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常见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脾大 (1)
概述 (1)
病因 (1)
症状 (1)
诊断 (2)
治疗 (2)
维生素D缺乏 (2)
概述 (3)
病因 (3)
症状 (3)
诊断 (4)
治疗 (4)
预防 (5)
冻疮 (5)
概述 (6)
病因 (6)
症状 (6)
诊断 (7)
治疗 (7)
预防 (7)
脾大
∙概述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
概述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

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

病因
1.感染性
(1)急性感染;
(2)慢性感染。

2.非感染性
(1)淤血;
(2)血液病;
(3)结缔组织病;
(4)组织细胞增生症;
(5)脂质沉积症;
(6)脾肿瘤与脾囊肿。

症状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6)水肿和腹腔积液见于慢性右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脾大的原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X线、CT、磁共振、内镜、下腔静脉造影等。

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是是采用手术切除脾。

切除脾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维生素D缺乏
别名:Vitamin d deficiency
∙概述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概述
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摄入不足
(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
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危险因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智力发育和身心健康。

病因
由于先天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多胎、孕期营养不良),维生素D摄入不足
(紫外线照射不足、饮食缺乏维生素D等)和慢性消化道疾病造成的维生素D
吸收不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维生素D缺乏。

症状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紊乱,造成以骨代谢和发育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1)早期:一般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主要是非特异性症状如夜惊、多汗、盗汗、烦躁、生长迟缓(生长速率低减)、进食差、睡眠不好。

已有血生
化改变。

(2)活动期:突出表现在骨骼营养和发育不良。

6个月以下婴儿:以颅骨体征为主,颅骨软化、方颅。

6个月以上婴儿:以长骨干骺端体征为主,肋骨串珠、手(足)镯、下肢、胸廓、脊柱畸形。

前囟门关闭延迟。

多种血生化改变。

(3)恢复期:经日光浴/紫外线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骨骼病变恢复。

不同程度血生化改变。

(4)后遗症期:多出现在2~3岁以后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值恢复正常,但可见遗留的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见于小婴儿。

主要原因是在维生素D缺乏的进程中甲状旁腺功能过度应激造成应答迟钝,不能有效调节血钙水平到正常范围。

(1)症状:突发无热性惊厥、喉痉挛、手足搐搦发作终止后一切如常。

上述症状多见于冬春。

(2)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和陶瑟症阳性。

诊断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症状仅供参考和提供诊断方向的线索和提示。

主要诊断指标为血清25-(OH)D3、血生化指标、X线骨骼干骺端变化。

(1)病史:营养史/喂养史,生活方式中存在有维生素D摄人不足、吸收障碍等原因。

(2)临床症状:1岁内典型或不典型的症状。

(3)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早期:血清25-(OH)D3明显降低(<10μg/L)、血磷降低,血钙可正常。

长骨骨骺端X线可正常,可见钙化线不整齐或出现小沟。

活动期:血清25-(OH)D3明显降低,甲状旁腺素水平增高,血钙稍低,血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长骨X线见骨干干骺端呈毛刷状和口杯状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

恢复期:血生化仍不正常。

长骨X线骨骺端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为恢复的特征性标志。

后遗症期: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正常。

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溺症
(1)存在活动性佝偻病。

6个月以下的婴儿、早产儿、人工喂养儿多见,
春季发病多。

(2)抽搐:6个月以上婴儿多见,常为突发性,多数为全身抽搐,亦可局
限于某一肢体或面部肌肉。

抽搐数较为频繁,神志清楚,不发热。

(3)手足搐搦6个月以上婴儿常见。

上肢手腕屈曲,手指伸直,拇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足趾下弯呈弓状。

意识清楚。

(4)喉痉挛:见于婴儿。

声门及喉肌痉挛吸气时发出喉鸣音,严重时可因窒息死亡。

(5)Chvostek征,腓反射、Trousseau征仅在检查时出现。

(6)血检查:血清总钙浓度<1.75~1.88μmol/L(7~7.5mg/dl),或钙离子<1.0μmol/L(4mg/dl)。

治疗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维生素D制剂治疗:注意“生理剂量、生理途径“的原则。

以口服为主,重症有并发症或口服有困难者才考虑肌注,但一定要谨慎,不得超量,严防中毒。

早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 125~250μg(5000~10000IU)
活动期:每日口服维生素D 250~500μg(10000~20000IU),连续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每日10μg(400IU)。

重症有并发症或口服有困难者,经多方研究后慎重肌注。

早期:肌注维生素D 一次7500μg(300000IU),3个月后改口服预防量。

活动期:肌注维生素D 一次7500μg(300000IU),可根据情况隔1个月重复一次,计1~2次,然后改口服预防量。

恢复期:遇恢复期在冬春季者,按初期处理。

已用足量1~2个月仍不见效者,应与抗维生素D 佝偻病加以鉴别。

有肝肾功能异常者宜选用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

(2)钙剂:在维生素D 治疗时每日服元素钙400~600mg 。

2.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1)补充钙剂:10%葡萄糖酸钙5~10ml 加等量10%(或20%)葡萄糖液静脉缓缓推人,速度不可过快。

全量推入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必要时一日可重复2~3次;已有输液者,可将葡萄糖酸钙加入静点。

病情稳定后改口服10%氯化钙5~10ml ,每日3次,与等量开水稀释后口服,一周后改口服其他钙剂(元素钙400~600mg )。

伴有低镁血症时应补充镁,25%硫酸镁每次0.25ml/kg ,肌注,每6小时一次,直至症状控制。

(2)同时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者,于抽搐控制后用维生素D 治疗。

预防
1.母乳喂养,加强三浴锻炼(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加强户外活动(包括小1 母乳喂养,加强三浴锻炼(日光浴、水浴、空气浴);加强户外活动(包括小婴儿,冬季户外晒太阳等措施);养成“均衡膳食、自然食物、终生服奶”的良好营养行为。

2.有维生素D 缺乏危险因素的婴儿可口服维生素D ,于生后1~2个月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10μg(400IU);早产儿自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每日口服20μg(800IU),自第4个月开始每日口服10μg(400IU)。

3.钙剂补充:自饮食补充钙仍不能满足需求的、有佝偻病危险因素的儿童在医师指导下“按需添加”钙剂。

冻疮
别名:Chilblains

概述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
预防
,要进技术资高中资
概述
天气寒冷引起局部皮肤血管收缩、组织缺血所致。

相关因素包括潮湿环境、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鞋袜过紧和缺乏锻炼等,部分患
者可能与遗传有关。

部分患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患有
冷球蛋白血症。

病因
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潮湿和冷风的刺激可使病情加重。

症状
冻疮好发于初冬、早春季节,以儿童、妇女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多见,这些患者常伴有肢体末端皮肤发凉、肢端发绀、多汗等表现。

皮损好发于四肢末端、面部和耳廓等处,两侧分布。

皮损持续3周左右而缓解,严重者可持续整个冬季。

典型的皮损为局限性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边缘鲜红,表面紧张。

触之较柔软,压之可退色,压力去除后颜色
逐渐恢复。

如果受冻时间较长,局部组织缺氧及细胞损伤较剧,可出现水疱、
破溃、糜烂、溃疡,愈后留有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萎缩性瘢痕。

自觉瘙痒,
受热后加重。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多见于女性的股部。

临床上有特征性呈蓝红色有浸润性的斑对称分布在过度肥胖的股外侧,偶尔有继发性溃疡和常合并毛囊性角栓。

这些损害完全与冷暴露有关,且在温暖环境巾显著消
退,国外发生者常有骑马嗜好此外,冻疮还可与脊髓灰质炎、白血病前期、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冻疮型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伴发。

诊断
1.初起时表现为局限性红斑或青紫色肿块,触之冷凉,压之退色。

2.以后肿胀加剧,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

疱破后形成糜烂
溃疡,有渗液或结黑色血痂,愈后遗留瘢痕或暂时性色素沉着。

3.早期无不适感觉,或局部有麻木感,以后有痒、胀和灼热感,暖后尤甚,有溃疡时则感疼痛。

4.好发生在手足背面、足跟、手指、足趾及耳郭等处。

常对称分布。

5.经常在初冬季节即开始发病,气候转暖可自愈,次年冬季常再发。

6.多见于儿童、妇女或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

7.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其他寒冷过敏性疾病,或有家族性。

8.必要时进行冷凝蛋白检查。


治疗
1.系统治疗:口服烟酰胺(50~100mg ,每日3次)、硝苯地平(10~20mg ,每日3次)等血管扩张剂;丹参(20mL)或脉络宁(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静脉滴注,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盐酸山茛菪碱(5~10mg ,每日3次)、维生素E (200 mg ,每日3次)、维生素C (200mg ,每日3次)和己酮可可碱(商品名潘通,100 mg ,每日2~3次)均有一定的疗效。

2.局部治疗:未破溃者可外用复方肝素软膏、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辣椒酊、维生素E 软膏、复方山莨菪碱软膏等。

可用桂附煎药液浸泡患部,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边浸边用药渣揉搓患处。

方药组成:桂枝、红花、附子、荆芥、紫苏叶各20g ,加水3000 mL ,煎沸,稍冷后用。

已破溃者外用5%硼酸软膏、10%鱼石脂软膏或1%红霉素软膏等。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2.遇冷时注意防冻保暖,防止潮湿,不穿着过紧鞋袜; 3.受冻后不宜立即用热水浸泡或取火烤烘; 4.伴有其他相关系统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5.对反复发作冻疮者,可在入冬前用亚红斑量的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局部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一疗程15~20天。

盒处试过程动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