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读中医经典 重临床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继柏: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有幸来参加全国的经典临床研讨班。今天讲的题目就是“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这个题目分而言之是两个内容:第一个是要认认真真地攻读中医经典;第二个是要扎扎实实地从事临证实践。合而言之,就是一个内容:我们读中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用以指导临证实践。一、读中医经典为什么要提倡读中医经典呢?我们过去讲中医经典,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但是从实际作用和价值而言,应该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还有温病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有了《黄帝内经》,才有我们中医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疗学说、病证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这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形成出自《黄帝内经》,这是无可非议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书,一部是讲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另一部是讲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熟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因为它构建了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可以指导我们去辨证。那为什么温病学也应该上升为经典呢?因为整个温病学,当然主要是吴鞠

通的《温病条辨》和叶天士的《温热论》,它形成了治疗外感热病的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法则,而且系统地提出了相应辨证之下的主方以及药物。所以,我们要想治外感病,治外感热病,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急性病,甚至于急性传染病,不学温病学是不可以的。所以从临床实用的价值来讲,温病学应该上升为经典理论。我们作为一个中医,应当熟读这些经典,要认认真真地攻读这些经典,才有可能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功底,这就是“读中医经典”。二、重临床实践(一)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我发表过一个观点,就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生命力旺不旺盛取决于临床水平的高低、临床本领的大小、临床疗效的好坏。中医在中国几千年以来,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中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中医学两千多年以来,主导着我们中国人民的健康保健事业,防病、治病,尤其是治病。老百姓为什么相信中医呢?相信的就是中医能治病,能解决问题,这就是中医的生命力。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医可以长盛不衰呢?就是因为中医能治病,就是因为中医的临床,老百姓不是要我们去给他讲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而是实打实地解决问题。(二)中医要提高自身的威望关键在临床我们中医要提高自身的威望,关键在于临床。当前不是有一股歪风邪气吗?什么张功耀、李功耀、王功耀,这样的人不少。网上发表的攻击、诽

谤中医的文章在我桌上就摆了五、六篇。当然,对这样的人我们可以不去理他,因为他无知,他不了解中医。但是,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也应当反思一下我们中医本身有没有问题,《内经》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家为什么讲你的短处,为什么讲你如何不行?所以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短处,是不是有正气虚的地方。现在我们中医界,不要看表面上人员特别多,职位特别高,博导特别多,教授如林,每年我们中医界的科研经费拿了国家多少万我不知道,这个也不关我的事。我觉得我们中医界现在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虚多实少,就是务虚的太多,务实的太少。简单的讲有三多,而这三多恰恰是三少,第一是职称多,现在的教授有多少?名医有多少?主任医师有多少?但是在这里面搞

专业的是不是百分之百?有多少水分?没有人去统计,这是职称多专业少。第二是名医多,名医特别多,有国家评的,政府封的,也有自己封的,这里面是不是个个都是名医呢?标准不一样啊,昨天我听广东省的金秘书长告诉我,广东省评名医要看临床,这个标准是过硬的,但是不是全国都是这样呢?不一定,可能也有的是因为官职高,也有的是因为资格老,也有的是因为天线粗,也有的因为关系特别好,各种复杂因素都是有的。名医多是好事,职称多也是好事,问题在于职称多,搞专业的不是那么多,名医多,搞业务的不是那么多,有的名医根本就看不了病。影艺界有一句很好的话,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什么是名医?老百姓公认的才是名医,一天门诊看三、五个病人,看十个病人,这是名医吗?人家来一次没效,看第二次还没效,第三次还来不来?不敢来了,这是名医吗?所以是名医多,业务少。第三,科研多,效益少。我当然不能讲我们所有的科研项目都是假的,但是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都是假的,一个科研课题搞下来,结论总是疗效97%、95%、98%,与西医比较超过好多好多,西药的疗效只有60%、70%,中医科研项目一出来就是90%,有那么高疗效吗?这不是自己哄自己吗?发挥效益了吗?没有,效益只有一个,科研经费捞到手了,教授上去一批了,就这个效益。这不是损害中医自身的威望吗?这不是我们中医队伍里自身存在的问题吗?如果我们大家都还

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的话,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只能有损我们中医自身的形象,影响我们的生命力。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一个字,“实”,实实在在搞临床。第二个问题就是全面西化。广东这边的情况挺好的,我今天上午到病房里看了两个科室的病人,接触到他们的主任,接触到院长,接触了大批的主治医生,他们开的处方还是不错的,他们运用中医的辨证还是比较有章法的。我熊某人从不反对中西医结合,在哪里都没有讲过西医的坏话。我说西医不错,全面西化并不是坏事,因为随着时代的潮流,随着社会的需求,随着与西医的竞争,我们不得不西化,尤

其是从经济利益出发,没有西化就赚不来钱。检验、手术,这都是特别赚钱的,所以我不反对西化。而且,能够真正的搞中西医结合,西医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比如肿瘤科就是,肿瘤就是靠西医检查发现的,我们只能在它肯定的结论后面,再加以辨证论治,对不对?西化不是坏事,但是西化以后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一些中医的同志,在搞西化以后,把中医自身的本钱给丢掉了,把辨证施治给忘了,开方开不出汤头来,都是乱七八糟的大杂烩,这恐怕是当前的一个时病。我讲过一句话,当然这个话说得太厉害一点,我说,看一个中医的水平,不看他的牌子,更不看他是否能夸夸其谈,也不看他的文章,看什么?看处方,这个处方我一看,看是不是有汤方的,要求不高,不看他的处方跟辨证能否对号入座,就看这个处方本身是否是有汤方的,如果是有汤方的,那这个医生是个已经入门的医生,如果这个处方开出来是杂乱无章,根本没有汤方,那这是个没有入门的医生。为什么这样讲呢?方剂学是中医最基本的一门功课,如果连方剂都背不上几十个、上百个,那是什么样的医生啊,那就根本没有入中医这个门槛。所以我经常讲,要当一个好的临床医生,最少要背五百个汤方,当然要是能背更多一点更好。不仅要背,而且要用,如果不使用,甚至没有用熟,那这个汤方就是根本没有掌握,说不定三五天又忘了。这是我们中医界突出存在的几个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要提高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