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急性期血肿
低密度病灶:亚急性期脑梗塞
(二)CT表现
一、颅脑异常表现
1. CT平扫——脑结构改变
➢ 占位效应: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 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 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5. DWI和DTI检查 ➢ DWI异常表现是高信号,见于所有能导致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改变(主要是受
限)的疾病,如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肿瘤和脑脓肿等 • 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越高,信号强度也越高 • 脑脓肿的脓液呈高信号,而肿瘤的坏死灶为低信号,有助于鉴别 ➢ 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上,可见其受压移位,常为占位性病变所致;也可表 现破坏中断,多见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也可为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一)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颈内动脉DSA: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 信号
T1WI T2WI T2WI-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aa
ba
ca
脊髓空洞
二、脊髓疾病
(五)椎管内血管畸形
X线:DSA检查能显示脊髓AVM供血动脉的起源、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走向
CT:增强检查病变血管呈迂曲条状、团块状强化,CTA检查可显示AVM全貌
MRI
➢ 普通检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 增强检查:点状、斑片状或弥漫脑回状强化,也可无强化
病毒性脑炎
一、颅脑疾病
(五)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
CT
➢ 平扫: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 ➢ 增强检查:活动期病灶有强化,慢性期则无强化
MRI:症状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是其主要特点
脑脓肿
结核性脑膜脑炎
CT
➢ 结核性脑膜炎:脑池内高密度渗出,可钙化;增强扫描后脑膜线样或结节状强化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平扫为等或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MRI
➢ 结核性脑膜炎:脑底池结构不清,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同CT ➢ 脑结核球和结核性脑脓肿: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同CT
脑脓肿
CT
➢ 急性炎症期 平扫:大片状密度,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不规则斑点状、脑回样强化
➢ 化脓坏死期 平扫:低密度区内出现更低密度坏死灶 增强检查:轻度不均匀性强化
➢ 脓肿形成期 平扫:等密度环,内为低密度并可有气泡影 增强检查:脓肿壁环形强化,完整、光滑、均匀
脑脓肿
MRI
脑脓肿
➢ 急性炎症期 平扫:稍低T1信号,稍高T2信号,边缘模糊 增强检查:无强化或斑点状强化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277页)
额叶 vs 颞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横轴位各脑叶的分布
基底节区 vs 具体核团
脑室的正常变异
颅脑大血管的影像
表现
DSA影像
后前位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造影
侧位椎基底动脉系统造影
CTA
矢状位重建影像
脑组织的信号异常
强化方式的差异
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
• 脑水肿是由于脑组织中液体过多贮积而形成的
脑水肿-细胞毒性水肿
T2WI
DWI
ADC图
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
与脑脊液渗透压力有关
脑积水-非交通性
脑室内通路阻塞引起的脑积水
脑积水-正常颅压性
Evan指数大于0.3
脑积水 vs 老年性脑改变
CNS的影像学方法
• X线摄影时代(1895~)
诊断信息少,检查有创
• CT的时代(1971~)
对CNS疾病的诊断具有里程碑意义
• MRI的时代(1985~)
没有离子辐射,最佳软组织对比 划时代意义
• 超声
囟门未闭的小儿
经颅多普勒检查
• 核医学
SPECT:灌注 PET:代谢
鞍区占位病变
垂体微小病灶的检出
鞍区增强表现
视N III IV V2 海绵窦 蝶窦 VI
颈内A
V1
Anne G. Osborn, Brain, 2004
MRI对脑神经的显示
额叶 vs 顶叶
Moeller TB, Reif E. Sectional Anatomy, Thieme
脑叶/脑回的分界
颅骨的溶骨破坏
转移瘤所导致的骨质破坏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不同类型的脑萎缩有其独特的影 像表现,如皮层型脑萎缩主要表 现为皮层变薄和沟回增宽加深。
脊柱疾病的影像表现
脊柱疾病的影像表现主要包括椎间盘突出、脊柱骨折和 脊柱肿瘤等。
脊柱骨折则表现为椎体形态改变、骨皮质断裂和椎间隙 变窄等。
椎间盘突出在影像上表现为椎间盘局部突出于椎体边缘 ,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脊柱肿瘤则表现为椎体破坏、骨质增生和软组织肿块等 ,增强扫描后通常会强化。
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也是脑肿瘤 影像表现的重要特征。
增强扫描后,脑肿瘤通常会强化,表 现为病变区域密度增高。
不同类型的脑肿瘤有其独特的影像表 现,如胶质瘤通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的占位病变。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表现
01
02
03
04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表现主要包 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脑血管狭
窄或阻塞等。
病例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结词
脑血管疾病是指与脑部血管相关的疾 病,如脑梗塞和脑出血。影像诊断有 助于准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详细描述
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CT和MRI 等影像技术可以检测到血管狭窄、堵 塞或破裂等异常,对于及时诊断和治 疗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三:脑白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脑梗死在影像上表现为低密度 影,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
出现。
脑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影,通 常在发病后CT扫描时即可发
现。
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则表现为相 应血管供血区的低灌注或缺血
改变。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表现
01
脑白质病变的影像表现 主要包括脑白质疏松、 脱髓鞘病变和脑白质缺 血等。
02
脑白质疏松常见于老年 人和长期高血压患者, 影像上表现为脑室周围 低密度影。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 4、MRI(核磁共振成像)
脊髓病变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大脑纵裂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二、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表现
❖ 1、脑CT:
灰质(较高密度):灰白色 白质(较低密度):灰黑色 基底节(较高密度):灰白色 骨和生理性钙化(高密度):白色 含脑脊液的脑室、脑沟、和脑池(低密度):黑色
❖ 1、脑出血: CT:
1、急性期: 1)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高的肾形、类圆
形或不规则团块;
2)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 3)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2、吸收期:
血肿周围模糊、水肿带增宽、血肿缩小并密度减低
3、囊变期:
1)软化囊腔
2)脑萎缩
MRI :
1、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 号
2、亚急性期和慢性期:T1WI:和T2WI:均 呈高信号低信号
脑萎缩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 2、脑梗死: 1)缺血性 2)出血性 3)腔隙性
3、脑萎缩:
1)脑沟、脑室和脑池增宽 2)脑白质疏松:白质密度不均匀
减低但高于梗死灶。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四)颅内感染
1)结核性脑膜炎: 脑膜渗出、肉芽肿为其基本病变,可合 并结核球、脑梗死和脑积水。
※ 2、新生儿颅内出血: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七)脑软化
❖ CT: 脑局部呈液性密度,周 围伴有负效应。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影像诊断
(八)脊髓病变
❖ 1、椎管肿瘤:
分类: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和硬膜 外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
窗宽/窗位
1000
-1000
3、CT扫描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转移瘤
3、CT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MPR MIP VR SSD
3、CT扫描
CTA: 脑血管疾病的检查,部分取代DSA功能。 优点:
脑梗死 CBF
发生脑坏死
脑梗死 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梗 死,其他脑细胞可能有不同程度 受损
脑梗死
坏死过程
炎性反应过程,多核白C,微血 管长入坏死组织 胶质C增生 空腔 空腔结构 周围纤维胶质增生带 ;腔内:液体 +纤维血管网
脑梗死及其阈值和膜衰竭 CBF阈值电衰竭 15-20%以下
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运转受障启动 神经细胞死亡
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 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 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
三、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CT表现
①密度改变
高密度:
脑出血、钙化、富血管肿瘤
低密度:
肿瘤、炎症、梗死、水肿、囊肿、脓肿等
等密度 混杂密度
脑挫伤(出血,水肿)
脑膜瘤钙化
脑 梗 死
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正常颅脑CT表现
MR信号表现
T1WI
T2WI
水-------------低信号-----------高信号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表现
转移瘤
转移瘤
皮髓质交界区多发病灶、结节或环形强化、水肿明显
脑膜转移T1WI+C冠状位
颅骨转移瘤
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
超急性期:6Hr以内,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期: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 亚急性期:4~10D,血管性水肿,修复开始 慢性期:11D以上,囊腔、胶质增生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突发口角歪斜5个小时及48小时对比
DWI检测超急性脑梗死
T1WI
T2WI
DWI
女,54岁,突发右侧肢体乏力5小 时
急性脑梗死
起病时间:6~72Hr,细胞毒性水肿及血管性 水肿并存,神经细胞坏死。CT:动脉高密度 征、局部脑肿胀、脑实质密度降低。MR: T1WI呈低信号,T2WI、 PDWI、 T2Flair、 DWI呈高信号,ADC下降。 PWI病灶低灌 注,再通可见高灌注。占位效应不明显、脑 回样强化。病变范围与某一血管供血区域一 致。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梗阻性脑积水时,脑脊液通过室管 膜进入脑室周围的细胞外间隙。 CT:低密度,无强化 M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flair 序列呈高信号。
肿块?血管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
脑萎缩
脑组织减少继发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扩大 范围:弥漫性、局限性脑萎缩 部位:皮质、白质、小脑、脑干 病因:老年脑、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影像表现
基本表现
血管性水肿 细胞毒性水肿 间质性水肿 脑萎缩 占位效应
血管性水肿
最常见 机制:血脑屏障破坏 C T:均匀低密度,无强化 M R:长T1、长T2信号,无强化 见于:肿瘤、炎症、梗死、外伤
血管性水肿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课件
2023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课件CATALOGUE目录•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医学影像学进展•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检查的注意事项01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每个半球包括:灰质、白质和基底节。
灰质主要包括:大脑皮层(大脑皮质):感觉、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
脑的组成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语言区(大脑皮质):支配言语表达功能。
大脑的功能脑的解剖和生理脊髓的位置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位于脊柱内,上承接脑,下至骶椎。
脊髓的功能脊髓是脑与躯干、四肢联系的必经之路,具有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
脊髓的解剖和生理脑神经的组成脑神经共12对,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混合神经。
脑神经的功能脑神经支配头面部感觉、运动和反射等功能,对维持机体平衡和协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脑神经的解剖和生理脊神经共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的组成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支配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也支配部分内脏功能。
脊神经的功能脊神经的解剖和生理02医学影像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1 2 3详细介绍颅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头皮、颅骨、脑膜、脑血管等。
颅脑解剖常见颅脑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
颅脑病变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如头颅平片、CT、MRI 等的应用和优缺点。
检查技术03检查技术脊柱影像学检查技术,如X线平片、CT、MRI等的应用和优缺点。
01脊柱解剖详细介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椎骨、椎间盘、脊髓等。
02脊柱病变常见脊柱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等。
详细介绍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因此病灶严格按照血管走行区分布, 呈底面向外的楔形。
CT
24小时内 •等-略低密度
24小时-1月 低密度
1个月 软化6小时内
•DWI:高信 号
6小时-1月 长T2长T1信号
1个月 脑软化脑萎缩
56
脑梗塞的鉴别诊断
• 低密度/脑梗塞
• 低密度/囊变
• 混杂密度/肿块(mass)
长T2长T1/水肿(edema)
长T2短T1/出血(hematoma)
• 肿块
25
基本病变
头颅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 3、脊柱与脊髓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①脊髓增粗:空洞、肿瘤、水肿 ②脊髓移位:肿瘤压迫;栓系 ③脊柱骨质改变:椎体改变、椎间孔扩 大
[初步诊断]:左侧头颅急性硬膜外血肿伴软组织损伤。
[种类和检查方法]:头颅CT(平扫)
[描述]:左侧额叶区可见不规则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初步诊断]:左侧急性脑出血。
①脊髓增粗
②脊髓移位
脊
髓
T2WI
T1WI
受 压
移
位
T1WI
增强扫描
• 神经受压移位
③脊柱骨质改变
椎间孔扩大
三 脑血管病
(一)脑出血 (二)脑梗塞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影像诊断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发病部位
基底节区、丘脑、脑干
CT表现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subacute stage: isodensity
分期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时间 <1周 2周 >2月 密度 高 等 低 水肿 有 轻 无 占位 有 轻 无
chronic stage:hypodensity
正常脑干 急性脑干出血
MR表现
急性期 亚急性期 慢性期 发病时间 <3天 3天-1月 >1月 信号T1 等信号 高信号 低信号 信号T2 低信号 高信号 高信号
疾病
脑肿瘤 脑脓肿 脱髓鞘
鉴别点 占位效应明显,强化
发热,环形强化 形态不规则,侧脑室周围,
58
MR优于CT: ①<6小时脑梗塞 ②幕下脑梗塞
2、腔隙性脑梗塞
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 • 好发部位:基底核及丘脑区,脑干、小脑 • 直径一般在1.5CM以下
CT:边界较为清楚的 低密度影,直径 10-15mm
MRI:可以显示更小病灶(<8mm) 长T2长T1信号
读片训练
头部外伤后 1 小时
• [种类和检查方法]:头颅CT(平扫)
[描述]:右侧颅骨颞部连续性中断,可见骨折线。右侧颞 骨内侧可见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局部脑 组织、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左移。
• [初步诊断]:右侧颅骨线性骨折,右侧急性硬膜外血肿。
subacute stage:high signal intensity
合并其它表现
① 进入脑室 ② 进入蛛网膜下腔
• 蛛网膜下 腔出血
• 脑出血破入 脑室
四 颅脑外伤
• 硬膜外出血 • 硬膜下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1 硬膜外出血:外伤多见 梭形或凸透镜形
1 硬膜外出血
• 2 硬膜下出血:外伤多见 新月形
7
• 2 、头颅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①脑实质密度改变:高密度(钙化、出血) 等密度 低密度(脂肪、水肿) 混杂密度 信号改变:长T2长T1 长T2短T1
②基本征象
• 肿块 • 坏死囊变 • 水肿 • 出血
• 高密度/出血(hematoma)
• 等密度/出血
• 等密度/脑膜瘤(meningioma)
2 硬膜下出血
•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高血压等 脑沟、脑池内线状高密度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脑梗塞的影像诊断
cerebral infarction
脑梗塞
1大血管闭塞
脑动脉闭塞 性脑梗塞
2穿支小动脉闭塞
腔隙性脑梗塞
52
1 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 脑梗死的CT诊断: • 时间性:延迟到6-12小时以后才会出现阳
男性,70岁 头部外伤后
2 天。
• [种类和检查方法]:头颅CT(平扫) [描述]:颅骨内板下左侧额部及颞部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 邻近组织受压,大脑中线移位向右侧移位。
• [初步诊断]:左侧颅骨线性骨折,右侧急性硬膜外血肿。
[种类和检查方法]:头颅CT(平扫)
[描述]:颅骨内板下左枕叶区可见梭形高密度区,密度 均匀,边缘光滑。局部脑组织、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 构略向右移。左顶部头皮软组织肿胀。
发病时间 血肿密度 周围水肿 占位效应
<1周 高 有 有
2周-2月 逐渐变等 逐渐减轻 逐渐减轻
>2月 低 无 无
分期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时间 <1周 2周 >2月 密度 高 等 低 水肿 有 轻 无 占位 有 轻 无
acute stage:hyperdensity
• 发病后第5天
分期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时间 <1周 2周 >2月 密度 高 等 低 水肿 有 轻 无 占位 有 轻 无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
二、头颅与脊柱基本病变的表现
基本病变 头颅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3
1 、头颅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①蝶鞍改变:蝶鞍增大,鞍底或者鞍背骨质 模糊或者消失。
②颅内肿瘤定位征:蝶鞍改变;钙化
基本病变 头颅基本病变的X线平片表现 头颅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 脊柱和脊髓基本病变的CT与MR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