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的文化内涵
体育的文化内涵
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这么简单,它还是精英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课程!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因为这完全违背中国几百年来的常识。虽然我这种说法,才是最符合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真正教育精神的。简单地说,古代的皇家教育机构一直称为保傅:保就是保其身体,傅就是傅其德义。显然,古代皇家的精英教育理念,是认为皇子们的身体训练和体育教育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此太子太保,也就是皇家体育教师的地位,排在太子太傅-----这位皇家文化教员的前面。
作为皇帝及其周围的高参,他们非常深刻地知道:很多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所必须的,以及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素质,是无法通过读书和上政治课来学习并拥有的。只有通过体育课才能学到。
如果理论化一点,文雅一点,复杂一点来说,古代的中国文化一向坚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曾经是一个各方面都极为进取和积极向上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极为务实的民族。当然,这已经是过去时了。
中国古代书生追求的人生三大成就,分别是立功,立德,立言,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事第一,人品行为第二,会读书写文章第三。三个都好,都干出了成绩,才是很了不起的真本事,才没有枉活一生。
可见古人没把会读书当成多了不起的事情。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当一个人会做人会做事后,还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这时候才需要学文。如果只会读书,说大话的呆子,是会被笑话的。古代说他们是酸儒腐儒,就是说他们像变质了的酒,或者腐败了的食物一样,是需要丢弃的人类垃圾。
现在的人早就不记得这些真正宝贵的传统了。因此我说体育比读书和听课学习更重要听起来像个怪物。人们会怀疑我是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或者调查一下我的背景,是不是代表某某运动体育团体说话。在中国,很多人说话往往不使用脑子,而是用屁股来说话----坐在什么位置上,就说什么话。换了位置,就换一套说法。因此这样来怀疑我也可以理解。遗憾的是:我没有任何体育利益团体的背景,反而,我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正宗的文人。
中国宋明以后的近现代传统,对于涉及需要评价人体自然能力方面的用词,往往倾向于负面:比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于读书人勾画的理想形象,就是文弱书生,白面书生,就是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相公,如果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好像就不太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当然,上面这种说法太直接了不太好听,换个词汇就理所当然了:同样含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难道不就是中国读书人长期以我陶醉的荣耀之语吗?
我认为中国优秀的读书人传统,就是中断在朱熹老先生身上的。当然,他前面还有个董仲舒,是部分中断了中国文化道统的腐儒先驱。由朱熹开始,创造了中国书生的文弱和阴柔,以及虚伪的人格,外加自卑和自傲混合一起的怪物文人的光荣时代;与先秦时期慷慨激昂,善于且勇于进取的读书人完全不同了;也和盛唐时期李白等文人喜欢写诗,同时也喜欢舞剑和从军不同,与经常做边关梦和万户侯理想的唐代诗人、文人们也不同了。
宋朝以后的读书人,越来越失去了阳刚之气,越来越阴柔和文弱,开创了中国书生的现代形象,一直持续至今。朱熹本人,也为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典范的成功经验,据说就是终身不问家事。什么事都不做(可能也不会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至此甚也。别忘了此君尊奉的儒家祖师爷孔子,可是什么事情都会做的(多能鄙事),而且力能举鼎,史书上说他可以把城门都扛起来。哪里象朱熹这种躲在书本里不肖子孙的没用样!此人自称儒家的信徒,,装出一副道学先生的样子,自居为儒家道统的传人,实际上却处处违背孔子的教诲,
可见宋儒的虚伪!
但是走样了的朱记儒家思想依然统治了中国人几百年来的思想观念:这个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读书人,一定得弱不禁风到手无缚鸡之力,才像个读书人的样。不会做事,不屑做事,就是读书人的气节。赳赳武夫,本来是形容很雄壮男性的正面词汇,我想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很具有雄性气质,很性感的男性特征吧?但是现在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糟糕的是,由于我们读的书都是文人写的,这种流弊经由书本,就变成了中国人现在的传统,深入到了国民的灵魂深处。
于是,不仅仅是文人:只要是稍有些档次的中国名流精英们,也都以示弱为贵。出门一定要坐车,即使只有几步路;上楼一定要坐电梯,即使只有一层楼。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一定要随从代劳,这样才有面子。你没看到现在年纪轻轻的大学生们,考上了秀才,就施施然来上学了,背后的奴才---他们年纪不老小的父母们背着行李,箱子,殷勤地,心甘情愿地送这些少爷小姐们来读书。这正是继承了这种吴用的书生传统。
武汉大学有一个大学生,跟我学过两年。此君家庭情况不够好,大约无法提供她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学校上学期间需要打些小工,做做家教来补贴日用。这本来很正常,武大很多贫困生都这样。但是有一次,她却愤怒伤感地对我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过她,这个世界非常冷漠。她的父母和亲人,周围的所有人都没有帮助她,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努力。因此她将来,也不会在乎这世上的所有人。
我当时听后大为惊讶,说:这二十几年,你没有织过一寸布,好像也没有少过衣服穿吧?看你的衣服档次,比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好得多。而且,你也没去种地种菜,看你长的也挺好的,很健康的样子,可见这二十年没人饿着你。你不耕不织,不稼不樯,却一直衣食无忧,这个世界把你好吃好喝的供养到现在,还让你上了名校,比别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可你居然还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你!也太没良心了吧?
可能她的理论就是:因为我会读书,所以世界就应该跪在她的面前,把它需要的一切都奉献上。这其实就是继承了朱老夫子的人生理想,我能说她不对吗?连某高考作文满分的学子,因为总成绩太差只能去上技校读书当工人,都被国人批世界太冷漠,没给别人机会。这个武大的高材生批评世界太冷漠,不是更应该吗?虽然国外名牌大学的耶鲁博士都可以出去当厨师,当司机,别人认为很正常。在中国,此君居然会读书,会写文章,还不把她好好供起来,实在是太对不起她了。
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下,中国也就没有真正能做事的实干型精英了,数百年来积弱日久,变成了一个温顺无能的羊国家。16世纪的欧洲传教士记录了这样的文字:日本人骁勇,是天生的战士。中国人则沉迷于安逸,性情温和柔顺,又不知习武。因此中国虽大却很容易征服。
而留下这个记录的时代,还正好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和强势的时代,明朝中后期的天朝大国之时。这个很有见识的观点,不久以后就被清军入关,以及八国联军到甲午海战,以及后来的中日战争等事实一再证明。中国人的弱不禁风和沉迷于安逸,难道现在不是吗?明,清两朝,都是在我们最富裕,自以为最强大的的时候突然崩溃的,我们今天已经学会了这个教训没有?能够脱离几百年前的评语吗?
与此同时,英国的精英阶层,也就是绅士们,不仅讲求学富五车,但绝对不能是书呆子,他们更强调要有很强的行动力,甚至还要精通剑术,否则就无法参与绅士的荣誉之战:决斗!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培养出了自信自强,优雅而坚强的英国绅士,成为后来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以很少的人,统治和管理了庞大的世界。英国的管理人才,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道!直到最近几十年,这个大英帝国才开始衰退。而英国的精英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很有创意地捡起来了,白人的这个强人教育传统并没有衰落!
中国的文人,事实上很多是很无用的。这样的观念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属于行动力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