部队兵分三路对日军发动总攻。8月9日, 补上宣战手续。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身为 战胜国的中国,领土、主权所受到的损失和践踏比战败国日本的还 要大得多。
二、雅尔塔体系形成的条件: 战 后 初 期 国 际 力 量 的 对 比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德、英、法等国) 2)美国独占鳌头—资本主义世界 头号强国; (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
英、美强迫中国 在对日作战14年后, 把历史上沙俄和日本 在东北享有的一切特 权再交给苏联,重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 国作为战胜国却要把 山东的一切特权由德 国转交给日本的一幕。
雅尔塔协定签定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国会作了通报,但只公布了协定中 关于欧洲部分的内容,暂时隐瞒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索要的条件。雅尔塔会议 美国邀请苏联参战事实上等于是开出空白支票,做为付给苏联在远东参战的 “佣金”,不过支付这笔费用的是中国。
苏联的态度和立场让赫尔利很担忧,因此他致电杜鲁门,希望总统重新审视 雅尔达协议。这个协议不但影响战后远东的国际战略平衡,更是会妨碍美、中的 国家利益以及两国关系。但杜鲁门认为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美国必须彻底执行 雅尔塔协定的立场。
斯大林表示只要中国同意与苏联在雅尔塔协议的框架内签订中 苏友好条约,苏联将在当年8月对日本宣战;斯大林特别重申,苏 联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愿意帮助中国统一与复兴。
联合国会徽
1945年2月,日本尽管败相已现但仍摆出一副“玉碎”的姿态,事实上日 本的“绝对国防圈”已被突破,本土与南洋的交通线被切断,美军轰炸机更是 不分昼夜地轰炸其本土,所以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此时如何处置即将战 败的法西斯轴心国以及重 新建立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分配战胜国的所得利益, 就成为美、英、苏三国领 导人最为关心的议题。于 是斯大林出面邀请罗斯福 和丘吉尔于黑海之滨的雅 尔塔举行会谈,史称“雅 尔塔会议”。
的国际关系格局。
2.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⑴ 成立联合国 ⑵ 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 办战犯 ⑶ 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分区占领德国及首都柏林,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 围
美国独占日本本土。 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 港口等方面拥有特权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平等友好关 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在中苏的交涉与谈判中,斯大林一再宣称,苏联绝对支持重庆 政府和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尊重中国东北与新疆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绝对不会干预中国内政。
斯大林还解释说,苏联之所以要求在东北的特权完全是为了便于苏联协助中 国共同防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至于外蒙古,因其早已脱离中国统治长达 24年,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中国不应违背蒙古人民的“意愿”与事实。
Russia
America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1课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格局”: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 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 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 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 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 比的变化。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故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此时赫尔 利正在前往莫斯科。
赫尔利见到了斯大 林与苏联外长莫洛托 夫,两人不断向赫尔 利保证,苏联纯粹是 为了打击日本才会出 兵中国东北,苏联绝 对支持美国的对华政 策,承认美国在中国 的利益,尊重蒋介石 的领导,并且愿意帮 助中国的统一与复兴; 对日作战之所以索取 代价只是要对苏联人 民有个交代而已。
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 ⑷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 两极格局终结
世 界 向 多 极 化 方 向 发 展
一、什么是雅尔塔体系?
1、含义: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期 一战结束后,世 界 大 国 通过召开
一系列国际会议(雅、波等)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划分世界
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以欧洲为中心 美苏两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