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工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基因工程
Plant Gene Engineering
植物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传统的育种方法有其局限的 一面。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诞生是与植 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第一节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
1 国外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现状
自从 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物后,至今 已有35科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 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至今国际上已有30个国家批准数千例转基因 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有40多 种。 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从 1992年的1个增长 到1996年的6个,1998年9个,1999年进一 步扩大到12个国家。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 面积1996年仅为170万亩,1997年为1100 万亩,1998年增长到2780万亩,1999年又 比1998年增长44%,达到3990万亩。
4.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
重金属抗性基因 、抗盐基因 、抗冻基因 、 抗氧化胁迫基因
5.产物质量修饰基因
改变脂肪酸成分的基因 、改变氨基酸成分 的基因 、延迟果实成熟期的基因
6.其它性状基因
控制多羟基丁酸形成的基因 、雄性不育 (male sterility)基因 、抗体基因
第三节 植物基因转移的病毒载 体
冠瘿瘤的形成
冠瘿细胞的重要特性
植物激素自主的生长能力;在它 的细胞壁上有若干特异性的抗原 位点;其细胞壁的果胶部分的甲 基化程度也要比正常细胞高得多; 冠瘿组织嫁接到健康植株上,后 者便会诱发重新形成冠瘿瘤。
三.Ti质粒的遗传特性
(1)冠瘿瘤诱发之遗传本质
参与Ti质粒诱发冠瘿瘤的有三种遗传成分。 头一种是T-DNA,它是Ti质粒基因组中被转 移并整合到寄主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去的特定 DNA片段。第二种是vir基因,位于Ti质粒 DNA上,其编码产物为反式作用蛋白质,是 植物细胞转化的必要因子。第三种是间接参 与植物细胞转化的基因,由根瘤土壤杆菌的 染色体基因组编码的,其表达产物的功能是 使细菌细胞结合到感染植物的创伤部位
2
国内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在国家“ 863”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及国家科技 攻关计划的资助下,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据1996年国生物技术学会统计,我国投入研究和开 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近 年来有近20种转基因植物进入了田间试验或环境释 放阶段。至1999年,农业部批准可进行商业化生产 的国内研制的转基因植物有5种,它们分别是:抗 虫棉花、改变花色的矮牵牛、延熟番茄、抗病毒的 甜椒和番茄。
T-DNA标签法:
在根瘤土壤杆菌中,存在着一种决定植物产 生冠疫病的Ti质粒。这种质粒的T-DNA能够 发生高频的转移。当根瘤土壤杆菌感染了寄 主植物细胞之后,T-DNA通过其两端的 25bp的同向重复序列,完全整合到植物的核 基因组上。 一般认为T-DNA在植物核基因组中的插入位 置是随机的。在T-DNA标签法中,可通过在 T-DNA序列中插入一个报告基因或是一个增 强子,以有利于对转化的原生质体或是培养 的细胞进行筛选 。
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
1、从种类繁多的植物基因群体中(总数可高 达5X106以上)分离出有用的目的基因; 2、寻找或构建能够承受人们感兴趣的外源 基因的插入和进行遗传转化等特性的克隆载 体; 3、将重组的载体通过体外转化等方法导入 植物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基因 组上; 4、使获得带有外源目的基因之重组载体 DNA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再生成形态正常的 健康能育的植株; 5、在理想的情况下,使这些植物能够通过 有性过程,将外源目的基因持续地传递给后 代。
主要的应用方向
1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晶体毒素蛋白基因 2 抗病基因工程 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和番茄的青枯 病、大白菜软腐病 3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 将BADH基因导入水稻,获得的水稻有较高的耐盐性 4 植物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 将编码必需氨基酸的基因转入马铃薯,获得含高必需 氨基酸的马铃薯品系 5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 将Bt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中,植物杀虫效果显著 6 植物生物反应器 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和蕃茄,饲 喂小鼠试验检测到较高的保护性抗体 。
植物基因分离中若干种常用的 技术
一.根据基因的功能分离目的基因
从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中提纯特异表 型蛋白质开始的,然后根据蛋白质的 氨基酸结构反推出相应的核苷酸序列二 根据mRNA特异性分离目的基 因
mRNA差减杂交技术,又叫差减 cDNA克隆 ---mRNA差别显示的技术 。 cDNA代表性差别显示分析技术
第二节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常用 的基因
1.选择标记基因
a.抗菌素抗性基因: 新霉素(neomycin) 磷酸转移酶基因潮霉素(hygromycin) b.抗除草剂抗性基因: 膦丝菌素(phosphinothricin) 乙酰转移酶基因,即bar基因5-烯醇丙酮酰 草莽酸合成酶基因,即EPSP合成酶基因
植物病毒载体的优点 第一,有一部分植物病毒对寄主的感染是系 统性的,它能够将其基因组扩散到被感染植 株的所有细胞。 第二,植物病毒载体,如双子座病毒组病毒 由于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存在着被发展作 为单子叶植物基因克隆载体的潜力。 第三,被感染的植株能够繁殖出大量的病毒 颗粒 。 类型: 单链的RNA植物病毒、单链的DNA植物病毒 和双链的DNA植物病毒
一.单链RNA植物病毒
RNA病毒载体克隆基因的基本步骤:
首先应用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将单链的 病毒 RNA转变成双链DNA; 然后把这种 DNA克隆到一种原核生物的质 粒或粘粒载体上,形成重组质粒分子。 最后,将带有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重新导入 植物寄主细胞 。
二.单链植物DNA病毒
三.双链DNA植物病毒
(1)花椰菜花叶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比较局限,虽然在实验室中可 以转移到十字花科以外的少数几种植物,而 在自然界中则只感染十字花科的若干种植物。 花椰菜花叶病毒组病毒(CaMV),诱导 被感染的细胞形成一种折射性的圆形包涵体 (inclusion body)。包涵体可能是聚集病毒的 场所。
(1)微生物源的抗虫基因 (2)植物源的抗虫基因 (3)动物源的抗虫基因
病毒交叉保护作用 早在 1929年H.H.Mckinney就已经观察到, 感染了某种温和病毒株的植物,能够抵抗同 种或相关的烈性病毒株的感染。这种现象叫 做交叉保护作用。 被动的防卫系统是植物对付广谱病原微生物 侵染的机械防御体系比如在细胞外壁上形成 角质、蜡质、栓质以及木质素等附属结构物。 主动防卫体系,则是植物体针对特异性病原 微生物侵染的一种特殊的防卫反应 。
2.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指其编码产物能 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 已经成功地导入寄主细胞(器官或组织)并检 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基因
(2)CaMV的生活史模式
第四节 植物基因质粒载体
一.病原土壤杆菌
应用Ti质粒载体转移外源目的基因关产生转 基因植物的实验过程
二. 植物冠瘿的诱发与冠瘿细胞 的特性
冠瘿是一种植物肿瘤,一堆未分化的组织团。 形成了冠瘿瘤的植物,由于水分运输和营养 运输受到干扰,往往会导致生长减缓,甚至 出现病态
四.T-DNA的结构与功能
Ti质粒的T-DNA分子,是随机地整合 在植物核基因组DNA的许多不同的位 点上。
第五节 培育转基因植物的实验 方法
一.根瘤土壤杆菌的转化
(1)两步接合转移法
(2)三亲株杂交转移法
二 .植物细胞的转化
把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有两种主要 的方式 第一种是间接转移法。它是以土壤杆菌为媒 介,将克隆在Ti质粒载体(或Ri质粒载体)上 的目的基因,通过细菌与植物细胞之间的接 合作用,而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它的染 色体基因组上。 第二种是直接转移法。它是将编码目的基因 的DNA分子,通过诸如化学刺激法、电脉冲 法、电激注入法以及生物弹击法等,直接转 移到植物细胞的核基因组或质体基因组
把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 胞的方式
1 根瘤土壤杆菌介导的植物细 胞转化法
(1)创伤植株感染法
创伤植株感染法,是指把新鲜培 养的根瘤土壤杆菌接种在植株的 伤口部位,从而诱发肿瘤形成的 一种特殊的感染技术 。
创伤植株感染法的基本过程
(2)原生质体共培养法转化植 物细胞
共培养法,是指将毒性的根瘤土 壤杆菌,同刚刚再生出新细胞壁 的原生质体作短暂的共同培养, 以便促使植物细胞发生转化
共培养法转化的基本过程
(3)叶盘法转化植物细胞
2 生物弹击法
生物弹击法,也叫做微弹轰击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最 初则叫做基因枪法,是美国康奈尔大 学的J.C.Sanford于1987年发明的 。
3 其它方法
(i)化学刺激法(chemical stimulation)
双子座病毒组病毒(Geminiviruses)
是一类具有成对或成双颗粒的单链DNA植物 病毒。这类病原体专门侵染寄主植株的韧皮 部组织,并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增殖,对 农业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双子座病毒组病 毒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对单子叶及双子叶 植物都有感染性。 双子座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小,其分子大小约 为2.5~3.0kb,而且主要是由环状的DNA分 子组成。
(ii)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 (iii)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 (iv)脂质体法(liposome)Leabharlann 三.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在体外培养未分化的植物组织的 途径有两种,即愈伤组织培养 (callus culture)和原生质体培养 (protoplast culture) 。
根瘤土壤杆菌诱发冠瘿瘤的过 程
植株的创伤是导致冠瘿诱发的首要条 件。一般说来,受到创伤之后植物体 的各个部位对于肿瘤的形成都变得敏 感起来。植物受到创伤之后,需要在 25℃环境中保持30小时,创伤部分的 细胞才会对根瘤土壤杆菌呈现敏感反 应,而且这种敏感性只能维持有限的 一段时间
根据所产生的冠瘿碱的类型和差 别,可以将冠瘿瘤细胞分为 (i)章鱼碱型肿瘤细胞 (ii)胭脂碱型肿瘤细胞 (iii)农杆碱型肿瘤细胞 等三种类型 。
(2)Ti质粒的遗传功能
1、为其寄主根瘤土壤杆菌提供附着于植物细胞壁的 能力; 2、参与寄主细胞制造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和一些 细胞分裂素的活动; 3、决定所诱导的肿瘤之形态学特征和冠瘿碱的成分; 4、赋予寄主菌株具有分解代谢各种冠瘿碱化合物的 能力; 5、赋予寄主菌株对土壤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的反应 性; 6、决定寄主菌株的植物寄主范围; 7、有的Ti质粒能够抑制某些根瘤土壤杆菌噬菌体的 生长与发育,即具有对噬菌体的“排外性”。控制冠 瘿碱的新陈代谢是Ti质粒最显著的功能特性之一。Ti 质粒还编码有控制接合转移的基因
3. 抗虫抗病基因
a.抗病毒基因: RNA结合蛋白基因(V,反义) AL1病毒复制基因(V,反义) b.抗细菌基因: 溶菌酶(lysozyme)基因 细菌毒素(bacteriotoxin)基因 c.抗真菌基因: 防卫蛋白(defensin)基因 硫素蛋白(thionin)基因 d.抗虫基因: 凝集素(lectins)基因
三.根据DNA的插入作用分离目的 基因
插入的DNA序列相当于人为地给目的基因加 上一段已知的序列标签,因此DNA插入突变 分离基因的技术,又叫做DNA标签法(DNAtagging) 主要包括转位子标签法(transposon tagging) 和 T-DNA标签法(T-DNA tagging)两种类型。
Plant Gene Engineering
植物基因工程的诞生
一、传统的育种方法有其局限的 一面。 二、植物基因工程的诞生是与植 物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第一节 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
1 国外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现状
自从 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物后,至今 已有35科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 1986年首批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至今国际上已有30个国家批准数千例转基因 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的植物种类有40多 种。 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从 1992年的1个增长 到1996年的6个,1998年9个,1999年进一 步扩大到12个国家。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 面积1996年仅为170万亩,1997年为1100 万亩,1998年增长到2780万亩,1999年又 比1998年增长44%,达到3990万亩。
4.非生物胁迫抗性基因
重金属抗性基因 、抗盐基因 、抗冻基因 、 抗氧化胁迫基因
5.产物质量修饰基因
改变脂肪酸成分的基因 、改变氨基酸成分 的基因 、延迟果实成熟期的基因
6.其它性状基因
控制多羟基丁酸形成的基因 、雄性不育 (male sterility)基因 、抗体基因
第三节 植物基因转移的病毒载 体
冠瘿瘤的形成
冠瘿细胞的重要特性
植物激素自主的生长能力;在它 的细胞壁上有若干特异性的抗原 位点;其细胞壁的果胶部分的甲 基化程度也要比正常细胞高得多; 冠瘿组织嫁接到健康植株上,后 者便会诱发重新形成冠瘿瘤。
三.Ti质粒的遗传特性
(1)冠瘿瘤诱发之遗传本质
参与Ti质粒诱发冠瘿瘤的有三种遗传成分。 头一种是T-DNA,它是Ti质粒基因组中被转 移并整合到寄主植物细胞染色体上去的特定 DNA片段。第二种是vir基因,位于Ti质粒 DNA上,其编码产物为反式作用蛋白质,是 植物细胞转化的必要因子。第三种是间接参 与植物细胞转化的基因,由根瘤土壤杆菌的 染色体基因组编码的,其表达产物的功能是 使细菌细胞结合到感染植物的创伤部位
2
国内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在国家“ 863”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及国家科技 攻关计划的资助下,我国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开发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据1996年国生物技术学会统计,我国投入研究和开 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种。近 年来有近20种转基因植物进入了田间试验或环境释 放阶段。至1999年,农业部批准可进行商业化生产 的国内研制的转基因植物有5种,它们分别是:抗 虫棉花、改变花色的矮牵牛、延熟番茄、抗病毒的 甜椒和番茄。
T-DNA标签法:
在根瘤土壤杆菌中,存在着一种决定植物产 生冠疫病的Ti质粒。这种质粒的T-DNA能够 发生高频的转移。当根瘤土壤杆菌感染了寄 主植物细胞之后,T-DNA通过其两端的 25bp的同向重复序列,完全整合到植物的核 基因组上。 一般认为T-DNA在植物核基因组中的插入位 置是随机的。在T-DNA标签法中,可通过在 T-DNA序列中插入一个报告基因或是一个增 强子,以有利于对转化的原生质体或是培养 的细胞进行筛选 。
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内容
1、从种类繁多的植物基因群体中(总数可高 达5X106以上)分离出有用的目的基因; 2、寻找或构建能够承受人们感兴趣的外源 基因的插入和进行遗传转化等特性的克隆载 体; 3、将重组的载体通过体外转化等方法导入 植物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寄主染色体的基因 组上; 4、使获得带有外源目的基因之重组载体 DNA的植物细胞或组织,再生成形态正常的 健康能育的植株; 5、在理想的情况下,使这些植物能够通过 有性过程,将外源目的基因持续地传递给后 代。
主要的应用方向
1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晶体毒素蛋白基因 2 抗病基因工程 抗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花生和番茄的青枯 病、大白菜软腐病 3 植物抗逆基因工程 将BADH基因导入水稻,获得的水稻有较高的耐盐性 4 植物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 将编码必需氨基酸的基因转入马铃薯,获得含高必需 氨基酸的马铃薯品系 5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 将Bt基因导入烟草叶绿体中,植物杀虫效果显著 6 植物生物反应器 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导入马铃薯和蕃茄,饲 喂小鼠试验检测到较高的保护性抗体 。
植物基因分离中若干种常用的 技术
一.根据基因的功能分离目的基因
从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中提纯特异表 型蛋白质开始的,然后根据蛋白质的 氨基酸结构反推出相应的核苷酸序列二 根据mRNA特异性分离目的基 因
mRNA差减杂交技术,又叫差减 cDNA克隆 ---mRNA差别显示的技术 。 cDNA代表性差别显示分析技术
第二节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常用 的基因
1.选择标记基因
a.抗菌素抗性基因: 新霉素(neomycin) 磷酸转移酶基因潮霉素(hygromycin) b.抗除草剂抗性基因: 膦丝菌素(phosphinothricin) 乙酰转移酶基因,即bar基因5-烯醇丙酮酰 草莽酸合成酶基因,即EPSP合成酶基因
植物病毒载体的优点 第一,有一部分植物病毒对寄主的感染是系 统性的,它能够将其基因组扩散到被感染植 株的所有细胞。 第二,植物病毒载体,如双子座病毒组病毒 由于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存在着被发展作 为单子叶植物基因克隆载体的潜力。 第三,被感染的植株能够繁殖出大量的病毒 颗粒 。 类型: 单链的RNA植物病毒、单链的DNA植物病毒 和双链的DNA植物病毒
一.单链RNA植物病毒
RNA病毒载体克隆基因的基本步骤:
首先应用反转录酶和DNA聚合酶,将单链的 病毒 RNA转变成双链DNA; 然后把这种 DNA克隆到一种原核生物的质 粒或粘粒载体上,形成重组质粒分子。 最后,将带有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重新导入 植物寄主细胞 。
二.单链植物DNA病毒
三.双链DNA植物病毒
(1)花椰菜花叶病毒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比较局限,虽然在实验室中可 以转移到十字花科以外的少数几种植物,而 在自然界中则只感染十字花科的若干种植物。 花椰菜花叶病毒组病毒(CaMV),诱导 被感染的细胞形成一种折射性的圆形包涵体 (inclusion body)。包涵体可能是聚集病毒的 场所。
(1)微生物源的抗虫基因 (2)植物源的抗虫基因 (3)动物源的抗虫基因
病毒交叉保护作用 早在 1929年H.H.Mckinney就已经观察到, 感染了某种温和病毒株的植物,能够抵抗同 种或相关的烈性病毒株的感染。这种现象叫 做交叉保护作用。 被动的防卫系统是植物对付广谱病原微生物 侵染的机械防御体系比如在细胞外壁上形成 角质、蜡质、栓质以及木质素等附属结构物。 主动防卫体系,则是植物体针对特异性病原 微生物侵染的一种特殊的防卫反应 。
2.报告基因
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指其编码产物能 够被快速地测定、常用来判断外源基因是否 已经成功地导入寄主细胞(器官或组织)并检 测其表达活性的一类特殊用途的基因 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 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基因
(2)CaMV的生活史模式
第四节 植物基因质粒载体
一.病原土壤杆菌
应用Ti质粒载体转移外源目的基因关产生转 基因植物的实验过程
二. 植物冠瘿的诱发与冠瘿细胞 的特性
冠瘿是一种植物肿瘤,一堆未分化的组织团。 形成了冠瘿瘤的植物,由于水分运输和营养 运输受到干扰,往往会导致生长减缓,甚至 出现病态
四.T-DNA的结构与功能
Ti质粒的T-DNA分子,是随机地整合 在植物核基因组DNA的许多不同的位 点上。
第五节 培育转基因植物的实验 方法
一.根瘤土壤杆菌的转化
(1)两步接合转移法
(2)三亲株杂交转移法
二 .植物细胞的转化
把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有两种主要 的方式 第一种是间接转移法。它是以土壤杆菌为媒 介,将克隆在Ti质粒载体(或Ri质粒载体)上 的目的基因,通过细菌与植物细胞之间的接 合作用,而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它的染 色体基因组上。 第二种是直接转移法。它是将编码目的基因 的DNA分子,通过诸如化学刺激法、电脉冲 法、电激注入法以及生物弹击法等,直接转 移到植物细胞的核基因组或质体基因组
把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 胞的方式
1 根瘤土壤杆菌介导的植物细 胞转化法
(1)创伤植株感染法
创伤植株感染法,是指把新鲜培 养的根瘤土壤杆菌接种在植株的 伤口部位,从而诱发肿瘤形成的 一种特殊的感染技术 。
创伤植株感染法的基本过程
(2)原生质体共培养法转化植 物细胞
共培养法,是指将毒性的根瘤土 壤杆菌,同刚刚再生出新细胞壁 的原生质体作短暂的共同培养, 以便促使植物细胞发生转化
共培养法转化的基本过程
(3)叶盘法转化植物细胞
2 生物弹击法
生物弹击法,也叫做微弹轰击法 (microprojectile bombardment),最 初则叫做基因枪法,是美国康奈尔大 学的J.C.Sanford于1987年发明的 。
3 其它方法
(i)化学刺激法(chemical stimulation)
双子座病毒组病毒(Geminiviruses)
是一类具有成对或成双颗粒的单链DNA植物 病毒。这类病原体专门侵染寄主植株的韧皮 部组织,并在细胞核中进行复制和增殖,对 农业生产的危害相当严重。双子座病毒组病 毒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对单子叶及双子叶 植物都有感染性。 双子座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小,其分子大小约 为2.5~3.0kb,而且主要是由环状的DNA分 子组成。
(ii)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 (iii)显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 (iv)脂质体法(liposome)Leabharlann 三.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在体外培养未分化的植物组织的 途径有两种,即愈伤组织培养 (callus culture)和原生质体培养 (protoplast culture) 。
根瘤土壤杆菌诱发冠瘿瘤的过 程
植株的创伤是导致冠瘿诱发的首要条 件。一般说来,受到创伤之后植物体 的各个部位对于肿瘤的形成都变得敏 感起来。植物受到创伤之后,需要在 25℃环境中保持30小时,创伤部分的 细胞才会对根瘤土壤杆菌呈现敏感反 应,而且这种敏感性只能维持有限的 一段时间
根据所产生的冠瘿碱的类型和差 别,可以将冠瘿瘤细胞分为 (i)章鱼碱型肿瘤细胞 (ii)胭脂碱型肿瘤细胞 (iii)农杆碱型肿瘤细胞 等三种类型 。
(2)Ti质粒的遗传功能
1、为其寄主根瘤土壤杆菌提供附着于植物细胞壁的 能力; 2、参与寄主细胞制造植物激素吲哚乙酸(IAA)和一些 细胞分裂素的活动; 3、决定所诱导的肿瘤之形态学特征和冠瘿碱的成分; 4、赋予寄主菌株具有分解代谢各种冠瘿碱化合物的 能力; 5、赋予寄主菌株对土壤杆菌所产生的细菌素的反应 性; 6、决定寄主菌株的植物寄主范围; 7、有的Ti质粒能够抑制某些根瘤土壤杆菌噬菌体的 生长与发育,即具有对噬菌体的“排外性”。控制冠 瘿碱的新陈代谢是Ti质粒最显著的功能特性之一。Ti 质粒还编码有控制接合转移的基因
3. 抗虫抗病基因
a.抗病毒基因: RNA结合蛋白基因(V,反义) AL1病毒复制基因(V,反义) b.抗细菌基因: 溶菌酶(lysozyme)基因 细菌毒素(bacteriotoxin)基因 c.抗真菌基因: 防卫蛋白(defensin)基因 硫素蛋白(thionin)基因 d.抗虫基因: 凝集素(lectins)基因
三.根据DNA的插入作用分离目的 基因
插入的DNA序列相当于人为地给目的基因加 上一段已知的序列标签,因此DNA插入突变 分离基因的技术,又叫做DNA标签法(DNAtagging) 主要包括转位子标签法(transposon tagging) 和 T-DNA标签法(T-DNA tagging)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