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_工程地质学第五章地下水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水头试验
变水头试验
h1 h2
L: 渗透路径 h1: 截面1水头 h2 :截面2水头 Q: 流量
L: 渗透路径 h1: t1时水头 h2 :t2时水头 Q: 流量
如图含水层为潜水层,含水层透水系数为 k=4.8*10-3cm/sec, H为3m, α为5度。 求渗透流量Q(m3/hr/m).
地表面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一、地下水的补给
含水层中地下水从外部(如大气降水、 地表水等)获得大量补充的过程称为地下水 的补给。
补给方式:
⑴大气降水补给; ⑵地表水的补给;
⑶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I.越流补给; II.直接补给 (4)人工补给
潜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
承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
的 水力坡度。
等水位线密,水力坡度大; 等水位疏,水力坡度小。
确定初见水位、承压水位埋深及承压水头大小。
二、按地下水的含水层性质分:
——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孔隙水 广泛分布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其分布规律主要 受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
孔隙水最主要的特点是其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连续性
好,相对均匀。孔隙水一般呈层状分布,同一含水层中的 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
承压水的分布 ——自流盆地
1——承压含水层, 2—— 隔水层,3——自流井, 4——非自流井,5——干井 6——承压水位, 7——潜水位, 8——地下水流向, 9——上升泉 A——补给区, B——承压区,C——排泄区,D——自流区
承压水的分布
——自流斜地
承压水具的特征: 无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 承压含水层的分布区、补给与区排泄区分布不一致。 承压水的水位、水量比较稳定,受气候影响小。
4、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建筑物基础底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地 下水对基础底面产生静水压力,即浮托力。
确定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时,无论是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天然重度或是 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一律取有效重度。
Baidu Nhomakorabea
5、基坑突涌
建筑基坑存在承压水时,当开挖基坑减少了基坑底部 隔水层的厚度,当隔水层较薄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冲破 基坑底部的现象。 其后果是基坑冲毁,地基破坏 。
第五章 地下水
•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第一节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空隙 (孔隙、裂隙和溶
隙)中的水。
一、岩石的空隙 孔隙—松散介质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呈小孔状分布 的空隙。
裂隙—岩石受地壳运动及其它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影响产 生的空隙。
V=KI
Q: 流量 (m3/d) A: 过水断面的面积 (m2) L: 渗径 I: 水力坡度 K: 渗透系数(m/d) I : 表示单位渗径的水头损失 V:地下水的渗流速度(m/d)
在计算流向集水构筑物的 地下水涌水量时,必须区分 集水构筑物的类型。 集水构筑物按构造形式可分 为:垂直的井、钻孔和水平 的引水渠道、渗渠等。
卤水(>50g/L)
第二节 地下水的类型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
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按地下水的含水层性质分:
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一、按埋藏条件分类
1、上层滞水
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潜水面 ★ 潜水位 ★ 潜水的埋藏深度 ★潜水含水层的厚度
二、含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
透水层:允许水透过的岩层。
隔水层: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
含水层:饱水的透水层。
三、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温度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味道 比重 导电性 放射性等
2、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可呈离子、分子、化合物和气体状态,
而以离子状态为最多。
主要由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凝结水补给, 当承压水与潜水有联系时,承压水也能补给潜水.
地表地形的影响
(1)
潜水面的起伏经常与地形一致,只是比 地形起伏平缓一些;潜水面与地表面的 形态具有相似性。
(2)当含水层厚度变大时,潜水面坡度变缓;
含水层厚度的影响
(3)当岩层透水性变好,潜水面坡度变缓。
溶隙—可溶岩(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地下 水流 长期溶蚀而形成的空隙。
(a) 分选良好排列疏松的砂
(d) 部分胶结的砂岩
(b) 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
(e) 具有裂隙的岩石
(c) 分选不良含泥砂的砾石
(f) 具有溶隙的可溶岩
根据水在空隙中的物理状态,水与岩石颗粒的相互作用等特征,一般将水在空隙中 存在的形式分为五种,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
①确定潜水流向 ②计算潜水的水力坡度
③确定潜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④确定潜水的埋藏深度 ⑤确定泉或沼泽的位置
⑥推断含水层的岩性或厚度的变化
⑦确定给水和排水工程的位置
3、承压水
——是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o
o’
H1——初见水位, H2——承压水位, H——承压水头 h——承压水位埋深,M——承压含水层厚度, OO‘——基准 面
它与地下水的动水压力有密切关系。
产生流砂的条件:1)地下水动水力大于土粒的浮重度 ; 2)地下水水力坡度大于临界水力坡度 ;
危害:
流砂——土体流动——地表塌陷或建筑物的地基破坏。 防止措施:1)人工降低地下水位;2 )打板桩;3)冻结法等。
Δh
3、潜蚀
1)机械潜蚀:土粒在地下水的动水力作用下受到冲 刷,将细粒土冲走,使土的结构破坏,形成洞穴的过程。 2)化学潜蚀:地下水溶解土中的易溶盐分,使土粒 间的结合力和土的结构破坏,土粒被水带走,形成洞穴的 作用。 由人类工程活动所引起的这种现象叫管涌。
气体有:O2、N2、CO2、H2S等; 常见的离子有:Clˉ、SO4² ˉ、HCO3ˉ、K+、Na+、
+、Mg² +等七种; Ca²
化合物有:Fe2O3、Al2O3、SiO2等;
还含有有机质和细菌成分。
3、常用指标( 对工程建设中水质评价有重要意义)
★ 酸碱度(pH值) 地下水的酸碱度指的是氢离子浓度,常以pH值表示。 地下水按pH值分类
潜水面
渗透方向
隔水层
四、地下水与工程
1、地基沉降(大量抽取地下水)
(1)松散沉积层中进行深基础施工时,人工降低地下 水位——使周围土层产生固结沉降。 (2)生活用水抽水时在水周围形成降水漏斗——使周 围建筑物或地下管线产生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
2、 流砂
流砂——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产生流动的现象,
承压水的排泄
——泉
导水断层切断含水层时,沿断层带,承压 水也可以泉的形式排泄。
潜水的排泄
——向地表水排泄
潜水补给河流
承压水的排泄
——地表水
河谷下切至含水层,则承压水向地表水排泄。
人工排泄
——地下水利用
河谷下切至含水层,则承压水向地表水排泄。
三、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达西定律
h1 h2 Q K A K A I L
硬水(16.8-25.2度) 极硬水(>25.2度)
我国硬度的表示常用德国度:1度=10mg(CaO)/L或7.2mg(MgO)/L
★ 矿化度(M) 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 量称矿化度,以g/l或mg/l为单位。
淡水(总矿化度<1g/L)
微咸水(1~3g/L) 碱水(3~10g/L)
盐水(10~50g/L)
岩层透水性的影响
潜水的特征:
潜水与大气相通,具自由水面,为无压水; 潜水的补给区、分布区与排泄区一致,直接接受大气 降水补 给。旱季时,常以蒸发形式排泄; 潜水的水位、水量随季节不同而有明显变化;
潜水水质易受地面污染的影响。
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面上标高相等各点的连线图,图上必须注明测定 水位的日期。一般应有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时期的等水 位线图。
承压水不易受地面污染。
承压水等水位线图 ——是承压水面上高程相等点的连线图。等水位线图上 必须附有地形等高线和顶板等高线。
从承压水等水位线图可获得如下信息:
确定承压水流向: 垂直于等水压线的方向为承压水流向,箭头由高水位线 指向低水位线。 确定水力坡度:
顺流向取两点,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为该段
分类
pH值 强酸性水 < 5.0 弱酸性水 5.0~7 中性水 7 弱碱性水 7~9 强碱性水 >9
pH<6的水能侵蚀铁。
★硬度:水中Ca² +和Mg² + 的含量。 可分为总硬度、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
总硬度=暂时硬度+永久硬度
极软水(<4.2度) 软水(4.2-8.4度)
微硬水(8.4-16.8度)
潜水的补给 ——地表水的补给
河流补给潜水
承压水的补给 ——地表水
当补给区位于河床地带时,地表水才可以 成为补给来源。
二、地下水的排泄
⑴蒸发;
⑵泉的排泄;
⑶向地表水排泄;
⑷含水层之间的排泄;
(5)人工排泄。
潜水的排泄 ——泉
承压水的排泄
——泉
当侵蚀面下切达到承压含水层时,就以泉 水形式排泄。
M wH
6、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的腐蚀
地下水某些成分含量过多时,对砼可溶性石料,管 道、钢铁等都有侵蚀危害。
结晶类腐蚀 分解类侵蚀
结晶分解复合类侵蚀
作业题:
★ 裂隙水
埋藏于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 由于岩石中裂隙大小悬殊,分布不均匀,所以裂隙 水的埋藏、分布和水动力性质都不均匀。根据裂隙成因不 同,可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与构造裂隙水。 ★ 岩溶水 埋藏在可溶岩裂隙、溶洞及暗河中的地下水,又称
喀斯特水。 岩溶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动态变化强烈,
流动迅速,排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