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
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D、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1)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2)在诗体形态上,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相结合。即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
(3)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渲染、铺陈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节奏分明、声韵铿锵。
(4)经常使用“楼梯体”,并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郭小川的诗歌
郭小川(1919-1976)河北丰宁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奔赴延安,1945-1948年他被派到家乡的丰宁县当县长,曾带着县大队四处作战。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作。“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郭小川的长篇叙事诗,背景一般都是战争年代,但是这些诗大都回避对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表现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比较多地思考了在革命、战争中人性、人的感情的位置,如何处理爱情、人性、人的同情心等与革命、战争的关系。《白雪的赞歌》
《望星空》
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总之,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是很不协调的
●《望星空》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这完全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
而是一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
●这样消极地抒写个人主义的幻灭情绪的作品,怎么能出自一个共产党员诗人之手
呢?这样的诗歌难道能够起着坚持总路线、大跃进的精神和人民的冲天干劲的作用么?
●萧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
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采用过楼梯式,散曲体,辞赋体,半格律体。《致大海》等采用自由体,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信天游民歌的变体,等等。这种探求形成了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贺敬之
创作概括:
贺敬之(1924-),山东枣庄人。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活动,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赴延安,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的诗歌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抒情短诗。表现对某些事物的感受,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民歌和古诗韵味浓厚,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梳妆台》。
二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
贺敬之诗歌艺术特点:
一.贺敬之的诗是时代的颂歌。以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的重大的事件、主要的生活内容,而不去吟唱那些与人民无关的眼泪和悲伤。《回延安》表现延安的巨大变化,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十月颂歌》是对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二.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浪漫主义风格突出。
三.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体”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
异: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
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