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作业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作业
一、任意简述5种训诂方法并举例。
1、互训:一种训诂方式,汉语训诂学术语,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即两个字互相训释,用甲解释乙,又用乙解释甲的训诂方式。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里:“老,考也”;“考,老也”;“更,改也”,“改,更也”;“追,逐也”,“逐,追也”。
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声训起源很早。如《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又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它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笔画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字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时词的本义或常用义是一致的。即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汉语训诂学术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是训诂的基本方法。是以字义为主的训解方式,即用当代通行的语词解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书中的注解和字书、辞书中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对于名物,义训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如:《左传》中“龙,水物也。”
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二、任意简述5部清代以前含清代的训诂学著作。
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2、《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提出“六书”的造字法和用字法。
3、《释名》: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作者刘熙。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其中还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
4、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编成。后经校定、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凡士人应明经科,均须诵习儒经,义理全据《正义》所说,否则就被视为异端邪说。《五经正义》中含有哲学思想的着作是《周易正义》和《礼记正义》。前书宣扬“先道而后形”的唯心论,后书突出儒家重礼的观念,提倡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影响颇大。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
5、《四书章义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五经”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三、任意解释5个训诂术语。
1、某,某也。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其特点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关系,或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如《说文》:“恭,肃也。”
2、曰、为、谓之。这几个词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以区分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其后,多为一种名物或制度;训释词在其前,一般为一个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
3、谓。被释词放于其前。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有时也用来指明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和串讲句义及段落大意。
4、言。被释词放于其前,指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
5、犹。被释词位于其前,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的关系,义隔而通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即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四、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将“只是”二字理解为“但是”、“只不过”都非本义,运用训诂学方法说明“只是”的本义。
解答: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诗人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又如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日本学者须藤健太郎在《简论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的只是一词》中对此也发表了看法,这个词是虚词,他认为是“正是”或者“一向”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的转折意,在唐代“只是”也可以是派生用法和白话说法,这个用法解释为“但”“正因为”“正是”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