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利的街角》有感可怜又可悲的边缘人-

可怜又可悲的边缘人

——《泰利的街角——一项街角黑人的研究》的读书笔记很早以前在看电影《虎胆龙威3》时,有这样的一个桥段叫我印象深刻,恐怖分子要求警察麦卡伦身上挂上写有“我讨厌黑鬼”的牌子站在黑人街区,不带任何防护设备或武器,并且不准有警察保护。他顺利地很快地引起街角站立黑人青年们的注意,他们手持棍棒,刀具就要“杀了他”,街角杂货店的中年黑人老板宙斯救了他。在这个桥段中,展示一段美国黑人社区的街角社会的缩影,在工作日的早上,大家都汇集在街口的杂货店对面聊天,街上几乎看不见女性,孩子,男人们聚集在一起。同时,街区也不是繁华的街面,没有国人印象中的高端大气,而是稍显破败的景象,墙面上都是各种涂鸦。在很多美国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展现黑人社区的街角社会的状态,经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情形,又学习过黑人的历史,对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边缘地位表示同情,让我对这本研究街角黑人的书籍《泰利的街角》产生了兴趣。又再看了看《虎胆龙威3》中的片段,我发现了之前没有注意的一段对话。这发生在杂货店老板宙斯在教育两个黑人男孩时。

宙斯:“现在,你们去哪?”

孩子:“去学校。”

宙斯:“为什么?”

孩子:“去接受教育,然后才可以上大学。”

宙斯:“为什么这很重要?”

孩子:“这样才能得到尊敬。”

宙斯:“谁会帮助你?”

孩子:“没人。”

宙斯:“那么,谁会帮助你?”

孩子:“我们会帮助自己。”

宙斯:“谁不会想要帮助我们?”

孩子:“白人”

在得到这样的回答之后,宙斯对孩子们表示了肯定。对话与书中的对街角社会中的男人的想法的描写有不谋而合。虽然电影展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场景,书中记录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但黑人的社会生活似乎没有在这三十年中得到大的改变。

一.相关背景了解

美国黑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的时期。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主要是西非、刚果和安哥拉)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其中半数以上运入今美国境内,主要在南部诸州的棉花、甘蔗种植场和矿山当苦工,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虐待。随着美国工业的发展,南方的黑人陆续迁往北方和西北方城市。1861~1865年南北战争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仍受种族歧视和压迫。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运动兴起,以马丁?路?德金为领袖的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争取非裔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后期意识到黑人在美国的饱受歧视的绝大部分原因是经济不平等,因而转为“经济权的斗争”,发起“穷人运动”。

作者艾略特?列堡是加入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赞助的“儿童福利研究项目”后,负责对收集低收入黑人成年男性的的田野资料时了解到这些信息的,并将此文作为其博士论文。

书中的街角社会是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一个黑人聚居区的新政外卖店的地区。

二.读后感及思考

从本书的副标题就可以看出研究的对象是黑人男性,我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女生,我对于书中男性的价值观表示不可理解,只可接受。

总体认为这里的街角男人们是可怜又可悲的边缘人,游走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走,却不曾改变自己的现状。

说他们是边缘人是因为黑人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是公认的事实。在书中描写的那个年代,虽有黑人民权运动,但是黑人都是聚居生活在破败的贫民区这就足以说明问题。1963年30%的贫困人口都是黑人,而黑人有更大的比例是穷人。他们没有办法继续读书,他们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从事建筑工人,仓库管理员,送货员等非技术类的无聊的工作,还拿着较低的收入,勉强甚至勉强都算不上的维持着生活。

说他们可怜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成见,以及他们难以在各个方面得到自信的境地。祖祖辈辈都是类似的家庭状况,在资本主义社会,清洁工是几乎没有可能坐在他自己打扫的办公室里的,而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他们的下一辈很容易就还是这样坐在办公室里。社会不给于黑人帮助,他们自身是没有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进而迈过面前的鸿沟的,所以他们在社会中总是没有学识,容易冲动,有很多不了习惯的不能胜任好的工作的黑人们的形象。好一点的工作总是要求有经验有技术的人,他们只能从事底层工作,雇主还不愿支付全额工资,以“工资-偷盗系

统”支付一般的工资,这是对他们的蔑视与打击。家庭的责任都在男人的肩上,他们在没有生活的希望的时候还得去干没有任何前途的工作,只是为了养家。处处找不到真正的自信的源泉,只能为活着而活着。

说他们可悲是他们自己总是害怕担大的责任,总是逃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面对工作,即使被给与更高的工资,他也不会继续干下去,他觉得自己自己不能胜任;面对孩子,他们不去真正照顾孩子,为了减少自己在公众眼中尊严的破坏,他推开孩子,以为拒绝做父亲就能不为不完成任务而免受谴责;面对情人,有时候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剥夺者,从女人那里获取物质,得到照顾,同时还能与多个女人保持同样的关系互不干扰并以此为骄傲;面对妻子,结婚的原因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通过婚姻变成男人或是有了孩子,而不是想要给妻子什么;面对朋友,这似乎只是一种陪伴,是自信的来源而不是交心的坚固的友谊。就是这样,在生活之中,他们从这里逃往那里,只是为了忘记之前的悲哀,寻找新的自信点。没有人试图去改变现状,积极努力的工作,不断的提高自己好能够胜任更好的工作。就这样,继承了父辈的失败,再传递给子辈,不试图打破常规,活的更好。或许努力过,但是被现实打败了,但是坚持的心也随之消亡了。

三.印象深刻的事件及思考

书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客观地记叙了部分发生在街角的黑人男性的故事,很有代入感,有以下三个个给我较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第一章中提及的“工资-偷盗系统”的存在。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存在,雇主竟然以自己并监督的估量范围的偷盗额度来支付部分工资。偷盗不应是鼓励的行为,而在这里这是诱导偷盗,雇主还可以在任意时候发现后将雇员送进牢狱中。工资是衡量一份工作的价值上所在,是对雇员劳动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雇员的社会价值,给与雇员相应的自我认同。而这样一种只支付应有工资一半,默许偷盗另一半工资的系统是对雇员赤裸裸的蔑视。这一方面是社会的原因,存在对黑人形象的误解,他们总会偷盗,他们不诚实,雇主不得不计算隐性成本。可是这就是黑人自身固有的习性吗?是雇主在一开始怀有对此类工作的瞧不起和对黑人雇员的固有歧视而开低工资,雇员需要养家而被迫开始偷盗,还是黑人雇员的偷盗使得雇主降低了原本会支付百分百工资的决定?我想工资一直是这样,只是原本是过低工资。这不是说我认为偷盗的行为可以原谅,而是隐形的社会压迫行为,导致黑人形象的误读。也是这样的行为打击着黑人可以通过努力获取更高工资的信心,便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没有信心可以做好拿到自己满意的工资,而现有工资不足以维生就继续偷盗,而持续的偷盗影响了雇主及其他人眼中黑人雇员的形象,便不会以正常的方式发放工资,而是持续这种奇

诡的的工资发放系统。在这里,雇主是不可能率先打破它的,只有雇员自己站起来改变自己的形象才能打破。可是,社会和他自己给予街角男人的信心少得可怜,只能自甘堕落。

第二个是第二章中父亲可以带着不同住的孩子散步聊天,但是回家后对于同住的孩子表现得很冷漠。在街角男人的价值体系中,孩子没有与女人的关系重要,也没有自尊心重要,孩子的照顾者是谁决定着他对孩子的态度。可怜的父亲总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存在着深深的挫败感和罪恶感,孩子加重了他的失败,也见证了他的失败,他的自尊心无处安放只能选择逃避。个人认为这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影响的结果。就是在年迈以后他们也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愿意去麻烦子女,美国的养老模式是社区养老,即住在养老中心,医疗中心,或是社区服务上门等等模式。而中国不同,中国人讲究“孝顺”,孩子有给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而且比较注重晚年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家长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有一定是“养儿防老”意识,将来孩子好了,自己才有美好的晚年生活。但是这也不能完全解释街角男人的行为,还是有自私的成分在其中吧。孩子打破他原本可以维持的生活,孩子就像是一笔债务,他不得不去还,可他又是那样的不成功,便对这样的“债务”没有深厚的感情。而街角男人从自己的父亲那里也没有学到善待孩子,就这样一代代的下去,自己从下生活中的父亲角色的“缺位”导致他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极大的热情去完满的塑造一个父亲的角色。

第三个是第六章中泰利和理查德关系。两个人要好的时候甚至可以做连襟,但是后来可以因为理查德的酒后撒泼就不相往来,这样的友谊似乎没有看起来那么稳固。甚至在最后还在计较谁欠了谁一美元,这更像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小气的的争吵,而不是两个已经有孩子的成年男性间的的争吵。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男人们间的友谊都是被他们自己幻化过的,没有那么坚实,稍微一点利益上的冲突,友谊便无法守住昔日表面的美好。在吵架时,理查德说自己“生命中从来从来都没有朋友。一直以来,理查德是唯一真正关心理查德的人。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这与电影中宙斯对孩子们的教育一样,能帮助自己的人只有自己。长时间面对面的交往或是某个特殊的事件使得某些人成为好友,但是每个人心里都不曾真正的相信自己可以有朋友,又总是顾忌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很多事情上便不曾交心,友谊通常是脆弱的。街角的男人在学识,工作,家庭等方面都是失败者的角色,只有同样是失败者的街角其他男性才能理解他,才能不像妻子似的寄予期望,不像雇主似的蔑视他,才能安稳的陪伴他,一起用阿q似的“影子价值系统”安慰他们自己,所以男人们需要朋友并不同于一般的意义,他是在找自尊,找安全感,找做人的信心。

四.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引申思考

黑人其实就是美国境内数量最大的少数民族,占有人口总数的一大部分,他们的生活,文化,状态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美国白人,例如黑人的音乐和涂鸦文化。这就像我国状况,共有56个民族,但是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在人口上只占有一小部分。从各种资料,经验,数据上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处于社会所谓的上流阶层,富有阶层中少数民族占有极小的比例。少数民族甚至常常被作为研究贫困问题的主要对象,这样一个群体也需要被关注。

我在第三部分中提到的第一个事件实际上让我有点想到新疆维吾尔族的状况。在新疆以外的其他地方的街上,人多的地方看到维族,甚至维族小孩时,人们总是避开他们或者说是逃离他们,因为总认为他们是小偷,会偷东西。这也是最多的误读。新疆进入内地通常需要很久,作为穆斯林的维族人民进入内地饮食上存在诸多不便,为什么要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偷东西?作为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民族,从教义上也是不允许偷盗行为的存在。那是什么原因?其实,用心关注就会发现总是看的到这样新闻,还不会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小朋友失踪了。其实他们就是这样被利益熏心的坏人拐走,带入内地,教会汉语,严刑训练成专业的小偷,危害一方,也毁坏了民族形象。

整本书给我最大感受就是贫困是导致街角男人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如果能够有足够的收入满足生活所需且有富余,那么他们和妻子,孩子,朋友的关系都会较好,自己也会容易找到自信,也能更好地工作。回看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都是经济发展不够迅速的地方,所以我国的少数民族也总是给人贫困的印象。贫困也总是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落后思想,较低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等等。这有地域的原因,也有自身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束缚。但是,如果这样不能简简单单的发展经济,给他们减贫来解决问题。我认为少数民族的独特就在于它的自身的文化,如果被迫和所有人一样没有区别的一起进入现代化的世界,他们就会被“汉化”,也许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却不能在传承老一辈的传统了,渐渐的都是经济发展地区了,少数民族也有经济资本了,却只是挂着虚名了。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只寄希望于学者的田野调查,而是应该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学者,自己进行民族研究,承担少数民族与政府的桥梁。同时少数民族自己的学者也能更真实的记录所有的故事,也能将已逝的或是将要消失的自己的文化好好地重新传承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