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行为》高端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行为》一课基于“教学设问”的高端备课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乔文军
北京平谷教研中心徐淑萍
北京市平谷区第二中学曹秀娥
第一部分问题聚焦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增加了一段关于“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明确提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深人地理解和迁移应用”,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并对高效生物课堂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来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基础的养成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养成发散思维,拥有良好的学习素养。学习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学生还不能离开概念的生动、具体的实例和形象作为认识的有力支柱, 所以在概念教学中的设问、启导要充分利用源于学生生活中的感性经验。但是生动的概念实例本来就是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的统一体, 其中非本质特征的刺激强度往往比本质特征更甚, 因此学生往往会把非本质特征当成本质特征。为了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所以在抽象概括概念本质特征的时候, 有时有必要提出概括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的任务。
一、课堂教学设问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应注意设问的目标性和角度。要围绕教学目标,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疑难点知识的关键之处设问,角度新颖,启发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
2.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3.设问要难易适当。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难易
适当的设问才能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
4.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设问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和发展目标,让学生自主构建和提高。
5.课堂设问要把握好问的频率和时机。平铺直叙的讲解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但不分时机、场合,过于随意、频繁的设问只会造成学生心理过度紧张。设问密度要恰如其分,疏密相间,有的放矢。
6.设问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易懂。设问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课堂各环节设问要注意逻辑关联与层次,产生整体累积效应。
二、围绕“概念教学”的设问类型
1.用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课堂伊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
针对某些课型,教师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的新知识,创设若干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问题设计既要反映全课的教学目的、知识重点,更要突出生活性、趣味性。
2.用设问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课堂思维常常受到一些阻碍,如无法结合已有的知识,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等。这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线索。因此设问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并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用设问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参与程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有意识地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不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用设问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科课程的学习更要求理解能力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上是在学生主动思维的基础之上培养的一种能力,教师的精心设问培养这种能力的外在诱导因素。
5.用设问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能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教师要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知识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来自生活的问题就能够产生强烈的真实任务驱动的效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跟进研究
一、原始教学设计
二、研究纪实
1.原始教学过程的分析
《动物的行为》这节研究课,在整体构思设计之前,我依据课标对学情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有有三个:第一个目标是动物行为的概念;第二个目标是能够识别六种常见的动物行为;第三个目标是通过六种动物行为意义的明确,进一步明确动物行为的深层含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基于以上的知识目标我在授课内容方面是这样安排的:在图片导入本科课题——《动物的行为》后,给学生呈现动物行为的概念,告诉学生引起动物行为的原因是体内外的刺激,外部呈现方式不同的活动表现。为后面学习六大行为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在六大动物行为顺序的安排上,我依据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将动物的防御行为提到了攻击行为之前,即在讲完动物的摄食行为后安排了防御行为,这样做的依据是摄食和防御很多时候是同时进行的。
在每种动物行为讲授的安排上,我出示图片和视频,依据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行为,然后出示概念,让学生分析这种行为的意义。在学习完六种行为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行为的深层意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感知,对动物的一些行为很熟悉,所以本节课我没有对动物的常见行为过多展示,而是准备了一些学生不常见的视频资料,目的是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情分析”的效果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完成了以下学习目标:能够正确区分动物的六大行为,能够说出每种行为的意义。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动物行为概念。
(2)视频和图片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学过之余对动物行为的概念印象不够深刻;六种动物行为的呈现和讲解方式大致相同,学生只是获得了不同动物行为的表层意义,并没有对动物行为的深层含义有较深刻的认识,课标要求没有凸现出来。另外,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大的培养。
3.改进“问题设计”的具体思考
(1)动物行为的概念在讲授六大具体行为前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不太容易理解概念的内涵。
动物行为的概念比较抽象化专业化,我在没讲授具体动物行为之前出示给学生后,学生只是机械的说出了概念的文字叙述,并不能讲出对概念中刺激和活动表现的理解,更不能很好的理解概念真正内涵。
(2)六大行为逐一讲解,授课模式单一,使课堂教学内容分散没有层次,问题设置的单一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授六大动物行为时,每种行为我都是先出示视频或画面,让学生判断是哪种行为,然后教师出示这种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说出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意义也只是表层意义,没有挖掘出课标中动物行为要适应环境这一重要主题。
(3)大量视频和画面的呈现占用了太多的时间。
课件中大量视频和图片的呈现,并没有达到帮助学生构建生物的行为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这一重要概念。而且这些视频画面学生通过电视、网络都有所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