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标本采集、保存与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病理检查的标本不超过24h
– 同种组织每一部位至少采集3份标本,1份用于病原学研究 (无菌采集),1份用于病理学研究(固定于福尔马林中), 1份用于电镜检查(固定于电镜标本保存液中)
– 重要的组织器官应多部位同时采集标本
现场采样
• 媒介和动物标本
– 疑似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
现场采样
• 做好样品标记
现场采样
• 标本采集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 – 保护医务和疾控人员
• 血标本-血清
现场采样
– 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
– 至少
• 急性期(发病7d内或发现时)
• 恢复期(与急性期间隔2-3周)
– 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ml~6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血清管 中 • 一份0.5ml左右,用于即将监开测始病的种检测
在其诊疗和护理的医务人员和家属接触者中出现9 例病例,其中医务人员4例,家属5例。续发病 例具有首发患者呕出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暴露史
– 经检测确诊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这是我国首次确认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 此后山东、安徽、河南等省也相继有疑似无形体病报告
Zhang Lijuan, et al. JAMA 2008, 300(19): 2263-2270
– 2005年9月,湖北省咸宁市报告6例聚集性不明原因发 热病例,首发病例死亡,5为续发病例为首发病例的亲 属,发病前均有在护理首发病例过程中接触首发病例 呕出血液史。该起疫情也未能明确病原
背景 – 2006年11月,安徽省广德县报告10例聚集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首 发病例死亡,诊断为“疑似流行性出血热”
– 特点
• 一般在标本采集、送达的当天或次日就可得到结果,这对于需要根据实 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处置和尽早采取防控措施极为重要,但对标本的 要求也较高,病变部位标本的阳性结果比其它部位的阳性结果诊断意义 大得多
背景
• 疾病特点 – 多为急性起病,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黑便、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 出血症状。绝大多数患者白血病不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谷 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 病例均发生在丘陵地区,发病时间集中在5-10月。男性多于女性,且多 为农民。20岁以下及80岁以上人群未见发病。
背景
• 2004年以来,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 湖北等省相继报告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 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可 因多脏器衰竭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 2004年,浙江、安徽等省局部地区发现发热、血小板 减少散发病例,实际发病数不详,病因不明
– 2005年5月,江苏报告发热、血小板减少散发病例,实 际发病数不详,病因不明
病毒性疾病标本采集、保存与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王世文
• 采样前准备
– 包括各种采样现场需要的器械、耗材,无菌标本容器,采样后处理试剂, 低温保存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各种采样表格等
• 明确采样要求
– 针对不同事件的处置,采样目的、对象、标本种类各不相同,采样人员 需要根据事件或疫情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采样工作程序。 内容主要包括:采样目的、对象、时间、部位、标本量、无菌要求(一 般不需要)、标本保存与运输条件等,并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 的调整
• 一份检测备份
• 一份留存
现场采样
• 呼吸道标本 – 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 – 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
• 消化道标本 – 患者的粪便和肛拭子
• 要求: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 螺口塑料试管中
– 样品标记非常关键,是所有标本辨识的唯一标志,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错误
– 标本采集过程中,应保证采样记录表登记、采样日志记录与样品标记同时 进行,并确保编号一一对应
– 样品编号需要在标本容器表面与容器盖顶上同时进行标记,避免容器与盖 子错配,造成标本的交叉污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胞
背景
– 2007年3-9月,河南省信阳市及其周边地区共报告79例疑似无形体病病例, 死亡10例。针对该起疫情的病原学检测未能做出明确结论
– 2009年3-10月,湖北随州、黄冈等6个市共报告疑似无形体病病例93例, 6例死亡(其中随州58例、黄冈18例)。经实验室检测,嗜吞噬细胞无形 体均为阴性,1例病例查菲埃里克体阳性
背景
• 病毒 • 细菌 • 立克次体 • 埃里克体 • 无形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
• 采集标本 – 血清 – 血凝块 – 血浆 – 白细胞
标本保存
• 血清可在4℃存放3d、-20℃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 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
• 24h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h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 以下保存
现场采样培训
现场采样
• 其它人体标本
– 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等 – 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
现场采样
• 尸体解剖
– 不明原因疾病的死亡病例
– 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
– 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 本(如肺、肝穿刺)
– 做病原学研究的组织标本采集得越早越好,疑似病毒性疾病 的标本采集时间最好不超过死后6h
标本运送
• 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
• 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病原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 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 号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有关规定执行
标本检测与解释
• 标本的预处理
– 血清灭活
• 病毒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分为三类,即直接 检测、间接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标本检测与解释
• 直接检测
– 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病毒颗粒、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
– 方法
• 电镜/免疫电镜检测、组织中包涵体检查、IFA/ELISA检测抗原、病毒核 酸/基因组检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