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表热量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w土壤容积热容量,
► t为时间间隔。 ► k为土壤导温系数。 ► S1为各深度温度分布特征函数, ► S2为10~20cm处土壤温度变化的特征函数。
第五节 冷热源
► 如果地表有热量向大气输送,称这个地区为
地面热源,反之地表从大气得到热量,称这 个地区为冷源(热汇)。 ► 我国冷热源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 冬季:热源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零等值线 在40~48º N之间,北部由于地表积雪反射率增 大为冷源;南部为热源,四川盆地的云雾和 阴雨较多,出现大低值中心;青藏高原的东 南部旱季辐射加热作用较强,为热源;高原 的主体部分也为热源区。
► 假定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为100。 ► ①经大气、云的吸收,反射和地面反射,被地球吸
收的只有51(长波辐射为21,潜热输送为23,感热 输送为7)。 ► ②被云、大气反射回太空的为30 ► ③被大气中水汽、尘埃、臭氧、云吸收的为19 ► ④地面反射的能量为51(⑤大气吸收为45,⑥透过 大气射向太空的为6) ► 所以共吸收的量是:③+④=70 ► 共向太空放出的量是:③+⑤+⑥=70
► 地面与大气之间的潜热输送的特点
► 1)在海陆分界处,洋面和陆面的潜热输送相差很
大。这是由于大陆和海洋上净辐射的不同引起的蒸 发力不同;大陆上由于地表水分的限制,制约了潜 热的输送。 ► 2)大陆表面的潜热输送具有明显的非带状分布特 征。在充分湿润地区,潜热输送随净辐射自高纬向 赤道增大而增大;在干旱地区,潜热输送随干旱程 度的增加而减少。 ► 3)大洋上潜热输送年总量的分布与洋面净辐射的 分布基本相似。随纬度上升而下降,暖流所经处使 潜热明显加大,而冷洋流作用的地区,潜热输送偏 低。使潜热输送的带状分布特征遭到破坏。 ► 4)我国年平均潜热输送通量等值线基本呈纬向分 布,由南向北递减。这是因为南方较北方潮湿,且 温度较北方高;低值中心在塔里木盆地。
地表与大气之间感热输送的特点 ► 1)无论是陆面或洋面,感热交换结果是由地表面 向大气输送能量,在大陆上感热输送平均由高纬向 低纬增加,干旱和潮湿地区差异很大,最大值出现 在热带的沙漠地区。 ► 2)感热输送随气侯湿润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 3)洋面上最大的感热输送发生在北半球的大洋的 西部和北部海区。在赤道附近较小。 ► 4)我国年平均感热通量分布呈北高南低分布。塔 里木盆地和内蒙古高原为高值区,这里干旱、少云、 多日照。低值区出现在四川、贵州一带。
► 全球能量平衡的模型
► 夏季:两大高值区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和淮
河以南的整个东南和华南沿海地区。 ► 低值区位于滇西南及青藏高原主体部分;另 一低值区位于山东半岛。 ► 内蒙高原的强大的热源是该地区很强的太阳 辐射作用所造成的,而东南沿海高值区则是 副高影响的结果,滇西南低值区是由于西南 季风影响下的雨带造成的;青藏高原南部的 高值区是由于夜雨造成的。
► 2.
南北半球热量径向输送的差异
(1)通过中纬度和热带地区的潜热输送,南半球比北半 球大。 (2)通过热带和副热带的海洋输送,北半球比南半球 大得多。 (3)由于南半球Hadley环流比北半球更为强大,使得 通过热带的大气输送在南半球远大于北半球。 (4)主要由大型涡旋通过中纬度的大气输送,在南半 球较弱,南半球能量输送更多的是以潜热输送的形式 进行。 (5)南半球的净辐射略有盈余,辐射盈余对赤道以北的 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上,跨越赤道向北输送的巨大的 潜热量主要由反向流动的大气输送来实现。
第六节 全球热量平衡
► 1.地气系统热量径向输送的特点
(1)两半球30º 之间的辐射过剩,中高纬地区辐射不足, 低纬地区的过剩与中高纬地区的不足相抵,整个地区保 持辐射平衡状态。 (2)低纬地区的过剩与中高纬地区的辐射不足将使赤道与 极地间的梯度加大,产生具有某些能量调节机制,从低 纬向高纬进行能量的水平输送。 (3)在纬度30º 之间的能量输送最大,从低纬度向高 ~40º 纬度输送的所有能量都必须经过这里。因此在中纬度地 区平均说来,风速最大,出现剧烈的天气系统。 (4)地纬向高纬总能量输送包括三部分:潜热输送、 海洋输送和大气输送(感热)。
第五章 地表热量平衡
第一节
► R=LE+H+Qs+St
热量平衡方程
► R:地表净辐射通量 ► LE:蒸发潜热
► H: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即感热通量
► Qs:地表向下的热通量
► St:地表面与生物、物理、化学过程有关的能l
量通量
第二节 感热通量
► 感热:地表与大气间的湍流热通量,由地面
与大气之间的温差造成的。
T H c p kt z
其中ρ为空气密度,cp为空气定压比热,kT为湍流热 交换系数。如令下垫面高度为:z=0,积分后则为:
H c p DT0 T
其中D为外扩散参数。
热量平衡法,也可以求得,即:
R Qs H Lq 1 c p T
整体空气动力学法:
H c p c D uT0 T
第四节 土壤热通量
► 土壤热通量:地表土壤与下层土壤间热传导
的热量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量。
T T Q s ck z z
λ为土壤导热率,c为土壤比热,k为土壤导温率。我 国热平衡占采用各时段年内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差的 关系计算:
Cw Qs t
k S1 S 2 10
第三节 潜热通量
► 潜热:地表蒸发时液态水气化所吸收的热量,
它通过在大气中凝结液态水而向大气释放热 量。 q LE Lk g z
L为蒸发潜热,kg为水汽交换系数,当空气未饱和 时,LE可写牛顿形式:
LE LC D uq 0 q
R Qs LE 1
引入鲍文比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