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综述・座丛痘皇丝痘垫!Q生!旦箜墼鲞筮!翅』坠!婴型Q!Q殴璺型!星坠曼堡出赶:丛些垫!Q:!旦L丝:丛!:!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刘博(综述),付萍’(审校)(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性病/风湿免疫科。

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

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茵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

马尔尼菲青霉茵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3治疗,死亡率高达91.3%。

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茵;流行病学;fi-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IL379.9文献标识码:Adoi:i0.3969/1.issn.1002-1310.2010.01.012
ResearchProgressofPenicilliosisMarneffei
LIUBo,FUPing(DepartmentofDermalology/Rheumatology。

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KunmingMedicalUniversity,YunnanKunmin9650101,China)
Abstract:Penicilliummarneffeiisallopportunisticpathogenicfungusemergedinrecentyear,whichmaydcve|opseriousdisseminatedinfectioninimmunocompromisedpatients,especiallyHIVinfectedpatients.Atpresent,penieilliosismarneffeihasbecomethirdCOmmondiseasefollowingtuberculosisandcryptocoecosisinAIDSpatientsinSoutheastAsia.ItsmortalityrateisashigIIas91.3%ifpenicillio-sismarneffeifailstobeearlydiagnosedandtreatedpoopefly.Therefore,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isveryimportant.Keyword:Penicilliummarneffei;Epidemiology;Diagnosis;Treatment.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极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骨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导管技术,放化疗的广泛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HIV感染者的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率随之升高,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现状简要综述。

1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发现和流行病学
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该菌。

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Mam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

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t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地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小的结节,随后出现M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因此证实了马尔尼菲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

1973年DiSalvo和同事报道了第一例自然条件下发生于人类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患者是一位曾经居住在东南亚患有霍奇金病的美国牧师。

之后,不断的有局部及全身感染病例的报道。

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的流行,该机会性致病性真菌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1。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些病例大多发生在泰国,也见于柬埔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哑和越南。

我国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也常有报道,香港艾滋病患者感染率达lO%。

广州地区24.2%,广西地区15.7%“1。

2临床表现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人及动物时,以酵母相存在于宿主体内。

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牛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2.1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原菌仅局限在入侵部位,以局限于肺部的感染最为常见,系吸入病原菌孢子所致,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等。

若免疫功能下降,有可能发展成播散性感染。

2.2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可高达【收稿日期12009—09—16※通讯作者39℃一40℃。

发热不规则,反复出现且持续时间长,多数患者伴有贫血,体重减轻,血小板减少,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肺部受累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等。

累及消化系统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骨受累表现为溶骨性损害,包括骨周组织出现皮下脓肿。

至少70%以上的播散性感染累及皮肤,皮损形态多种多样,以传染性软疣样中央具坏死性脐窝状凹陷的损害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症状统计表明:发热占47%,体重减轻占100%,四肢无力占86%,贫血占86%,皮肤损害占8l%13J。

3诊断
3.1组织病理学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

肺部病变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常伴有肺水肿,呈点片状实变。

镜下可见肺泡腔、肺间质及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大量巨噬细胞,胞内充满马尔尼菲青霉菌孢子,肺泡腔可伴有纤维素性渗出,肺间质町见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无明显的肉芽肿形成及泡沫细胞渗出。

皮肤、皮下软组织病变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

肉芽肿样型可见卜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真菌散在分布,难以查见。

化脓犁镜下见大量的酵母样细胞、其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

此两型病变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患者。

坏死型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坏死及大鼍的巨噬细胞浸润,胞质内充满酵母样细胞的真菌。

淋巴结病变也表现为肉芽肿样型、化脓型及坏死型。

肉芽肿样型町见上皮样细胞、结核样结节及多核巨细胞等,但无干酪样坏死。

化脓型旱急性炎症改变,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伴有炎性坏死,以淋巴寞病变显著,同时可见含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

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淋巴结内充满含真菌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明显减少,有时可见合并其他真菌感染。

脾病变表现为红髓内充满吞噬厂大餐酵母样真菌的巨噬细胞。

在免疫功能低F患者,白髓明显萎缩,有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小肠病变可表现为小肠黏膜溃疡形成,有出血和渗出。

镜下可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多量含有真菌的巨噬细胞‘4j1。

万方数据
廛毖痘皇丝瘟垫!Q玺2旦箜丝鲞筮!期』望!墅墅!g旺塑旦!!望璺!塑!!赶:丛型垫!Q:!!!:丝:盟堡!・综述・27
3.2涂片镜检涂片镜检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较培养具有早期诊断的特点。

常用标本为患者的血液、骨髓、淋巴结穿刺物、痰液和溃疡分泌物等。

经瑞一姬氏染色,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内可见圆形、椭圆形或腊肠形,成堆或散在分布的菌体,腊肠形者两端钝圆,约2p.m~89m,中间有横隔。

马尔尼菲青霉菌胞壁不着色,胞浆着淡蓝色,有1—2个紫红色小核。

经过碘酸雪夫染色,胞壁是红色且清楚连续,在腊肠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胞内容物不易着色。

经六胺银染色,胞壁呈黑色,有时可见到腊肠形的细胞内有一横隔,说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酵母细胞以裂殖方式繁殖而不是芽殖,这是与其他真菌相鉴别的要点。

3.3真菌培养真菌培养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的金标准。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双相性致病真菌。

其双相性转变呈温度依赖性,25℃时旱菌丝相生长,37。

C时呈酵母相牛长。

培养常用标本为患者的血液、骨髓、皮肤活检物等,培养敏感度分别为76%,100%,90%。

25℃时沙氏培养基上2—3天产生菌落,呈淡灰褐色膜样或淡黄色绒状,直径约5mm,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人培养基中。

12~14天后菌落呈玫瑰红蜡样,形成皱褶,菌落直径约22mm一31nllll,镜下町见有分枝、分隔无色透明的菌丝,可见帚状枝,双轮或单轮生。

37℃时沙氏培养基上呈酵母相生长,经6—8天菌落直径约3—5ram,呈淡灰褐色或奶酪色模样,2—3周时直径lOmm~16mm。

有脑回状皱褶,无色素牛成,镜下为圆形,椭圆形或长形酵母样菌体,部分呈腊肠样有横隔冲儿”。

3.4血清学诊断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主要依赖于真菌培养这一传统方法,但培养需时较长。

通过对血清中马尔尼菲青霉菌产生的蛋白抗原、机体牛成的抗体检测,可快速诊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类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摩阶段。

3.4.1抗体检测Yune,K.Y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体内的lgG抗体,该研究用芽分生孢子和酵母相菌体作为抗原检测103例慢性发热患者和78例健康者,8例感染了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慢性发热患者IgG滴度为1:160或更高。

没有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95例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者的滴度为l:40或更低"’l。

抗体检测町作为常规培养的一种补充。

3.4。

2抗原检测免疫印迹技术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天然抗原的检测。

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相和酵母相时都可产生蛋白抗原,其中以酵母相时产生的蛋白抗原具有更大的免疫反应性。

产成的四种蛋白抗原分子量分别为200KDa,88KDa,54KDa和50KDa。

Vanittanakom。

N等检测33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血清中上述四种蛋白分子,检出率分别为73%,94%。

61%,58%。

其中分子量为54KDa和50KDa的蛋白,在感染了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患者血清标本中反应性很强。

更具意义的是,一份来自H1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在真菌培养明确诊断前两个月,已能检测到这两种蛋白抗原。

因此,酵母相时产生的54KDa和50KDa两种蛋白抗原是马尔尼菲青霉菌相对特异的,对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价值¨“。

3.5分子学诊断PER技术可用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诊断。

诊断的基础摹于马尔尼菲青霉菌58SrRNA基因和特殊的寡聚核苷酸引物。

马尔尼菲青霉菌特异性引物用巢床PCR扩增,首次被扩增的DNA是引物对II'55和11"54。

此后,扩增了引物对PMI和PM4或PM2和PM4。

在马尔尼菲青霉菌DNA
的扩增中,引物对PM2和PM4扩增成功率为100%,产生一种347bp大小的产物¨“。

这种方法已成功用于鉴定皮肤活检标本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

目前,一种基于马尔尼菲青霉菌18SrRNA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已设计完成,并证实对马尔尼菲青霉菌PCR杂交反应具有特异性。

无论真菌是来自于人类或自然环境,该方法的灵敏度均为DNAO.1psi出。

尽管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杂交技术需要有较多人力和较高技术能力的实验室支持。

因此,为快速鉴定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用单一的和巢床PCR技术研究扩增了新的引物,该引物也是基于马尔尼菲青霉菌18SrRNA基因序列,灵敏度分别为1.0pg/斗l和1.8fg/以。

该方法可用于鉴定培养早期的马尔尼菲青霉菌¨2’1”。

6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得到早期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死亡率高达91.3%。

体外药敏试验证明:马尔尼菲青霉菌对咪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和氟胞嘧啶高度敏感,两性霉素B中度敏感,而氟康唑作用较弱。

为J,评价伊曲康唑在长期维持治疗防止复发中的作用,Supparatpinyo
K等对7l例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双盲试验。

早期标准抗真菌治疗包括两性霉素B0.6mg/kg・d2周,伊曲康唑Z100mg/d分两次口服10周。

之后,随机抽取患者接受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给予安慰剂长期维持治疗,结果:伊曲康唑组的36例患者1年内没有1例复发,安慰剂组的35例患者中有20例复发。

另对80例没有长期维持治疗的播散惟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随访.结果有24例在6个月内复发,说明对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完成早期治疗后,采用伊曲康唑200mg/d口服长期维持治疗,有很好的耐受性,并可防止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复发II“。

也说明长期维持治疗的必要性。

在抗马尔尼菲青霉菌的体外药物实验中,米卡芬净钠与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两种药物的抗真菌活性,分别提高65%和50%。

而与氟康唑联用无协同作用,不能增强其抗真菌活性。

米卡芬净钠与所有抗真菌药物联用都不具有拮抗作用‘”J。

但用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治疗,还需要动物实验和临床的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综上所述,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

目前对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患者是否有必要应用伊曲康唑长期维持治疗有争议,但多数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具体维持治疗的时间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NongnuehVanittanak0_m,ChesterR.Cooper,Jr,e1.a1.ThiraSiri目m-thana.PenieilliummameffeiInfectionandRecentAdvancesintheEpide—m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Aspects[J].CfinicalMicrobiologyRe-views,Jan2006;95—110.
[2]黄长武,李兴禄,黄艺,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的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

2006,26(i):61—63.
[3]陆林,胡样仁。

吴孟华,等.马尔尼菲青霉病六例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6):432—433.
[4]卢朝辉,刘鸿瑞.谢秀丽.等.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6):536—540.
[5]邓卓霖,马韵.酷似组织胞浆菌病的马尔尼菲青霉病[J].中华病
万方数据
28・中医、中西医结合・座丛瘟皇丝痘垫!Q生三旦箍三至鲞筮!翅』坠!里燮!!堡臣塑查Y!坠星堡!!殳臣:丛丝垫!Q:!壁!:丝:塑!:!
理学杂志,1999,28(5):384-386.
[6]王朝宏,郝冀洪,朱芸,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胞化学染色研究[J].临床荟萃,2006,21(14):1044.
[7]李佩章,陈艳华。

李晖。

等.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J].海南医学,2007,18(10)26-27.
【8]1-Shiow,Ping-Fungehung,Jann-YuanWang,eta1.Cytologicaldi・agnosisofpenicilliummarneffeiinfection[J].JFormosMedAssoe,2008,107(6):443—447.
[9]Zuber。

S.M.J.Hynes,and,A.Andrianopulos.C-proteinsignalingme-diatesasexualdevelopmentat25"12buthasnoeffectonyeast-likegrowthat37。

CinthedimorphiefungusPenieilliummameffei[J].Eukaryot.Cell2002。

1:440一447.
[10]CanweiCao。

WeiLiu,RuoyuLi,ZheWanandJianJunQiao.Invitroin-teraetiormofmieafunginwithamphotericinB,itraeonazoleorfluconazole”sainat
thepathogenicphaseofpenieilliumnmrneffei[J].JournalofAntimi・erobialchemotherapy2009,63:340一342.
[11]DesakomV,simpsonAJ,WuthieknaunV,eta1.Developmentande.・中医、中西医结合・valuationofrapidurinaryantigendetectiontestsfordiagnosisofpenieillio-sismarneffei[J].JClinMierobiol,2002,40(9):3179-3183.
[12]PrariyachatigulC,ChaiprasertA,GeenkajomK,eta1.Developmentandevalnationofaone—tubeseminestedPCRassayforthedetectionandidentificationofpenieilliummarneffei[J].Mycoses,2003,46(11/12):447—454.
[13]SophitThirach,ChesterR.cooper.Molecularanalysisofthepenieilli—ummameffei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dehydrogenaseencodinggeneanddifferentialexpressionofspdAandtheisoeitratelyase—encodinggeneuponinternalizationbymurinemaerophages[J].JournalofMedicalMicro-biology,2008.57:1322-1328.
[14]Matthewc.Fisher,SybrenDeHoog,NongnuehVanittanAkom.AhighlydiscriminatorymultilocusmierosateUitetypingsystemforpenieilliummarneffei[J].MolE00lNotes,2004,4(3):515-518.
[15]BlentA.]_asker。

YupingRan.Analysisofpolymorphiemieroeatellitemarkersfortypingpenieilliummarneffeiisolate[J].ClinicalMicrobiology,2004。

42:1483一1490.
中草药外洗联合疣体包埋治疗扁平疣49例
彭希亮,赵会亮(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目的观察中草药外洗联合疣体包埋治疗扁平疣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49例采用中草药煎液外洗联合疣体包埋于曲池穴疗法,对照组52例采用利巴韦林内服联合a一2b干扰素软膏外涂疣体。

结果治疗组痊愈36例(73.5%),显效9例(18.4%),好转4例(8.1%),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9例(36.5%),显效ll例(21.2%),好转13例(25.0%),无效9例(17.3%)。

两组总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4.54,JP<o.05)。

结论中草药联合疣体包埋治疗扁平疣,起清热解毒、调节气血作用,疗效优于西医疗法。

关键词:扁平疣;中草药外洗;疣体包埋;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4;R752.5+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2—1310.2010.01.013
扁平疣是由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面部及手背,是淡褐色或淡黑色丘疹。

笔者采用中草药外洗联合疣体包埋治疗扁平疣49例,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治疗组49例中男20例,女29例。

年龄12—44岁,平均21.6岁。

病程14天一6年,平均2.6月。

对照组52例中男24例,女28例。

年龄Il一46岁,平均20.8岁。

病程16天~5.8年,平均2.7月。

两组皮疹轻重无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方剂组成木贼309、香附309、板兰根209、大青叶99、紫草99、五倍子99、枯矾99。

加减:中年男性患者加鸦胆子69,儿童患者加甘草69,瘙痒者加大枫子69、苦参69。

每日l剂,水煎外洗患处,2次/d,每次20min~lh。

连用30剂为一疗程。

1.2.2疣体包埋术选择较大、隆起较高的疣体,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用普通手术刀片贴皮肤平面刮取疣体,浸泡于75%酒精lOmin。

取患者曲池穴部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手
【收稿日期】2008—10—13术刀尖向下切开长0.8cm深0.5cm切口,取疣体置入创口深处,压迫包扎。

30日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

1.3对照组方法利巴韦林片,0.2,3次/d,Ot一2b干扰素软膏外涂疣体,2次/d,30日为一疗程,治疗结束随访3个月。

1.4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好转:皮疹消退40%以上;无效:皮疹消退不明显。

2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36例(73.5%),显效9例(18.4%),好转4例(8.1%)。

无效0例;对照组痊愈19例(36.5%),显效11例(21.2%),好转13例(25.O%),无效9例(17.3)。

两组总显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4.54,P<0.05)。

3结论
中医称扁平疣为“扁瘊”,由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而发病。

治则宦调气和血,清热解毒,祛邪扶正。

方剂中的木贼、香附、板兰根、大青叶、紫草凉血解毒、破血消瘀,五倍子、枯砚收敛化毒,祛腐生肌。

曲池穴多气多血.疣体包埋于此可刺激经络,调节气血。

联合应用起协同作用,其疗效优于西医抗病毒疗法。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