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电影发展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香港电影发展的认识

香港电影从1897年4月泊入至2012年底一百多年的发展史。1931年粤语有声片问世,香港电影工业才出现了第一次兴起。。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的10多年间,是香港电影工业第一次繁盛时期,告别草创阶段而进入规模发展时期;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微弱,中原文化仍根深蒂固,香港文化基本上叠合在内地文化之中。

50年代中期,以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力量不断扩大,香港电影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国语片发展迅速,独立制片体制进一步更新,同时大厂体制也逐渐成熟,海外市场尤其是台湾市场的开拓卓有成效。在美学形态上,更多表现为传承和延续。

之后,香港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开始转型,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组成的复合文化体。在工业层面,“光艺”、“邵氏兄弟”等具有新马资金背景的大型现代化制片企业登陆香港,制片数量进一步飞升。在美学层面,涌现出了时装文艺片、粤剧片、黄梅调电影、喜剧片、歌舞片、青春片等各种题材和类型的影片,艺术表现手段亦显得新颖、多样。

6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开始腾飞,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成熟,电影也开始了更为本土化和娱乐化的转型。电影工业层面上,大厂体制在度过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后由盛而衰,而独立制片体制却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嘉禾”成立后,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卫星制”制片体制,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电影工业的发展。

在美学层面,新武侠片、功夫片、喜剧片、犯罪片、色情片、恐怖片、科幻片等多种商业类型片相继涌现,电影语言也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电影;在主题内涵方面,开始表现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年轻港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过渡转型时期之前的香港电影,实际上是从属于传统中国电影且仅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华南电影,而之后的电影才是独具文化品格和鲜明地域色彩的香港电影。

70年代,香港影坛发生了近乎改朝换代的变化。活跃了近20年的粤语片演员多半去世、后继无人,输出的版权费被压得极低,加上电视中粤语节目的冲击、抢走了大批粤语片观众,所以粤语片制片公司一蹶不振,产量由过去每年1500多部急剧下降至171部。与此相对应,国语片则由400多部上升到700多部。两项相加平均每年产量只有800多部。在粤语片锐减的情况下,国语片在香港上演时几乎都配了粤语对白,所以从这时期开始,已无国语片粤语片的严格界线。

80年代香港经济再度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文化本土化趋于定型。香港电影的工业形态亦有了进一步发展,“卫星制”体制被继续丰富和完善,进而成为以院线制营销模式为基础的新体制,电影票房、从业人数、港产片票房比例等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历史最佳水平。

较为纯粹的商业类型片成为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主流,而文艺类型片亦为这一时期以商业类型为主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同时香港更多和内地有关方面合作,拍摄了有巨大影响的影片。如中原电影制片公司在1982年公映了一部由连获5届中国武术全能冠军的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风靡全世界,李连杰也由此成了继李小龙之后世界知名的功夫片明星。李翰祥组织的新昆仑电影公司与内地合拍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香港和东南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90年代之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等影响,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颓势。在这种大环境下,也由于香港电影自身的诸多问题,其电影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为寻求救市之策,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影人都在积极的努力,而中央政府也给以了大力支持。于是香港电影产业模式出现了产业重组、联合新媒体工业等多种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新产业模式。在工业趋于个性化的同时,其美学层面也显现出了风格化特色,突破了繁荣时期流水线式的商业类型片制作模式,表明了香港电影在经过重大社会变革考验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香港电影自踏进九十年代,已经没有主流电影,并且开始从高峰期慢慢滑落。

明星断层,也成为电影业青黄不接最突出的表现。香港国际影视展公布的报告显示最受买家欢迎的男女演员仍不外乎80年代出名的刘德华、周润发、梁朝伟、张曼玉等老一辈

明星。曾经以种类丰富、不断衍生新类型著称的香港电影业现今已变得越来越单一。香港电影的招牌片种如黑帮片、警匪片、赌片以及古惑仔系列影片,因为观众的厌倦而几乎在电影院里濒临灭绝,取而代之的是办公室爱情小品、古装故事、疯狂喜剧、化装特技、贺岁和鬼怪题材。

香港导演元奎对香港电影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日前到新加坡宣传影片《夕阳天使》,在谈到香港电影业时,他说:“香港电影业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当某种题材受欢迎时,大家便一窝蜂开拍,结果迷失了方向。自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香港创造令人无法企及的商业纪录以后,多数香港电影人坚信只有如法效仿,才能使港片有再度振兴的机会。但有限的财力以及尚未形成气候的制作团队,如何去跟人家强大的工业实力相媲美。以己之短去攻人之长,又如何能够制敌取胜。盲目地走大跃进式的创作路线,使香港电影一度从短小精悍的多元路线,向大片大制作的方向转型,这一期间几乎所有的临摹式创作后来都成了好莱坞电影的炮灰,只维系了几波殉葬式的商业反攻。”

票房低,世道差,拍片少,新人难当大任,恶性循环,一往无前,结果难以预计。同时客观地说,香港电影票房低迷是受了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经济疲弱、失业率高的情况下,市民花钱十分谨慎。

所以香港电影要找到恢复繁盛的道路,就要从反思自己混乱的、不健康的恶性发展套路上开始。重新制作注重质量的影片,用吸引电影人才和提升电影质量来再次举起香港电影的大旗;印象改变后投资就能多起来,充分利用大制作的资金和能拍出大制作的团队和个人,影片也会有更大的飞跃,观众就会回到影院,然后就是良性发展的循环,香港电影的春天就可以期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