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10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
土地的概念: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
土地利用的概念::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试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
在农业领域可以用垦殖系数、森林覆盖率和水面利用率来反映土地利用程度,对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一般用建筑密度,容积率、土地利用系数等指标来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后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目标实现的程度,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所提供的产品(价值)、服务来表示。
土地利用规划:指对土地的潜力,其它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系统评定,以选择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土地开发: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
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
(2)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对策(1)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相结合(2)土地利用与培养地力相结合(3)土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4)土地利用与复垦相结合
土地利用的目标:(1)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来划分,分为两类: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取得服务(效用)。
(2)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贴现系数:表现的是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也可以是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n年前的多少。
复利系数:与贴现系数相反,即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为现在的多少倍;或者n年前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倍。
第三章土地分区利用
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是谁?
①农业区位论的创始人是杜能《孤立国》②工业区位论:韦伯③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④市场区位论:廖什
农业区位论的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济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了力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
简述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两个因素:运费和劳动成本。
(1)运费产生差异的原因除了运输距离外就是原材料的性质了,而原材料的性质往往对工业区位的选择有决定性的意义。
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应选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
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应选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
对原材料系数=1的工业,厂址可选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的任何一点。
(2)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
凡是劳动成本高,而地域重量小,就是劳动系数大的工业,其厂址的选择应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于劳动成本较低点,使劳动成本减少的数量超过运输成本增加的数量,最终使产品成本下降。
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是什么
1)商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应符合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周围。
2)工业用地: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寻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带。
3)居住用地: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最先从工商混合区中独立出来,在交通方便、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建成独立的居住区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是什么(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
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①圈层布局设想②三维布局设想③扇形布局设想④多核心布局设想⑤多中心布局设
中国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以及对策: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1、大城市人流物流增加,各项公用设施不堪重负,各项投资按条条分散下达,建设单位分散征地,各自建设互不联系,未能有效的执行城市总体规划。
2、工业布局不合理,住宅建设大部分分散进行,郊区缺乏必须的交通条件和生活条件。
对策:从城市的区位调整入手,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占地组合关系。
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吸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以城市规划为先导,重视土地区位利用。
要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规划组合。
充分研究各城市的发展特点和城市定位,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称为劳动集约型。
论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报酬递减规律①涵义:在技术条件和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迟早会下降②实质: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③形态: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
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确定合理的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度(1)要看当时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投入的能力(2)还要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壤化学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地位置、交通条件等,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制约的(3)具体确定集约经营的适合度,还要看具体的经营目标。
如果经营目标仅是获取最大利润,就以“边际成本=边际收入”或“边际收入=其价格反比”来确定最佳投入点;如果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多的物质产品,并且又有充足的、廉价的投入,则应以“边际报酬等于零”这一点为投入的最佳点。
确定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这三个指针分别是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还应向地下发展,实行立体利用。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
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报酬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1)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经济:在尽可能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出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的情况下,土地规模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
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产生集聚经济的原因:①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②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③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④消费的多样性⑤公共产品的存在
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
(1)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动因
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小规模农业经营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农民的收入显著低于非农产业的从业者,农民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大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农民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③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品,劳动力工资开始上涨,劳动相对于
资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促使农业实现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迅速增大,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2)扩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
①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这样,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
②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
④农业经营者的素质提高。
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
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
①从人均用地面积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大同样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
这是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集中造成对土地需求的增加,使城市土地的价格上升。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会做出尽可能节约土地的经营决策。
②从有效利用土地的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集约型而非扩散型城市化。
第六章土地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既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影响。
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的土地的事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耕地保护在可持续利用中的特殊意义?中国如何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第七章土地规划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对一定时期内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所作的综合协调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一)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实行计划利用
(三)国家法律规定必须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是: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特点:①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③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
④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程序(课上老师让查的内容,自己总结)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由国务院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的任务和规划期限。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的前期工作并对目前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价。
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各级上报的规划建议,经过测算和综合平衡,提出全国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结构设想及主要控制指针,分解下达到各级地方政府,指导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各级地方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报有批准权的上级政府批准实施。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计划编制下达实行“两上两下”的程序。
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薄弱。
(2)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待扩展。
(3)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尚不够完善有力。
(4)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改进:(1)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管理基础。
(2)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构成的、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健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决策制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
(4)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5)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节制度并协调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
(6)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
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包括三部分: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土地国家管理的基本内容:(1)土地权属管理:国家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土地利用管理,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及必要的行政等手段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管理。
土地国家管理的任务:(1)保护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
(3)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
(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土地收益合理分配。
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1)立法2)经济3)行政4)政策手段5)计划规划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教育手段
土地产权: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力。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
土地使用权:是指依法对一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派生的财产权。
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
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的基本权能
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①完全性②排他性③恒久性④归一性⑤社会性
土地抵押权的性质:(1)土地抵押权的优先清偿性(2)土地抵押权的附属性(3)土地抵押权的不可分性。
土地发展权: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
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
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基本要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3)土地的全民所有制。
(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的土地被称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
我国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
1.土地补偿费。
征收的耕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
2.安置补助费。
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偿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
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4.青苗补偿费
试述目前我国集体土地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取向。
(自己看书总结)存在问题:
对策: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或代表明确化
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相对完整化
集体土地权属具体化
试分析当前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自己找答案)缺陷:
改革:一是严格,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的含义和具体范围,防止在土地征收实践中任意扩大范围,侵害集体土地所有者和广大农民的土地权益,影响社会和谐安定。
二是将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由被征收土地平均年产值的倍数改成被征收土地的市场价值,并且按照同地同价,公平合理,及时足额的原则给与补偿。
三是,进一步细化土地征收程序,保证被征收人的知情权,妥善安排解决土地征收补偿的争议。
四是,在却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土地并给予及时足额补偿的条件下,应当依法实施土地征收,防止少数人无理取闹和漫天要价。
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是什么?⑴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⑵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意义。
(P205)
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农民土地收益的不稳定,清晰界定和保护农村土地产权,使农民对土地产权有安全感,有利于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意味着未来的收益不稳定,从而导致了投资不足。
对农村土地产权保护的越好,农村土地产权越完整,农村对土地的投资也越大。
试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的局限及完善对策。
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
内容: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
完善:当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①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②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作出明确限定;③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④原划拨土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为什么都要进行土地储备?①私人土地储备:由于土地投资者或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很困难,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连续开发,必须克服不完全市场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土地储备。
②当土地储备的收益等于土地储备的成本时,此时的土地储备量为投资者或开发商的最佳土地储备量。
③公共土地储备:使城市紧凑、政府宏观调控需要
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
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土地市场的特点:①地域性;②竞争不充分性;③供给滞后性;④供给弹性较小;⑤低效率性;⑥政府管制较严。
土地市场的功能:①优化土地资源配置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③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土地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①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②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③明晰的土地产权;④发达的土地金融;⑤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土地供给: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
土地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
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P287)①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②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③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④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招标拍卖挂牌协议出让。
最高出让年限:居住用地4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是其他用地50年。
试述中国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和手段。
原则:①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②在与其它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③在土地市场管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
手段:①法律手段,是国家以立法和司法的形式对土地市场进行规范。
涉及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宪法》、《土地管理法》等。
②经济手段,主要措施有:税收措施和金融措施。
③行政手段,包括:a制定全国土地利用计划;b规定限制供地和禁止供地的范围;c建立土地有形市场;d建立交易许可制度和交易预报制度;e建立土地储备制度;f建立地价等市场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第十五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数量。
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及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P303)
因素:①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②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③社会需求;④产品价格;⑤土地开发利用计划;⑥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途径:①扩大土地利用面积;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③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④调整消费结构;⑤利用新技术;⑥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供给曲线、土地需求曲线、土地供求平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