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
1.教育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发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计划性和可控性。
4.教育的概念(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
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担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
是有一定标准、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教育的特征教学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教学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6.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
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9.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发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首先,培养人才,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基础和条件;其次,帮助形成新的观点、态度、行为和习惯,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生产节奏;最后,产学研结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换,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首先,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其次,创造、更新人类文化;最后,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
10.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关关系。
高等教育的纵向结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层次。
高等教育的横向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不同学科可以分为不同专业。
11.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专业性和广博性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是以知识的广博性为基础的, 是专业性与通识性的结合。
12.中西方早期大学的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古希腊的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
13.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欧洲的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源头: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萨莱米大学、蒙彼利埃大学。
19世纪前称为传统大学(中世纪大学),19世纪后称为现代大学。
中世纪大学特点: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中世纪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相当距离的体现:①自主自治的办学观(主由学者自己处理事务以及开展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活动)②学术自由的治学观(大学学者享有很大的空间去论辩各种学术问题,坚持学术的独立性,不介入实际的政治活动)③大学部的民主管理(学生制定制度来管理生活,可以投票选举院长、雇佣教师,教师也在教学、考核等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
14.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的大学教育:大学教育走向世俗化,教学容强调关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文知识,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愚昧和无知,推崇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人。
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大学功能转向科学研究、用科学知识来培养人;高等教育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之中,大学的层次和部组织也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
(现代大学的诞生:)德国柏林大学:宣告现代大学的诞生,1810年,教育大臣洪堡+哲学家费希特,确立了“学术自由”、“科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育人”等现代大学理念。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大学:在原有的育人和科研基础上,增加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
代表:美国,1862,《莫雷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奈尔大学开始,《莫雷尔法案》:授权政府统购赠地划拨款方式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当地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赠地学院运动”。
威斯康星思想:大学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15.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学校产生:夏商时代,有大学、小学之分。
大学的开始:汉代。
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洋务运动创立的“京师同文馆”
16.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密不可分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保证。
培养人才:始终保持着育人的功能,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高等教育也承担了新的使命-致力于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从科学研究进而发展到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科学教育在倡导之初就包含有将其技术服务于社会的用意,科学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者关系:三个职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科研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
社会服务与时间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发展。
17.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专才和通才的关系。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平等和效率的关系。
18.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
专才教育:大学按照学科和社会分工情况,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也进行相应的分工,设置不同的专业,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专门化的领域里工作学习。
缺点:导致人的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的片面性。
通才教育:主学习“普遍”的知识,即掌握对各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相互影响以及各自价值的综合看法,学会找到事物的相对特性,能够通盘考虑。
缺点:知识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剧增加,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已非易事,而融通更难。
高等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实现知识的通博与专精相结合,这仍然是高等教育的难题。
19.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
主要区别于受教育者覆盖面的宽窄。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英才教育,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高校成为统治阶段服务的。
大众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属于大众教育,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业的建设者,包括部分的国家未来的管理者。
今天,在世界和我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教育阶段,15%~50%以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
20.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平等和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价值取向。
高等教育平等包括3个方面容(瑞典著名的教育专家胡森):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受教育结果的平等。
高等教育的效率包括部效率和外部效率:部效率:某一教育系统通过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
量所培养学生数量;外部效率: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关系: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是存在矛盾的,我们做出的选择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21.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有以下几方面规定:社会义务: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管理: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组织者;心理定向: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22.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专业知识的发展。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人文地理、文学、美学等);条件性知识的发展。
(必要的教学科学知识,比如教与学的理论与方法等);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产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育教学能力:设计教学、表达、交往、机智、研究、反思评价、创新等)。
23.影响高校教师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社会环境:教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成长与专业发展难免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校文化:教师任职所在的学校对教师职业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个人的家庭环境、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对教师从教产生特殊体验的“关键事件”等对教师影响。
自我更新:强调教师专业自主性发挥。
24.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
时限: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特点:具备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
“虚拟关注”阶段。
时限: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特点:思考对合格老师的要求,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学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萌芽。
“生存关注”阶段。
时限:新任教师,特点:产生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
“任务关注”阶段:时限:渡过初任期,决定留任,特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由只关注“生存”技能,转到更广泛的专业发展上来。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特点:专业发展动力转移到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和职业升迁的制约,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
25.高校教师成长的途径:专业学习:在职前所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师训练,以及职后为了提升自我价值重新“回炉”进行深造两个方面。
专家引领:由德高望重的名师名家给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伴互助:高校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
个人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反思,可以促进高校教师的能力发展。
26.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育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专门人才。
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和社会发展社会服务:通过教学和科研直
接服务社会。
27.高等教师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
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
学缘结构:是指教师毕业院校的比例结构情况。
在高校要求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28.学生的本质:学生是人,是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通过学校生活获得各方面的资源,促进自己的发展。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9.影响学生发展的3个基本因素:家庭:家庭是学生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后盾。
学校: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规定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同辈群体:在同辈群体当中,学生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0.大学生的特点:身体的特点-处于17-23岁,身体发育已经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
心理特点-迅速走向成熟却尚未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不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感丰富多彩但波动性大,意识水平显著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思想价值取向多元发展但矛盾重重。
学习生活特点:主动性-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是积极主动的。
开放性-大学生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开放性的关系,外部影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的成长与外部的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独特性-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立认识世界的方式、态度,也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在感受。
创造性-萌发新思想、提出新观念或对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31.高校师生关系的具体容:(1)教育关系师生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是传递知识的主体,知识:客体(2)心理关系,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友好的认知关系是情感关系的基础,而和谐的情感关系是认知关系的润滑剂。
(3)道德关系,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践行道德规,承担道德责任的关系。
32.高校师生之间“主体间性”关系。
平等关系-不局限于表面的言语交谈,而是双方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彼此聆听和讲述的关系。
互相尊重-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共同分享-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知识的过程。
彼此批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才可能真正地掌握真理和获得智慧。
33.对教学容选择与组织的不同观点
学科中心论: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要以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教学容,在容编排上要重视知识体系本身的
逻辑程序和结构。
代表:永恒主义课程论、要素主义课程论
学生中心论: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倾向等为基础来设计、组织课程,即以学生经验为中心。
代表:经验主义。
社会中心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技能,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34.教学容的涵学校传输给学生的(9个)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5.高校课程课程的组织方式——根据教学容的组织划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的功能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根据修习的要求划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36.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除了专业的设置必须在国家规定的专业目录下选择外,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都可由高等学校自主开展建设工作。
37.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基于对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对课程要素的优化组合;课程设计就是对目标和容或学习经验的选择确定。
旨在确定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形成课程的设计结果。
38.我国和美国课程方案的不同体现:我国课程方案:体现为教学大纲,指导老师上课,主要对象是老师;美国课程方案:体现课程标准,对学生做出课程说明,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一些。
都包含三个部分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与组织课程容;选定教材。
39.关于课程设计方案实施的三种认识: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的执行方案的过程。
)相互调试取向-(可根据学校或班级情境在课程目标、课程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变。
)创新取向-(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在情境中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
40.课程的概念:与一定学科相联系并由教师教授的具体课程组成的显性课程。
41.课程容与教学容的关系:课程等同于教学容,教学容概念;课程大于教学容,还有对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等;课程小于教学容,是学科的同义词,比如语文课程。
42.我国目前高校课程的现状;课程价值观—从学科本位转变为社会本位。
课程体系—表现为统一大于多元。
课程容—分科多于综合。
43.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
(1)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容: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涉及围应该是宽广的、全面的。
(2)课程体系强调基础化、弹性化:整个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课程的结构更加弹性化,增加选修课数量。
(3)以学科整合带动课程综合化,在分科的课程外适当地增加融合课程、核
心课程,帮助学生在知识体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44.高校教学活动的涵;广义上: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活动。
狭义上:发生在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知和实践过程。
45.理解教学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建构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课程资源拓展过程。
教学活动是预设性和生成性辩证统一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科学性和艺术性彼此交融的过程。
46.高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从教学活动的目的来说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从教学活动的容来说具有发展性特点,发展性特点体现为教学诸功能的有机统一。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来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针对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平实的、贴近教师真实生活的、能够日常化的,而不是另类的。
从教学活动的方式来说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教学主体互动以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互动是多元的,表现为多容、多形式、多维度、多情景。
47.高校教学活动的规律:教学相长性——阐明“教”与“学”关系: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
教学发展性——阐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和智力发展之间的在联系。
教学教育性——揭示教书和与人之间的在联系。
48.高校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9.高校教学活动的策略。
知识呈现的策略—包括讲师讲授、直观演示两种类型。
信息沟通的策略—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来实现。
巩固知识策略—需要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教师适当需要从旁边做出适时的指导。
组织管理策略—教育者通过对教育活动的管理,创造一种教育秩序,以使教育者的指导富有成效。
50.教学评价的涵:评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是由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进行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活动。
51.教学评价的功能;鉴定分层功能(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例子:高考)反馈调节功能(评价活动或多或少带有反馈功能,下一次教学工作调整依据)激励导向功能(评价中取得优秀成绩者,心里获得满足,推动更加追求进步。
)教学功能(教学环节本身包含了评价环节,师生通过评价活动,积累教育经验。
)
52.教学评价的原则:求真尽力确保评价结果和客观事实相符合;至善在评价中关注教育的价值、教育评价的价值;尽美尽力去追求评价目的与
评价方法两者之间的自洽与融合。
53.教学评价的类型:
按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外确定一标准,评价每一个对象);相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群体中选出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评价标准,去评价其他对象);个体差异评价(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或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
)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使教学活动适合学习者,对学习者进行认知、情感或技能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了及时了解阶段性教学的结果以及学习者学习进展情况而开展的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活动,);总结性评价(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评价的表达可分为:定量评价(运用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学的方法,对被评价者的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定性评价(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方式,以描述性的语言,对被评价者的状态与性质进行评价)
54.高校常见的教学评价活动与检测活动——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活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对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评估。
)专业认证(由专业认证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
)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活动:院系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学督导。
55.新兴的学生评价方法——学习契约(自主学习的评价方法,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设计的书面协议,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容,学生达到目标后,对照契约上的标准进行自评、互评、他评。
)量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评分细则,给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
)
56.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评价方法(1)课堂观察(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督导员、同行、教学管理人员,形成3中对应的评价方式,督导评价为核心。
)(2)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学生的考试成绩,各类竞赛的获奖成绩,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3)学生评教(学期中、末,学生对老师的师德、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4)教师的自我评价
57.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倡导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解决问题,最终使个人得到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重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价值、主体、标准与方法的多元化);现代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
58.备课的步骤:学期备课(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教学进度,安排全学期的教学容、教学活动);单元备课(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考虑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实践活动);课时备课(确定本课时的教学进程,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板书与课堂练习)
59.备课的容(四备、四写):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备教师自己。
四写:写教学进度计划、写单元教学计划、写课时教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