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的艺术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米开朗琪罗的作品的艺术特点
米开朗琪罗,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1475
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
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
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
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
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来到大名鼎鼎
的美第奇家族创办的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
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8年,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大卫像是文艺复兴时代由米开朗基罗于1501年至
1504年雕成,用以表现大卫王决战巨人歌利亚时的神
态。高5.5米、重5000多公斤,原作目前置放于意大
利佛罗伦萨学院艺廊。
米开朗基罗26岁受委托雕塑“大卫雕像”,30岁时
完成,雕像由一整块纯白大理石雕成,米开朗基罗精研
肌肤、血管纹路及关节,被推崇为古典艺术品的典范。
据传大卫像原石来自阿尔卑斯山卡拉拉山开采而成,曾
交予另一位雕刻家,但雕刻家发现石材硬度密度光滑,恐自己造诣不足,糟蹋瑰
宝,后来才交予米开朗基罗。
《大卫》特点: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却是: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矛盾高潮到来之前的状态更富有吸引力。从思想效果上说,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
米开朗琪罗塑造的大卫,是体格雄伟、坚强勇猛,体现了外在和内在的全部男性美的青年巨人。他身上的每块肌肉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2] 。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是举
世闻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关于这尊雕
像的最新研究却指出,在“大卫”硕大
的右手中,隐约藏着某种武器。人们对
于“大卫”手持的秘密武器有许许多多
的猜想,这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
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原罪和逐出伊甸园》,这幅
作品同《创造亚当》一样,是为
梵蒂冈西斯庭教堂所画的天顶画
《创世纪》的一部分,其完美的
技巧和艺术创造力,曾使当时的
罗马受到巨大震惊。作品描绘了
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情景。这件作品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的信仰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同画家的其它作品一样,成为文艺复兴绘画的代表作。同时,这件作品显示了米开朗基罗一贯的古典写实风格,造型严谨,构图简洁,整体气势宏伟磅礴。
逐出伊甸园。这一题材曾被很多艺术家表现过,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艺术家所揭示的思想意义不一样。
画幅中间以蛇和天使盘踞的善恶树将画面一分为二,右面描写亚当和夏娃在蛇诱导下采摘树上的果实,亚当和夏娃既没有偷食的慌张,更没有违背上帝旨意的犯罪感,这与马萨乔画的亚当和夏娃处于上帝支配的从属地位不同。米开朗基罗认为,人和上帝是平等的,上帝拥有的,人也应该获得,在这幅画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最终得到确立。画幅左面,天使挥动宝剑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乐园,亚当双手握拳,既有拒绝和反抗之意,也有自卫和护卫妻子的状态,夏娃的胆怯是弱女子的本能反映,他们是大踏步地离开天堂,来到人间的。
这个形象似乎在说:“我早就要离开天堂,我要靠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在米开朗基罗的心目中,人已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他所创造的人物,无论男女,个个都是创造世界的力士。他认为好的绘画必须有雕塑那样的体积感。
在米开朗基罗的笔下,亚当和夏娃除了具有凡人的肉体和情感之处,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
《哀悼基督》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伤痕,脸上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横躺在圣母玛丽亚的两膝之间,
右手下垂,头向后仰,身体如体操运
动员一般细长,腰部弯曲,表现出死
亡的虚弱和无力;圣母年轻而秀丽,
形象温文尔雅,身着宽大的斗篷和长
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体,左手略向
后伸开,表示出无奈的痛苦;头向下
俯视着儿子的身体,陷入深深的悲伤
之中;细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实的双
肩,面罩却衬托出姣美的面容。圣母
的表情是静默而复杂的,不仅倾泻了
无声的哀痛,也不只是圣母充满哀思
的祈祷,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饱含的内容,这是一种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的感情。
《最后的审判》西斯廷礼拜堂天顶
壁画完工24 年之后,反对宗教改革的
教皇保罗三世兴奋异常,根本不顾艺术
家年事已高,企图“让他显示其绘画艺
术的全部威力”要他为西斯庭教堂祭坛
后面的大墙上绘制壁画。
1535年末,米开朗基罗已年逾六十,
教皇这种疯狂的艺术剥削行为,使米开
朗基罗身心俱悴。当时,米开朗基罗正
经历着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他选择《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展现了他的痛苦。老艺术家从1535年末至1541年10月31日止,用了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幅体现着画家大无畏艺术魄力的多人物构图《最后的审判》,在这块将近200平方米的祭坛后的大墙上,他绘出了数以百计的等身大小的裸体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