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合集下载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 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 “习”统一起来。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 愉快的事。
第二则: 个人修养
孔子的弟子。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自己。 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好之者( hào ) 曲肱( ɡōnɡ) 焉( yān )
如斯夫( fú ) 笃志( dǔ ) 论语( lún )
不亦说乎(yuè) 愠(yùn)
◆通假字
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同“又”,用于整数也 (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不亦君子乎 (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转型的 时代。由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制度 的变更,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 、礼仪僭越等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 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 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 殊性是孔子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zōu yì](今山东曲阜[qū fù]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疏通文意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 信(诚实) 习(温习)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疏通文意
指十五岁。“有”同“又”,立身,
迷惑,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疏通文意
第六章赞美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颜回“不改其乐”,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 点精神追求,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能自 得其乐。
疏通文意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爱好,喜欢
7、子曰:“知之 者不
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的人
比得上
勤奋自勉、 谦虚进取、 机敏好学、 加强修养
质疑探究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 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 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意动用法, 以……为快乐
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 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疏通文意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问和事业的重要性
孔子把“知之”“好之”“乐之”分为三个层次,以“乐之”为心 理状态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做事的最好的动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学习感兴趣,有强烈的求知 欲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也会用心学习,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 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和做作业似乎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或者为了 应付考试。作为学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学习当中寻找乐趣。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部编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29张pptx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论语中的情感。
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培养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 力。
引导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中的思想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想象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 造性思维。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01
学生表现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 完成情况、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 价。
02
学习方法和策略建 议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给出改进建议,如如何更有效地 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03
学习态度和习惯指 导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给 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 习习惯和态度。
下一步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
探讨《论语》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人性、自由、平等等方面的对话可
能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思考。
05
艺术手法与表达技巧研究
修辞手法运用举例
比喻
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 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 学生理解。
排比
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语 言气势,使表达更加有 力。
对偶
采用对偶修辞,使语言 更加凝练,富有节奏感 。
提高学生素养
通过学习《论语》,培养 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适应教育改革
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 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探究、思考。
《论语》简介及地位
《论语》概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 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教育思想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老师示范朗读
论语 lún
重点字注音
说 yuè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罔 wǎng 箪 dān dān 笃 dǔ
三省 xǐng 吾 wú 殆 dài 肱 gōng 陬邑 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小组内大声朗读纠错; 学生朗读打分; 全班齐读成诵。
同学进行文句翻译。
同样方法学习第三-五 章。
《为政》章
通“又”。再如“尔来二十有一
子曰年:矣“”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三十
有志于做学问 站立,站的住。能独立做事情。
而 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迷惑,疑惑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
的事情。比如:上天的旨
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 生的道义和职责等 。
人称代词,我
自己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
wèi,替,给
每天 检查,反省
为 人谋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
真诚,诚实 尽心竭力 复习
不 信 乎?传 不 习 乎?”
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说 文 解 字
说文解字
文句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给人家谋划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 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有关孔子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 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这则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 问作为快乐的人。”
这则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自由朗读, 初步疏通字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 不也是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事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 吗?”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不断学习,方能坚固, 才有学习之乐;
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有志同道合的人远 道而来,商讨促进,这是人生之乐;
第三句讲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求上进,不怨 他人,才能提高修养,成为君子。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六艺——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 御(驾车)、书(文史)、数(数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 还要跟德育结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则是讲人要坚定的志向。越是危机的时 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 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 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这则是讲求仁的门路,修养的重要方法。
本课结语
《论语》包含着许多超出特定时代的内容, 有许多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的 篇章,在今天仍值得借鉴。而且它在两千多 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 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理解文化传统。当然我们也要注意用现代人 的眼光来独立思考,选择去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论语》十二章课件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多次进行自我检讨
竭尽自己 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
章解: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讨自己:替别人 谋划事情(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呢?与朋友交往 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通“又”,用于
立身,指能
整数和零数之间
内容解读
【本章大旨】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孔子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到达了相应 的高度,处在少年阶段的你对自己以 后的人生是如何计划的呢?
课文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思想品德修 养及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等方面的内容。警 告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取 信、重视友谊、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
《论语》十二章
《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根据。南宋时,朱熹把它 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 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 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 为“诗、书、礼、易、春秋”。《四 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 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成为科举取士 的根据。
·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为人谋而不忠乎 1.为 ·
可以为· 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2.知
·
温故而· 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
3.而 温故而知新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7、诲女知之乎! 8、是知也。
(强毅, 刚强) (想; 施加)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 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 学派的经典。
四书:
《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 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

孔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
教”, 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
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
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
孔子为“ 圣人 ”,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
文化的正统, 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他被誉为
“ 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至圣”、
“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 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 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示诱导等教学 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 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表示顺接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表示并列关系 学而不厌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9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93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二
研读文本——君子的人格内涵 一、四、六、七、九
疏通大意,结合课下注释,按照下面的格式完成。
“读——点——译——告诉我们…”
研 读 文 本 敏言慎行,名执中道。——《中庸》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六 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指内在的仁德 ; 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 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因此,“文”与“质” 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 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 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 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 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 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 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糙米饭。 ②肱(gōng).胳膊。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两章孔子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君子要过甘于清贫 守住道义的生活。并且表达了对于富贵的态度。
研读文本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4课 《论语》十二章
一、课前预习
作者、作品知识梳理;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 ppt课件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 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 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顺从意愿,但也举越过法度。”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是排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是排斥“不义”。坚持义,则心胸坦荡。
文本释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共20篇 292章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9
10
第十章
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课 堂 检 测 三级 四级 五级
第叁部分
2024/10/11
18
总结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第二章
强调随时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六章
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 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
6
2 赏析1 5 第五章 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 合,才能有所得。
3
第三章
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
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第四章
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 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原文2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8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9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子罕》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 夺志也。"《子罕》
第七章
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
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 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 的观念。
第九章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1 ) 子 夏 曰 : “ 博学而笃志
,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 2 ) 子 曰 : “ 三 军 可 夺 帅 也 , 匹夫不可夺志也
9
O
(3)当别人不理解 自 己时,我们不应恼怒,保
持应有 的风范 ,正如《 <论语>十二章》 中
所 说 的 : “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镜 ,可 明得 失 。 ”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到《 论语》 中孔子
·——课文解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三人 几个人 焉 在其中
善者 优点
而就
整段翻译
孔子说:“几人同行,必然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将他们的不 足引以为戒,作为借鉴而改 正。”
— — 课文解读 —一
请简单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
我认为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但 富贵的来应该是正义的,以不 义的手段获取富贵是不可取的。 孔子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 就应该学会安贫乐道,着重在 贫困中修养身心,提高自身的
道德品质
—— -结构梳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一箪食 (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曲肱而枕之(
)
)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
(学派)经典著作,是一部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
作,共20篇。它与《
》《
》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主要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给我们指点和教育。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 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通“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 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短处。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故:学过的知识。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 的学业)有害。”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整体感知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环节二:认证朗读,积累字词
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ɡ)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不亦说乎( yuè)


吾日三省吾身( wú xǐnɡ ) 一箪食( dān )



四十而不惑(huò )

曲肱而枕之(ɡōnɡ)
不逾矩( yú)
古今异义
1.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古 义 : 诚 信 ; 今 义 : 确 实 , 信 用
3.不亦君子乎 古 义 : 有 才 德 的 人 ; 今 义 : 泛 指 人 格 高 尚 的 人
4.饭疏食,饮水 古 义 : 粗 糙 ; 今 义 : 疏 通 , 疏 散 ;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重点 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 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 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 主旨。
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 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 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 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 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 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 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34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34张)
译文:孔子说:“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 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 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 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 “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合作探究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
焉:语气助词
正:修正
已: 通“矣”,了
示范分析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对做事敏 捷迅速,说话谨慎小心,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 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解读: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 ,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 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 ,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 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合作探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以为:把…作为。
而:表并列。 已:停止。
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 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 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谢谢
02
字词解析
字词解析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允许或能够。 ▏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今:事物之间距离远。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
▏吾日三省吾身
吾:形容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饭疏食,饮水
食:名词用作动词
字词解析
一词多义
『乐』
『之』
▏不亦乐乎
形容词,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
名词,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曲肱而枕之
代词,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指优点
03
文章大意
文章大意
重点段落翻译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文章大意
新课导入
《论语》简介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 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 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 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 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十二章 课件5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课件54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主题: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 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 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儒家 强调“我命在我不由天”,便关注人的这种 自主性。
• 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说理生动自然。
①未成一篑(kui):只差一 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 的竹筐。
②止,吾止也:停下来。 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 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 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 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பைடு நூலகம்因以饥馑 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
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读懂“老古董”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 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 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乐。、射、御、书、数
•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1、青少年时期
•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 羊的“乘田”。
• 19岁娶亲。 •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
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八佾(yì) 迩之事父(ěr) 子罕(hǎn)
文质彬彬(bīn) 譬如(pì) 未成一篑(kuì)

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状语,每日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 曾子曰:“吾 日

反省
省吾身:
替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转折
乎? 传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2024年宁夏中考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 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 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 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 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2012年 2013年
《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 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能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原创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原创ppt课件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 •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天天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快乐
军队
平民百姓
•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
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改变的,平民百 姓的志向却不可以随便改变。”
•(言下之意: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广泛 表并列 坚守 恳切 表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
仁德
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 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 就在其中了。”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不 愠,不亦 君 子 乎 ? ”
表转接,却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的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 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怨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 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一定
在其中
好的方面,
优点
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 作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 对他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改 正。”
河流
流逝 这
舍弃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地说:“逝去的一切像 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曾修《诗》《书》,定《礼》《乐》,续《周 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 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愠 yùn wǎng

yuè wú dài
三省 xǐng
逾矩 yújǔ


罔 箪

dān


gōng 陬邑 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逝者如斯夫
wèi yòu hào

第一章
《学而》章
先生,指孔子 按时 复习
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朋友,志同道 合的人 了解
通“悦”,愉快。
但 生气,发怒 有才德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吗?”(表示委婉地反问)
而不愠,不亦 君子 乎?”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 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 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 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 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 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
思想核心是“仁” 和政治主张 “礼” • 仁,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就是人与 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 •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复礼“是 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 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 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lún
课文探究
• 本章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的人
• 子曰:“知

者不如
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喜欢、爱好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名词意动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 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学习作为快 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同“又”
顺承 迷惑 顺承 顺承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
立身,指 有所成就。 顺承
• 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
矩。”
法度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 四十岁心里不再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 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 到七十岁就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越过规 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 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旧的知识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
可以 凭借
复习 形容词作名词

而知
顺承
新,
成为


为师矣。”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 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迷惑 转折 转折
对于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 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 的浮云一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分析文义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 胳膊
• 子曰:“饭
乐趣
疏食饮水,曲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顺承 行为的尺度
于我如浮云。”
疑惑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哉,回也!一源自食,一瓢饮,能忍受 乐于学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 第2句讲 • 第3句讲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替 谋划事情


省吾身:
诚信 转折
竭尽自己的心力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乎?

动词作名词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