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 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
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 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 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 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 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 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 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 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1、人文主义的出现与发展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视作中国文化
的一大特色,“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 虑一切问题的根本, “以人为本”四个字最早出现在《管子· 霸言》 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 国固,本乱则国危。”
类似言论还有:
“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 产生。 先秦时期,“仁”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 “克己”、“爱人”、“力行”是三个基本原则。 总体特征: (1)不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而是教育 人“成人”。 (2)不是追求个性解放,而是以“礼”来提升人 的人格品味。 只有“成人”才能克服贪婪,才能张扬人性;只有 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才能使人成为“成 人”。
二、代表性人物观点简介
梁漱溟 林语堂 韦政通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 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 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 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 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 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 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 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 盟”,1946年任秘书长。
白话:
惟有天下至诚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
本性;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完全发 挥众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众人的本性,就 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挥万物的 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了;可以赞 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甚早,作为人文主义
韦政通,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哲学家、
政论家。主攻中国思想史,著作有《中国思 想史》、《中国哲学辞典》、《荀子与古代 哲学》、《董仲舒》、《伦理思想的突破》、 《儒家与现代中国》、《儒家与现代化》、 《中国的智慧》、《中国哲学思想批判》、 《现代中国儒学的挫折与复兴》、《胡适思 想纲要》等二十余种。主编《中国哲学辞典 大全》、《汉学研究》等。
4、梁漱溟的“伦理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本,讲究父
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追求群体 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 中心”很不相同。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注重和谐与中庸 三、富于安土乐天的情绪
四、刚健有为与经世致用
2、任继愈的“宗教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以
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儒、释、道 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 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3、李泽厚的“美学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 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密切 联系,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 罪感。
徐志摩评述道:“梁济的自杀是一种特殊价
值,梁济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随你叫它什 么吧:天理、义、理想或是康德的范畴—— 也就是孟子所说甚于生的那一点’而献出自 己的生命,因此这一行为具有不可磨灭的精 神价值。” 梁漱溟兄弟编印遗著《桂林梁先生遗书》六 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
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 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 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 观。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 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的内容: 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 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第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
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 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 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 《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 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 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 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 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 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赛珍珠序
自序
闲话开场
第一章 中国人民
第二章 中国人之德性
第三章 中国人的心灵
第四章 人生之理想
第五章 妇女生活
第六章 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第七章 文学生活 第八章 艺术家生活 第九章 生活的艺术 收场语
1、中国人的德性: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
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 2、中国人的心灵:智慧、女性型、缺乏科学 精神、逻辑、直觉、拟想 3、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公共精神缺乏、家 族制度、徇私舞弊和礼俗、特权与平等……
一、突出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
中国本来有“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
易》。《周易· 彖》曰:“刚柔交错,天文 贲· 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主义”一词,是英文humanism的译名,
英文的这个词来自德文humanismus,其最早 的源头是拉丁文的humanitas。1808年一个 德国教育家F.J.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 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论辩中,最初用德文 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 伏伊格 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 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 《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
简洁的表述: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
《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 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 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2、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化社会 十二、中国文化是兵文化(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 国的兵》) 十三、中国文化是孝文化(钱穆、谢幼伟) 十四、中国文化是隐士文化(蒋星煜《中国隐士与 中国文化》)
梁济(1858年—1918年),名济,字巨川,以字行。
广西临桂人。 祖先系蒙古族,巨川八岁时随母从山西返回北京, 嫡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氏寒灯授业。光绪十一年,举顺天乡试。清 末任内阁中书(四品)官职,十余年不迁。1906年 调京师巡警厅任教养局总办委员。民国之后,曾在 民政部供职。1918年9月27日,写《敬告世人书》, 11月8日,60岁生日前夕投积水潭(北京静业湖) 自尽,有遗书万余言。死后溥仪谥其号贞端。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基本观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 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 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 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 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 社出版。)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 长篇小说。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林语堂的《苏东 坡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梁启超的 《李鸿章传》并称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 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 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 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 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 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 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 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管子· 权修》) “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 “齐国百姓,公(指齐桓公)之本也” (《管子· 霸形》)
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三才说
《礼记·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 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矣。”
中国文化的特征:
一、广土众民 二、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力量既弱且强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缺乏宗教 七、重家族制度、家庭生活
八、学术不向科学前进 九、民主、自由、平等、法律观念淡薄 十、道德气氛持重 十一、中国国家类型特殊,它不是一国家而是一文
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 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 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 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 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 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
4、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
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司马云杰:《文化社 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5、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 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 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 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 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 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 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庞朴:《中国文化的 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的十大特征: 独创性、悠久性、涵摄性、统一性、保守性、
崇尚和平、乡土情谊、有情的宇宙观、家族 本位和重德精神
D、也有学者将中国文化概括为两方面,即内在特
征和外在特征。 外在特征有:1、统一性、2、连续性、3、包容性、 4、多样性; 内在特征有: 1、冯友兰的“哲学特性说”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 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了中华民族 特有的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 子的特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