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述评
摘要:近年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倾向,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忽视自主学习的设计等等,如何将传统教育与建构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学生中心教师角色定位
引言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建构主义作了比较充分的介绍,它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基本上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
尤为可贵的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实验已在全国数百所学校展开,取得了全国上下的一致称赞和支持。
但是,不容讳言,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是一门新的“舶来的”思想体系和观念体系,必然与现阶段的一系列观念和相冲突引发争议。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门外来理论
“中国化”的过程,该理论本身也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探索,以适应我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土壤,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1.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将建构主义理论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概括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
(注①)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2)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
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
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1.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1.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达到共同学习
提高。
1.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
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
辅导。
1.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1.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
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怀疑、批判精神,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
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2.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特点:
2.1.1建构主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起辅导、引导、支撑、激励的作用。
2.1.2建构主义学习是社会性、真实性的学习: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
联系之中。
学习者处于一定的复杂的、真实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2.1.3建构主义学习是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的学习: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得到实现或形成时,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
的。
2.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特点:
2.2.1课堂要素多元化:课堂教学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教学论三角形”要素(教师、学生、教材);还应包括教学目的、方法、环境、评价;并且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普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教育技术。
同时,教学更强调人文化和社会化,传授知识不仅是在课堂而且可以在社会上的各个环境中进行,大大拓宽了教学环境和视野。
现在的一些公共课和评价性课程,普遍都应用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节省了一定的讲解和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
2.2.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学生认知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追求同样起着制约作用。
按照李威特的小团体交往模式理论,
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全渠道型交往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是多向度的交往,真正是个体主动、群体互动。
2.2.3课堂教学情境化:从建构主义教学目标上,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学习创设与实际相类似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从知识结构上,要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交叉和知识的综合性;从方法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从手段上,要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虚拟“现实
情景”。
2.2.4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社会性互动作用,而这种社会性互动作用的集中表现应该是教学的交互性。
这种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第二,交流应是双向的。
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
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2.3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2.3.1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来看,它似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地位的考虑,而没有强调教师的地位。
但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却不应以此为理由而完全回避对教师地位的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工作,所有的学生的
学习都将处于盲目的状态下。
建构主义同时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造机会,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评价,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他们现有的知识、技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3.2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多,而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能自我发现知识。
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却不利于学生去思考、发现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创造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构造,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强调丰富学习情境的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可能凭空产生,它应当以丰富的学习情境作为载体,学习情境既可以由教师通过精心的构建来获得,也可以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由学生在实际的环境或模拟的环境中去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情境教学能启发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理解、去同化、去建构新的知识,赋于新的知识以某种意义。
当原有经验不足以同化新知识时,更需要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令学生能对原有的认知进行改造与重组,以顺应认知结构,完成新的知识意义的建构。
2.3.4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会话:建构式教学认为,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
它包括
学生与情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互动的重心。
教师应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各小组内共同分析信息,研究问题,取得共识,进而小组之间交流,相互协商。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旨在让整个学习群体(包括老师和每一位学生)共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内容,这对学习技能较弱的学生尤其起着很好的激励作用,很值得大力提倡
和发扬。
(注②)
2.4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②教师充当父母形象角色、管理员角色;③教师具有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模范公民角色;
⑤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⑥教师是教育者、也是科学研究者。
我们要知道,教师是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特殊职业,他们对于学生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成长发挥着极其重要影响,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习观、成才观以及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的塑造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角色的扮演十分重要。
2.4.1转变观念,以全新的视野看待学生:现代学生个性很强、自主性很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发展潜力,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尽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秉性和爱好,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最好的学生,都能够成才,教师要在正确的指导启示下帮助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发明、自主学习,塑造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4.2把学生当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改变以前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体地位,把教师角色定位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角色,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一切教师效能为学生发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学长、朋友身份帮助学生学习,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都必须紧紧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
教学进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4.3 不断学习充实自身,准确定位教师的形象:
传统的教师形象是“师道尊严”,教师功能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
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度和信息传播的不对等性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形象定位,致力于做一个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做学生的学习顾问,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学习的态度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3.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反思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塑造,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国上下正在建构主义思想主导下围绕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偏重教学过程,忽视教学目标分析;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3.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的挑战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正在不断影响着新的教学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赞同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对学生如何解释教学主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真正的问题,与他们的同伴进行创造性的交流,努力加深对教学主题核心思想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由许多事实组成的现有陈述,那么他们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却发现了许多困境,如何认识我们发现的面临着许多挑战,对于深刻理解建构主义教学观、坚持实施建构主义教学关系重大。
3.1.1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中绝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他们受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模式的教育,很难适应或转换教育观念,即使转换过来了也是变了味的不伦不类的建构主义教学方式。
教师们运用他们头脑中固有的成型的一套“观念体系”去想象他们课堂中的教学,形成他们的思路并为教学做出计划。
而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短时间内改变。
从根本上说,这些是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要求相违背的。
不幸的是,经一代代相传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和学的这些标记,仍然存在于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
在这样的环境里,普遍认为教室越安静越有秩序就更有可能发生学习行为。
教室成为被权威占据的空间,学生做着相同的基于技能的任务,以便保证学习的一致性,标准的结论潜藏于这一环境的每一个地方。
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缺乏怀疑精神,缺乏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中也必然形成严重的依赖性,缺乏批判能力,导致创新能
力缺失。
3.1.2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首先,建构主义对教学方式提出的挑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上。
学生理解一个教学主题可以有多种方式,所以教师必须在熟练掌握教学主题的基础上,探讨理解这些主题的各种方式;其次,表现在教学技巧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主动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师或书本中吸收知识。
教师的教学技巧应该适合于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不管是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技巧应该努力配合学生思维,而不是支配学生思维;最后,表现在对教学情境的监控上。
由于建构主义教学要求
学生个人建构知识,并提倡合作学习,学生活动就有较大的自由度。
因此,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要有较强的监控和管理能力。
3.1.3建构主义对教学管理的挑战:建构主义教学的有效形式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较大的改变。
教学活动需要不固定的时间表,可以对课程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安排有兴趣的教师在一起组成团队教学情境,把几门课合起来进行教学。
当学生在从事问题解决和教师帮助指导学习时,教师会发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将使教学时间超过所规定的课的时间,这种情况常常意味着教师将不得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教师协商进行课程整合,为教学管理和正常授课带来很大的不便。
同时,由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形式和要求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允许学生理解的多样性,所以教学评估的方式也应作相应的调整,这些似乎与传统评价标准是不相容的,在实践
中很难具有操作性。
显然,本文在此所描述的挑战仅仅是一部份而已,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还没有认识到的更为深层的挑战,但是清楚这些挑战对于帮助教育者创造和维持建构主义试验教学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3.2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能否“以学生为中心”
西方建构主义者一贯标榜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即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
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否则会走上片面理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路子,对实际工作带来危害。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抓住内因和外因这两大块,事实上这两大块中的哪一个环节要落实,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比如学习环境设计通常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组织”等环节。
以学习英语课文为例,要求学生领会课文的大意,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
这样的情境靠谁创设?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创设,得由老师来完成。
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由于策略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原有认知水平,即要考虑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所以更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可见,尽管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不不可或缺,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可以在新型教育思想(“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统一起来。
在这种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