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综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简称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脑、脊髓和与之相连的神经根。

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助于判断异常情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一: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主要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横断面的影像图像,用于评估头部疾病和损伤。

常见的应用包括头部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的检查和诊断。

1.1 颅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颅骨的形态、结构和密度,评估是否存在颅骨骨折、颅骨畸形等病变。

1.2 脑部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密度,评估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病变。

1.3 脑室和脑池头部CT扫描可以显示脑室和脑池的形态和大小,评估脑积水、脑脓肿等病变。

二:脑部MRI扫描脑部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脑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脑部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1 T1加权影像T1加权影像对脑灰白质的结构和解剖学特征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结构的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

2.2 T2加权影像T2加权影像对脑白质的结构和病变显示较好,可以评估脑白质病变、脑水肿等情况。

2.3 弥散加权影像弥散加权影像可以评估脑部水分的分布情况,对评估脑水肿和缺血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4 功能性MRI功能性MRI可以评估脑部的功能活动,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脊柱MRI扫描脊柱MRI扫描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脊柱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评估脊柱的结构、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1 脊柱骨骼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脊柱骨骼的结构和畸形情况,对脊柱骨折、椎体滑脱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2 神经根和脊髓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神经根和脊髓的结构,对脊髓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3 椎间盘脊柱MRI扫描可以评估椎间盘的结构和病变,对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变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2)
★ 大脑前动脉 ◆ 水平段、上行段、膝段、胼周段和终段 ◆ 侧位,眶额动脉、额极动脉和胼缘动脉 ◆ 前后,水平段和上行段之间向对侧发出前 交通动脉,连接两侧的大脑前动脉
一、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3)
★ 大脑中动脉 ◆ 水平段、回转段、侧裂段、分叉段和终段 ◆ 侧位,侧裂段分出额顶升支(前中央动 脉、中央动脉和顶前动脉) ◆ 前后,分支重叠
★ 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 ★ 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表现(CT轴位1)
正常表现(CT轴位2)
正常表现(CT轴位3)
正常表现(CT轴位4)
正常表现(CT轴位5)
正常表现(CT轴位6)
正常CT表现(增强)
★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 ★ 脑血管明显强化 ★ 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
正常脑血管造影(线图)
正常脑血管造影(图)
正常X线表现 (血管造影4)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桥脑下缘汇合成 基底动脉。汇合前发出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在桥脑腹侧上行,发出小脑前下 动脉、内听动脉、桥脑动脉及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出颞支和枕支
正常脑血管造影(图)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ing diagnos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异常CT表现(1)
★ 脑质密度改变 ◆ 高密度:钙化、出血、肿瘤 ◆ 等密度: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模 糊效应期 ◆ 低密度:脑肿瘤、脂肪瘤、胆脂瘤、囊 肿、脑梗死、慢性出血、脑水肿或脑积水 ◆ 混杂密度: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 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三、垂体腺瘤
(一)临床与病理 1 、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2、 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 3、 较大肿瘤可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偶
可钙化。 4、临床有压迫症状和内分泌亢进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1、X线: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 ,鞍底下陷。 2、CT:
平扫CT 5 软组织窗
平扫CT 6 软组织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平扫 骨窗
增强 ①脑实质 ②血管 ③颅内其他结构
(1)内外板、气体 T1WI低或无,T2WI 低或无 。
(2)脑血管 T1WI和T2WI均呈低 信号。
T2W (3)脑脊液T1WI低 T2WI 高I 信号
2、CT平扫显示鞍区囊性病变,可有钙 化。肿瘤囊壁及实性部分可强化。
六、转移瘤
(一)临床与病理
1、肿瘤发生脑转移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 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 状腺癌。
2、幕上多见,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 3、肿瘤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常发生坏死、
囊变和出血,少数发生钙化。 4、小病灶大水肿。 5、肿瘤血供丰富。 6、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
2、临床表现: (1)好发于中年人。 (2)桥小脑角综合征。 (3)高颅压。
(二)影像学表现
1、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耳道为中心,类圆形或 半圆形。
2、常伴有内耳道扩大。 3、CT上多为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 杂密度。
4、肿瘤较大时,有占位征象。 5、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听神经瘤CT
3
学习难点
1.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 2.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
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 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 扁平状或盘状,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 脑幕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 膜尾征”。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一 、X线平片 头颅正侧位像:观察颅骨骨折、颅缝分离、头颅畸形、颅骨疾
病、蝶鞍情况、钙斑等 颅底像:颅底特别是中颅窝骨结构有否破坏 切线像:颅骨凹陷性骨折、病灶与骨板的关系 脊椎正侧位像:椎管内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二、脑血管造影 适应证: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了解肿瘤的供
血情况 禁忌证: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良、造影
剂过敏 方法:股动脉导管法 全脑血管造影、颈内外动脉选择性造影、椎动脉造影 动脉期、静脉期、静脉窦期摄片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用检查方法 三 、CT检查 平扫CT: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积水、脑萎缩、脑先天畸形 增强CT: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组织的密度差 三维CT:颅骨3DCT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1.胶质瘤
脑实质内最常见的肿瘤。 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
室管膜瘤、胚胎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最多见,依病理
分级影像表现有所不同。 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 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 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 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生理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典型病例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最新进展目录01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生理功能脑解剖及功能包括左右大脑半球以及中间的胼胝体,负责高级认知、情感、语言和运动功能。

大脑小脑脑干基底核位于大脑后方,负责协调运动和姿势,维持身体平衡。

位于大脑下方,负责连接大脑和脊髓,传递神经信号。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感调节。

解剖结构脊髓是脑干下方的一段神经组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功能脊髓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神经信号,控制躯体运动和感觉。

脊髓解剖及功能解剖结构神经根是由脊髓和大脑发出的神经纤维集合而成。

功能神经根负责将大脑和脊髓的信号传递给身体各部位,控制运动和感觉功能。

神经根解剖及功能02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技术1CT检查技术23快速、无创的影像检查技术,可用于诊断颅内病变,如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等。

头颅CT平扫通过注射造影剂显示颅内血管结构,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头颅CT血管造影可用于诊断胸部和腹部脏器病变,如肺癌、肝癌等。

胸部和腹部CT扫描高分辨率的影像检查技术,可用于诊断颅内病变,如脑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

MRI检查技术头颅MRI可用于诊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

脊柱MRI可用于诊断关节炎、肌腱炎等关节疾病。

关节MRI通过注射造影剂显示颅内血管结构,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

脑动脉造影通过注射造影剂显示脊髓血管结构,用于诊断脊髓血管疾病,如脊髓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等。

脊髓血管造影神经血管影像检查技术0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影像诊断脑梗塞影像诊断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坏死。

发病机制CT扫描可见低密度影,MRI扫描可见缺血性病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同济《医学影像学》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目录01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脑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半球间有横行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纹状体、外侧沟、内侧沟。

脑的组成大脑半球包括:语言、运动、感觉、听觉、视觉、情感等高级神经中枢,调节内脏功能,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平衡。

脑的生理功能脑的解剖和生理脊髓的位置脊髓位于脊柱椎管内,上接脑干,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脊髓的生理功能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参与反射活动,同时具有传导功能,将周围神经传入大脑的信息传至大脑,并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至周围神经,调节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脊髓的解剖和生理周围神经系统的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周围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共同组成神经系统,负责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02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摄影检查总结词历史悠久、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局限性高详细描述中枢神经系统X线摄影是一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拍摄头颅和脊柱的正侧位片,观察骨骼结构和形态。

该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但受到成像质量限制,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不能直接观察脑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高分辨率、快速成像、结构清晰、辐射较大总结词CT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X线扫描,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结构清晰的脑组织图像。

该方法成像速度快、诊断准确,但存在辐射较大、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等局限性。

详细描述CT检查MRI检查总结词高分辨率、多参数成像、无辐射、价格较高详细描述MRI检查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可以获得高分辨率、多参数的脑组织图像。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学)
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病人亦有严格限制检查时间长,重症患者不适合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
禁忌症及缺点
各种金属性物体严禁进入MRI检查室!
T1WI
T2WI
平扫
01
MRA
DSA检查
02
各种检查方法的优选(一)外伤颅脑外伤一般直接行CT检查。脊柱外伤一般先行平片检查,再对骨折节段进行CT检查,对于脊髓压迫情况的判断需要用MRI检查。(二)肿瘤颅内肿瘤选用CT或MRI检查。MRI特殊检查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椎管内肿瘤应首先选用MRI检查。(三)血管性疾病对于出血的急性期,CT检查敏感。出血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检查价值优于CT。脑梗死首选MRI检查,可以发现早期脑梗死。对于动脉瘤、血管畸形,可以选用CT或MRI,但MRI优于CT。CTA、MRA可显示大部分病变的血管改变。(四)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炎症及脱髓鞘性病变,直接选用CT或MRI检查。(五)先天畸形颅脑和脊柱先天畸形,应首选MRI检查。
脑静脉
上矢状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正常CT表现(平扫)
颅骨及含气空腔脑实质皮质的CT值32~40HU,髓质的CT值28~32HU含脑脊液的间隙:脑室、脑池、脑沟呈水样低密度非病理性钙化:发现率较X线平片高
正常CT表现(增强)
脑实质轻度强化,灰质较白质明显脑血管明显强化其他:大脑镰、脉络丛、垂体、松果体明显强化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平扫
增强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

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案教案标题:医学影像诊断学中枢神经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3. 学会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教师讲授)- 大脑皮层和脑髓核的解剖结构- 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2. 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教师讲授、案例分析)- 脑血管病变(脑卒中、脑血管畸形)- 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脑转移瘤)- 脑感染(脑炎、脑脓肿)- 脑外伤(颅骨骨折、脑震荡)- 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 先天性异常(脑裂隙、脑积水)3. 医学影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诊断中的应用(教师讲授、举例演示)-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4.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提供真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资料-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展示相关的解剖标本,加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理解5. 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查找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资料,并撰写小组报告。

-小组讨论和互相评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课堂测验(选择题、判断题):考察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常见疾病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评估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

3. 临床实际案例讨论和解剖标本展示表现:评估学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表现和解剖结构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1. 医学图书、期刊和互联网资源2.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图像3. 解剖标本展示物备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和学生基础进行相应调整和补充。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伦理与隐私保护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常见病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常见病影像学表现(医学影像诊断课件)

CONTENTS
目 录
01
疾病概要
02
影像学表现
03
诊断和鉴别诊断
Part 01
疾病概要
• 头部受直接外力,致颅骨骨折或变形、脑膜血管破裂,血 液进入内板与硬膜之间潜在的硬膜外间隙形成血肿
• 多位于颞顶区,常为脑膜中动脉出血 • 硬膜与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围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梭形或半月形
临床与病理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颅脑损伤2%~3% ,颅内血 肿25% ~30%)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
Part 02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
CT
内板下方双凸形高密度,边缘多清楚锐利,均一或不均一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开放骨折可出现血肿内积气 可多发 急性期:高密度区,CT值在40~100HU 亚急性或晚期:密度逐渐减低、体积开始缩小
Part 03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
闭塞血管供血区异 常密度/信号 同时累及灰白质 脑回状强化
肿瘤(星形细胞 瘤、转移瘤) 脓肿
MRI优于CT
脱髓鞘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24小时)50~60%正常 早期征象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 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灰白质界 面消失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
CT表现(>24小时) 脑质密度:闭塞血管供血区低密度,同时累及灰白 质,大小和形状与闭塞血管有关;1~2周密度减低 且均匀,边界较清;2~3周, 梗死区水肿消失、吞 噬细胞浸润成为等密度,“模糊效应”;1~2月, 软化灶 水肿和占位: 1~2周最明显 脑萎缩:脑室、脑沟扩大 增强:3天~6周,2~3周最明显;脑回、斑片、团 块状;BBB破坏、新生毛细血管、过度灌注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时加强康复训练。
案例二:脑出血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01
02
03
04
患者信息
老年女性,突发头痛、呕吐, 伴左侧肢体偏瘫。
影像检查
CT平扫显示右侧额叶高密度 影,周围脑组织水肿。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额叶脑
出血。
治疗建议
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 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MRI检查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 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裂密度增高, MRI检查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 信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
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分类
根据成像原理和技术手段的不同, 医学影像技术可分为X线成像、 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
成像和光学成像等。
医学影像发展历史
自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以来, 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X 线平片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像的发 展历程,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必要时手术治疗。
案例三:脑肿瘤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患者信息
中年女性,头痛、恶心、呕吐 逐渐加重,伴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颞叶脑 肿瘤。
影像检查
MRI T1WI显示右侧颞叶低信号 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 可见明显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 结果给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
脊柱MRI
用于观察脊柱骨质、椎间盘、椎管内结构和椎旁软组织等,对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病变的显示效果优于CT。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的影像学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的影像学诊断

正常颅脑横断面T2WI
正常颅脑弥散加权像(DWI)
横断面
矢断面
冠断面
三、基本病变表现
( 一 )X线检查
. 脑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占位性病变使血管受 压移位 、聚集或分离 、 牵拉或扭曲 。 一些肿 瘤可不同程度显影 。 脑DSA是诊断脑血管疾 病的金标准 ,但面临着CTA和MRA的严竣挑战。

一、 检查技术
. 颅骨平片
. 脑血管造影(

.脑 ( 平扫 ,增强 , , 灌注成像
.脑 : 平扫 ,增强 , ,功能性 ( 扩散成像 , 灌注成像 , 波谱分析 ,脑功 能成像)
.脑 : 少用。 成人 。
二、正常影像表现
(一 )脑血管造影 . 颈内动脉 . 眼动脉 . 脉络膜前动脉 . 后交通动脉 . 大脑前动脉: 额极动脉,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 . 大脑中动脉: 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 . 正常血管走行迂曲、 自然, 由近及远渐分支变细,
. MRI: 显 示 垂 体 微 腺 瘤 优 于 CT , T 1 WI呈 稍 低 信 号 , T2WI呈等或高信号 ,增强后早期呈低信号 。 对垂体 大 腺 瘤 的 显 示 也 明 显 优 于 CT。
垂体大腺瘤CT冠状位增强扫描图像
垂体大腺瘤MRI增强扫描图像
垂体微腺瘤
听 神 经 瘤 ( acoustic neurinoma)
钙化。 . 临床症状 :垂体功能异常与视野缺损。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
. CT示蝶鞍扩大 ,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 一侧或者两侧海绵窦。
.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 ,内常有低密度灶 ,均匀 、 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 微腺瘤 ,指小于10mm鞍内垂体瘤 ,宜采用冠状面增 强扫描 ,呈等 、 低或稍高密度结节 。 间接征象有垂 体高度大小8mm、 垂体上缘隆起 、 垂体柄偏移和鞍 底下陷。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诊断课件: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学

脊髓的解剖和生理
脊髓的组成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位于椎管内,上接脑干, 下端平腰骶椎水平。脊髓由白质和灰质组成,白质包括上行 和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灰质包括许多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脊髓的生理功能
脊髓主要负责感觉和运动的传导和控制,以及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控。它还参与平衡和肌张力的维持。
周围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
影像学诊断的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检查设备误差
由于医学影像学检查设备的性能和参数存在差异,不同的设备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 ,从而影响医生的判断。因此,选择性能稳定、精度高的设备是控制误差的重要措施。
操作技术误差
医生的操作技术和经验对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也有很大影响。通过培训和提高医生的操作 技能水平,可以减少操作技术误差。
2
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神经系统症状、头痛 、头晕等。
3
分析病史和临床表现,确定可能的病变部位和 性质。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选择 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
颅脑CT、MRI等。
根据病变部位和性质,选择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如弥 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脑
梗死诊断等。
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 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检查方
方便快捷
CT检查操作简便,扫描时间短,易于被患者接 受。
结构清晰
CT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头部的解剖结构,如脑 实质、脑室和脑池等。
3
出血和梗死
CT平扫有助于发现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病变 。
磁共振成像(MRI)
无辐射
MRI检查没有辐射,因此适用于孕妇和儿童等敏 感人群。
显示细节
MRI能够显示脑部细节,如灰质和白质的分辨, 脑沟和脑回的形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③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多数为垂体腺瘤,直径<10mm者—微腺瘤, >10mm—大腺瘤。 包膜完整, 可向上生长,突入 鞍上池,向下生长 侵入蝶窦,蝶鞍可扩大,其内 类圆形肿块呈 等或 略高密度,有强化表现;常有 坏死、囊变。
二、CT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医学影像学科
杨 桦
前 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 影像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脑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疾 病、颅内感染和脊髓等疾病常需 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有无、 位置、大小和性质。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1、头颅平片
方法简单、经济、无痛苦,是基本检查方 法。一般用后前位及侧位。 头颅平片有几种诊断的可能: A、明确病变的位置;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④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 多见于成人,起源于神经鞘膜,早期 位于内耳道内,增大长入桥小脑角池可 出血、坏死、囊变。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④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 CT平扫:桥小脑角区等、低或高密度 肿块, 有较明显强化, 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 内耳道 可见扩大,压迫第四脑室时 引起幕上脑积水。
二、CT诊断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2、增强扫描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及脑动
脉瘤等;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 等; 无强化:见于囊肿、水肿等。
脑膜瘤
二、CT诊断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3、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⑤转移瘤:
原发灶以肺癌最多见,经血行转移,多发 或单发,常位于皮髓交界区,易出血、坏死及 囊性变。 表现为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等或低密度 灶,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瘤周水肿明显。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2、脑外伤 ①脑挫裂伤 CT表现为低密度水肿区 内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伴占位 效应。 ②硬脑外血肿 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 硬脑膜之间, CT 表现为颅板下梭形 高密度影,不跨越颅缝。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③血管畸形 以 动 - 静 脉 畸 形 ( arterio-venous malformarion, AVM)最常见,由供血动 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CT表 现为不规则混杂密度影,伴“ 绳状 ”强 化,常见钙化,无水肿和占位效应。 MRI上表现为流空的畸形血管团。
致,局部脑沟、脑池及脑室受压变窄或闭 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 大,脑池无增宽。
二、CT诊断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等;
二、MR诊断
(一)颅脑MR检查
二、MR诊断
(一)颅脑MR检查
1、平扫MRI 常规取 SE序列 横断面 T1WI、T2WI 及矢状面 T1WI扫描,必要时加作冠状面 扫描,层厚8mm。 2、增强MRI 对比剂用 Gd-DTPA 0.1~0.2mmol/kg 体重,取头颅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 扫描。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检查目的在于确定肿瘤有无,并对 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诊断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垂体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①星形细胞肿瘤(astrocyic tumors):
按肿瘤组织学分为6种类型: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Ⅰ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Ⅰ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Ⅱ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Ⅱ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III级) 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 )
二、CT诊断
(二)正常颅脑CT影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5 、 50mm 第三脑室后部层面:除观察内囊、基 底节和丘脑区,还观察第三脑室后部及松果体 区。 6 、 60mm 侧脑室体部层面:观察侧脑室体部、 三角区。 7、70mm侧脑室顶部层面: 观察侧脑室顶、大 脑纵裂、脑皮髓质等。 8、80mm脑室上层面 : 观察脑沟、皮质、髓质 等。
二、CT诊断
(二)正常颅脑CT影像
结合教材P-301~302正常颅脑 CT图像,学习正常脑CT表现
二、CT诊断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高于脑质密度,见于出血、钙化和富
血管性肿瘤; 等密度:与脑质密度相同,见于某些肿瘤及血 管性病变等; 低密度:低于脑质密度, 见于炎症、梗死、 水肿、囊肿、脓肿及某些肿瘤等; 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1、平扫
横断面扫描为主,以眦耳线(眼外眦 与外耳孔中心连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 描8~10层,层厚10mm,有时加扫冠状面 (扫描时头部需固定不动,不合作患者 及儿童需给予镇静)
二、CT诊断
(一)颅脑CT检查方法
2、增强扫描
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对比剂后再行扫描, 多用 60%泛影葡胺 1.5~2.0ml/kg体重,静脉内 推注或滴注。(病灶有无增强是指病灶密度有 无增高),增强与病变组织供血、充血、过度 灌注、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被破坏等因素有关。 根据有无增强、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帮助我们 确定病变的性质。
二、MR诊断
(三)脊髓MR正常表现
正常脊髓 在 矢状面 T1WI上呈 中等信号,前后有低信号的蛛网膜 下腔衬托,脊髓边缘光滑、信号均 匀, T2WI 蛛网膜下腔信号增高,环 绕呈中等信号的脊髓。
(三)脊髓疾病MR表现
二、MR诊断
B 、提示病变存在,但不能确诊; C 、临床表现明显但无异常发现,这是平片 限度。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2、脊椎平片 通过观察脊椎正、侧位片有 可能发现椎管内病变。
一、X线诊断
(一)X线检查方法
3、脑血管造影(cerebral angiography) 将有机碘对比剂引入脑血管内以 显示脑血管; 颈动脉造影可显示大脑的大部分 血管; 脑动脉瘤 主要用于诊断: 血管发育异常 血管闭塞等症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②脑梗死:
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梗死( ischemid infarct):与闭塞 血管供血区相一致的扇形低密度; 2~~3周时病灶变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可见 脑回状强化;1~~2个月后形成低密度囊腔。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 为低密度梗死灶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深部髓质 小血管闭塞所致, 低密度灶 1.0~~1.5厘米,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②脑膜瘤(meningioma):
起源于蛛网膜粒,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 连;好发于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 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脑幕,肿瘤包膜 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与硬脑膜 相连,清楚光滑,周围水肿轻,有明显均匀 性强化,侵犯颅板时骨质增生或破坏。
二、MR诊断
(一)颅脑MR检查
3、MRA 无需注射对比剂既可显示颅内大血管, 是无创性脑血管成像技术。
4、功能性MRI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生理过程和 物质代谢等功能变化。
二、MR诊断
(二)脊髓MR检查
2、脊髓MRI
取自旋回波(SE)序列 T1WI和T2WI, 以矢状面为主,可全面观察脊髓情况,辅以 病变区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强化扫描用 Gd-DTPA 0.1~0.2mmol/kg体重,行病变区 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颅板压迹
脑回压迹:脑回压迫内板形成的局限性颅板 变薄区,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区;
脑膜中动脉压迹:脑膜中动脉对颅骨内板压迫 所致,侧位上呈条状透亮影,居冠状逢后方;
板障静脉压迹:多见于顶骨,呈网状或树枝状 透亮影; 蛛网膜颗粒压迹:呈颗粒状低密度影,直径 0.5~1.0厘米,位于额顶骨中线两旁。
注意:碘过敏患者不能行增强扫描。
二、CT诊断
(二)正常颅脑CT影像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8个标准层面: 1、10mm颅底层面 :通过眦耳线上方10mm, 由前向后见眶顶蝶窦、颅中窝、枕大孔等。 2、20mm蝶鞍层面:可见垂体窝、岩锥、内耳 道、第四脑室、颅前、中和后窝脑组织。 3、30mm鞍上池层面:可见鞍上池(低密度脑 脊液间隙呈五角或六角形)及中脑。 4、40mm第三脑室前部层面:重点观察内囊、 基底节和丘脑区。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蝶鞍
在颅骨侧位片上观察蝶鞍大小、 形态及结构,正常蝶鞍前后径为 7~16mm、深径7~14mm,形态分为椭 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内耳道 于后前位片可从眶内观察, 两侧内耳道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
一、X线诊断
(二)正常X线表现
生理性钙斑
松果体钙化:圆形或散在致密影,直径0.5cm
二、CT诊断
(四)颅脑疾病CT诊断
1、脑肿瘤:
成人好发生于大脑,儿童好发生于小脑。
Ⅰ级分化最好,Ⅳ级分化最差, Ⅰ~Ⅱ级属良性 和偏良性, III~ Ⅳ级属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