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憧憬
对于这么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本班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复杂情况,如何更好的交流配合;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无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手段,甚至跨学科的交流配合都是空前,大量的著作想法不断地更新着我们,无论是从传统上课形式到数字化的转变,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契合,都对大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去接受改变,走在时代的前沿。
因此希望这节课能交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新事物,新思想,通过对比研究的手段,如何更好的内化到每个个体。阅读书目和文章是否能考虑提前发布,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某一周因其他突发事宜无法准备课程资料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后感该文出自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可见其学术价值非同小可。本文共有参考文献101条,被后续引证35条,作为本世纪初的对比语言学阶段性著作,可读性非常强,也为后续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章总结了上世纪截止2001年近百年时间段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以1977年作为分水岭,阐述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个人之言到学科研究的过程,从对比实践为主到有自觉学科意识,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分析,总结了汉英对比在20世纪巨大的突破,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选择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该学科的入门代表作,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文章发表到今日的15年间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各类学科技术、跨学科交流、论文撰写更是突飞猛进,新的想法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作者现如今更是业内脍炙人口的学术大家。因此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我们学习英、汉教学,特别是在两者对比研究下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比及对比史的研究,整理了国内外语言大家们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著作,从德国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开始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Otto Jespersen)促使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则是马建忠先生及其代表作《马氏文通》开始。第二部分是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不同于第一时期没有明确学科目标的研究,这一时期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说和研究成果后,大家们(刘重德、高明凯、林语堂、王力、吕叔湘、黎锦熙等人)重新开始认识汉语语法研究。本文详细的论述了上述大家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无论争锋相对亦或求同存异,这一时期都是汉英对比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三部分是1977年以来的对比研究鸟瞰,以整理收集文献数据作为有力支撑,做到了用数字说话的严谨学术态度,其中截止2001年6月,所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的论文为1374篇,其中1977年后为1353篇;专著和论文集为92部,其中1977年后为82部。通过对比后不难看出1977年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交流手段的提升,前一时期的成就进行了快速的整理总结,并得出了定性定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伍铁平、许余龙、胡文仲等教授在今时今日学界中已享有泰斗地位。
文章第四部分是核心,因此这里单独列出来。这一部分是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第一趋势是整合了随着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汉英对比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学术团队建立和专题论文集的编纂方面颇有建树,另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是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另一大趋势是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这里系统的展开论述,以刘宓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开始不断地深入地对这门独立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探索,遵循共时性、层次性、等价性、同一性等原则,使得学术理论氛围越来越浓,学术界也备受关注;第三大趋势是自1977年以来,学科从微观走向了宏观,简单来说脱离了小点的研究转向大方向的探索,语言层面的提升,结构向思维的转型,其中特别一提的是申小龙教授不
仅作为当时文化语言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更是今日我们诸多学子爱上对外汉语文化的领路者,包括徐通锵及本文作者潘文国,都为该学科的转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第四大趋势就是宏观研究的同时微观研究程度加深,在细微小点上下的功夫,做出的成果更多,微观与宏观结合,并且巧妙吸收国外理论成果,其中理论研究的共同性和针对性,使相应的微观研究进步飞快;这里一趋势与上述紧密联系在一起,即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文中也提到熊学亮教授的书,并且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成功运用认知心理学、图像性、语言共性等理论,这样的跨学科也是当今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第六个趋势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以汉英对比作为参展已经出现的理论和方法就有不止三十四种之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百花齐放,成就了这数十年来学科发展的繁荣景象,衍生一步来看,从2001到2017,年,更多的理论方法频繁产生影响深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这门课程不仅承接了百年的积淀,更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成果的汇总学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言归正传回到第七大趋势,是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的关注,在潘四条杨六条的建议下,关于外语界和汉语界两张皮互不往来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空间,但是就近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相关会议层出不穷的趋势来看,已经有了巨大转变和发展,这里也是以后人角度肯定了潘先生论断趋势的正确性;最后一趋势就是汉语主体意识的觉醒,跳出文章先来简单展望一下大趋势,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初到今天,每年汉语的学习者和从教人员都是倍数增长,今天在汉语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预料,因此回到文章最后一趋势,随着汉语和英语自身研究的加深,对比语言学仅承袭以往积累,更能够兼有两者之长,虽然在前些年汉语理论研究多依靠外来理论,但在近些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后进步飞速,使得学科前景一片大好。
文章作者潘文国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史、中外命名艺术、西方翻译理论、哲学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对于华东地区的对外汉语事业,乃至全球的汉语推广事业都是功不可没的。这里要对那些学界辛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家学者们报以崇高的敬意,在感谢前辈们无私奉献、钻研学术的同时,我们也应秉承这种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没看的书籍文章还有太多,没学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一定要居安思危,踏实进取,在对外汉语领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