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推进之重庆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1期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重点分析 (2)

【新型城镇化推进之重庆篇】 (2)

城市研究 (4)

【感性城市,好城市】 (4)

【城市建设应守住历史底线】 (4)

【停车设施规划有章可循】 (5)

【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要调整吗】 (5)

【广州以公交塑造公共服务典范】 (6)

【老旧小区管理改革迫在眉睫】 (7)

【优质教育资源输送仅靠增量难见实效】 (7)

【爆炸灾难过后的荷兰城市重生】 (8)

重点分析

【新型城镇化推进之重庆篇】

自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全国各地都经历了一轮城镇化高潮,也有很多议论,见仁见智,各有长短,近期的城市问题研究将进行典型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经验介绍,本期将围绕山城重庆展开阐述。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重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国家重大决策,实现重庆在全国科学作为的重要战略。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城九区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域,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领域创造性地推行了许多先行举措,其经验值得许多地区借鉴。

第一,激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2008年,重庆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启动了地票交易试点,实质是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基础上的制度创新,但又有所突破,不局限于一县一地,而是在全市8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行“地票”统筹。这样的制度设计,让大城市也可以带动几百公里外的农村,而不是仅限于城市的近郊区。农村闲置废弃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经过验收形成“地票”,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过去6年,重庆累计交易地票15.26万亩,成交额307.59亿元,成交均价稳定在20万元/亩左右。首先,该制度的优点是有利于保护耕地,近年来重庆耕地总量略有增加,估算到2020年重庆城市化率达到65%时,耕地可以增加100万亩变成3500万亩。其次,地票到交易所成交的价格扣除耕地复垦费等必要成本之后,按15:85的比例分配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既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进城农民工转户进城提供原始积累,还为农村危旧房改造、高山生态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提供重要的资金补充渠道。同时,重庆模式还非常重视底线保障,规定宅基地复垦必须是农民自愿,且经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农村公共用地复垦必须2/3以上成员同意,不得搞强迫命令。

第二,“以人为本”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首先表现在进城落户与农村土地退

出“脱钩”,即农民工转户之初,在城市立足未稳,从保护其权益出发,应尊重其意愿,允许其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并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这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城落户的意愿,近年来重庆落户了4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成为城市新市民阶层。其次,明确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并有固定住所”作为主要落户对象,转户后,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一步到位,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但同时通过科学设置落户条件,引导转户居民在大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按4:3:3的比例梯次分布,既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也防止小城镇就业和社会管理不堪重负。再次,建立政府、企业、社会长周期共担成本机制,经测算,农民市民化逐年支出的成本在企业、政府、农民工之间按4:3:3的比例分摊。最后,设定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目标,GDP考核改为“人均GDP”考核,同时研究市对区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分区县年度人口转移台账,支持都市功能拓展区与城市发展新区承接生态区人口转移。

第三,发挥好社会资本的融资作用,以降低政府平台融资风险。近十年,重庆“八大投”累计投资6000多亿元,其中,国债、各类专项资金等平衡掉一部分,通过土地管理和开发平衡了2000多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债务不到3000亿元。目前,“八大投”还有20万亩国有储备土地,还能通过污水处理、自来水供应和高速公路收费等平衡债务,整体信用良好。其核心在于抓好“三个平衡”,即:①资产与负债平衡,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50%-60%;②现金流平衡,每年承担的基础设施投资和贷款本息,与各种投入的现金流要平衡;③投入与产出、投入与资金来源要平衡,不管是完全市场化还是靠政府补贴,都要算好账。与此同时,重庆积极引入基金介入土地一级开发,该模式的优势是不需要土地抵押,由基金与当地国企或城投平台合资成立一家项目公司,可以绕过被严格限制举债的城投平台和土储中心等,形成“影子平台”,表面上并不新增政府债务。就产业发展而言,自2014年起,重庆市政府计划每年安排25亿元财政引导资金,连续安排5年,形成125亿元的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通过1:2、1:3甚至1:4的杠杆比,每年能够形成100多亿元投资,五年后将形成至少500多亿元规模。(TLM)

(注:凡是重点分析类别的问题,客户均可向安邦(ANBOUND)城市组提出要求,作出

进一步的讨论。其中包括相关资料的索取、评估意见和咨询具体的城市开发问题。安邦(ANBOUND)城市组对这一类别的问题将根据客户的客观需要,提供具体的评估意见和直接的帮助,方便客户的项目操作和工作思考。)

城市研究

【感性城市,好城市】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名为“感性城市”,其设计师用“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而在近日举办的深港城市与建筑双年展中,感性城市又从某一层面被阐述为好城市、人性的城市。简言之,感性城市侧重城市的肌理和尺度与人的生活需求,以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城市的简单定义,直管外在的表现是城市空间。从我国城市的实际现状来看,城市的形态更多表现为大量密集高耸的建筑及超规格的宽阔马路,辅以造价颇高的绿地建设,感性城市追求的空间微乎其乎,城市病频频发生,城市提升在发展与治病的矛盾中踟蹰前行。但从空间的角度,称感性城市为步行城市会更恰当、更为形象,这也暗含了人和城市的关系,城市要有充足的、生态的空间,人可在其中通畅漫游,而不是每天用在通勤的时间高达3——4小时。城市发展要摆脱现有的种种弊病,成为感性城市、人性城市、好城市,要给人提供漫游空间,需要在城市建设及更新中注重宜居概念,从城市肌理、城市规模及密度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同时要在现有政策方面寻求突破,如商住混合方面的规定应随着城市、人口发展等阶段性调整,而且城市的不同功能需要进行整合,以保证在相对城市密度内人的生活、社交、休闲、工作等各种需求的实现,最终促进城市向以人为本回归。(ZJ)

【城市建设应守住历史底线】

汉代古墓群圈为养牛场,唐代古城墙拆建公路,洱海湖泊填建别墅等等,因城市建设而消失匿迹的历史遗址一桩桩不断发生,而近日关于已有600年历史的南京明故宫遗址上商业项目正在火热开发中的消息,更是引发了焦灼的热议。无论遗址完整还是残破不堪,其考古及历史文化价值应该是毋容置疑的,但为商业项目开发而让路也是问题颇多。既有相关领域专家在保护工作的缺位,毕竟项目开发至今,文物保护专家的质疑声音几乎不存在,也有公众关注度和参与度的欠缺,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不到位,如文物部门的“秘而不宣”、规划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