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专题知识详解(资料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改病句专题知识详解

一、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如:

(1)张敏同学说的话很对,我们都附和他。(“附和”多用贬义,应改为“赞同”)

(2)李明同学很顽强,不肯虚心接受同学们的意见。(不能用褒义词“顽强”,应改为“顽固”)

2、用表示整体的词来说个体:如:

(1)我家总共有五个人口。(“人口”表示整体,“五个”表示个体,应改为“人”)

3、用错对象。如:

(1)李老师很爱戴学生。(下级对上级用“爱戴”)

(2)我们大家都很爱护饲养员赵大叔。(下级对上级,平级之间用“爱护”)

(3)这头猪长得很胖。(“胖”只能用于人,改为“肥”)。

4、应该是重的说轻了,应该是轻的说重了。如:

(1)班长对我们班级的贡献非常卓越。(“卓越”说重了,改为“多”)

5、代词用错。如:

(1)我们明明知道先进单位的缺点,却不认真地帮助它,反面毫无原则地掩盖它,这是不负责作的表现,(句中第一个“它”指“先进单位”,而第二个“它”却指“先进单位的缺点”,第一个“它”应改为“这些缺点”)

二、成分残缺

1、缺主语。分为两种情况:

(1)主语被掩盖。如:

①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去掉“通过”或者“使”。)

②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去掉“由于”。)

(2)误认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如:阵风掠过稻田时,恰似滚滚的黄河水,上下起伏。

——这个句子容易误认“阵风”为主语,其实主语应是“稻浪”。修改的方法是,在“恰是”前加上“稻浪”。

2、缺谓语。如:

(1)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去掉“为”或者在句末加上“而奋斗”)

3、缺宾语。如:

(1)大会提出“情况变了怎么办”。(在句末加上“的方案”)

(2)小山村的农民真不简单,要在三年内使山村农业走上机械化。(在句末加上“的道路”。)

三、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如:

(1)中学时代那些灿烂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笑容不能回响)

(2)我的身体、业务水平比一年前提高了许多。(身体不能用提高)

2、动宾搭配不当。如:

(1)论文发表后,报社给他赠送报纸和稿酬。(“赠送”改为“邮寄”)

(2)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改进”改为“改正”)

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如:

(1)每个人都必须深刻地投身社会建设中去。(“深刻”改为“深入”)

(2)学校应严厉地处理好这件事。(“严厉”改为“严肃”)

4、主宾搭配不当。如:

(1)只靠关卡压,而不做思想工作,不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一种极不负责的工作态度。(去掉“的人”)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如:

(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去掉“有没有”)

(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将“成败”改为“成功”)

(3)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将“否定的”改为“要重视、不可以”。)

6、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如:

(1)轨道交通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带来了经济效益。

四、结构混乱

1、语序不当。如:

(1)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英勇的革命烈士,热情澎湃的诗人。

(正确次序: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英勇的革命烈士。)

(2)小王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亲切地”应移到“向我说”之前。)

(3)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改为“洗劫并烧毁”)

(4)我们看见火车、轮船在水上、陆地上行驶着。(改为“陆地上、水上”)

(5)《红楼梦》对于我们很熟悉。(改为“我们对于《红楼梦》很熟悉。”)

2、前后脱节。如:

(1)《水浒传》,景阳岗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句中“《水浒传》”同后面脱节,应把逗号改为“中”)3、句式杂糅。如:

(1)我校同学1991年的人情消费比1988年的平均花费相比,增加了近一倍。(改为“同.....相比”或删去“相比”。)

(2)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3)他的书籍里装满了书。有文艺书、画册、文艺理论、杂志等。

五、重复多余。如:

(1)他能评上三好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而评上的。

六、不合逻辑

1、更换概念。如:

(1)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意见,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

(句子前边用了“意见”后边换成了“希望”包含在“意见”当中,那就应当把“看来”改为“不过”。)

2、前后矛盾。如:

(1)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3、判断不成立。如:

a.青年人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

b.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的主要产区。

(a的“青年人”不是“时期”,二者不能组成一个判断。“青年人”可改为“青年时期”。b的“红壤”是一种土壤,不是“产区”、“红壤”要改为“红壤区”。)

4、多重否定引起混乱。如:

(1)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2)尘土太厚,这又怎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5、条件关系用错,条件结果关系颠倒。如:

(1)只要刻苦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取得好成绩,“刻苦努力学习”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关系用错。)

(2)只有提高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能提高群众的觉悟,实行责任制。

(条件和结果颠倒)

6、强加因果关系

(1)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七、歧义句

歧义就是一句话可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的:

1、多义词引起歧义。如:

(1)这些蔬菜是绿色的。(“绿色”可指颜色,也可指健康安全。)

2、多音词引起歧义。如:

(1)这个人好说话。(“好”可读四声,指喜欢说话;也可读三声,只容易说话。)

4、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

(1)“我要炒肉丝”。如:

(2)咬死了猎人的狗。

5、语义不明引起歧义。如:

(1)开刀的是他父亲。(“开刀的”可指医生,也可指病人。)

6、指代不明出现歧义。如:

(1)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李大伯。)

(2)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提着黑色提包”的可指“张原”,也可指“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