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

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

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

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

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

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

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羌族有0.14万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贵州瑶族有4.44万人,主要聚居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贵州蒙古族有4.75万人,现主要聚居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贵州壮族5.21万人,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黔南自治州独山荔波县。

贵州满族有2.19万人,主要居住在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结合部。

贵州白族有18.74万人,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贵州仫佬族有2.84万人,占全国仫佬族总人口的13.69%,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贵州水族人口有36.97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0.08%,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贵州苗族有430万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毕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4.17%,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的镇宁、关岭的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贵阳市
苗族:
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

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

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

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

苗族服饰差异较大。

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

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

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

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

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

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

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

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

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

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

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

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

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

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

婚姻实行自主婚。

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

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布依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糍粑、圆糖粑、耳块粑、盐酸菜、狗肉、八块鸡、糯米酒等。

居住: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溪河两岸、坝子旁边居住。

由于低地潮湿,故民居均为“干栏”式建筑。

主要形式有吊脚楼、石板房。

婚姻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后再经媒妁提亲,表面上是媒人说合,实际上是自由恋爱,而且保持了传统礼仪。

丧葬:布依族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部分。

布依族的墓葬,主要有“木棺葬”、“石棺葬”、“瓮棺葬”三种。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1952年以后,布依族聚居地区先后建立有自治区(县级)、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侗族: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族侗水语支。

侗族无文字,通用汉文,1949年后创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

现在还是多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花桥)最为出色。

村寨建有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

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

居住在平坝的人多住楼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饰男女有别。

男装和汉装无异,妇女也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异。

农村里,妇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绑腿,有的地方穿长裤,束围腰,系飘带。

足穿云钩鞋。

冬青穿右衽无领衣,夏秋改着开襟衣,衬胸襟。

头盘髻,包青布大包头,喜银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

主要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

彝族: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是古羌人的分支。

贵州的彝族人口约707,400余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及六盘水等县市。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历史起过重要作用。

彝族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或山间的小盆地中,村落较分散,住宅形式与汉族相同。

彝族服饰,男子穿黑色窄袖斜襟上衣和多褶阔脚长裤。

妇女通常头上缠包头,用围腰和腰带。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

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土家族: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贵州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并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生活。

贵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多数讲汉语。

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

每个自然村寨多为同姓同宗,一户人家居住一栋房子。

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楼房,式样不一。

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有别,妇女穿左襟大褂,滚花边,衣长而肥,袖大而短,无领,身着围腰,裤脚镶花边,脚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头帕,戴银饰。

男子穿领大襟衣,右衽
,青年人喜欢对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裤子,白布裤腰,裤脚短,头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

主要节日有过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阳等。

仡佬族:
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

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

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

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

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

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

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水族:
水族族源与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几经迁徙,现居黔、湘、桂边境一带,在贵州主要生活在苗岭以南、都柳江游,人口有322,000余人。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荔波、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市。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列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

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

“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

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饮食以大米为主,喜吃糯米、包谷、麦类、薯类等次之。

副食喜欢吃酸辣、酸菜、酸鱼、辣椒等,尤喜食鱼。

爱饮酒,白酒,米酒,甜酒等都饮,有“无酒不成席”的习惯。

水族的服饰,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青、蓝色服装。

妇女穿无领对襟半长衫,身大袖宽,下穿长裤,系青布围腰,托肩和裤腿均镶有花边,穿翘鼻子绣花鞋。

节日佩带耳环、项圈、手镯等。

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在头上,侧面插一把梳子。

男子包头,服装和汉族相似。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

妇女地位地低于男子
,家长有支配全家的权利。

父死长子继承家长地位。

婚姻是一夫一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由早先较为自由的婚姻逐渐变为父母包办了,并明显的打上了“门当户对”的阶级烙印。

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名目繁多。

回族:
贵州省回族人数,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有126500人,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

其分布于全省9个地、州、市的人口数为:毕节地区71 403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56%。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 554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16%。

安顺市1l751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9.2%。

贵阳市4 93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3.9%。

铜仁市2 693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2.1%。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l490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1.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l 35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l%。

遵义市1097人,占全省回族人数的0.86%。

全省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均有回民,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多。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68403人,占全省回民总人数的54%以上。

其次为兴仁县和平坝县,分别为8 972人和6 515人。

有l000人以上不满5000人的有13个市、县、特区,即贵阳市的云岩区、南明区,六盘水市的水城特区、盘县、六枝特区、钟山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普安县、安龙县,毕节市的赫章县,安顺市。

不满1000人的有70个县、市、区,最少的只有数人。

明显地表现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的特点。

再以分布于全省的方位来说,大部分在西部。

其次为西南部及地处中心的贵阳市。

再次为东部、南部及北部。

贵州回族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大多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68400余人,居住县城的不过149户,562人。

兴仁县8 900多回族,住在县城的虽有l000余人,然而大多数人家亦经营农业。

平坝县城关住有回民千余人,情况亦如是。

虽然有的市回民仅有城镇人口,而无农业人口,如贵阳市、遵义市、都匀市、凯里市等地,但人数都不多。

就全省范围来说,回族农业户占回族总户数的80%以上。

贵州回族住地环境差别极大。

回民较多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系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境内乌蒙山诸脉巍峨耸峙,气势磅礴,中部形成面积较大之高大丘陵。

西北部和西南部则沟壑纵横。

回民多住在西北部,距县城较远,与云南省接壤。

黔西南布
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回族较集中的另一地区,全州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回族人口较多的是兴仁县,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交通中心。

属热带气候区,雨热同季。

冬少严寒,夏少酷暑,生物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一年两熟。

普安县青山区是回民小聚居区,其地交通方便,有公路直通兴仁、盘县、普安诸县城,远近商贾,成集贸易,商业活跃,名扬全州。

安顺市为回民较为集中之又一地区。

其地为贵州省旅游区及产米区,回民较多的平坝县,东联贵阳市,西联安顺市,处于旅游线上,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盛产大米。

回民集中的十字、五里、架布等地方,水草丰富、宜农宜牧,发展经济潜力大。

安顺市塘官乡的樟树寨是回民聚居区,遍地产煤,且蕴藏量大,煤质亦优良。

回民多有兼营煤业者。

总的说,在西北部的回民住地环境较差,在中部及西南部的住地环境则较好,明显地反映出各地回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白族: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主要散居在贵州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普定、水城、盘县、安顺等县、市、特区,据1996年抽样调查,共136400人。

大都杂居于海拔l 40()~l 800米之问的平坝和低山地区,属贵州西部乌江上游的三岔河、六圭河等支流沿岸,系云贵高原的突出地带。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其文字不少借用汉字,即“汉字白读”。

居住在盘县、纳雍、大方等县的白族,通用汉语汉文。

居住在威宁、赫章及水城东北部的白族沿用彝语。

白族服饰自明代晚期以后日渐消失。

清代起,属汉罗苴者着汉装,属彝罗苴者着彝服。

今偶见威宁白族姑娘穿着云南大理白族服装,即头包围巾,上身着白衣,再套无袖红色褂。

男子特别是明末清初,逐渐有人散发,包青布长头巾,身穿短衣、大裤。

自民国始,服饰逐渐同于汉族,至现在与汉族服饰无差异。

婚姻实行家庭和民族外婚及姑舅交错婚。

节日有春节、正月十五、端阳节、七月半、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等。

白族社会除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还有佛教和基督教。

白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因长期受汉、彝等民族的影响,存在着从汉与从彝的区域性差异,发展不平衡。

盘县、纳雍、大方等县的白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当地汉族相同。

威宁、赫章地区的白族,社会经济受彝族奴隶制残余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的牵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夕仍以封建领主经济为主,同时有浓厚的奴隶制人身占有形态。

白族古时曾实行火葬。

清代后,土葬逐渐盛行。

贵州解放后,在白族聚居区建立了民族乡。

壮族:
贵州壮族大约在明清时期先后来自邻近的桂北各县。

壮家内部讲壮话,对外用汉语,多兼通侗语或苗语。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贵州壮族操北部方言桂北土语。

壮族无统一的文字,民间普遍利用汉字译音及其偏旁部首创立“方块壮文”,称“土俗字”,主要用来编创和记录民间歌谣,抄写经文、巫书、咒语等。

1956年,创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至今仍在壮族聚居区推广。

壮族主要经营农业。

男子服饰尚青黑。

妇女装束分别与邻近地域的苗、侗、汉族妇女相似。

历史上,壮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贵州解放后,与他族通婚的日趋增多。

传统节日有壮年、牛神节、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吃新节、老人节等。

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民间文学艺术主要有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

民间歌谣有古歌、酒歌、情歌、赞歌、盘歌、考歌、山歌等。

贵州解放后,壮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民族乡。

蒙古族:
在贵州省,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有68个县(市)有蒙古族分布。

按全省9个地区来分,分别为:贵阳市495人,六盘水市1866人,遵义地区96人,铜仁市7861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461人,毕节地区12 595人,安顺市417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58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36人。

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和铜仁市。

蒙古族先民移居贵州时,多为明清之际,与汉族大量迁居贵州时间大体相同。

根据蒙古族人《余氏家谱》和大量墓碑证明,由于四川发生动乱,余姓由四川辗转迁入贵州大方、黔西、思南、石阡等地落籍为业,逐渐成为当地的土着居民。

1984年10月,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查明以前申报为汉族的余姓群众系蒙古族铁氏后裔,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全部返本归源为蒙古族。

据此,石阡县、思南县、黔西县等地的余姓群众根据他们所拥有的《余氏家谱》全部改族籍为蒙古族。

贵州的蒙古族通用汉语
汉文。

其服饰、生活、文化、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基本与当地主体民族相同,但传统节日里没有中秋节。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力水平与当地主体民族相同或相近。

1992年在大方县建立了奉山彝族蒙古族民族乡。

畲族:
贵州省畲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在199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

明清时的一些贵州地方史志称之为“东苗”、“佟苗”。

贵州省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

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迁入贵州。

贵州的畲族没有文字。

男女老幼都说畲语,畲族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以生产经营农业为主。

贵州解放前,畲族地区有称为“议榔”的组织,一般一寨一议榔,也有数寨联合组织的议榔。

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叙事歌、民间故事等。

粑槽舞是畲族独具特色风格的民族舞蹈。

传统工艺主要有刺绣、银饰品加工和编织等。

服饰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同族不开亲,历史上盛行族内婚,少有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通婚者。

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节日有祭祖节、四月八、中秋节、九月九等。

瑶族:
瑶族是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

小聚居、大杂居,点状分布于黔湘、黔桂边境地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安顺市等三州二市的16个县中。

东起铜仁、石阡,南至黎平、榕江、从江、雷山、丹寨、麻江、剑河、三都、罗甸、望谟,西迄贞丰、紫云、关岭都有瑶族分布。

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是自成村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贵州瑶族支系多,服饰、习俗、语言及自称差异大。

贵州的瑶族大约是在明清两代分别从广西、广东迁入,或是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划入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惟盘瑶的语言属瑶语支。

解放前,瑶族内部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存在着较浓厚的原始公有制残余和“油锅”(意为“同在一口锅里吃饭的人”)、“石牌”制等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

实行较严厉的习惯法,以维持社会秩序,处理日常事务和
纠纷。

除塔石和瑶麓两地办有小学外,绝大部分瑶族地区没有学校教育。

有的地方还以木刻记事,用木板烧孔和数玉米粒记数。

信鬼神,崇拜祖宗和自然物。

民间文学有故事传说、情歌、丧歌、祭神歌、山歌。

舞蹈有猴鼓舞、打猎舞。

传统工艺有挑花、刺绣和蜡染。

瑶族服饰款式多,各具特色。

由于长期与各民族杂居,部分地区瑶族的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男女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两种。

丧葬有土葬、停棺待葬和岩洞葬3种形式。

传统节日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

瑶族有自己独特的瑶区瑶药。

瑶族体育,以传统的体育为主,如打陀螺、摔跤、打猎操和传统武术等。

贵州瑶族大多处于信仰原始宗教阶段,崇拜干神百灵等。

贵州解放后,瑶族聚居地区分别建立了民族乡。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三县境内。

其中,以平塘县为多,共3万余人,占90%以上;惠水县次之,为3 000余人;独山县最少,仅几百人。

平塘县境内的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5个乡。

居住在独山县边境羊凤乡的毛南族与平塘县上述地区相连,共同形成一小片聚居区。

散居在平塘县摆茹、马场、甘寨、上莫和惠水县赤土、姚哨、惠明等地的毛南族,多以一村一寨聚族而居。

居住在卡蒲、河中等地的这一聚居区,南北约长7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在东经10’7"21’~10’7~40’分之间,北纬25~4.1’~25。

44’之间,海拔为655~81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左右。

居民多数住山问平坝,依山傍水而居。

1990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颂赞”或“颂吞”,但没有文字。

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贵州的毛南语没有方言区别,只有土语的舌异,内部一致性大。

毛南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经营手工业和商业。

服饰尚青。

明代,毛南族男子是“衣短狭青衣,老者衣细葛,妇女则小袂长裙”;妇女项挂银饰、耳戴银环、手有戒指和银玉手镯。

清代后期,强令毛南人改装,装束逐渐接近汉族人。

传统工艺有纺织、编织、银制品、木雕和石刻。

民间口头文字诗歌故事丰富多彩。

喜爱打棉球、地牯牛等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舞蹈有打猴鼓,多在丧礼中进行。

历史上盛行族内婚,不与外族通婚,且全由父母包办。

信仰多神。

传统节日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

贵州解放后,在毛南族聚居区建立了民族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