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一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经济故事,来引出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讨论,继而阐述了国内外各学者在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中代表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以北京大学侯玉波教授的理论为主线,详细阐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之间差异的具体表现,最后笔者提出我们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相互借鉴、吸收,最终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东西方思维模式哲学差异
一、引言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一个以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经济故事广为流传,大意是说: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逝世后,在天堂偶遇闲聊,中国老太太说她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钱买房,还没住上多久,就上了天堂;美国老太太则说她用银行贷款,年轻的时候就买了房产,在上天堂前终于把贷款还完了,享受了一辈子,她满足了。

伴随着次贷危机的一次次降临以及美国老年人因不能按时支付房贷而被赶出家门事件的频繁爆出,我们无法评判两位老太太的做法孰优孰劣。

但很显然的是,两位老太太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即她们的思维方式是有着显著不同的。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思维模式形成以来所具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一个民族最核心层次的精神文化体现,甚至它还成为一个民族发挥主观能动性、观察和思考客观事物以及国家民族前途的最主要的架构。

因此对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有其必要性和意义的。

二、国内外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综述
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讨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而在90年代以前,哲学家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能会对人们的思考对象产生影响,但每个人的基本的思维过程(或者称之为思维模式)应该是相同的,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比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成立的,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并不正确。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哲学家伊斯贝特博士(1999)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的思维习惯并不相同,他通过对大量的美国人以及亚洲人的研究调查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里的人不仅思考不同的问题,他们思考的方式也不同:东方人更多地从整体上来看问题,他们更多的相信经验以及直觉,而美国人更习惯运用自己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去思考问题;韩国学者宋容培则以利玛窦与明末学士之间的理论为依据阐述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他认为局部的生活环境的不同最终造成了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语言的不同以及思维的差异是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于事物存在的原因方面,西方人更崇尚亚里士多德的外在动因理论,东方人则推崇朱熹的“理”(内在动因理论);中国学者范明生则从中国的整体有机思维模式以及西方的形势分析思维模式两个方面讨论了东西方关于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之上的,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
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显著特点;而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易经中阴阳调和理论及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文明之上,在思维模式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当前,广为被认同的观点来自于中国学者侯玉波,他认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东方人推崇以变化论、矛盾论、中和论为核心的辩证思维,而西方人更推崇以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为核心的逻辑思维。

三、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比较
如前所述,当前对于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的比较最为大家所接受的观点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侯玉波所提出的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对比。

笔者也将以这个理论为主线,对于当前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变化论与世界同一论的不同
东方思维模式之中的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对待事物的看法应该采用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思维方式;而与之相对应的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倾向于同一性,即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他们只把注意力单纯的放在独立的物体或者是人上面,不把整体考虑在内,并且西方人的意识里面只要了解和了支配人和事物行为的规律就可以掌握一切。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尼斯贝特所做的一个简单的测验予以解释:尼斯贝特让他的学生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描述一幅他们看到的画有鱼缸的图片-----鱼缸中有金鱼在游泳,还有一些水草。

在这样一个测验中,亚洲的孩子们大多会描述整个图画,说他们看到画上有一个鱼缸,鱼缸里有金鱼在游泳,还有水草;而美国的孩子则只记得画中最主要的部分,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一条鱼。

(二)矛盾论与非矛盾论的不同
东方思维中的矛盾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任何一个事物都处在矛盾的过程中,比如对东方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便把阴阳的对立称作是道,阴阳相继,后来的是善,阴阳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转化最终构成世间之道,并以此来解释万物的变化和世间的变化,是通行无阻和永不停歇的,“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神,级数知来之谓占…….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经》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贯穿于历史之中,也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之中,以至于后来古训之中“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等都带有矛盾的色彩;而西方思维中非矛盾性则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

比如苏格拉底便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另外一种是痛苦的人。

”在西方人的眼里,一切都
显得是如此的泾渭分明,钉是钉、铆是铆,一个命题只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国的家族企业里面,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裙带关系,财务可能是老板的夫人,人力资源可能是老板的姐姐,市场总监可能是老板的同学……所有的一切都处在一个既矛盾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中,相对来讲,这种企业管理的艺术更多的来源于人情,而不是制度;而西方人他们很少会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做生意,因为在他们眼里,朋友就是朋友,这其中一旦牵扯进利益的因素,友谊可能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单纯,西方人很少能够接受一个人的身份既是自己要好的朋友,也是自己生意上的好伙伴的,他们对于一切都分得很清楚。

(三)中和论与排中性的不同
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对东方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比如《中庸》中便曾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天人合一最终希望达到“天性与人性”、“感性与理性”、“鬼神与圣人”、“外与内”的最终统一;而西方思想则更多的体现的是排中性,即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他们更倾向于一切按照既定的规则去执行。

在中国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中,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一些人在进入国有企业之后,一般如果不犯一些重大的政治性错误的话,基本上相当于抱上了一个“铁饭碗”,所以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压力;而在外企之中,生存的压力则要大得多,因为他们的用人只有一个标准:绩效。

能者上,庸者下,制度化、规章化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此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上,两者也有不同
西方思维方式的源头往往被认为是古希腊哲学,而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组织不甚严密,人们往往崇尚个性的发展,崇尚自由,崇尚英雄主义,使得西方社会逐渐成为一种以个人为特征的社会;而东方社会其中的儒学、道学更多的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整体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以集体(整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四、结语
由于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因此比较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不同,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判断两种思维模式孰优孰劣,
因为两种思维模式各有千秋。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我们更应该做明白的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我们应该通过比较研究,使东西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努力吸收西方思维模式的长处,比如西方模式中对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又如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方式引入中国的企业中来,通过绩效评估来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等等。

通过充实新的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秋田.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J].中国文化报,2001年第4版.
[2]尼斯贝特.思维的版图:东西方思维差异及其原因[N].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
[3]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张海花,杰夫.贝克.像中国人一样思考[N].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
[5]张海花,杰夫.贝克.像西方人一样行动[N].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年.
[6]张玉美.浅论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J].出国与就业,2011年3月.
[7]赵东海,唐晓岚.挑战中国人的传统思维[N].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